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購買手機分析
-
2 # 成都探遊者
《佳能rp+rf 35mm f1.8 -----1萬元可以入手嗎》
都已經是多攝的條件了,起碼把幾個焦段分開吧,一般攝影裡面,超廣角(小於24mm),標準(35-50mm),中長焦(>70mm)是一套完整的焦段設定,27mm這個段位要什麼沒什麼,出片還賊麻煩,拍人得靠的很近才有比較合適的構圖,實用性遠不如35mm!
-
3 # 雕刻時光的大叔
由於手機的感測器比35mm膠片要小得多,一般最大也就2x3mm了,27mm是指鏡頭的焦距, (相機鏡頭組中心點到成像點的距離)
因為coms不一樣大,同樣焦段拍出來也有差別。
27mm是手機的標準視角。
鏡頭的焦距都是以35mm相機鏡頭視角為參照的,鏡頭實際焦距也小很多,4.068就是鏡頭的實際焦距,其視角相當於35mm相機鏡頭的30mm。
35mm膠片尺寸是24X36mm。
這個視角的選擇應該不是生產商技術能力限制,而是出於實際需要,具有最廣泛的適用性。
拿27mm以下焦距的鏡頭近距離拍攝會有比較嚴重的透視變形,即使帶有微距功能也不實用
-
4 # 久愛成癮
手機鏡頭越來越多,但依然拍不出好照片?
2019 年伊始,手機多鏡頭大戰已打響,以華為 mate20/p20 為首的三鏡頭手機,無論是專業評測和消費者反饋,評價都頗為好。手機鏡頭的多樣化意味著拍攝的複雜化,特別是小白消費者,並不太瞭解在何種場景使用何種鏡頭。今天小千以 mate20Pro 為例,講一講多鏡頭使用的方法。
請輸入圖片標題
5x、10x 對應的是 135mm,270mm,為數碼變焦。經過測試,5x 的畫質尚可使用,10x 看看就好。
所以這次測試,我選了 16mm,27mm,81mm,135mm 四個焦段。
測試地點:上海某處
測試環境:暗光
測試方式:純手持拍攝
16mm 超廣角
焦距 16mm,光圈 f/2.2,快門 5s,ISO1000
16mm 是一顆很實用的鏡頭,擁有普通 27mm 鏡頭無法比擬的開闊感與震撼力。這也是我在此地,第一次用手機把高架橋拍全,它像一條條發光的巨龍,盤繞在城市上空。只有超廣角才能帶來這樣的震撼。
畫面中很顯然,高架橋是我們的主角,錯綜複雜的直線與曲線,卻依舊井然有序,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遠方。高聳的樓群作為配角,再加上天空中雲彩豐富的紋理,是加強立體感的功臣。
拍攝模式為夜景模式,所以曝光時間可以非常長,達到了 5s。16mm 的光圈只有 F2.2,不是很大,所以 ISO 也達到了 1000,不過得益於多幀合成技術,噪點程度可以接受。
如果使用三腳架拍攝,畫質會更好,當手機檢測到三腳架,曝光時間會長達 20s—30s,帶來更少的噪點。
27mm 小廣角
焦距 27mm,光圈 f/1.8,快門 4s,ISO800
27mm 作為絕大多數手機的標準焦段,很多時候是尷尬的,室內拍空間拍不全,人多合影拍不全,遠處景物又拍不到。正是這樣的視角,對構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充分理解畫面,特別是對線條的掌控。這座高架橋,27mm 橫著拍怎麼拍都拍不全,拍部分也沒有好的線條可以利用,所以我採取了豎構圖,用高架橋的線條作為引導線,強調了高架橋的曲線美感與力量感。雖然 27mm 拍攝的內容沒有 16mm 多,但太多會讓每個元素更小更細更混亂,視覺衝擊力反而沒有 27mm 好。很多人說超廣角有著更好的視覺衝擊力,這句話是不一定正確的。
81mm 中長焦
焦距 81mm,光圈 f/2.4,快門 1/30s,ISO250,EV-1
下面是 81mm 的焦段鏡頭登場。由於焦段更長,在構圖時,只能選擇小景,小景的選擇餘地就很大了,可以是某個區域的建築,可以是馬路等。我也拍了多張。最滿意的還是道路與建築結合的畫面,我選擇了 16mm 圖左上角的區域性區域,再一次加強了馬路的優美曲線,如果說 27mm 的馬路還稍顯凌亂,那這次 81mm 的就完美了。中長焦對於畫面的壓縮感非常強烈,81mm 已經有了這種感覺,長長的馬路和密集的車輛被壓縮在一起,樓宇變的緊密,這是中長焦鏡頭才有的鏡頭語言。
81mm 我並沒有用夜景模式,而且普通模式,原因是在中長焦拍攝下,手易抖,而夜景模式依賴於長時間曝光,抖動越小越清晰。81mm 的這顆鏡頭光圈進一步縮小,只有 F2.4,但我降低了一檔曝光補償,所以 ISO 只到了 250 就夠了。
目前絕大多數手機的變焦鏡頭只有 2x,華為最先用上 3x 變焦,拍攝更遠處的畫面畫質更好。但也要指出的是,若只用到它的 2x,畫質是有損失的,中間的其他焦段還是依靠演算法實現。
135mm 長焦
焦距 135mm,光圈 f/2.4,快門 1/40s,ISO200,EV-1
mate20pro 上當然是沒有 135mm 這顆鏡頭的,能實現這樣真正長焦的拍攝,得益於 1/1.7 英寸 cmos、三倍變焦頭等硬體以及軟體演算法的合力而為。那麼這顆並不存在的 135mm,能夠拍出怎樣的畫面?
135mm 已經是一個很難構圖的畫面了,於是我乾脆去掉建築,完全來於表現道路的大特寫。我選了一段有弧度的道路,路的上頭位於畫面右上角,下頭位於畫面右下角。馬路的 “厚度” 在路燈光的勾勒下非常的明顯。135mm 下的壓縮感進一步加強,車輛密集在一起,是繁華都市的象徵。
135mm 的引數如上,也是普通模式拍攝,光圈 F2.4,說明拍攝呼叫了 81mm 的這顆三倍光變鏡頭。在多幀合成以及大底的加持下畫質尚可,後期修圖也有空間餘地。
回覆列表
比如三星s20實際的三攝組合是超廣角+26mm廣角+27mm第二廣角的三攝設計,而非傳統的“超廣角+廣角+中長焦”的三攝設計,這種方案對於營銷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這對於沒有基礎常識的消費者來說,“6400萬畫素長焦”殺傷力是巨大的,這是手機行業史無前例的描述方式,當然,也很史無後例,因為真正的6400萬畫素3x長焦在手機上本就無法實現。還有小米10pro的鏡頭模組的主攝的焦距是25mm的。同時焦距在24mm~27mm左右,在光線很好的白天,比光線不大3的時候,拍攝全實的風景照,成像接近單反。手機廠商這樣設計為了給消費者帶了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