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李年榮

    答案是肯定的,十二屆國展就有取法趙孟頫楷書的作品。

    全國那麼多學習書法的人,取法也有不同,不管是“顏柳歐趙”還是“蘇黃米蔡”都有人學習。只要您取法古代先賢書家,又出類拔粹,自然有可能入展。國展以“”多樣包容”的形式展覽出取法各異的書法作品,這就讓整個展覽眾採分呈,形式多樣。

    但有的時候我們又發現,某種書體在展廳裡特別少,比如“瘦金體”及“金農書風”的作品也就是一兩件作品,應該來說全國有很多寫這些的書家都寫的很好,也積極投稿,但為什麼總是落選?我想,應該是在眾多的“瘦金體”裡挑一件最好的作品進行展出,評委也不會讓整個展廳都是“王羲之”或是“瘦金體”。在取法和風格上都會進何考量和平衡,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過程中,既要取法純正又要懂得融合變通,這樣的作品才更有機會入展。

  • 2 # 老郎中15

    我學楷書,最初是柳體,進而又學顏體,都沒有多大進步,最後看歐體漂亮,而且非常實用,所以最終學了歐體。

    最近我一直臨習趙盂頫楷書,主要是膽巴碑,仇鍔墓誌,妙嚴寺等,因為以前愛趙體,但主要臨習趙體行書,楷書只是偶而學學,最近透過臨習,有一點體會。其一,趙體飄灑秀麗,看起來隨意而來,俚有一定法度,而且每一付字帖,字型法度都有區別,或渾厚,或漂灑,或拘緊,看似隨意揮灑,但法度森嚴。其二,趙體結字巧妙,穿插自如,形成靈活的結字規律。其三,對後世影響大,現在幾個大書法家,都有趙孟頫的影子,尤其是田楷,就和趙體有很好的結合。

    以上就是我夲人臨習趙體的體會,請大家批評指正。

  • 3 # 印象襄陽

    肯定的回答,國展楷書中當然有取法趙孟頫的書法。

    我們來看看趙孟頫。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書法家,歷史上諸家對趙孟頫的評價不一,錯綜複雜。那麼趙孟頫的書法到底怎麼樣,在書法史中有怎樣的意義,後世書家又是怎樣來評價他的書法的,這是一個需要花費精力和判斷力去整理分析的問題。前人多說趙孟頫的字俗氣而無骨,寫得太熟太圓滑,這些評價往往是因為他作為宋室後裔而仕元,是基於其人品而得出來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是否可靠就值得深入探討了。

    我對趙孟頫的書法喜好是逐漸地發生變化的,由最初的不喜歡覺得稍顯俗氣,變為逐漸接受並且越來越喜歡他的書法,而且偶爾還會提起筆來寫寫他的行草書和小楷。

    趙孟頫諸體兼善,《元史》本傳雲:“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這一評價雖然有些誇張,但根據趙流傳後世的作品來看,其行草,楷書包括小楷的水準是一流的,而且影響了後世數百年。

    “其傳世作品以行草為最多,對後世的影響也最深。他的行草直入山陰之室,繼承王羲之不激不厲的平和書風,於陳智永、唐褚遂良、陸諫之、宋高宗趙構而一脈相承,筆法蘊藉沉穩,結字平正而秀麗。”(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

    元代書法受趙孟頫影響之深,是其他朝代所沒有的現象。在趙孟頫竭力推崇學習“二王”迴歸魏晉經典傳統活動中,他的朋友、家屬、朋友的學生、學生的學生,無不受到他的影響浸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且延續時間很長的“趙派”書風。

    在元代的八十八年間,因為趙孟頫竭力倡導“復古”,元代書法呈現出全面的復古趨勢,並且銜接上了魏晉、唐的書法脈絡,使得元代的書法真正地迴歸到傳統中去,在臨習琢磨古人的經典之作中的到化古出新的營養。

    有一些觀念認為書法一壞於唐代,一壞於宋四家,大約因為唐代法度太過森嚴、框架太多束縛了書法的自由發展,而宋代以蘇東坡為首的“尚意”書風則多是“我書意造”式的發揮,對於傳統根基看得輕了。

    那麼再看看趙孟頫,其復古書風追求的正是書家們樂此不疲的魏晉古法,復古即迴歸魏晉傳統,作為復古書風的倡導者其眼光是獨到的,在他的帶領下,元代篆隸書亦有發展,不僅如此,文人篆刻在他的影響下也開始萌芽,在文人篆刻史上其意義是不可小覷的,章草這一幾乎被人忘卻的古老書體得到極大的發展,出現了趙孟頫、鄧文原等章草書家,同時行草書繼續發展而且出現了有別於唐宋的面目,“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藝術的獨特價值是無需贅言的。

  • 4 # 曦之吻

    有肯定有。

    趙孟頫的書法造詣那是相當高,作為書法四大家,他的字很耐看,越看越有味道,可以說他的字直追王羲之。

    我本人特別喜歡他的字,楷書行書都非常的美,他留下來的墨跡很多,而且他的帖非常清楚,能夠看到筆路,筆法,這是我們學習的時候可以很直觀的去認識,而不用費勁心思揣摩還原,難處就是變化相對豐富,楷中有行意。

  • 5 # 清風明月3830

    答案是肯定的,十二屆國展就有取法趙孟頫楷書的作品。

    全國那麼多學習書法的人,取法也有不同,不管是“顏柳歐趙”還是“蘇黃米蔡”都有人學習。只要您取法古代先賢書家,又出類拔粹,自然有可能入展。國展以“”多樣包容”的形式展覽出取法各異的書法作品,這就讓整個展覽眾採分呈,形式多樣。

    但有的時候我們又發現,某種書體在展廳裡特別少,比如“瘦金體”及“金農書風”的作品也就是一兩件作品,應該來說全國有很多寫這些的書家都寫的很好,也積極投稿,但為什麼總是落選?我想,應該是在眾多的“瘦金體”裡挑一件最好的作品進行展出,評委也不會讓整個展廳都是“王羲之”或是“瘦金體”。在取法和風格上都會進何考量和平衡,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過程中,既要取法純正又要懂得融合變通,這樣的作品才更有機會入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表姐想學攝影,表弟該怎樣去輔導?需不需要制訂輔導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