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雲

    見性後,無明沒有了,猶如開燈後滿屋子的黑暗沒有了,但概念還沒有消除,還有歷劫的習氣慣性,法執還未消除,痕跡還在,隨後在不斷的磨礪中,從人無我達到法無我、再到人法俱亡,這個無明的概念也沒有了,自性湛然長寂圓照十方,就是亦無無明盡

  • 2 # i空華影落i

    首先我要提醒一句,樓主提出問題,會有很多回答,有很多相同,也都是照本宣科,依某古大德或某法師講的,再加點兒自己意思,也有很多不同,都是按自己的理解憑想象而來,但不要把別人的理解當成自己意思,只能作為參考,佛經中的句子怎麼理解都只是個人的理解,不可以有我的理解對,別人的理解錯的想法,或者是這個理解高深,佛法的境界是離開語言文字的,解到和行到是兩回事,都有深淺不同,如《成實論》雲:“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時有五百羅漢各釋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又白佛言:‘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有福無罪。’”從這裡就知道,無論我們動用思維理解,哪怕是覺得已經理解到了圓融無礙,都不是佛的本意,佛要行到,只有修行才能體悟到佛的境界,而佛的境界又不可言說,用語言表達也只意思接近而已,就是一層窗戶紙,說容易一捅就破,說不容易,如銅牆鐵壁,解容易而行難,理解經文是必須的,但不可以當作有所得,自己的理解在實際修習中也都要全部拋開,躡解成行,行起解絕,自己的知見一點也用不上,因為那用的是自己的思維,佛的境界思維是到不了的,而實際修習時如果還在用思維體思考,就不叫修習了,只是在生知見而已,弄不好生起一些邪知邪見,如果師兄是一位實修者,希望與師兄共勉

  • 3 # 松樹lasabc

    就是不要犯傻

    也不要有斷了犯傻的想法

    傻就是傻

    傻的時候能一念覺悟就好

    就不要拿傻說事了

  • 4 # 羲皇鄉下人

    真是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經文有兩個作用:一是指真引導,,,二是體驗印證,,,功夫不到就只能經冊里長的蟲子~自以為讀書多……

  • 5 # 費小姐治癒拾荒記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心經,是講人心的意識,都是生成的過程。這個生成過程都有因緣參與,這些因緣導致我們苦惱和迷失的。

    五蘊讓我們顛倒妄想,觀其因緣若無六根則不能起五蘊!若無六塵與六根作用,則不會生起六識,無識則無五蘊之苦惱妄想。

    另一種觀緣起性空的方法,即十二緣起:

    1、無明:就是因為疑惑生起的“為什麼?憑什麼?怎麼了?不可能!我不相信!”,然後就開始“離開當下事實”,在記憶和經驗的道理中找原因,卻又因為回憶、想象漏掉了當下,對事實的發生過程,造成新的無明。

    2、無明緣行:回憶想象、找證據原因的過程就是行,即離開即覺即滅的當下,產生有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分別妄想的另一個因緣。

    3、行緣識:思維想象,尋找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確定的認識。也就是現實中的共識:“對不對?是不是?你說我咋不對了?你到底想怎樣?這是什麼?你怎麼不理解我!”達不成共識,就會煩惱!達成共識就相互歡喜。同見生愛,異見成恨!

    4、識緣名色:名色是人們認識的根本,即所有的認識都要有個名稱——即名;也要有個與名稱相對的形象→即色。如我說蘋果,你就能根據名稱想到蘋果的真實形象,但是沒見過蘋果的人想不出來。

    5、名色緣六入:即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內六處)進來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外六處),即一切能刺激到六根的外境。見到聽到感受到,就想確定一下是啥東西?啥意思?概念確定的就叫“認識”;概念不能確定的就叫“不認識,不知道”。但是沒有六入,就不用認識了。

    6、六入緣觸:也就是說沒有接觸,就無法進入,進入不了就不用去分別認識。

    7、觸緣受:接觸了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舒服、;不舒服、苦;不樂不苦”。

    8、受緣愛:愛舒服的、快樂的!拒絕逃避不舒服的、痛苦的!也就是愛或不愛產生的趨利避害行動的根源。

    9、愛緣取:取我愛的、舒服的、快樂的;避開痛苦的、討厭的、不舒服的。求取自己想要的心理境界。

    10、取緣有:我們執著的認為自己能擁有,一旦達到了某種目的,我們就會從心裡認為自己擁有了:“結婚了,我們認為擁有了婚姻和愛人;發工資了,我們認為自己擁有了錢;人們誇讚我們,我們認為擁有了名譽;總之,我們會執著於擁有”的假設。其實當我手裡擁有一個東西時,就失去了拿起其它東西的機會和可能。除非放下,什麼都沒有,才能夠想拿什麼就拿什麼!

    11、有緣生:當我們擁有了某些人事物時,很多感受和關係就產生了。比如“我擁有了婚姻,兩性關係、家庭關係、情感關係都產生了;我擁有了古董,產生了對古董的愛護和珍惜感;我擁有了工作,產生了幸運感”。

    12、生緣老死:當任何新生的人事物出現在我們身邊時,我們賦予了“生”而意義。但是從產生開始就在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老!最終變沒有了,就是死!如“愛情產生了,隨著時間雙方熱情就在變老;得到了一個新鮮物品,對物品的情感就開始變老;不光是情感,人和事物的發展變化就是在變老”。但是大家要意識到變老的過程,並不都是減退,而是先增加,再消退。比如: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變老,但是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也算變老;愛情開始了,會先越來越親密,然後再逐漸消退,都是變老;對一個物品的喜歡,隨著得到也是一樣的情感過程。最重要的是一切人事物,從產生之初就開始變老,直至消失。

    然後我們又開始問“為什麼?憑什麼?怎麼會這樣!”進入新一輪的困惑、無明。所以,透過行深的觀照能力,發現了一切都是分段生死,因緣聚合,當下即覺即滅什麼也不可把捉。都是把認識想象的方便假設當真,才惹出的無明煩惱.

  • 6 # 禪茶樂舍

    首先要先明白無明,無明簡單的理解為不知道,當你形成生命對萬事萬物進行認知的時候,就是由不知道到知道的,你的不知道和困惑就是無明,無明的行成也是因緣假合的,沒有自己的體性的,所以本質上說無明也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無明,也自然不存在無明的盡頭了。

  • 7 # 不吃貓兒的魚兒

    這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句話的準確白話譯文是: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的消失;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消失。

    我認為可以理解是:沒有了不明白的時候就是到了沒有不明白的盡頭.以至於沒有了老、死的時候就是沒有了老、死的盡頭.這個時候的修行可以說是完整圓滿.

  • 8 # 能量加持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源於“我相”,認為“五蘊”是真實的我,我所擁有的一切構成我,其實“五蘊”只是一輛智慧車,是運輸工具,如果人生只是追求“五蘊”的滿足,相當於人生的所有努力都花費在運輸工具上,自身“無所得”。“老死”是“五蘊”的消亡,實際就是換一輛車,如果不能利用寶貴的人身修行,擺脫輪迴(Samsara),換車的時候,很難保證再次獲得人身。“無無明盡”,“無老死盡”,只要地獄不空,“老死”,“無明”會不斷上演,無窮無盡。擺脫輪迴,“老死”,“無明” 不存在,既然“老死”,“無明” 不存在,“無明盡”,“老死盡” 同樣不存在。"心經”不是心靈雞湯,更不是哲學書,只是簡簡單單說明一個修行獲得的事實,這個塵世是虛幻,還有一個極樂淨土存在,這個簡單的事實需要修煉親自去驗證,沒有人能描述極樂淨土,不可說,只能自己體驗。

  • 9 # 只緣無事可思量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如果(著相生心)便會分別計較(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如果(離相無著)那麼(心)便(清淨)便沒有(分別)了。

  • 10 # 手機使用者73110516598

    大波若經六百卷,金剛剛是波若經的縮本,而心經則是金剛經的縮本!但心經是給對佛法有認識度的人來讀的!……無明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障礙,無無明就是不要讓障礙覆蓋埋沒了你自己的本性,本性就是你的大腦,智慧,元神!……亦無無明盡就是指你的元神智慧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窮無盡的!

  • 11 # 檻內小紅

    我們身處無明,如同在一個妄境中,妄境中的一切不是真實的,無明中的一切只對我們有意義。

    實相中沒有無明,沒有無明對應的世界。

    實相也不是破無明而出,或從無明中轉化而生的,湛然常存的,不是無明的盡頭,所以沒有無明的盡頭這樣的說法。

    所以,如有人說我已破無明,無明盡了,他仍處無明中;如有人說我已成佛,他還未成佛;如有人說我已悟了,他還未悟。

    譬喻在夢中那個你飛簷走壁,名震天下,紅顏知己一大堆,但仍然想成為武林盟主,然後突然醒來,夢中的一切,包括那個你,都是虛幻的!

  • 12 # 雲松妙花

    本人理解: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出自《心經》。“無無明”即沒有無明;“無無明盡”即沒有無明可盡。這句話的大意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既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可盡,即我們本來就沒有無明,不需要我們去把它擦乾淨。因為“無明”是“客塵”,“本來面目”是“主人”,“客塵”是有來去的,“主人”是不來不去的。有來去的東西是虛妄的,它今天來了,我們只要不執著它,不在乎它,它自然就會消失。比如,我們的心念,一會喜一會悲,我們只要不執著那個喜,也不執著那個悲,那個喜悲的心念自然就消失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的心中本來就有喜悲嗎?沒有,這個“喜悲”是我們被境界所轉而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被境界牽動而產生的喜悲,這個“喜悲”它就是“客塵”,就是“無明”,我們只要放下它,它自然就沒有了,還需要我們去盡嗎?正如六祖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我們修行最需要做的就是“放下”無明,迴歸本來。

  • 13 # 吉1362527

    心經中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句經文也可以這樣表述:無無明乃至無老死,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講的是順逆十二因緣,順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諸大苦惱集。逆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滅,涅槃寂靜。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無順逆十二因緣的精簡表述,意思為:沒有順逆十二因緣,一切清淨。這是透過修行得到解脫的人的心淨境界。 什麼是無明,眾生幻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於無生中幻見生滅,即是無明。

  • 14 # 北京得明

    無明,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現象,現象,是隨緣而有,而現的,是隨緣而無,而滅的,並不具有恆久不變屬性,只要人們能夠把握好自己,就不會再有這種現象出現,所以,無明是不具有恆久不變屬性的,是一個“不具有恆久不變的“有”的現象,既然如此,當然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無明或無明盡了,其二,佛家講的“有”,是指恆久不變的有,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在相對條件下呈現出來的有。這一點,是需要搞明白的。

    同一個名詞,佛家講的概念和人們通常所認知的概念是不同的,概念混同,當然也就無法真正明白佛經中的內容了。

  • 15 # 銳度何老師

    學習佛法需要一個過程,就像從小學唸到初中、高中再念到大學一樣。在接觸佛法的初期,大家的根器還不夠,所以佛陀要“方便說”,就是按照我們智慧能理解的高度去講,要將就一下我們,不能直接給一年級的同學上六年級的課。

    所以很多時候,開始,佛陀會告訴我們“有”這個東西。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智慧的提高,我們的理解能力上去了,到了高年級的課程,佛陀再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實際上並沒有。而“無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句偈出自於心經。心經雖然很短,但他是高階課程。所以,他開篇就說明了,我們先前學習的佛法裡面,有很多東西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心經告訴我們:無明和破除無明、生老病死和跳出輪迴、苦、智慧與收穫......這些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無明,是佛教的最基本知識,不瞭解無明,跟佛教就屬於不認識。

    無明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根本原因。

    佛家的世界觀是這樣的:我們本來都是明的,光明的,都是佛,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都是以永恆和無限的狀態存在。但是,我們心動了,就起了妄念。這個妄念像煙霧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明”,我們變昏暗了,就是“無明”。正是無明起了,我們就墮入到了“六道輪迴”,變成了眾生,變成了人。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為什麼要信佛呢?因為“眾生皆苦”,就是苦集滅道的苦。苦集滅道是四聖諦,是佛最開始講的法。而四聖諦中又把苦排在了第一位。可以說佛講的第一個字就是苦。我身體不好,總有病。渾身沒好受時候,所以要我信佛非常容易。我甚至不用讓佛給我講眾生皆苦,我早就這麼認為了。佛說眾生皆苦,我就得連連點頭:苦苦苦,太苦了。不用費心做思想工作,一尋思醫院的藥水味,苦的就不行了。

    墮入輪迴,為人,有種種的苦。修行就是為了跳出輪迴,不再受苦。可不來了,煩死了。想跳出輪迴,那就要破除無明,讓我們重新回到明的狀態。就像很多佛菩薩的畫像,頭頂都有個光圈,那就是光明,比喻。不是佛菩薩頭上真有個日輪。

    破除了無明,我們就能回到明的狀態,不再受輪迴之苦。

    所以,信佛修行,很長的時間裡,大家會追求怎樣去破除無明。但是,到了心經,佛、觀世音菩薩告訴大家:無明這個東西,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就是無無明。既然無無明,那也就沒有一個無明要大家去破除,就是亦無無明盡。

    無明是什麼呢?就是你拿拳頭照自己的眼睛打幾下,打的自己眼冒金星。眼前的那個金星就是無明。那個金星存在不存在?不存在。但你還看見它了。金星是不存在的,只是你眼睛壞了,產生的幻覺。無明也是不存在的,只是你那個明的真心看到的假相。

    我前面說了,有了無明,我們才來到這個世界。有了無明,才有我,才有你和他,才有生老病死,才有六道輪迴,才有山河大地,才有苦......

    那麼無無明呢?無明是幻覺呢?無明是假相呢?那你我他,生老病死,六道輪迴,苦集滅道,宇宙人生......也自然都是幻覺,不存在的。無明是假的,我也就是假的,我身體不好,苦,也就是假的,就是:無我,無苦集滅道。

    無明就是做夢,你在夢裡掙了座金山,醒來也是了無所得。你在夢裡拜佛燒香,修行求道,醒了也是了無所得。修行,你什麼也得不到,因為你壓根就什麼都沒丟過。修行,升起來的般若智慧,本來就是你的,這就是:無智亦無得。

    有了無明,就有了出生和死亡。而無無明,就是說我們壓根就沒出生過,自然不會有病、老和死亡。就是:乃至無老死。生老病死,只是我們看到的假相,也就談不上修行、了生脫死、跳出輪迴去享福了,就是:亦無老死盡。生老病死是假相、無明是眼花,都是壓根不存在的東西,也就談不上去破除無明瞭,就是:亦無無明盡。

    無明就是妄見生滅,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加在一起,總稱就是無明。你眼睛壞了,看見天上有第二個月亮。這第二個月亮就是無明。第二個月亮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眼睛壞了,以為那裡有第二個月亮。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並不是真的“有”,而是你“以為有”。意識創造世界!

    我們看著假相,無明,以為那個無明、假相就是我們自己,忘了在旁邊看熱鬧的那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要想不再受苦,跳出輪迴,只要一扭頭,找到真正的自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就是: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有什麼東西可以永恆,在你們心中是愛情,親情,友情,亦是時間,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