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媚眼飛絮
-
2 # 沒文化的博士前
清代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自出版以後,脫穎而出,成為歷代編選的唐人詩集中最有影響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版本。《唐詩三百首》開篇第一首即為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全詩如下: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此處並非指只有蘭花的葉在春天是葳蕤的,桂花的花在秋天是皎潔的,而是用了一種“互文”的手法,應該理解為蘭花和桂花的枝葉是多麼繁盛茂密,花朵是多麼清雅高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意思是它們這樣欣欣向榮,生機勃勃,自然而然地成就了美好的季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這句中還隱含著一個典故,孟子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聞風”即來於此。所以這裡的風不僅指香風,還是道德君子的一言一行。這句詩的意思是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香風因而滿懷喜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處的“美人”就是指上句的“林棲者”。承接上句,話鋒一轉,意思是草木散發香氣源於天性,怎麼會求觀賞者攀折呢!沒有遇到知音的欣喜,反而是表明了潔身自好的志向。
張九齡的這首五言古詩,託物言志,以蘭桂自喻,表達了自己志向高潔、不求虛榮、恬淡從容的高雅情懷。其中 “草木有本心,何求沒人折”不得不說代表了一種保持本心、潔身自好的更高境界,尤為歷代文人墨客傳誦。《唐詩歸》中說:“冰鐵老人見透世故,乃有此感。”
張九齡本是開元盛世時期一位非常有賢德、有才幹的宰相,但是遭遇李林甫等小人陷害,被貶為荊州刺史。忠心耿耿而被詆譭,令張九齡相當苦悶,任荊州刺史時期,他由感而發,寫下了著名的《感遇》詩,共12首,託物言志,抒發其情懷,“後人常將它與陳子昂的《感遇》並論” ,認為其“詩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詠懷》”。“蘭花春葳蕤”為組詩中其中的第一首。
-
3 # 謝小樓
《感遇》是一首需細細品讀的佳作,詩人為唐玄宗時宰相張九齡所作。此詩是《唐詩三百首》中中的第一首詩。感遇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原詩共有十二首,作於開元二十五年(737),當時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此詩為其中第二首。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蘭:即蘭草,古時的香料,用來比喻高潔的操守。葳蕤:草木繁盛並且枝葉下垂的樣子。桂華:即桂花,古時“花”、“華”二字通用。皎潔:明淨。此句意為:春天的蘭草葉子繁盛、枝葉下垂,秋天的桂花皎潔明淨。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欣欣:指草木蓬勃茂盛。生意:即生機。佳節:美好的季節。此句意為:它們欣欣向榮、生機勃發,一起形成了美好的季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林棲者:指山林裡的隱士。聞風:指沐浴在蘭桂的芬芳裡。坐:因為。悅:喜愛、欣賞。此句意為:有誰知道山林裡的隱士,沐浴在蘭桂的芬芳裡,因此相互欣賞。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本心:本性。此句意為:草木有自己吐芬竟放的天性,哪裡需要美人來攀折。古人所謂“感遇”,即感事寄興—感懷自己的遭遇,抒發自己的理想。此詩以傳統的“香草美人”比擬手法,把自己比作春蘭和秋桂,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長,只求儲存自己“皎潔”的“本心”,而不求他人欣賞和舉薦。
詩中詩人把君王或權貴比作美人,“林棲者”、蘭桂等意象帶著濃濃的隱士高潔風,暗喻自己不求“美人折”。最後一句流傳千古,“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句透露著一股高潔、自愛之意,由此可見古文人之風骨。此詩用比得法,風骨自成,膾炙人口,經久流傳不息。明人邢昉在《唐風定》裡評道:“透骨語出之和平。” -
4 # 老街味道
問題: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詩《感遇十二首·其一》?
前言《唐詩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詩是張九齡的《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詩共有十二首。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678年—740年)由尚書丞相貶為荊州長史,心有所感,做了一組感遇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一、張九齡被貶開元24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給張九齡送去了一把白羽扇。在涼爽的秋天,皇帝卻送來一把無用的扇子 ,這可讓張九齡嚇出了一身冷汗,
張九齡在惶恐不安中做了一篇《白羽扇賦》獻給皇帝,又寫了一首《歸燕》給李林甫。
這段故事來自於唐朝鄭處誨撰寫的《明皇雜錄》:
(李林甫)屢陳九齡頗懷誹謗,屍時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賜,將寄意焉,九齡惶恐,因作賦以獻,又為《歸燕》詩以貽林甫。……林甫覽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張九齡的《白羽扇賦》雲:
開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將軍高力士賜宰臣白羽扇,某與焉,竊有所感,立獻賦曰:當時而用,任物所長。彼鴻鵠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煩暑,可致清涼?豈無紈素,彩畫文章?復有修竹,剖析毫芒。提攜密邇,搖動馨香,惟眾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當?而竊思於聖後,且見持於未央。伊昔皋澤之時,亦有云霄之志,苟效用之得所,雖殺身之何忌?肅肅白羽,穆如清風,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於篋中。大意是,白羽扇逢時而用,雖然來自與羽毛未豐的天鵝,身份並不算高貴,但是還能起到一點祛暑納涼的作用。如果有發揮作用之處,何懼粉身碎骨。即使秋天到來,白羽扇沒有了用處,也會在安靜地在箱子裡感恩戴德。
張九齡以白羽扇表明心跡,皇帝您認為我有用處,那麼”殺身之何忌“,獻出生命也不怕。您覺得我是廢物,那麼把我放在箱子裡不見天日我也能接受。無論皇帝您怎樣安排,我都感念聖恩。
不過,唐玄宗卻說賜扇這件事被張九齡”誤解“了,他並沒有那個意思。
另一首《歸燕》是張九齡對奸相李林甫的示弱之作,據說李林甫看到這首詩以後,知道張九齡舉了白旗,於是”恚怒稍解“。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雖然如此,張九齡還是被罷相了:
帝雖優答,然卒以尚書右丞相罷政事,而用仙客。《新唐書》李林甫接替張九齡,升任中書令(右相),唐玄宗聽從李林甫任用張九齡反對的牛仙客為左相。牛仙客遇事不敢裁決,政務皆由李林甫做主。從此唐王朝開始走了下坡路。
二、張九齡的《感遇詩》離開了丞相之位,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有感啊而作《感遇》詩。
《唐詩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詩是張九齡的《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蘭葉逢春而葳蕤,桂花遇秋而皎潔,無論是否有人欣賞,都能夠在各自最好的時節顯示出自己的美麗。
這首詩其實和他寫的《白羽扇賦》的含義差不多,白羽扇在夏天是它最好的季節,即使處於被捨棄的秋天,它依然無怨無悔。這也是它的本性呀。
蘭桂在自己最好的季節,得到了林棲者的”相悅“。但這是他們的本性,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欣賞。
無論是歸燕、白羽扇、蘭、桂,其實都是借物詠人,表達的都是自己內心的感慨。
結束語張九齡當年曾經勸告唐玄宗殺掉獲罪的安祿山,可是唐玄宗明知”王衍識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這個巨大的隱患:
(張九齡)曰:"祿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誅之,以絕後患。"帝曰:"卿無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新唐書》張九齡的《感遇詩》做完三年以後, 公元740年 ,張九齡六十八歲病病逝。李林甫擔任宰相長達十九年任由安祿山漸漸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留下一堆麻煩給了唐玄宗。。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756年,唐玄宗在逃往西蜀避難的路上,想起了19年前張九齡勸他殺安祿山之事,不由淚流滿面:
-
5 # 心理合宜
蘭桂
——讀張九齡詩有感
春秋有蘭桂,
名高自品節。
花開乃天性,
香氣貴獨特。
本心賴泥土,
超然聽代謝。
美人各有愛,
何慮折不折?
-
6 # 亦有所思
這首詩有幾處解釋上的錯誤,可以說明一下。
如果故作高人,那麼首先,這首詩是《唐詩三百首》的編撰者蘅塘退士的自明心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恰恰代表者所有詩人,以及編撰者本人的人文情懷。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蘭,做為花草,從《離騷》開始就賦與了高潔美好的品性,蘭葉,在建安七子徐幹的《室思》中有所表達。而所表達的就是三個字——志不遂。而這三個字幾乎可以引發所有文人的共鳴。
不平則鳴,
不遂則詩。
葳蕤,原是形容草木茂盛枝葉下垂。可是在《東雀東南飛》中卻可以形容夫妻,我們不難想到,《唐詩三百詩》是他和繼室一同完成的佳作。做為男人,老婆的功勞一定要記得!
桂華,網上說等同於桂花,其實不是,桂華指的月亮中桂樹的光華,借指月光。要鑑別桂華指的是桂花還是月光?很簡單,只要看前後句就可以了。比如“蔓蔓芝秀,馮馮桂華”(《乾安》)、“鮮鮮桂華樹,華好葉何奇”(《隨園詩話》)、“金碧堅不滅,桂華蘭有英”(怨別詩),這些應當是桂花。
比如“桂華今夜,欲照鵲臺幽”(虞主祔廟詩)、“新正方半,冰輪桂華滿”(《喻世明言》)、“華流瓦,纖去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彥)、“遙憐天上桂華孤,為問姮娥更要無”(白居易),這些應當是月光。
這一首後面有兩個字——皎潔,所以,這裡的桂華就是月光。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欣欣,草木茂盛,自爾,自然而然。潛臺詞就是自然生長,順應時節。引伸為自己或詩人的心境,感受生活,體味人生,不論悲歡離合陰晴圓缺,都要保持心中的美好和善念,不隨波逐流,不違背本心。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林棲者就是隱士,而隱士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獨特的一個群體,他們高潔,孤獨,傲然,安於貧窮,澄滌自心。這恰恰是本書作者的心聲。
聞風,就是聞到風吹過來的花香,就是一個“嗅”字,要知道《易》中說“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引伸為知己,引伸為讀者,作者是利用業餘時間來編撰這本書的,所以作者對唐詩的愛好、欣賞和品味全體現這本書裡,希望可以遇到知音,希望讀者可以得到啟迪和美好的享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一句依然是說品德,借花草來比喻詩,借詩來比喻自己,詩人寫詩,作者編寫詩集,都不是為了名利,為了物質,只是一種本心的表達,所以不強求你喜歡,不強求你認同,不強求你讚美。
而作者編寫此書的用意也在於此。
相比而言,《宋詞三百首》的含金量遜了許多。
-
7 # 落葉滿山
很喜歡張九齡的這首《感遇十二首·其一》
感遇·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意思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家都能知道。這裡只說說寓意。
屈原的《九歌·禮魂》中,有“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從此以後,人們都把春蘭秋菊當成了清雅高潔的植物,令隱士高人爭相喜愛,也被文人墨客紛紛讚揚。然而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那個地方多桂,張九齡見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寫的東西不同,但是要表達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此詩是張九齡遭讒被貶為荊州長史時所作,全詩運用的比興手法,託物寓意,表現其堅貞清高的品德,抒發自己遭受排擠的憂思,此篇為其第一首。詩人託物言志,以春蘭和秋桂的芳潔品質,來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節操;以春蘭和秋桂不因無人採折而失去芬芳美質,來比喻自己的志潔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懷。
這首詩最喜歡的就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其實我們在現在,也應該學學張九齡這樣,淡然看待一切,堅守住自己的本心,努力修煉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唯有修煉出一顆強大的內心,才能在這滾滾紅塵中,堅守住最真實的自我。
回覆列表
《感遇十二首》是張九齡遭讒被貶為荊州長史時所作的。開元末期,唐玄宗沉溺於聲色,寵幸奸臣李林甫和牛仙客。牛、李把持朝政,朝廷腐敗。張九齡對此非常的不滿,於是採用比興手法,託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這十二首篇篇都是經典詩作,特別是《其一》更入選為《唐詩三百首》的首篇佳作。最後明志的一句“早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更是許多人一生追求的一種境界。這也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句詩詞之一。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的一二句就用整齊的偶句,點出春蘭和秋桂的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蘭舉其葉,桂舉其花。蘭用葳蕤來形容,兩字點出蘭草春意盎然,無限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皎明潔淨。
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這裡既包含了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說明了時勢造英雄,英雄壯時勢的客觀辯證法;也表達了真正的賢人志士也只有在政治清明的時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對重新“遇時”的渴望以及對朝廷現狀的擔憂。
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在的山中隱者來。
七、八句直表心跡,點出詩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
全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於詠物背後,又寄寓著深刻的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