-
1 # 河南喜子2019
-
2 # 攝影與美圖
虛化和糊片,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
你只要明白,我們為什麼要虛化。虛化通常有美化背景,突出主體的作用。在攝影裡屬於一種藝術表現手法。而糊片,即拍照不清晰,照片模糊,主體和陪體都模糊不清,給人一種照片不美觀的感覺。
圖一(虛化)、圖二(糊片),你可以自己對比下。
圖一
圖二
-
3 # 拍好好的好好爸爸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主體虛了沒。
糊片要麼快門速度不夠手抖了,整體糊掉,要麼就是跑焦/對焦失誤導致了焦點不在主體上。
而虛化是刻意為之。一是背景虛化,突出主體。二是前景虛化,營造朦朧夢幻感。三是透過柔焦鏡等手段達到柔美的虛化,以迎合柔美朦朧的攝影主題。
區分的標準前面也說了,前景和背景虛化都是存在銳利的主體的,只有第三種情況才會讓人覺得糊了。但是第三種攝影風格很容易分辨,大部分復古/小部分前衛攝影風格會採用類似方法,復古風格顏色偏黃紅棕,一眼可以辨別出來。並且細節很考究。未來主義則更為超前,可能會用到解構主義,讓你一眼覺得這是在創作而非紀實。
大部分還是前景虛化和背景虛化的多。還有一種特例也屬於廢片——盲目使用大光圈,比如拍很多人的合影,一般為了保證每個人面部都是實的,光圈一般會收到6-9,而盲目使用大光圈拍合影也會導致有的人實而有的人虛
-
4 # 一景一情
拍照時為了突出主體,採取區域性對焦或點對焦時,焦外部分(近或遠距離)陪體是虛的,拍人像時,在相機一模持一背景之間故意加大距離,強化虛化效果。多點對焦或自動檔拍照時,虛化的效果就不明顯了。糊片就是拍照時對焦失誤,或因相機抖動,攝影師自轉,模特移動等因素照成畫面不清晰的廢片。區分糊片與虛化,就是在畫面上找清晰點,放大畫面,一個清晰點沒有,就是糊片
-
5 # 腦攝狼圖事界
攝影藝術是視覺藝術的範疇,在有限的畫面上,運用精煉的元素,表現出拍攝者無限的想法和創意。作品上的視覺元素,存在的形式和方式,要靠拍攝者的審美意識和美術知識來把控。
攝影中的虛化和糊片有什麼區別:
虛化是一種對背景或陪體元素的處理方式,其目的是為了畫面上的主體元素更加清晰突出。增強畫面的視覺層次感,提高攝影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而糊片是攝影創作中,拍攝技術較差,對拍攝工具的運用不熟練,導致畫面主體元素和陪體元素不清晰,畫面失去視覺表現意義。比如快門速度不夠、手持相機時有抖動等。
或者說是拍攝中技術的失誤表現,導致畫面的元素主次不分明,其原因可能是曝光不準確(過曝或欠曝),色彩缺乏明暗對比、鮮灰對比、冷暖對比,從而使得畫面缺乏主次,看起來灰濛濛的,缺乏視覺衝擊力,比如我們在拍攝紅色的花卉或其它物件,光線太強,沒有適當降低曝光補償,導致照片亮部過曝,拍攝出來花朵的紅色沒有層次,一片紅色。
總之,虛化是為了主體元素的清晰和突出,而使用的一種形式美的表現方式。而糊片則是拍攝技術較差或失誤導致照片不能完美的表達拍攝者的想法,甚至成為廢片。
-
6 # 091志強
我用手機拍的照片都是用編輯功能虛化完的。這樣最快速簡單。下面這張就用了虛化,突出上面的花朵,右下角虛化處理。
-
7 # 紫楓攝影后期教學
怎麼能讓攝影小白搞明白虛化和糊片的區別?有什麼立竿見影的辦法?
讓攝影小白明白什麼是虛化,什麼是糊片,立竿見影的方法是一句話加兩張圖。
一句話:虛化是我想讓照片不清楚,所以故意拍的照片不清楚。
糊片是我沒想讓照片不清楚,結果拍出來照片不清楚了。
有點繞麼?不繞吧,不過好象這不是一句話了。
兩張圖:虛化:
糊片:
這樣一對比,立竿見影。
-
8 # 程顯緒
簡單說,糊片是不分主題與配體全部是模糊的,沒有焦點,而虛化是作者為了達到突出主題等目的,把背景或者前景採取技術手段虛化,也就是說,虛化是攝影作品經常運用的一種技術手段,糊片是拍攝失誤而產生的廢片,二者有截然不同的區別。
圖一:糊片(整個照片沒有對上焦,都是虛的)
圖二:利用大光圈把背景虛化掉,為了突出人物這個主題。
圖三:透過將前景的綠色植物虛化,與打樁機形成虛實對比,為了增強這個建設中的光伏電站的縱深感,表達整個光伏電站工程的宏大。
-
9 # 拍客張光林
怎麼理解虛化和糊片的區別,有什麼通俗的說法?
虛化和糊片是兩個不同的結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虛化是一種技術“手段”,“糊片”是一種失敗的拍攝。
第一、糊片是整個畫面的所有元素成像不實。什麼是糊片呢,打個比方。
兩塊一模一樣的透明玻璃,上面印有一模一樣的圖案。當這兩塊玻璃完全正確重疊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從縱向看到的兩塊玻璃上的圖案,就像只看到一塊玻璃上的圖案一樣非常清晰明瞭;而當兩塊玻璃的位置發生橫向左右位移,或上下的位移,或是既有左右的位移同時又有上下的位移,這個時候,我們從縱向看圖案,就會出現一橫變兩橫、一豎變兩豎的結果,整個畫面就是“糊”了。
如果不是兩塊玻璃,而是三塊、四塊玻璃,而且都出現了位移,那就是糊塗一“片”。
所以,我們平時拍片時,總是強調要達到一定的“安全速度”,就是防止按下快門的一瞬間,不發生抖動、不發生位移,免得糊片的出現。
第二、糊片是“糊而不實”,虛化是“有虛有實”。什麼是虛化呢,我們平時所拍攝到的畫面,如果縱向看,有長度也有高(寬)度,但是沒有厚度,就是縱向沒有深度,我們可以將畫面的深度說成為“0”。但是,畫面是表現客觀世界的,雖然畫面本身沒有深度,但是就表現的客觀世界來說,其實描寫和表現的是有深度、有厚度的,深度和厚度就是反映的客觀世界縱向裡的內容和元素。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二維畫面描寫的是三維世界,或是說,用平面圖形描寫的立體空間。
成像原理告訴我們,“感光元件”與拍攝物件之間是一系列(組)透鏡,透鏡前面有一個控制進光量大小的機關,這個機關叫做“光圈”,光圈對於成像結果的影響是,大光圈則成像景深小,小光圈則成像景深大。
景深的大小又是什麼呢,我們再打一個比方。
日月的“日”字,它有三橫和兩豎,日字的底下一橫就是離我們拍攝最近的起點,日字上面的一橫就是離我們拍攝最遠的終點,我們的可見最大範圍就是在底下一橫與上面一橫之間,這是被限制好了的,一般是較近的優先距離到“無窮遠”。
但是,我們具體拍攝時,由於光圈的決定作用,能夠清楚成像的部分是不可能超越日字底下一橫與上面一橫限制的,只能在這之間進行“浮動”,也就是說日字中間的一橫是有不同的寬度,而且它的位置還可以上下移動。
日字中間這一橫的寬度就是景深,如果光圈足夠大,中間這一橫就足夠窄,如果光圈足夠小,中間這一橫就會足夠寬,當然,最大寬度不可能超過日字上一橫與下一橫的距離,這也就是所謂存在“最大景深”。
我們平時的光圈大小的運用和對焦手段的運用,無非就是想盡辦法,來確定日字中間一橫的寬度和上下位置,這就是光圈和對焦手段運用的實質。
當你設定了一定的光圈值之後,也就決定了日字中間這一橫的寬度;當你確定了拍攝對焦目標和對焦方式後,也就確定了日字中間這一橫的上下位置。如果你認為的拍攝主體被包含在中間一橫的寬度內(景深範圍內),那最後的成像主體就是清晰的,寬度外(景深範圍外)元素的成像就是被虛化的。
按照這樣的規律,我們最後拍成的圖片可能是4種結果:
1、小光圈大景深,結果是整個縱向都是清晰的,相當於日字中間一橫達到最大寬度。
2、較大光圈,較小景深,但日字的中間一橫比較靠下,結果是背景被虛化。
3、一般光圈,景深一般,但日字的中間一橫不是很靠下,結果是背景被虛化,前景(如果有的話)也被虛化。
4、較小的光圈,景深較大,但前景(如果有的話)靠鏡頭充分近,結果是前景被虛化。
第三、糊片是一種拍攝失敗,虛化是一種創作手段。
-
10 # 行攝寫天下
虛化和糊片有很大區別,非常容易區分出來。虛化是攝影的一種手段,指的是透過開大光圈和對焦與主體,讓背景成像虛化,從而使主體更加突出和美化。而糊片則完全不同,是不論主體與背景,完全都模糊不清,主要原因一是對焦點跑到了畫面之外,二是快門速度過慢,相機抖動不穩,導致畫面整體模糊。三是曝光過度或嚴重不足,導致畫面過亮或過暗,完全失去了細節。讓小白搞明白二者的區別,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用相機拍一張虛化片,再拍一張糊片,然後用這兩個照片做事例給他講解。
-
11 # Zz貧下那個中農
虛化是透過恰當運用光圈,營造主體清楚,背景“模糊”的氛圍,目的在於突出主體。背景的虛化,可以有效模糊無關的雜亂元素,還能透過虛化,把背景的顏色“模糊”成奶油一般化開的色塊,增強片子的藝術性。
虛化的片子。主體松塔清晰,背景油潤虛化,虛化出的光斑非常漂亮
糊片則是典型的對焦不準,或是虛焦脫焦、手抖造成。也就是說,在尚未對焦清楚的情況下就釋放快門,造成整張片子沒一處清晰的地方,都是模糊不清的。對於新手來說,容易在沒完成對焦的前提下,就按下快門造成脫焦糊片。要記住先半按快門,在對焦框變為綠色,同時聽見合焦完成時“滴”的聲音,保持相機不動再全按快門,這樣才能拍出主體清晰的圖片。
典型的糊片,未能合焦。全片整體模糊,沒有清晰主體
左邊,因為手抖糊片,全片模糊;右邊,對焦完成後拍攝,主體清晰
當然,有時出於藝術創作,有的攝影人故意虛焦塑造特別的技法,這不算糊片。
透過手動對焦,讓燈光出現虛化狀態,營造特別的藝術感覺,這不算糊片
總之來說,虛化是指主體清晰,背景模糊,片子總有一個地方是合焦清晰的。而糊片,則是完全沒有合焦,整個片子沒一處清晰的地方,一眼就能看出。
回覆列表
怎麼能讓攝影小白搞明白虛化和糊片的區別?有什麼立竿見影的辦法?
虛化與糊片,是攝影中兩個不同的概念(術語)。
虛化,通常是攝影創作中運用大光圈或長焦距將前景或背景物體虛化,達到突出被拍攝主題的一種藝術手法。
虛化是日常攝影中十分常見的手法,比如人像攝影、花卉攝影,為了突出人物、花朵之神韻和美豔,攝影師透過大光圈(f1.8~2.8)或長焦鏡頭(100—400mm),即可實現虛化繁雜突出主題的目的。
糊片,純粹是拍攝失敗導致畫面發虛,給人一種模糊不清、甚至旋暈的感覺。
糊片的特點是跑焦,整個畫面難以找到清晰的焦點。
很顯然,造成拍攝的照片畫面模糊不清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在拍攝時,拍攝者手持相機沒有端穩,在按下快門的瞬間相機產生抖動(晃動),造成脫焦或跑焦。
清晰的照片,往往是賞心悅目的。
攝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又是一門藝術。對於剛邁入攝影門檻的愛好者來說,從最基礎的攝影理論知識學起,從正確握持相機姿勢做起,一步一步學,一點一滴積累,並帶著思考去理解攝影的內涵,才能入其門,練其功,把握攝影的門道和技巧。
在攝影實踐中,確實有“立竿見影”的招數和技巧,比如拍攝亭亭玉立的白鷺,只須用100—400mm的變焦鏡頭,將光圈放到f4.5,即可獲得虛化背景,突出白鷺的清晰照片。
但是,作為一名攝影小白,需要掌握和理解為什麼要用長變焦鏡頭?光圈、快門及感光度三者的關係如何匹配?否則,只知其所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白費心機。
還有,要想拍攝出畫面清晰的照片,其前提條件必須保證相機的穩定性,那麼就需要搞清如何才能保持相機的穩定性,比如採用正確的握持相機拍攝姿勢,光線較暗時藉助三角架、快門線拍攝,這些最基本的知識和技巧必須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