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冏囧
-
2 # chinajzwzz
【如何拍好民俗】我喜歡拍民俗,拍了很多。其實拍民俗沒有什麼技巧而言,那麼,怎樣才能拍好民俗作品呢?在拍攝之前多瞭解要拍的內容,瞭解民俗歷史,這樣拍出來的作品就很不錯了。我本身是滿族,所以拍滿族民俗和非遺作品多一些,滿族剪紙,滿族刺繡等等。我拍攝的滿族剪紙和刺繡,首先選擇好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而不是隨便找一個模特,然後叫模特穿上滿族服裝拍攝,這樣拍攝出來的作品看著假。我選擇好傳承人後,就是選擇拍攝地點,比如老房子,或者非遺工作室等。因為人物,物件要和場景相互搭配,這樣拍出來的作品才真實。其實民俗可拍的內容很多,關鍵是如何構思好要拍攝的內容,儘量別拍偽民俗的作品。下面是我拍攝的幾幅作品,大家共賞。
-
3 # 影像君帶你看世界
某些特別的民俗應該避免某些拍攝角度和方法。
至於有哪些避諱,可以先向專業人士請教。
其次,可以擺拍的,我們可以選擇好構圖,光線這些。如果不能擺拍,則提前預測好光線機位等。
如果是轉瞬即逝的,請直接先拍,別注意攝影那些固化的東西。
-
4 # 江華視覺
民俗攝影其實是每個人攝影人都會碰到的攝影題材,也是每個攝影人都拍過的題材,那民俗攝影要怎麼拍,有什麼技巧呢?
首先要做好攝影前的功課,懂審美,這是最基礎的開始。我們要對要拍攝的民俗活動有一定的瞭解,才好安排自己要去拍什麼內容的畫面,注意觀察選擇那些能說明事物本質的畫面拍攝。
其次就是要尋找人文元素,表現環境的自然狀態。拍攝時要充分表現生活的本來面目,表現環境的自然狀態,讓整個畫面,整個故事更耐人尋味。
第三也就是抓瞬間,抓住人物自然的神態。在民俗攝影中我們都要去抓拍,要抓住人物自然的神態,儘量不要去幹預和擺佈被攝物件。
第四就是在拍攝的過程中儘量採用寫實的手法,格調要力求樸實。儘量去拍攝民俗攝影中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應避免過分誇張、變形。
-
5 # 通山旅遊美食
一、瞭解民俗攝影的基礎知識
二、選擇好民俗攝影題材
三、真實的反映拍攝事物
四、表現民俗攝影的藝術性
五、體現民俗攝影的情感
-
6 # 董宏偉手機攝影
謝謝邀請。民俗攝影就是以民俗事象為題材的攝影。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各個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務。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永遠拍不盡的民俗題材;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傳統的民俗事象又在很快變異和消失,應運而生的中國民俗攝影承當了這一記錄、蒐集整理和搶救中國民俗歷史的重任。
如何拍好民俗我想既有原則性的要求,也有技巧性的拍攝方法。
一、民俗攝影的原則性。
1.真實性。由於民俗攝影是紀錄歷史,特別是較早的民俗攝影作品就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如於莊學本先生1934至1942年間,在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四省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攝了萬餘張展示了那個年代少數民族的精神面貌作品,為中國少數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視覺檔案與調查報告。因此,必須強調民俗攝影作品的真實性,否則就失去了民俗攝影的存在價值。
2.藝術性。民俗攝影是歷史的紀錄、人類的記憶,但這絲毫不意味民俗攝影只是民俗事象的簡單紀錄和現實的翻版。民俗攝影可以用攝影藝術的手段來表現民俗生活,如構圖、用光、色彩等攝影手法,選擇最佳的瞬間和角度,抓住民俗事象的本質內容和特點進行拍攝,從而創造出既有強烈民俗特徵,又有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優秀之作。
二、民俗拍攝技巧。
1.以人為本。民俗攝影以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其中人是民俗的主體,老人、婦女、兒童、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都可以作為拍攝物件。
2.關注行為。民俗是以豐富多彩的民事活動為載體的,如婚喪嫁娶、節慶社火、生產經營等活動,這些活動最能體現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所以拍好這些民俗活動,也就可以拍出最具有特色的作品。
3.定格表情。一幅好的民俗攝影作品,一定是透過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來抓住人物自然的神態,而不是去擺拍被攝人物物件。
4.環境襯托。在民俗拍攝中,人物十分重要,但是所拍攝的環境也非常重要,透過自然環境來交待民俗活動的地理、人文空間,讓畫面更具真實性和藝術性。
-
7 # 海鷹視線
民俗攝影是攝影中的一個類別,簡單說,是以民俗事項為題材的攝影。民俗題材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見到這樣的題材,但要拍好,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有些民俗題材很難靠一張照片表達出來,需要組照來表現。但只要你深入生活、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善於總結,一定會拍出有衝擊力的作品。
1、要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對拍攝題材有深入的理解,把握住這一民俗的特性。把握了特性,才能展示出此民俗的獨特性。
這是婚禮的一個場面,喜氣洋洋的氣氛讓人神情愉悅。紅床單上那個心形圖案是由紅棗、花生(生花生)、桂圓組成,取義早生貴子。早生貴子是婚禮上才有的美好祝福。
2、要善於發現。同一個場景,同一個民俗事件,不同的人拍,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就需要你善於發現最能代表該民俗事件的精彩瞬間,或者說決定性瞬間,與別人不一樣的獨特表現角度。
這是《搶爆米花》的一個場景,人的神態、動作把“搶”表現的淋漓盡致。
3、要善於思考。我們要拍攝的民俗事件能不能用一張照片來表現,如果能,畫面中有那幾個元素組成,哪個元素是主體,哪些元素是陪體,主體和陪體如何相得益彰,景深如何控制,那種光線更合適等;如果是組照,需要幾張照片來表現等。
4、要善於總結。每次拍攝結束,要養成自己總結的習慣,看看自己拍的照片或者組照,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啥,如何改進,或者給大師名家拍的作品比較一下,從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拍攝水平。很快,你會成為民俗攝影大師。
-
8 # 水冰6843807181
民俗內容豐富,具有強烈的地區風格。剪紙在甘肅歷史悠長,民風樸實,取材來自生活,用之於生活。在拍攝時應主動與事主交流,瞭解其特點及內涵等。
-
9 # 攝影初級班
一、拍花燈
元宵節各個地方的公園、廟會等地方會舉辦花燈展,大家可以去自家附近的公園、廟會等地方拍花燈。而且花燈不難拍,你可以在哪裡慢慢調整引數、構圖來拍攝,直到拍出你想要的結果為止。
二、拍煙花
這些年好多地方都被禁止放煙花了,不過有些地方還是會有煙花展。如果你所在的地區有煙花展,那麼絕對不能錯過,一定要去拍幾張煙花照。關於煙花的拍攝技巧前兩天才給大家講過,有興趣的去翻來看就行了。
三、拍湯圓
元宵節是吃湯圓的日子,也是拍攝湯圓的好時機。湯圓有很多可拍的題材,比如:做湯圓的時候、湯圓出鍋時、用勺子盛一個湯圓等等。大家可以用一些紅色的紙或者吉祥元素與湯圓搭配在一起,這樣寓意會更好。
四、拍孔明燈
有些地方在元宵節會有放孔明燈的活動,孔明燈是非常難得的拍攝題材,如果有一定要把握住。不過拍孔明燈很難,因為孔明燈要多才好看,而國內准許大量放孔明燈的地方很少。
五、拍舞龍/舞獅
這段時間舞龍、舞獅正在上演,大家可要抓住時機拍攝。舞龍、舞獅最多的地區應該是兩廣地區,氛圍也是最濃的。如果你對舞龍、舞獅感興趣,可以去兩廣地區感受一下。
六、拍舞火龍
有些地方會有舞火龍表演,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拍攝的題材。拍舞火龍要注意器材安全、人身安全,因為一個火花過來可能就把你的器材給毀了或者讓你受點傷。
七、拍民俗活動
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這可以為拍攝提供豐富的素材。但是拍民俗活動大家要注意兩個點,一是可不可以拍攝,如果不可以拍你還拍那會惹眾怒。二是拍攝時不要影響民俗活動的進行,不然就是犯了大忌。
像中西部地區民俗活動沒那麼多,氛圍也沒那麼濃。就拿昆明來說,除了廟裡燒香、公園看花燈,其它就沒了。
-
10 # 夏雪視覺
民俗是一個地方或一個群體的風俗習慣,體現著當地人的生活、生產和風尚習俗。例如:節日習俗、婚喪習俗、飲食習俗等。民俗攝影就是以這樣的民俗事象為題材的攝影活動,如何拍好民俗攝影?建議如下:
拍攝前做好功課準備去拍攝某一民俗事象時,要提前對這一民俗作深入的瞭解,掌握這一民俗事象的產生髮展過程,活動形式、內容,有哪些文化內涵或象徵意義等,拍攝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記錄完整,而不至於錯失某些環節。
九獅拜象(攝影/夏雪)
多與拍攝物件溝通交流優秀的民俗事象,往往和當地獨特的風俗習慣聯絡在一起,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山區,有些民俗活動封閉性強,拍攝者應入鄉隨俗,主動和拍攝物件溝通交流,以得到他們的信任和配合,才能確保拍攝成功。如果拍攝物件堅持不讓拍的,只好暫時放棄,待時機成熟後再拍。
惠安婦女(攝影/夏雪)
學會用攝影的語言記錄民俗民俗攝影既要客觀真實,也要生動有趣,要善於運用光影、色彩、線條、影調等攝影語言記錄民俗。例如,用長焦鏡頭捕捉人物表情,用中焦鏡頭交待環境特點,用廣角鏡頭表現活動全貌;運用虛實對比、動靜結合、色彩搭配、線條透視等方法豐富畫面形式美感;用講故事的辦法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趣味性,等等。
製陶(攝影/夏雪)
拍攝後要及時編輯整理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拍攝者以少量畫面去反映一個博大內涵,往往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有時一個專題可能要拍幾年。拍攝後要及時編輯整理,這也是一次再創作、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透過編輯整理,挖掘文化內涵,精心挑選若干圖片製作專題,配上文字,這樣一個完整的民俗事象才算基本拍攝完成。
曬秋(攝影/夏雪)
-
11 # 色影無忌
EOS 5D Mark III 速度:1/80s 光圈F4.5 ISO:100 焦距:35mm
《也東寨的清晨》
一、民俗攝影的含義
民俗攝影,簡言之就是以民俗事象為題材的攝影。在中國,民俗攝影是攝影藝術與民俗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個新型攝影門類。它以拍攝紀錄,蒐集整理和搶救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遺產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EOS 5D Mark III 速度:1/50s 光圈F4.5 ISO:160 焦距:18mm
《六年級了》——門與窗將主體(老師與學生)的矛盾衝突點圈起來,點題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00s 光圈F5. IS0O:125 焦距:45mm
《又見炊煙升起》——停下來才看得見的景物,往往會成為突出的作品。
二、真實的反映拍攝事物
民俗攝影強調真實性,即畫面內容所反映的民俗事物不是違背民俗真實和民俗規律的形象。現實中的民俗事象,並非從任何角度、任何瞬間拍攝都能表達出它所固有的本質意義。這就說明,用一幅或幾幅照片就準確地反映一項民俗活動的真實本質,並非一件易事。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深入生活,瞭解拍攝內容。
首先要求攝影者對所拍內容要有事先的瞭解,並有一定的拍攝功底,注意觀察選擇那些能說明事物本質的畫面拍攝。
EOS 5D Mark III 速度:1/400s 光圈F5.6 ISO:100 焦距:85mm
《一通電話》——一個老人、一通電話、狗、稻穀...能夠說故事的作品總是出色的作品,大家可以參考很多優秀攝影師的照片,都是帶出當時當刻人們的動機、行為、背景、互動或感受的。
2、表現環境的自然狀態
拍攝時要充分表現生活的本來面目,表現環境的自然狀態。
EOS 5D Mark III 速度:1/250s 光圈F10 ISO:160 焦距:105mm
《村寨》——線條、影調按X形佈局,透視感強,有利於把人們視線由四周引向中心。
3、抓住人物自然的神態
在拍攝民俗活動時,要抓住人物自然的神態,儘量不要去幹預和擺佈被攝物件。
EOS 5D Mark III 速度:1/400s 光圈F5.6 ISO:250 焦距:80mm
《侗族老人》——情緒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強大語言,越能捕捉情緒,越能牽動觀眾的心。
4、體現作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
民俗攝影拍攝技法上應儘量採用寫實的手法,格調要力求樸實。避免過分誇張、變形。
EOS 5D Mark III 速度:1/40s 光圈F9.0 ISO:250 焦距:30mm
《喜禮》——EOS 5D Mark III搭配EF 16-35mm f/2.8L II USM鏡頭,輕鬆拍攝大場景。
EOS 5D Mark III搭配EF 24-70mm f/2.8L USM鏡頭 速度:1/60s 光圈F4.5 ISO:400 焦距:40mm
《鳥籠人家》——EOS 5D Mark III搭配EF 24-70mm f/2.8L USM鏡頭,得到優質影像。
三、表現民俗攝影的藝術性
民俗攝影是用攝影藝術的手段來表現民俗生活的,它是民俗生活和攝影藝術的載體,即作品在準確表現民俗事象本質的基礎上,力求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民俗攝影的藝術性就是要運用攝影形象思維和攝影造型法則來表現民俗事象,體現其本質的美。如構圖、用光、色彩和運用各種造型手法,選擇最佳的瞬間和角度等,都是體現民俗攝影藝術的重要手段。
1、構圖的選擇
良好的構圖是好作品所必備的技巧,既能突出主體,又可以增加照片的可讀性,讓人更容易理解照片的內容。拍攝時,要重視攝影美的研究,多角度,多側面,真實地把典型的民俗事象攝入鏡頭。
EOS 5D Mark III搭配EF 16-35mm f/2.8L II USM鏡頭 速度:1/160s 光圈F5.6 ISO:100 焦距:105mm
《凝望》——把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能有效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同時也能使陪體與主體發生直接關係,容易產生線條的匯聚趨勢,吸引人的視線,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25s 光圈F5 ISO:100 焦距:32mm
《喜禮》——EOS 5D Mark III搭配EF 16-35mm f/2.8L II USM鏡頭潛在的豎線條,加上挑擔的傾斜,使作品看上去自然而悅目。
2、用光的考究
EOS 5D Mark III 速度:1/30s 光圈F5.6 ISO:200 焦距:35mm
《一個侗族老人的思念》——出色的光線是所有照片都必須的元素,而尋找好的光線及色彩,更是攝影師的重要工作。例如上圖就是透過光線,塑造人物的雕塑感。
EOS 5D Mark III 速度:1s 光圈F8.0 ISO:125 焦距:16mm
《夜色》——夜景燈光下的村寨,安靜的小鎮。
3、色彩的把握
EOS 5D Mark III 速度:1/50s 光圈F5.3 ISO:250 焦距:66mm
《孝》——黑白攝影作品能夠使作品安靜下來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25s 光圈F5 ISO:200 焦距:66mm
《大鍋菜》——低沉的暗環境拍攝,如油畫般的氣質
四、打破傳統藝術形式
民俗攝影雖是一門獨立性很強的攝影門類,但並非與其它攝影形式絕緣、相互排斥毫無聯絡。恰恰相反,民俗攝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與其它攝影形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紀實、新聞、藝術、人像等攝影形式的一些拍攝技法,都程度不同地在民俗攝影中有所體現和運用。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60s 光圈F8.0 ISO:100 焦距:120mm
《收秧》——傳統以紀實、新聞等手法拍攝的民俗作品
EOS 5D Mark III 速度:1/400s 光圈F8.0 ISO:200 焦距:52mm
《蠟染人家》——照片能夠提供充足資訊,可以說出完整故事,是不錯的方法,但故意保留空間,讓人以想像力補充故事的內容,卻往往更加引人入勝。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60s 光圈F5.6 ISO:125 焦距:105mm
《麥色氤氳》——後期將麥田與村寨合成,別樣趣味。
民俗攝影已逐漸成為各種攝影門類攝影家競相追逐的一種風尚和潮流,體現了民俗攝影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有的魅力,拿起相機紀錄它們,讓手中的相機成為最具價值的民俗記錄傳播工具!
-
12 # 傅擁軍
哪裡有民俗活動,哪裡就有攝影愛好者扎堆。拍出的照片大同小異,成了視覺垃圾。這個在一些影賽上可以得到證實,此類照片來稿量巨大。我的一位朋友曾經在一次會議上把那些視覺上看上去漂亮,只有形式沒有內涵的扎堆拍出的照片稱之為“殭屍影像”,我非常贊同。可以說現在的民俗攝影是“殭屍影像”產生的重要根源之一。值得警惕!
那麼問題來了,民俗攝影還值得去做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僅值得去做,而且該化更多時間去做。當下中國,處於鉅變時代。一些地方的民俗,也受到衝擊。原汁原味的民俗越來越少,有的地方還面臨消失。
攝影人要拍出有價值的民俗攝影作品,應該要有專案意識,先研究一下你要所拍的民俗活動。從何而來?為何而生?如何傳承?有何不同?對於本民族的精神意義?等等問題都應該瞭解清楚。在沒弄懂之前,拍出的照片就像一個看熱鬧的旅遊者所拍的照片,只有熱鬧,沒有核心內容。這樣的照片因為太多了,也就毫無意義,自己看看便好了。千萬不要自以拍到了“大片”,到處顯擺。
真想拍好民俗攝影,你先放下相機,當一個民俗文化研究者吧!有一個成功的案例,你可以買學習。我嚴重推薦著名攝影師晉永權的作品《儺》。
作品《儺》被法國國家博物館、上海美術館等機構收藏,並在法國、日本、南韓及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多次舉辦個展。並出版《最後的漢族》(中央編譯出版社),可以找來一讀。
現在從網上可找晉永權的自述,大家可以找來看看。但最好還是把巜最後的漢族》這本書買過來看,真的好。
此為我非常敬佩的“權叔”,著名紀實攝影家,《中國攝影》主編。
-
13 # 馬宏傑CNG
在談到民俗攝影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只狹義的理解為學術性的、文獻性的創作,實際上民俗攝影在國際上的名稱是“傳統攝影”,而“民俗”本身也是民間的風俗,創作思路不必侷限,可以從人像、靜物等多方面深入挖掘題材。
一方面,我們可以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去挖掘一項民俗文化的產生、發展、傳承與意義,由此創作出對下一個時代有研究價值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突破常規視角去解讀、欣賞這種文化,例如可以以民族物象為題材進行創作。
在國內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當一個題材獲了獎、上了報,將會有成群結隊的人相約去拍這個題材。如此規模的攝影大軍是中國特有的,據統計中國數碼相機持有量達到7-8千萬的龐大數值,若想要創作有深度的作品,切不可盲從。
在廣大影友的“支援”下,民俗變了味,村民刻意的穿上民族的華服,舉辦浮誇、盛大的活動,成了華而不實的偽民俗,此時更要擦淨雙眸、去偽存真。
福建霞浦縣牙城的楊家溪渡頭村,有一片古榕樹群,每天早晨,會有老兩口備好煙餅等道具專等影友到來。老兩口成就了無數影友的“大片夢”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不菲的收入,這個現象甚至持續了數年。對老兩口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大大改善了生活,但是對中國攝影界來說,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相機成了影印機。
桂林灕江,這裡的多數漁民已經放棄了打魚為生,成為了職業演員,甚至做起了攝影指導:指導影友用多大光圈、多少快門、怎樣對焦。
在元陽梯田,影友成排立下三腳架紛紛瞄準霧氣渺渺的風光。
但早在25年前,法國攝影師閻雷已經走到山下,去拍攝雕刻大山的人——哈尼族,他在山下生活了足足118天,歷經春夏秋的季節更迭,創作了大量的關於哈尼族的農耕文化、深入挖掘哈尼族自己的故事。他的這組作品在國際圖片庫銷量極好,為他帶來數百萬美金的收入。因此創作不一定必須獲獎,還有更多地路子可以供影友們選擇,但首當其衝的是作品感人,切不可流於表象創作。
羅中立《父親》。作者對畫面中質樸農民的描繪也許就是作者對父親及其終年耕作的土地的默默感恩,他恰當的把自己的感情、人性的溫度融入進作品中,頌歌般的畫面深深地打動了無數華人的心,成為了“中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攝影也可以如此。
功夫在詩外,攝影的功夫在攝影之外,當下影友最缺的是一種潛心精神,拍攝的東西太過注意形式與技巧,找些時間,沉下心,讀讀攝影作品背後的故事。
-
14 # 縱橫視覺ZoneFoto
如果嚴格意義上來講是沒有所謂什麼“民俗攝影”這一個門類的,如果非要這樣說,那麼民俗攝影其實是屬於紀實攝影裡面的一個分支,以民俗內容來作為拍攝物件罷了,也沒有所謂“人文”攝影,請國內攝影人不要亂起名字!好,那麼下面來說說“怎麼拍好”?
上面說過民俗攝影類內容屬於紀實類攝影,這個攝影題材一般需要較長時間的投入,和長期的持續性來一直堅持做下去,這就首先需要很多的奉獻精神,有的時候為了這個拍攝專案中的某張照片不得不反覆回到同一個地方,為了獲得拍攝許可,不得不花上很多經歷去跟人家談。這都是此類攝影如果想要做的紮實的必須條件!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還不一樣,其實新聞攝影比紀實類攝影要容易很多,媒體已經給攝影師安排好了很多事情,攝影師只需要去拍攝就可以了,紀實類需要長期的投入來做這一個題材。
首先,你要對你將要拍攝或者感興趣的內容做一定的研究,真正瞭解你的拍攝物件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不要拿一堆遊客照片發出來,專業的攝影師是不會輕易發照片的,因為他們很在意自己每次發出照片的質量!除非你拍的確實很牛,專案很紮實,那我建議你就要猛推自己拍攝完成的專案!其次,在拍攝中,你要不斷的試錯,不斷地編輯照片,看自己在這個專案裡還差哪些照片,然後堅信自己去拍到這樣的照片! 最後編輯與拍攝同等重要,請多花時間編輯你辛苦拍攝來的內容,做好展示,不要盲目崇拜什麼所謂大咖,以獨特的視覺語言來曾現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拍攝專案! 祝你成功!
-
15 # 無色影相
民俗一般是‘’’環境人像‘’,按攝影課裡說的一般“環境人像”要求拍就行
-
16 # 魯南人家山棗山
要有用光,構圖,把握好場景
回覆列表
民俗環境的拍攝
民俗環境,是經過人們勞動改造過的自然環境。在各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只要認真觀察,善於取捨,到處都有反是非曲直當地民俗特色的景色可以拍攝。如錦繡的梯田,廣闊的田野,茂密的山林,古樸的建築等等可以表現無究。一般村寨小景也可以創作出動人的作品。
1 . 自然環境
用高角度拍攝能展示自然環境的大場面壯觀景象。這類作品要求景深大,線條和影調分明,氣勢磅礴,透視效果好,深遠感強烈。若平視或仰視拍攝,則難以表現好大地的氣象萬千。拍攝自然環境時,不應使自己的眼睛只看到田野和植物的色調或面積的大小變化,更要注意山川、河流、林帶、道路、田埂等在畫面中的位置和對構圖的影響。這些景物可加強畫面的線條變化,層次與深度,能用以渲染氣氛,突出主題,增強藝術魅力。
採光方法運用得當,是拍好自然環境的基本條件之一。多用側光和頂逆光,在畫面上的造型效果較佳,可達到立體感強,層次多,景物輪廓明朗,線條清晰。在同一景物中,若改用順光,整個畫面會變得平板、單調,景物層次少,畫面上的深度效果也出不來。全用大逆光也不行,被攝景物在畫面上佔的面積過大時,容易形成漆黑一團。
此外,對雲、雨、霧、霞等自然條件的得體運用,也是拍攝自然環境時營造畫面氣氛的重要手段。有人說陰雨天氣無法拍攝好自然環境照片,但大量實踐表明,陰雨天卻是表現的有利時機。陰雨天,由於Sunny透過厚厚的雲層才能到達地面,從用光的角度說,此時的光線等於加了枚柔光鏡,比烈日當空的“頂光“要柔和得多。拍攝時用彩色膠捲比較適宜。這樣,只要注意納入一點暖調色彩,如紅橙色的花卉或衣服,使前景中的色彩和霧濛濛的背景形成色彩反差,拍成的作品同樣十分悅目。透過天氣的變化加強對大自然氣氛的刻畫,或造成懸念,產生聯想,或構成特有的意境,使畫面形象具有詩情畫意。一幅反映自然環境的照片,如果缺少雲、霞、或霧氣來活躍畫面,就象炒菜缺少調料一樣平淡無味。雲、霧、霞就是攝影的調料,而掌握拍攝時機和角度,抓取瞬間,就是攝影藝術的火候。
2 . 村寨小景
拍好村寨小景,也是民俗攝影中常遇到的題材,大場面雖然能表現自然遼闊壯麗的景色,但村寨小景也同樣富於詩意,在美的欣賞中給人以啟迪,使各族人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家鄉,陶冶思想情操。拍好村寨小景,應選取有特色,有情趣,多層次的景物,特別要注意周圍景物的特徵,認真觀察陰雨晴霧的變化,尋找最好的角度和理想的光線效果,以相應的景物作陪襯,當即立斷地按動快門。選擇的拍攝物件,如民居、田間、古建築、池塘、溪流、椰林等等。村寨小景的拍攝並非靠單純的攝影技巧取勝,而其更包含著作者對民俗生活的熱愛,是在深刻的感受中產生的美的結晶。
3 . 畜牧活動
民族地區畜牧活動的拍攝,也是民俗攝影的內容之一。在民俗攝影和其它攝影藝術形式中,表現放牧的鏡頭較多。但如何拍攝的更有民俗風韻、更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拍攝草原放牧情況,平視拍攝就很難表現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氣勢,只有採取高角度拍攝,才能使視野開闊,深遠感強,畜群的層次多,才能使構圖有變化。這通常要將拍攝點選在畜群附近的高地上,居高臨下拍攝。選擇背景亦應儘量尋找有代表性特徵的山包、樹木、河流等地形,或獨特樹種、地貌等。形象特點突出,使人一看就大體知道是哪一地區、民族的景象。
拍畜牧情景,很多人只注意反映畜群的活動場面,這是需要的。但都拍這種場面,就難免給人千篇一律之感。我們還應從放牧生活中去挖掘那些有情趣的細節,有特點的鏡頭,如放牧人的動作、情感,個別牲畜的活動,人與畜的感情交流情節,藉助雲朵、霞光、炊煙等活躍畫面。拍羊群、馬群、駱駝群,多采用逆光,側逆光,將被攝體勾勒出生動的輪廓光,再襯以燦爛的雲霞,濃郁的樹叢,盛開的鮮花等,就會賦予主體形象以美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