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看的微影片
-
2 # 魚樂娛了御
輝煌時代,無可替代。
那個時候的父母都是追星族,多少人為之瘋狂,電視沒有普及,就到處找貼紙,看集體電影。
回想起來,那時候幸福指數還是很高的。
-
3 # 無我才能有境界
香港最好的黃金年代就是2000年之前,無論是樂壇還是影壇,佳作比比皆是,那個時候的電影沒有太多的特效,像成龍,洪金寶,李小龍,吳京等這些演員靠的都是真才實學,考得就是真實,用最真實的武打動作征服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
那個時候的音樂充滿了激情,也湧現出不少優秀的歌手和製作人,像黃家駒,張國榮,劉德華,郭富城,張學友這樣的巨星歌手影響了我們好幾代人。
巔峰總有老去的那一刻,雖然現在大不如前,但是締造的輝煌是無法被歷史淹沒的!
-
4 # 時空147
香港娛樂圈最大的成就是捧出了以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為首的“四大天王”,並由此進入了一個異常活躍的時期。而身處在那個黃金年代中的四位娛樂寵兒,更是透過各自的歌聲和銀幕形象,與無數觀眾一同走過並見證了香港電影的巔峰時代。
詳細介紹一下每個“天王”吧。
黎明,外表溫文爾雅,具有貴族王子氣質,擅長文藝片和電子音樂,被譽為“慈善天王”。
同時為歌手、演員、導演、編劇、公司老闆、慈善家。影視歌,幕後與慈善成績斐然,華人娛樂圈最成功的代表之一。身兼香港公益金董事、名譽副會長,UNICEF香港委員會委員,華菁會名譽主席等公職,是UNICEF首位華人國際親善大使。因慈善公益方面的傑出貢獻,聯合國授予聯合國護照。港府授予榮譽勳章、銅紫荊星章。
郭富城不僅長得好看,而且還非常有才華,擁有著大量的粉絲。如今的他,專心在香港發展。但是,曾經出過的專輯和拍過的電視,至今都被很多人收藏。
到目前為止,郭富城演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角色。從歌星轉戰影視圈的他,演技實力也是不容小覷。幾年前的《寒戰》,大家紛紛被他與梁家輝的對飆演技的鏡頭折服。一言一行裡面,滿滿的都是一個身為警察大佬的捨我其誰的霸氣。讓人感嘆,時光賦予了這位天王更強的鏡頭感染力。
劉德華出演了近一百多部經典的電影,在娛樂圈稱為勞模,因為劉德華對工作非常認真,曾經劉德華去《開講啦》,就坦言到自己一向對工作非常認真,每次開演唱會,自己都會不眠不休的排練整個過程,哪怕中間有一點點瑕疵,自己都會徹夜睡不著覺,本著對觀眾們負責的態度,更是為了不讓自己的粉絲失望。
劉德華也不是常勝將軍,在九幾年的時候,劉德華投資開設電影公司,但是這一次投資失敗,負債幾千萬,但是他沒有氣餒,馬上調整狀態,演戲還債,把自己的債務還清以後,他吸取之前的教訓,再次開設影視公司並獲得成功。
張學友是參加選秀出道的,不過想要從那個時候的選秀節目裡面脫穎而出,可要比現在的難多了。可是由於他的聲線實在是太好了,他成為了那一屆選秀的冠軍。也正是頂著這個頭銜,他成為了那個時候最著名的一個青年歌手。但是雖然他有著不錯的名氣,但是作為一個歌手來說,永遠是要用作品說話的,不然再怎麼有天賦也會很快的被人們忘記,所以之後的他,變得非常的努力。可以說張學友的起點是非常的高的,不僅是選秀冠軍,而且簽約的唱片公司,也是那個時候香港最著名的一個,也就是寶麗金唱片公司。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面,我們見到了一個非常努力的張學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他就能為人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憑藉著非常出色的聲線,再加上高產而且質量好的作品,他很快就成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歌手。在正是在這幾年裡面,他奠定了他歌神的基礎,吸引了非常多的人們喜歡他。
-
5 # 羅素
巔峰狀態要從4個方面說:
1、受好萊塢影響,香港電影從質量和數量上都在追趕。畢竟它受西方文化的薰染很久。
2、受社會環境影響,那個時候黑社會縱橫,很多黑幫電影拍出來更能引起共鳴。
3、受古典藝術影響,香港對傳統文化的承襲,其實比大陸更好,所以TVB的古裝一直是他們的強項。
4、受時代精神影響,像張國榮、林正英、林青霞、周潤發他們是為了藝術而表演,而現在的小鮮肉都是為了表演而表演。
-
6 # 斌陽哥
上世紀的香港娛樂圈 就像神話一樣存在我們心中 以後很難再有這樣的輝煌了 現在的香港娛樂圈 即便修建了 星光大道 也尋覓不到當年的 百花爭豔的景象了
-
7 # 閒來一樂
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基本是僅次於好萊塢的造星工廠,香港的娛樂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和巔峰,但是進入21世紀,香港娛樂產業漸漸沒落,也慢慢地在歷史的舞臺上找不到存在感了,為什麼?在我看來有四點原因。
首先,我們從大的時代背景來看,二戰之後,和平和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在這個時候各個國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刺激發展經濟,而香港也算是搭上這班快車,帶動了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推動了娛樂業的快速發展。但是進入21世紀後,香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經濟不斷下滑的現象,並在很長時間經濟增長疲態明顯。這個在我看來是香港娛樂業不斷走向衰落的最為關鍵的原因。
其次,資本的遷移,我們都知道資本是逐利的,哪裡能賺錢就去哪裡,7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在資本家的眼裡可能就是金礦,遍地黃金,再加上香港拍了很多票房非常不錯的電影,資本開始瘋狂大量的湧入。正是很多人想要大撈一票的心理,出來了大量的垃圾電影,造成市場混亂和電影的粗製濫造,導致電影市場亂象叢生,票房日漸萎靡。而一些好的電影因為缺乏資金投入而胎死腹中,沒有好的電影就更加不會吸引來資本,漸漸地形成了惡性迴圈。這些讓香港的娛樂圈漸漸地沉寂了,也沒有找到有效的重振市場的方法。
第三,從國際大的環境來看,競爭是空前的強大,像臺灣、南韓等新興市場的衝擊,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之後,娛樂業也是發展迅猛,不斷地出現趙薇、范冰冰、周杰倫等全民偶像,對香港藝壇衝擊巨大,而香港藝壇中呈現了後繼無人的狀態,尤其是老一輩的張國榮和梅豔芳等巨星走後,基本剩少數人支援香港藝壇。後繼無人也是香港娛樂圈漸漸衰落的原因之一。
最後,人才流失,再加上香港本土條件的限制,畢竟香港就只有700萬人口,所以很多香港明星選擇到內地發展,本來造星乏力,後繼無人,在加上培養的明星不斷出走,造成了香港娛樂圈現在處於一個人才凋零後繼乏力的狀態。漸漸地香港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就沒落了,再難續曾經的輝煌。
香港娛樂圈的不斷衰落也可能是歷史的趨勢,也可能是其內在原因,沒有任何事物都可以永久保持所謂的巔峰。雖然也會為香港藝壇惋惜,但是沒有新鮮的血緣,甚至沒有輸血造血功能,沒有創新,香港藝壇再這樣下去真的就要沒落了,如果出來一個領袖靈魂人物,帶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可能還會有轉機,不過這一切也就要看天意了,天會不會幫香港藝壇就不知道,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事,期待這個人的出現,帶領香港娛樂圈走出困境重回巔峰。
-
8 # 笨笨帶你飛
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到90年代的香港都是僅次於好萊塢的造星工廠,香港的娛樂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和巔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在八九十年代曾一年產出幾百部電影,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在內地也有很多香港電影的粉絲。很多內地演員希望拍攝香港電影,使得自己搖身一變,變成“國際巨星”,在華人區乃至世界範圍內擴大自己的知名度。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不再是獨領風燒獨佔鰲頭,但是縱觀最近幾年中國產影片票房表現,香港電影在賣座的影片中也佔據了半壁江山。從2012年開始如陳可辛拍攝了《中國合夥人》《親愛的》,徐克拍攝了《龍門飛甲》《狄仁傑》系列影片、《智取威虎山3D》,王晶拍攝了《澳門風雲》系列影片,周星馳拍攝了《西遊降魔篇》《美人魚》,其中《美人魚》更是以33.9億元的票房高居內地總票房前五名。在新形勢下香港影人開始主動北上,從製作和表達上主動轉型, 最終成功找到一條與中國電影共同發展的雙贏之路。香港電影沒有消逝,只是在新的時期以更嶄新、更具生命力的方式不斷髮展。我們也祝福香港電影越來越好中國電影越來越好。
回覆列表
巔峰的狀態可以 從兩個角度去分析: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去分析:當時的年代正當第第三代香港電影人壯年的時期,發揚了上一代電影人的優勢譬如武俠電影風格,電影思想的表達,故事構造的創意以及對電影消費市場的定位;又拋棄改良了上一代電影人的糟粕單一的敘述方式和落後的道具概念。如徐克陳嘉上麥子善王家衛杜琪峰程小東吳宇森之類的青年才俊導演處在一個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的高峰階段,應對市場所需要的不斷突破和廣大的東南亞市場需求,給予了他們充足的動力和實踐機會。八十年代起,一部電影可能彙集了數名日後香港電影業內的高階人才。辣手神探,五福星,英雄本色 就是很好的例子 每個人都出於自我實現而瘋狂地推闊自己的極限。相比之下,後來的電影 人才彙集就不比以前了。每個電影人的生活背景是他們自我實現的張力源泉,小人物的成長契合了香港電影市場的需求基調。因此,可以總結為,電影人在透過用電影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地位提升的同時也透過電影幫助香港民眾實現精神提升。資源的角度:嘉禾,邵氏的市場競爭的前提下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青年人提供可充足的實踐機會和學習資源,再而之後的大競爭範圍有要求電影人推陳出新 因此 量產和多樣離不開市場競爭所造成的電影資源充沛。加之穩定兒獨立的院線體系為當時的電影競爭提供了公平的平臺,一個非常良性的競爭現象就出現了。這種良性競爭是香港電影工業發展快於東南亞其他地區,不管是題材從業人員還是數量都是大於優於其他地區 ,因此整個東南亞地區對香港電影的需求直接保證了香港電影的收益。但在後期,隨著各個地區的自我發展和香港電影的生產衰退期,海外需求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