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營評教育

    這段話出自《論語·八佾》,原文是: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大體意思是:子貢想要廢除每月初一祭祀要宰殺的活羊。孔子說:“賜呀,你愛惜那隻羊,我愛惜的是那個禮!”

    “告朔餼羊”是古代的一種制度,指每月初一,諸候都要宰殺一隻活羊祭祖。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社會風氣衰敗,魯國的國君每月初一不在參加這一祭祖活動,只是殺一隻活羊來敷衍。子貢認為這樣做既殘忍,也有悖節約精神,於是想廢除這一做法。孔子告訴子貢說,你的想法有道理,你愛惜那隻羊只是為了節省開支,不過我不主張去掉,因為用這隻羊祭祖代表了一種“禮”的精神,相對於一隻羊來說,我更重視這種祭祖禮儀的精神內涵。

    孔子的這一說法,使我想起家鄉春節的祭祖活動。大年三十晚上,將祖先牌位供奉在正屋的八仙桌上,然後點上香,擺上各式各樣的供品,大年初一凡是來拜年的人,都要祭拜祖先牌位。富裕的人家,供品多是大雞、大魚、大肉;貧窮的人家,供品要麼是家鄉的特產,要麼是一些瓜果桃李之類。其實,逝去的先人是不會來享用這些東西的,這不過是一種過年的儀式,一種精神寄託,由此來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和懷念。不擺供品、不請牌位可以嗎?當然不可以,供品可以豐厚,也可以簡約,但不能沒有,因為沒有這些物質的東西作依託,也就失去了祭祖活動的意義。

    我們不去深究“告朔餼羊”到底是一種什麼儀式,也不再探究物質和禮儀精神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這是倫理學研究的課題,倒是這段對話很值得我們品味。顯然,子貢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徵求老師的意見,這說明子貢善於思考問題。然而透過孔子回答我們可以看出,他並不同意子貢的觀點,但沒有立刻指責子貢鼠目寸光,只知愛羊,不知愛禮,也不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強迫子貢接受,而是用討論問題的口氣,先肯定學生的觀點有道理,接著深入一步,闡明自己正確的觀點。這種尊重學生、循循善誘的民主式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的重要環節。由於學生視野還不夠開闊,認識還處在較低水平,有時候提出的問題看上去很幼稚,也很片面,甚至是錯誤的。面對這樣的學生,當老師的就應該像孔子那樣,先肯定學生善於思考,接著把自己正確的觀念講清楚,使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如果對學生片面或者是錯誤的觀點大加指責,甚至於諷刺、挖苦、嘲笑,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學生,則往往會打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久而久之,也會養成學生遇事無主見、依賴他人的思維惰性,這是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大敵。

  • 2 # n是名n

    這是《八佾》篇後邊的一段,在展示一種小大之別,在不刻意扭曲的前題下,並不難理解。

    這有兩個不常用的成語:“告朔餼羊”、“愛禮存羊”。

    “告朔”(讀gu,不是gao)春秋時期的一種祭祀儀式;

    “餼羊”(讀xi,不是qi )告朔儀式上,要殺一個活羊。

    簡單說,就是子貢想把那個羊放了,孔子說,子貢啊,你關注的是那個羊,我關注的是那個禮。

    這種“沒頭沒腦”的故事,在理解過程中需要靠腦洞去補充很多資訊,這個補充過程,完全取決於每個讀者的見知和心態,所以有很多發揮餘地。但就故事本身來講,這裡的資訊己經很完整了。

    首先子貢是個有愛心的人,更是個很實際的人,可以稱為愛羊人士,當然不同於“愛狗人士”,因為子貢存羊只是欲去餼羊而已,想要這樣幹,而並沒有要求別人不吃羊肉之類的。

    所以孔子並沒有否定子貢的作法,只是委婉的提醒了一下,“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大家的關注點不一樣,使得表現不同,而背後都是一種“仁慈”的體現,只是個格局差別,也不會有多大矛盾,一點就透的。

    現代社會中也有很多“浪費”現象,比如每年的國慶閱兵,比如我們要造武器啊登月啊,再比如過年放炮,甚至都市強制要求開夜景燈,這些事情有時有的人會不理解,因為我們這些人暫時只想到了“愛羊”,沒注意到“愛禮”。

    談到“祭祀”,好像離我們現代社會很遠了,其實不然。我們現在也無時無刻不在做“祭祀”,很多電影、電視、新聞聯播,包括領導人四處亂跑、講話,包括參加奧運會,這些其實都是當代的“祭祀”。

    “愛禮存羊”,就是儀式感有其重要性,甚至我們看那些通透的人,會更注重儀式而近乎刻板,因為他們的“活”已經融於自身的生命,而外在的“死”,更多的是表率給別人看的。儀式是通往義理的一條路,現實世界是混居更替的,所以“得魚”,又何必非要“忘筌”呢?

  • 3 # 陳廣逵

    這是《論語·八佾》第十七章的內容。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這段話的意思是:

    子貢要免去初一禱告用的活羊。孔子說:“子貢啊!你捨不得那隻羊,我捨不得那種禮節。”

    告朔之餼羊,初一禱告用的活羊。告朔,初一祭奠。天上無月之日為朔日,天上滿月之日為望日。告,舊讀gù。餼,音xì,指祭祀用的活物,祭祀當場殺用於祭祀的活物。

    愛,愛惜,捨不得。

    “子貢欲去告朔之羊”這該是孔子任魯國司寇攝相位時的事,否則不會有“子愛其羊,我愛其禮”之說,也不可能有子貢“欲去”之舉。看起來,是時子貢也在孔子手下做事。從已經得到的資訊看,孔子任司寇代宰相時,冉求為孔子掌管總務事宜,子貢主管祭祀事宜,子華是使節,原思是孔子的家宰,子路為季氏宰。

    按照周禮的規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際,就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給諸侯,諸侯把曆書放在祖廟裡,並按照曆書規定每月初一到祖廟,以一隻活羊為祭品祭祀,祭後報告朝廷,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魯國從文公開始,國君並不祭祀,只要官員殺羊祭祀以虛應故事,所以子貢提出去掉“餼羊”,乾脆廢除這種形式。

    為什麼“告朔”要當場殺活羊呢?

    當時人們認為,祭祀時用活物的血是“交神明之道”,去掉“告朔之餼羊”就失去了與神明的溝通意義,所以孔子反對去掉這個禮節形式,以維護這個祭祀。

  • 4 # 無功用行

    告朔:春秋時期,每年記載治政經歷的歷法文書由天子頒發,各諸侯國接受後藏放於家廟中。每月初一,也就是朔日,諸侯國君要殺羊祭廟,向天地祖宗,稟告所作所為。後書寫於文書之上。年末由天子來使取回並換回新的文書。祭祀後再書寫,是為了保證真實不作假。

    國君心裡對天地祖宗誠心敬重,告朔祭典是一個可以鞭策自身的祭祀活動。

    國君心裡若是對天地祖宗不敬,告朔祭典就是一個沒有任何用處的祭祀活動。

    餼羊:祭祀典禮上,贈送給天地祖宗享用的、未經蒸熟的羊。

    魯國從文公開始,國君便已不再親自到家廟告朔祭祀,只是讓官員殺只活羊應付一下。

    孔子當時輪到了這種殺羊告朔的事情。子貢說:這告朔禮都變味成這個樣子了,乾脆連這個羊也去掉吧。只要文書上面的紀錄是真實可靠的就行了。

    孔子回答說:為了節省、表示誠懇而不用羊。你的主張沒有錯。不過我不主張去掉,不是為了這隻羊要不要省,而是因為它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鞭策、約束自我的精神。

  • 5 # 雨後天空228077583

    按照周禮的規定,諸侯按照曆書規定每月初一日來到祖廟,殺一隻活羊祭廟,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孔子說:“賜,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當時,魯國君主已不親自去“告朔”,“告朔”已經成為形式。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對此,孔子大為不滿,對子貢加以指責,表明了孔子堅持原則的立場。即使在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安葬的時候孔子仍然堅持按原則辦。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顏淵死了,孔子的學生們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說:“不能這樣做。”學生們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說:“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他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生們乾的呀。”這仍是表明孔子遵從禮的原則,即使是在厚葬顏淵的問題上,仍是如此。

  • 6 # 鄭君7193

    禮不下庶人。說明“禮”的成本很高。子貢想要改革禮制,去掉活牲口祭祀這一專案,很符合現代精神,而孔子要固守老禮兒。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孔子這個語氣沒有批評子貢的意思,倒是有點無奈的幽默。禮,是一種規範,一種建構,這種建構的合理性要依賴一定的條件,比如,火車站售票視窗下如果大家不排隊,就得建構一個圍欄,讓人不能加塞,當文明程度提高以後,大家自覺排隊,這個圍欄就可以被解構。也就是說,它的存在合理性就沒有了。

    另外,糟糕的是,即使有圍欄,人們也不排隊,那這個建構也需要被解構。子貢的出發點可能是在於後者。

    告朔,是個行政上的行為,餼羊,是個宗教行為。子貢是要政教分離,孔子則是政教合一。

  • 7 # 無名草2020

    這句話的落腳點就是“爾(子貢)

    愛其羊,我(孔子)愛其禮”

    子貢不忍心殺死活鮮鮮的羊,

    但孔子卻是一個最注重禮儀

    的人。所以才說“賜也”。

  • 8 # 趙仲林

    告朔:朔,農曆每月初一。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發給諸侯,諸侯把曆書放在祖廟裡,並按照曆書規定每月初一來到祖廟,殺一隻活羊祭廟,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叫做“告朔”,(音碩)。當魯君己不親自來“告朔”,完全流於形式,所以子貢主張去掉餼羊。子貢要把每月初一祭祖的活羊去掉。孔子說:“賜呀!你愛惜那個羊,我卻愛惜那個禮啊!”孔子對此大為不滿,橫加指責,不準對周禮的這種規定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如何利用美圖講述一個故事或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