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Ssunny21

    倫理歸宿,階級認同,就是在一個人出生起你的命運已註定,即所謂的天命論,而這種天命論具有人格化色彩,即神權專制,即帝王叫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天命論,真正天命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 2 # 遠哥漫畫

    知命是對人有限理性的認知。人是不完美的,世界不是完全可知的。人不可能全知全能 。

    知名就是對這一理念的概括。是指人要明確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圈。不要做超出自身水平和能力圈的事情。

    知命的方式是:拿自己和別人進行對比看清楚自己的真實水平。不要有迷之自信。

  • 3 # 大灣區老程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很多人以為是孔子感嘆自己老了,認命了,其實意思剛好相反,孔子是說自己50歲的時候,知道了上天給予自己的使命,要努力去實行它。

    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自己15歲那年,腦洞大開,開始發憤圖強努力讀書,所以說十有五而志於學。30歲的時候,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民辦學校,可以靠著學費和勞務費來養活自己,所以說三十而立。40歲的時候,孔子奠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民辦學校也越辦越好,所以說四十不惑。

    50歲的時候,因為名聲在外,孔子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宰”,後又出任“司空”、“司寇”。孔子激動地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知曉了自己的使命是從政,做一番治國安邦的大事。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因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把持魯國朝政的“三桓”沒幾年就將孔子彈劾下馬。孔子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流亡生涯,打算周遊列國,繼續實現自己的“天命”。

    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因為自己的政治理念不被列國接納,屢屢碰壁,最後孔子也不得不對自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產生動搖,從而“六十而耳順”,最後在年近七十時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做愛做的事”,一心編撰《春秋》,並教授出了七十二個“高階博士”,所以他說自己“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然而,孔子即使是在古稀之年,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天命”。在他七十一 歲那年,齊國的權臣陳恆殺死了齊簡公。孔子沐浴齋戒去朝見魯哀公,說:“ 陳恆弒他的國君,請討伐他。”

    有時,孔子覺得華夏無法施行他的理想, 也頗有到邊遠地方去的感慨。 他說:“ 主張不能施行,只好 乘 著木排渡到海的那一邊了。” 孔子曾經想移住到 未開化 的“ 九 夷”, 有人說:“ 太僻陋 了,你怎麼辦呢?” 孔子 說:“ 君子住在那裡, 有什麼僻呢?”

    你看,孔子到死想著踐行他的“天命”,是不是稱得上一位真正的“君子”呢?

  • 4 # 朱八戒CC

    儒家講知命,知命即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又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對於孔子所說這兩段話的理解,即是對儒家講知命的理解。知命是對人生意義的一種詮釋,知道自己人生在世的意義和目的。十五歲的少年勤奮好學,成人之後進入社會打拼磨練,三十歲成家立業,四十歲有所不惑而迷茫。五十而知天命,這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大好的年華已經過去,自己有多少創造能力,又能收穫多少,心理一目瞭然。六十不多言語,聽從別人去說。七十隨心所欲,但不愈越規矩。

    人的一生從少年的開始奮鬥,莫過於一心一意地盡力去做我們應該做的事。但是一切的努力並非由人所想,而又歸之於命,這就是天意,這就必須知命。但是知命之後,並不是聽天由命,並非人生的努力就此停止,而是要做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當自己認定一項事業,而又沒有把握取得成功,但仍然是盡心盡責,盡力而為,每天做著力所能及的事。無所謂堅險挫折,也無所謂失敗。始終保持快樂的心態,勇往前行。

    知命,是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範疇,是對人生理性的認識,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人生起點的不同,他的創造也就有所不同。在現有的基礎上,以儒家積極入世而又勵志向上的精神,量力而行,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人生之路萬里長,

    窮其一生難走完。

    明知路上有艱險,

    鬥罷艱險再闖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什麼去衡量一個人是否是真正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