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哥論影
-
2 # 輕語者s
近年來,資本、人才大量輸入,相比於八九十年代大家對大熒幕持有的冷漠態度,現在,巨幕電影廣受青睞,國家頒佈《電影產業促進法》,中國電影市場快速成長,全世界都為之振奮。
好時代,首先體現在市場表現上:中國電影票房從2012年的170億、2013年的217億、2014年的296億暴增至2015年的440億。並且,越來越多的國家期望與中國進行電影產業的合作,進行優質資源的整合。
這也是中國電影的壞時代
2015年的440億讓人們對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期待萬分,似乎2016年,中國電影的票房必然能夠逼近甚至超過北美最大市場:600億。然而,美好的願望由2016年的457.12億正式宣告破滅,增幅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大家十分沮喪。2017年第一季度的143.43億,甚至低於2016年同期的144.9億,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觀影人數首次出現了負增長,下降了2.9%。
瓶頸是什麼?
中國電影票房的神話就此停演,市場用一個個具體而又冰冷的數字給了電影人當頭一棒。中國電影怎麼了?瓶頸是什麼?
2017年春節檔
《乘風破浪》:縱然表現可圈可點,但與2014年《後會無期》的成功還是產生了一定差距。它更像是一部90年代的臺灣青春文藝片,無論從敘事、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衝突的構建,都無法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就製作而言,它也不如2008年周杰倫導演的《不能說的祕密》。
事實上,《西遊2》、《大鬧天竺》、《功夫瑜伽》、《決戰食神》的表現更是讓人失望,因而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票房的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中國觀眾的品味不斷提高,而中國電影沒有找到提高自身品質的方法,卻奢望有人為其提供一個好的票房,公正自由的市場會殘酷地揭露真相。
瓶頸之一:迷思
視覺奇觀,的確是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最切實有效的方法。在中國觀眾並未大規模接觸好萊塢電影的時代,著力於畫面特效後期製作的電影成功地虜獲了一大批中國觀眾。然而,這樣的方式在中國觀眾對美國大片司空見慣的當下,確確實實地失去了作用。作為中國電影的領軍人,張藝謀的《長城》就是一個例證,空有華麗的外表,即便是高成本製作,但經不起推敲的核心也很難真正吸引觀眾。中國電影人在電影製作上的關注核心,是不是走偏了?
2015世界著名電影院校校長論壇上,歐洲派強調形成作者電影,而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院長Daley女士則認為說故事才是電影最重要的作用。其實,無論是歐洲派還是美國派,他們只是關注了電影進行文化傳播的不同方面而已。說故事是電影最基本的作用,在說好一個故事的基礎上,作者的風格特質自然而然就會流現。
但是中國電影,說好故事了嗎?
張藝謀早期的電影有文學作品的支撐,把故事說得生動完整,而現在,過分追求視覺奇觀的電影忽視了電影本身的故事內容,根基不紮實,怎能開出絢爛的花朵?
瓶頸之二:人才
電影是一門藝術,從導演、製作人、編劇、演員到攝影、道具、後期都需要專業人才。一個演員出身的王寶強,都可以轉型成為導演拍攝電影,專業基礎薄弱的他所交出來的作品必然不會給大家帶來什麼驚喜。中國的電影市場上,往往過分關注演員的明星效應,卻似乎缺乏了對電影各個環節專業人才的重視和培養。有多少人能夠關注到中國電影的製作過程中,往往需要邀請南韓的攝影團隊,至於道具師,依舊是請一些廉價的農民工。各種各樣的人才,是形成一部好電影最基本的要素,藝術作品呈現的過程中,需要各種專業人才的配合。電影海報正中高顏值的小鮮肉,並不能代表作品的品質和號召力。
人才的培養問題,亟待解決。
瓶頸之三:制度
1949年之後,中國電影控制生產,審查制度格外嚴苛。與國際通行的分級審查制度相比,中國電影的發展的確面臨更大的限制。電影市場多元化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真正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在製作電影的過程中瞻前顧後,也必然會影響好電影的出現。
關於《一九四二》,早在1992年,馮小剛就想拍攝,無奈立項一直無法通過。儘管二十年後,這部電影還是與大家見面了,但是時移世異,在好萊塢電影對中國本土民族題材的衝擊下,這部電影沒有在最適宜的時機表達出它想表達的東西,因而慘淡的票房也是可以預見到的。
張藝謀的《活著》,即使改編了結局,卻依然無法得到公映。《收穫》雜誌發表了這篇小說,文學作品廣為流傳,但這部電影卻永遠無法走上大熒幕與觀眾見面。或許,張藝謀後期電影態度的轉變,也是對制度的一種無奈妥協。
馮小剛總是吐槽,中國電影審查制度讓人捉摸不定、難以把握。如果一部電影製作完成以後卻無法公映,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如何突破?
美國文化產業的經驗在哪裡?
在波士頓,100多美元一張的歌劇門票,為人們展現的是不借助於麥克風的純粹人聲,諾大的舞臺,專注的觀眾,歌劇藝術家憑著其深厚的藝術素養向人們傳達出無可替代的人聲所能夠實現的藝術奇蘊。常年爆滿的劇場,似乎在向世界人民傳遞著美國魅力。
美國人對藝術的追求是極致的,他們會在每個座位椅背後面安裝一個電子屏,可供觀眾進行多種語言選擇來了解歌劇表現的內容,又不破壞舞臺的整體感。歌舞昇平的百老匯,美國最傳統的音樂劇、歌劇都在這裡上演,人們對其十分痴迷。在美國,藝術不只是藝術家的事,是全社會的事。藝術的表達形式豐富多彩,而大熒幕所呈現的電影可謂是冰山一角,沒有露出水面的部分蘊藏著美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從側面來看,歌劇、音樂劇門票價格不菲,美國文化產業的收入是巨大的,但更是多元的。在美國,任何城市都有它的藝術,無論是建築還是音樂,都展現出這個城市的文化風格。波士頓的古典、紐約的多樣、拉斯維加斯的神祕,獨樹一幟的文化樣態成為了美國城市的標籤。在每種文化樣態下,都有各種各樣優秀的人才,從舞臺走上大熒幕,從現場走向攝影機,美國電影的人才來源於各種藝術形式背後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優秀的專業人才。
人們熟知的環球影城、迪士尼樂園,還有各大頂級酒店打造的劇場,美國文化產業不錯過任何一種形式,全方位覆蓋人們的生活。藝術本身的發展,也提升了觀眾的品味,培養了極具價值鑑賞能力的自由市場。
同時,美國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並且有著博大的胸襟能夠包容全世界優秀的文化。一個沒有漫長曆史的國家,具有更顯著的危機意識,美國人民注重學習、注重創新、注重優秀文化資源的整合,從而形成屬於自己的、新的文化產品。藝術的根本是傳遞價值,能帶給人們歡樂、帶給人們思考、帶給人們享受的藝術作品,通過不同的形式,將新的美國文化價值不斷傳播。
歐洲街頭,隨處可見《碟中諜5》的海報,美國形象通過電影廣泛傳播。《功夫熊貓》、《花木蘭》這些中國元素在美國電影裡也得到了很好的表達。《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跨界的經典,美國人將一個俄國的故事請英國人以其擅長的戲劇形式得到完美呈現。
這就是美國經驗。
義大利戲劇學家卡努杜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兩種,而電影就是填補兩者之間鴻溝的藝術作品。美國似乎站在了藝術的制高點上,文化差異、國境邊界都無法阻擋其發展文化、傳播文化的腳步。世界的美國印象,美國電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電影需要整合各種藝術資源、藝術樣態,中國電影獲取大量資本,卻缺乏了合理利用資本的意識。大熒幕背後的編劇、演員、舞蹈、音樂,甚至推廣過程中的宣傳,觀眾審美的培養,附產業的發展,電影產業的發展並不僅僅是其本身,更是整個文化藝術產業蓬勃向上的展現。
那麼,中國電影的現狀,是不是說明了什麼?
突破之道(一):政策
中國電影制度的現狀有其歷史原因。相比於電影,電視劇出現於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政策大力推行,經濟市場化,因此電視劇編劇在成長之初,就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去說一個貼近生活的好故事。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影所要表現的東西愈加豐富,不同的觀眾擁有不同的需求,政策的改變,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推進。
電影的影響力往往會大於文學作品,制度對其的限制很難實現完完全全的合理化。有時候,巧妙突破也是一種迂迴的方式可以實現曲線救國的目的,吸納國外優秀製作團隊,啟用兩岸三地專業演員,可以使得電影凸顯出靈魂。
突破之道(二):人才
藝術人才遍佈全世界各地,中國資本缺少集結優秀華人藝術家的魄力和策略。從2014年開始,這種情況得到了改善。如《白日焰火》、《智取威虎山》、《刺客聶隱娘》、《湄公河大案》、《我不是潘金蓮》、《羅曼蒂克消亡史》等,不同華人區的導演對中國電影貢獻的成績讓人感到驚喜。
奧斯卡獲獎名單中,總是不缺哈佛大學等傳統意義上的高材生的身影。這也說明了,藝術本身不僅僅是專業院校的事,綜合類大學可以通過培養全面的人才,使其在藝術領域發揮出不同反響的優勢。綜合人才具有全面的素養,人文、歷史、哲學、科技等看似與藝術不相關的課程,在無形之中可以啟發人們的藝術敏感性。並且,綜合院校也應該加強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電影中的中國故事也應該極大豐富。然而,經典閱讀的匱乏,對傳統文化的忽視,也造成了中國電影題材和主題的侷限性,內容深度不夠。因此,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也是發展中國電影的重要突破手段。
突破之道(三):多城市發展
汲取美國經驗,中國的電影不應該僅僅匯聚於北京、上海等地。近年來,浙江、長沙、青島等地影視產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廈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優勢,成為許多影視作品的取景地。然而,也只是取景地,廈門的電影文化並沒有真正形成。每個城市都應該有獨特的風格,保有其最真實、最自然的風格中散發出的藝術氣息,才有利於電影對文化價值的傳播。
我們在行動
·廈門大學翔安校區電影博物館
為了支援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學校在翔安校區圖書館8樓修建了電影博物館,其中與院線同步播放電影。更令人欣喜的是,博物館中還收藏了許多膠片電影,膠片電影的儲存和修復,都是一門藝術。在數字化的今天,作為國寶的膠片拍攝方式被電影人丟棄。事實上,高成本的膠片給予電影拍攝的莊嚴感是數碼技術無法替代的。
·廈門大學“中文有戲”演出季
這是一個平臺,培養電影製作所需要的各種人才;同時,在無形之中,觀眾的品味也能夠被引導和提升。“中文有戲”不但要拍攝自己的故事,更要重新闡釋經典的故事。
·“網紅”鄒振東教授撰寫電影《陳嘉庚》的劇本
廈門大學對電影事業的支援和貢獻需要全校師生的努力。
美國電影的故事似乎已經不再精彩,迪士尼故事的不斷翻拍是否也預示著美國也需要尋求突破?電影觀眾的需求多種多樣,中國電影事業已經具備了發展的各項要素,我們蓄勢待發。
電影不是電影的事,是國家的事。
-
3 # 說個視
我來唱下反調。
說什麼制度的,可以看下國外,幾乎每個國家都有電影什麼制度。即使沒用審查制度,國人就能拍出好電影嗎?電影是公眾的藝術,不是一個人的自嗨。審查制度,審的是什?是暴利、是色情,是反國家反社會,如果一個導演只會依靠諸如此類內容博取眼球的話,電影品質可能會適得其反。
另外,說導演愛用流量明星的那些人,張藝謀、周星馳,很多部電影都是啟用新人,幾乎是一部電影捧紅一個新人。這個怎麼解釋?
另外,愛用明星是順應市場的自然選擇,是對投資者負責,敢問如果不是張藝謀、周星馳等口碑過硬的導演,再加上不出名的演員,你會去看嘛?
流浪地球主要是靠的信任,但宣傳中還是以吳京、吳孟達為主。如果《少愛的你》用的不是易烊千璽,周冬雨,票房也不會這麼高(首先承認影片品質很好)。
還有就是,電影是導演的藝術,不要把電影不好歸結到流量明星。同樣的明星,電影作品品質參差不齊。但是同一個導演,其電影風格,品質一把不會差別太大。比如杜琪峰的香港警匪,徐克的武俠世界。
說王晶那位的你別跑,他就是導演界的奇葩,想拍什麼就拍什麼。
-
4 # 老電影社群
前段時間做過一次悟空問答,問題是:中國電影何時能趕超好萊塢電影?當時我就給出了肯定的否定答案!
正好做這次回答,我想詳細的表述一下我的原因,中國電影讓我感到失望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稽核制度
中國產電影的稽核機制真的如同虛設,這就導致了太多太多三流導演夥同某些大款的二奶、三奶或者是乾女兒成就了無數毫無營養的爛片,這種影片的標配就是;濃妝豔抹的俊男靚女,露腿露胸,有錢就能拍電影,拍電影就會出名的風氣一直作祟,中國產電影怎麼會好呢!
2、流量明星佔據主導
明星就是明星,演員就是演員,我感覺兩者之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拍電影就應該找演員,演員的演技是一部電影的靈魂,再好的劇情,演員演技不到位,都會讓影片大打折扣,《上海堡壘》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這部上映兩個月慘遭無數人唾罵在豆瓣狂砍2.9分的中國產“科幻大片”,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雖然嘴上這麼說,但是心裡還是希望中國產電影越來越好,我相信,中國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不輸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人,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平心靜氣做出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要盲目的跟隨效仿,只有踏踏實實做出自己的東西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我是高能影視團,喜歡我的加個關注,一起開心的聊電影吧!
-
5 # 王導替身
我來說說吧!雖然我不是貴圈人士,但!愛電影這份情結是打小就開始的....!小時候也愛看戰爭片,什麼《紅日》《地道戰》等等,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們還沉浸在《霍元甲》《陳真傳》時,一次偶然看了錄影《鐵血戰士》,當時感覺這一定是真事,而且是現場拍攝的,很震撼!當90年代我們還在追《封神榜》《12.1槍殺大案》時,中國引進了大片《真實的謊言》,我才知道,戰爭電影原來可以這麼拍,當我還以為印度阿三片不就是《流浪者》《大篷車》一言不合就跳舞時,一眨眼他們出了《平民窟裡的百萬富翁》《摔跤吧爸爸》,再看我們拍了些啥?說實話,這麼多年了唯一就《霸王別姬》還勉強能拿得出手,其它的片就麻繩提豆腐,有人會說我們的《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藥神》不錯啊!票房不錯不代表作品就好,《狼2》去掉愛國情結跟垃圾片沒區別,場景畫面故事還不如《紅海》,雖然《紅海》也就是換了中國演員的美國反恐片,要我說拍《紅海》還不如拍一部真正的中越戰爭片更有吸引力,畢竟那是真實發生的事,藝術來源於生活嘛,片尾曲就用《血染的風采》吧!又有人說了,我們的《臥虎藏龍》獲奧斯卡了,真心話這片真沒啥獲該獎的理由,它能獲奧獎那《霸王別姬》算啥?雖然《霸王》距離奧斯卡獎也真有點距離,什麼距離我不知道怎麼說,總感覺少了點震撼心靈的氣場,如果有機會能見到老某子、姜文大哥、陳凱歌....!我不會找他們要簽名合影,我只想問一下,中國電影為啥獲不到奧斯卡獎!也許有人會說:我們起步晚,那麼阿三起步早?說我們沒有好的題材,我笑了,直接笑尿了!中華5千年的文明居然沒有題材,說國外拍了鬼片不錯!蒲松齡棺材壓不住了,說國外神話片不錯,羅貫中、后羿、女媧....估計要詐屍了!說國外古代英雄片不錯,霍去病、項羽、冉閔....估計要跳出來殺人了!全世界都知道《四大美女》(誇張一下),結果我們拍出了馬震!說國外災難片不錯,我靠!中國災難還少嗎?說國外的科幻片不錯!難道中國人沒有科幻頭腦?劉慈欣估計要罵娘了,雖然《流浪》題材不錯,但是!如果讓卡神來拍會是啥效果?不說大家心裡清楚,《三體》拍了這麼多年了,還不知道啥情況,不是本子不行,我只是質疑導演的水平,預測70%會撲街,馮導說過:中國導演沒有大師,這句話我認可!那麼中國的大師在哪裡呢(我不是指閆芳王林啊)?有人說中國的梅西在開拖拉機,我認為中國的導演大師也在開!發哥把自己的遺產捐了,我想問發哥:你熱愛電影嗎?如果熱愛,為啥不拿一半遺產出來去發展下一代影視工作者呢?既然愛它就應該希望它輝煌!說了這些有人會說了:你行你上啊!沒那本事瞎逼逼啥....!說實話,炒雞蛋好不好吃我能嚐個一二,讓我下雞蛋真不是這塊料,但是,就算趕鴨子上架,我想我也拍不出褲襠藏雷的橋段來!
-
6 # 旺旺剪輯狗
首先中國從來不缺演員,隨著時代跟社會的進步選擇演員這個職業的人已經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了,但又有幾個因演技而被火起來的,現在是個看臉的時代,但其實一直都是這個是無疑的,只是現在的大部分演員因為從小沒吃過什麼苦,導致拍戲時總是受不了這個受不了那個細皮嫩肉的經不起什麼苦難的,臺詞可以說是一個演員最最最基本的,你連臺詞都背不住何以撐起“演員”二字。
-
7 # 鬥天鬥地鬥自己
說實在話!我對中國電影沒有什麼太失望的地方!
我看了一些人的回答,我來解答一下為什麼不失望!
第一稽核制度:以前我以為只有中國電影有稽核制度。接觸了歐美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以後才知道:美國也是有稽核制度的。就是著名的美國電影分級制度。美國通過這個制度,把不符合美國主流價值觀的電影,分到三級以下。只能在部分影院小規模公映。(全美院線應該超過5000場,通常能夠播放的就只有100—200場)其次如果有沒有“黑人主義”(反種族主義氾濫),不能上映。就是包括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電影都必須有黑人,而且還是男女幾號的那種!
所以中國電影稽核制度確實應該有。事實上網路大電影,已經拉下來不少電影的下限。如太上老君和鐵扇公主的那部電影!要不是沒有電影稽核機制,我猜戰狼X,戰狼外傳,戰狗……一定滿天飛。而相關的美國則通過七大院線公司,保證了電影的基本品質!
第二.演員問題。中國電影的演員其實一點問題也沒有。在經過流量明星騷操作以後。有關部門只用了兩手:嚴查票房打假和評分打假的機制。就把一部一部流量電影打殘了。如果仔細看電影票房排行榜,前面的全都是戲骨電影。到了十五億左右這個級別,才開始出現流量明星。而且在最近兩年,打擊之後,他們已經上不了十億了。如號稱重新開啟流量明星大門的《誅仙1》5億都沒有。
第三.電影發展有問題。中國電影其實一直被廣電總局保護著,小心翼翼呵護著。如果有人去搜索票房歷史的話。就會發現,十大票房電影變化,就是廣電的功勞。
開始歐美佔據8部,剩下的兩部就是靠著廣電的操作,勉強殺入前十的。
然後是各佔一半。這是還有所謂的廣電保護月一說。
到現在中國產已經佔了大半,徹底壓制了歐美電影。而且品質也越來越高。不管你怎麼否認:復仇者聯盟4觀影人數要少於戰狼2和流浪地球。後者都超過一億人次,前者只有8000萬人次。哪吒人次不清楚,考慮到平均票價低於流浪地球,估計也超過了1億人次。
我相信,下一步就是放開所謂的新年檔期,估計美國電影連殺入這個檔期的慾望都沒有。最後就是放開暑假檔期,全面競爭!
所以基本上我都中國電影很滿意。要是一定有什麼不滿就是:那些靠拍攝矮矬窮電影的人,也只會拍攝矮矬窮(而且是想象的矮矬窮)電影的人。早點滾蛋!
這次國慶電影,某電影某一節,被網民罵死,就是我的觀點!
-
8 # 大本鐘影視
這個問題,準確說,不是啥事,而是這些年中國產電影的發展實在令人汗顏,我們回顧一下這些年中國產電影都爛到什麼程度(當然也有少部分還不錯的),這不能不讓人失望:
1、在2014年時眾多中國產電影紛紛被吐槽,“爛片”、“爛尾”、“狗血”、“腦殘”等詞語成為了中國產電影的標籤,而當時所上映的《小時代3》、《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四大名捕》等電影豆瓣評分均不到5分。
3、2016年作為賀歲片的《澳門風雲3》,片中各種過時的段子令人尷尬不已,觀眾走出影院紛紛表示太無聊了,被網友吐槽為豪華陣容造就的一部大爛片……9月份,想要重溫經典的《大話西遊3》上映了,大家帶著以前對周星馳大話系列的幻想再一次進入電影院,不出所料口碑極差,豆瓣評分只有3.6分。
4、2017年《京城81號》、《歡樂喜劇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票房均很低,口碑很差,各種噪點不斷,網友對中國產電影一陣唏噓。
5、2018年 由愛情公寓原班人馬打造的電影《愛情公寓》讓人們備受期望,然而上映後差評不斷,原來竟是打著愛情公寓“原班人馬,十年重聚”的名頭招搖撞騙,實則為一部盜墓題材的電影,以至於罵聲不斷,徹頭徹尾的大爛片。小瀋陽自導自演的《猛衝過江》很爛、很爛、片名就很無腦,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在瞎胡鬧,豆瓣評分3.7分。《臥底巨星》等也是慘不忍睹,不忍直視,票房慘淡。
中國電影的資本褪去,口碑成為一部電影能否長存的關鍵,近年來中國產電影題材不斷地豐富,多元化,如2018年正逢改革開放40週年,軍事片題材的《紅海行動》、《戰狼》成為了佳作。一系列商業片《我不是藥神》、《番茄首富》、《唐人街探案》、《李查的姑媽》等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更大的開拓商業電影的市場空間。挖掘類電影《一出好戲》、《超時空同居》、《動物世界》等也開始穩步發展,而像《超時空同居》這類超現實主義電影已逐步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未來勢必會湧現出更多此類作品。
喜劇依舊將會是中國市場的主流模式,懸疑片開始逐漸佔據市場,突破了早些的特定人群,像《暴烈無聲》、《心迷宮》等作為中國產電影黑馬,為小成本電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影》作為典型藝術特色的影片,表達了濃厚的中國特色和中國元素,此類中國元素的電影依舊會進入大家眼簾。小眾影片《二十二》以口碑和誠意打動觀眾心靈,獲得良好市場效果,這種極具型別化的電影可能也會繼續湧入市場。科幻類電影如《流浪地球》也代表著中國科幻大片的崛起和發力,未來依然值得期待。
回覆列表
三個觀點讓我對中國產電影失望吧!
第一個稽核制度這個時代有些制度需要放寬不然很多優秀作品因為稽核不上映的太多太多!
第二導演太愛找流量明星,而忽視真正有演技的演員很多劇本不錯卻因為演技而變成渣劇!
第三個就是電影保護市場做的不好,過度的引進外國電影利用過度渲染而造成很多國外特別差的電影留進本土而造成我們國家自己電影市場變差影響很多東西。
其實到了今天我們國家電影院少進幾部外國電影更本沒啥影響反倒對中國電影發展會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