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莊稼老粗
-
2 # 健康一生1004
這個問題嗎?都多少年了,也解決不了這種現象。
最主要是農民辛辛苦苦,把農作物搞了。好一點的還行,被二道販子收走了,次一點的賣不出去,農民吃還吃不了,甚至有的就扔垃圾點了。
就這樣導致城市裡,超市農產品特別貴,這裡面渉及面太廣,二道販子得加價吧,運費得加吧,超市裡也得加價吧,一層一層地剝,到咱們吃到嘴裡得過多少關?
在者離城市裡近的農戶,想到市裡賣,到哪哪不讓,到哪哪攆,啥原因呢,因為農作物是有季節性的,你不能長年有貨。所以都批發給販子了。
市場有固定攤位的人,他們都是販子,我們都從他們那買,就貴了好幾倍。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解決這些農作物,在市裡也能便宜的問題。
-
3 # 天津溫室大棚骨架趙國
造成農業滯銷的原因有什麼?
農產品滯銷有這麼幾個原因:1、幾年前為了促進農村發展,不顧市場情況,一味地多幹快上一些經濟作物,比如柑橘,結果過了幾年之後果實成熟,全部都推到市場上,競爭壓力大,造成滯銷;2、農產品等級太低,農藥化肥使用超標,無法出口到國外,全部轉內銷,國內人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的農產品;3、交通運輸費用太高,從海南收購香蕉也就三五毛錢一斤,運到東北來光加上運費價格就得達到兩塊錢,高速收費油價高居不下,所以運費也造成了農產品成本增加。
農業滯銷的後果是什麼?
本來就是產量過剩,價格過低,是虧本的,農產品從產地出來,要物流運輸,物流成本很高,拉回去還是要物流費的,回來後儲存要成本,再銷售要人工成本廣告成本、賣出去後破損售後服務要成本。所以還不如直接扔掉倒掉,只虧本眼前而以。
大型城市一般都有大型蔬菜批發市場,這個市場的菜價基本上只會是市裡菜價的一半。說明菜價高啟的原因主要在最後一公里,是從批發市場到零售商的距離,短短的幾十公里菜價基本要翻一番,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生產者和運輸者辛辛苦苦運幾百公里,反而沒有零售商一個環節的增值高,說明了這個環節有問題。而零售商又不得不提價,因為他們的費用很高,房租是個大頭,一個20平米的小門臉一月就要一兩萬,他不提價不行,銷售額小了連房租都顧不住。還有就是人工,這也是個因素,簡單說他們吧人工費算上了。
供需關係
也可以這樣說中間環節真正影響價格的都永遠是供需關係,農產品不像其他商品大部分保質期都很短,必須及時賣出,需求不夠的時候只能割肉處理。長途買進和賣出都有兩三天的時間差,時間差代表價格差,買的時候沒有人能知道自己賺不賺錢,所以批發商是沒有辦法鎖定利潤和虧損的,價格到了城裡高只是需求大而已。
有人說,這是產品定位和消費群體定位的問題。的確,好產品騙不了舌頭。城市有消費能力的人還是很多。這裡又會涉及另一個層面的問題,資金和市場營銷。要知道,農產品的生產端,並不具備那麼高的運營水平和抗風險能力,更務實地講究“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外來資金進入農產品銷售渠道,同樣也講究資本回報,從業人員也要維持生計....等等,最後發現,價格能匹配消費人群依然是金字塔頂端的人群,最後還是表現為價格貴,因為平攤到每市斤的成本較高。
-
4 # 桂鳳農場
“農民兄弟賣不出,城裡朋友買不起”,中國農產品怪像經常上演,今天我這個資深農N代就好好的給各位扒一扒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看看農產品價格是如何被一步步抬高的。
還以我們農場的荔浦砂糖橘為例,去年年底滯銷嚴重,品質非常好的,才能賣的出去,地頭價1.9元/斤(包含給工人的採摘費用0.3-0.5元/斤),首先拉到洗果場,清洗,打蠟,分揀裝筐,每斤加價0.3-0.54元(含果筐費用),然後裝車(前四後八或掛車等)拉到河南萬邦國際物流城果品區,運費8000-12000元,進門費1200-1500元一次,找個檔口代銷1500元一天,批發商一個檔口租金30萬/年,他一般加價10-30%,進價越貴加價越高,然後超市採購回去一般加價30-80%,我看到我們砂糖橘在鄭州超市售價5.8元左右,還是二級品的價格。
另外農產品一旦滯銷,會陷入惡性迴圈,價格一路下滑,批發商就不願意再去進貨了,怕虧,風險很大,而目前農民也沒有什麼好的渠道去把它銷售到客戶手裡,所以你透過一般常規渠道買的價格也不會低。
對於高頻、剛需的農產品生鮮,說它是中國商業的最後一塊紅利,其實也不為過,各大商業巨頭也都在積極探索農業的出路問題,但不可否認,中國的農業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
5 # 瑞典的溼火柴
說穿了就是成本太高。
流通稅就是這個後果,整個經濟都被剝了一層皮,躲都躲不開。再加運輸和倉儲。特別是運輸,交警罰款和過路費根本就是各地財政補充重要的一部分,再加上油價上的剝皮。種子和化肥類的農資也被剝皮,所以再便宜的菜也會被層層加碼。
另外其實各地都是存在貿易壁壘的,很多商品不是你賣過去就賣得過去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煙,限制得厲害。一些煙是限量銷售的,還得捆綁銷售。網上不許賣,更健康的電子煙已經開始被限……。
所以網上很多提倡規模經營的文章根本就是胡扯,故意的裝成看不見成本這一塊。事實如果土地如果集中經營,的確會提高經營的議價能力。但這兒絕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有意思的是,天上也看到了這種情況,幾次想撤掉各地的收費站,但到現在為止,基本上沒什麼成效。還鬧出了收費站虧損經營的笑話。
-
6 # 李蠻歌
農產品滯銷,是因為農民沒有銷路,他們只懂得種,看見別人種什麼,他們也跟著種什麼,盲目跟風,然後又不會尋找銷路,一味地等收購商上門,而這時同類農產品大量上市,收購商會優先選擇品質好的價格低廉的農產品,品質差的最容易發生滯銷。滯銷後,有的農民也不會積極想辦法,任農產品爛在地中和樹上。
超市的菜經過中間商流通後,還要考慮店面的租金、人力、物力、水電費用、運營等等各種方面,再製定出農產品的價格,這個價格自然比收購商從農民那裡收購價格要高出好幾倍。
因此,農民在考慮種農產品前,一定要先了解市場行情,切勿跟風,現在智慧手機普及,寬頻進入農村,農民想了解市場行情並不是很難的事,多瞭解市場資訊。另外,還要積極尋找收購商,不要坐在家門前等人收購。
如果各省區政府能修築一條城鄉鐵路,幫助農民運輸農產品進城,這樣農民就會有及時便捷的運輸,即使無法找到收購商,也能零散地將農產品運送到城區銷售,減輕滯銷帶來的影響。
現在在四川涼山,就有這樣有一列火車”——5633/4次,它在途徑地處烏蒙山連片特困區的涼山喜德、越西縣時,幾乎每隔10分鐘就停一站,價格就像公交車一樣,成為當地貧困山區群眾經商購物、求學求醫、走親訪友的便民車。
考慮到貧困山區人民出行不便,5633/4次列車行李車廂經過改裝,除了運輸貨物外,還安裝了栓掛杆,可以用來栓掛家畜。廉價的火車票,便捷的運輸途徑,使當地的人民可以將自己飼養的活雞、活豬、活羊迅速運輸到城市,使他們獲益良多。
如果各個省也能擁有這樣一列火車,穿行鄉鎮,這樣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就不會是難事,他們及時賣出了產品,城裡人民也買到了放心便宜的產品,是一舉兩得的事。
-
7 # 新農志
這兩句話看似前言搭後語,說的也是實情,但卻有點斷章取義的意思。這就像淘寶包郵一樣,江浙滬隔天到,其他地區包郵,新疆地區不包郵一樣。很多人可能還沒了解過,新疆為什麼不包郵,因為一個新疆的面積,頂N個其他省份。
如下圖:
言歸正傳,先來說說“滯銷”這件事,說實話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國家雖然也在扶持這些種植戶,但也是杯水車薪,畢竟是季節性作物,如果不搞科學栽培、反季上市,在收貨旺季滯銷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農民種植也一樣,山東大蒜為例,冬天的時候,如果趕上交通不便,東北的大蒜能漲到10元錢,但是在收穫季節,1~6元不等,會根據打算的品種、混跡、質量來評定,而且隨著大蒜成熟期的臨近,這個價格跌的浮動會越來越大,甚至會低於種植成本,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如果究其根源,我認為有三方面:1)跟風種植,很多農民都是根據行情種植的,假設今年的大蒜價格好,來年大家就會炸堆兒種植大蒜,最後導致第二年大蒜價格下跌。
2)說到種植,農民是一把好手,但說到售賣,農民卻兩眼一抹黑。傳統的售賣方式都是銷售給二道販子,由二道販子透過自己的渠道銷往全國各地。一旦價格跌破行情,二道販子有了其他貨源,或市場需求降低時,二道販子為了盈利肯定會選擇收購那些有利可圖的農作物品類,而那些沒有利潤的品類最終就只能堆積在農民手裡。
3)儲存環境不夠健全,很多二道販子都有自己的倉庫,沒到收穫旺季就會收購大量的農產品,比如蘋果、大蒜、洋蔥等,然後篩選入庫,等過了收穫期之後再出庫售賣。而大多數農民都是年產年銷,幾乎不會自己建立儲存倉庫,在成熟旺季幾乎都賣不上價。
至於超市買菜貴翻天這很正常凡事都有成本,尤其是一些農產品的運輸,中國地大物博,有些商品在原產地幾分錢,但運到其他區域,各種成本換算下來,買幾塊錢也不是不可能的。以啤酒為例,瓶裝啤酒,不管什麼牌子,每一瓶的成本實際上都不到5毛錢,以雪花綠瓶為例,瓶子、商標、瓶蓋的成本不會超過6毛,裡面的啤酒汁甚至都不到1毛錢,而零售價格之所以是成本的幾倍的主要原因就是,其他附加的成本高。
以圖書為例,一本1KG的書籍寄往東北是可以包郵的,但如果寄往新疆,假設這背書是20元錢,但運費可能悔達到80元,甚至是100元。如果在新疆當地有開書店的,那這本書的售價就必須超過180元,如果透過網路查詢,我們會發現網路上還是80元,如果兩個對比,當地人同樣會認為“這家書店真黑”,竟然比網上貴那麼多。這就是根源所在。
實際上農產品也一樣,尤其是一些水果、蔬菜,產地幾毛錢,但運到了其他區域價格就會翻幾倍或十幾倍。可能這樣還不夠直觀,我說下農民從種植到銷售的整個供應流程,
選種→種植→養護→收穫→出貨→一手販子入庫→二手販子運輸→運輸成本→三手販子入庫→當地批發商→超市→零售商→消費者,試問一件農作物要經歷這麼多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手裡,人家也是有成本的,層層加價、加利潤,最終就出現了“農民因滯銷血本無歸,超市買菜卻貴翻天“的現象。
-
8 # 青青細雨
您好,我是三農領域的優質作者,如果有任何關於三農、農村和農村生活趣事方面的問題,歡迎和我多多交流。我認為農民因為滯銷而血本無歸,但是超市價格仍讓昂貴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對於農民而言,在很多情況下是不瞭解市場的真實情況的,他們大多數只負責種好自己的菜,對於自己的菜去到哪裡他們也是不清楚的,也只是最後的時候拿錢。但是並不瞭解市場的真實情況。
其次,我認為是中間商的原因,這些中間商更多的就是用車來拉蔬菜的這些商販們,超市的蔬菜的價格之所以高昂,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這些費用,人們往往會忽略掉,但其實這些運輸費用的價格是遠遠高於蔬菜的價格的,甚至有人還會說城裡人吃的並不是蔬菜,而是中間商運輸這些蔬菜所需要的費用,他們辛辛苦苦的從地裡運輸到幾百公里甚至是更遠的地方,超市蔬菜的價格高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最後,對於農民來說,要主動打聽各種中間商販賣蔬菜的價格,而並不是首先擔心的是蔬菜賣不出去,在這一前提之下在保證蔬菜能夠賣一個好的價錢,同樣對於這些種菜的農民也是存在競爭的,但是在保證蔬菜擁有一個好質量的情況下,儘量的減少中間商也是減少農民蔬菜滯銷問題的一個解決措施。
-
9 # 95後的打工人
其實說到這裡,在農村這樣的情況很多,糧食還好,可以存到糧本上,自己想吃什麼,可以去換,但是大宗的經濟作物就不一樣了,可以說是一天一個價,有時候甚至一年到頭來,拋去人工,肥料等等,自己家的花費,基本不剩什麼了,一年到頭忙碌了這麼長時間,結果沒有什麼積蓄。
農村產品賣不出去,也是由很多原因的:
銷售渠道線下的銷售渠道,很多農戶的手裡大多都會有一些中間商的電話,或者是商販的電話,但是這樣的渠道過於單一。
線上的銷售渠道,大多數農民不懂這些東西,除非村裡有相關技術和人員支援。
市場考查大多數農村人都是聽說什麼今年很貴,就去種,或者就是自己頭腦一熱,就決定種什麼。沒有充分考慮市場的情況,可能會導致沒有市場,或者供過於求,導致價格過低,一年下來是個賠本買賣。
我舅現在就是一直種葡萄,但是價格也是忽高忽低。還種過各種經濟作物,大多數都會因為市場而導致不掙錢。還會種蔥,有一次過年前價格高,他不賣,想著過年後價格也不低,結果價格一落千丈。
商販商販在中間的作用,有時候會很挑剔農戶的產品,有時候又會把價格壓得很低,又賣出去的很貴,導致農民掙不了錢,客戶買不起。
面對這些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市場機制來進行管理,透過市場監管來調節,也更需要每一個農戶,中間商,客戶,來共同調節這個市場。
-
10 # 使用者1250878830792
說起種菜夠辛苦了,辛苦算什麼,從育苗到出售沒有一天心寬,育苗捉不住苗麻煩,定植僱不上人麻煩,菜得了病麻煩,買上假化肥麻煩,打井沒水麻煩,水泵壞了麻煩,得了爛根病麻煩,買上假農藥麻煩,賣不了好價錢麻煩,兌一年菜得扔在地裡喂牛了,有時賣不出去夫妻喝農藥,上吊有的是,菜農苦,菜農累叫我看不如扔下鋤頭還出外。尤其春天,嘴裡吃土,眼流淚,鼻子裡面摳的血膿帶。哎,辛酸淚。有誰能瞭解。
-
11 # 使用者100460892779雪豹
超市價格仰貴農民的蔬菜卻滯銷,有很多人說農民不瞭解資訊,也有人說超市要到很遠的地方拉菜,費用高。我想說的是超市老闆並不傻,他們不會到很遠的地方拉菜,更不會到農民菜地裡拉菜,因為農民種的是單一的。超市首先是讓當地農民給他送菜,其次到批發市場拉菜,這樣才能拉到各種各樣的蔬菜。農民種菜滯銷是近幾年的事,農民也知道超市蔬菜貴自己的卻賣不出去。現在的城市都在搞環保,不讓擺攤點賣菜,農民還敢進城賣菜嗎?菜販子販菜不再批發給城裡擺菜攤的。只能批發給超市,集貿菜市場的攤主。而超市集貿市場是有限的,他們都有租憑費。而擺攤的費用少,在各大小區街頭就能擺。而且這些擺攤的蔬菜遠遠超過各大超市他蔬菜。農民的蔬菜就有銷路,即使自己不去城裡賣,菜販子上門賒購的多的是。過去我們去省城,一大車西瓜在街頭賣,一大車白菜在街頭放著,這麼多瓜果蔬菜靠超市真的是放不下。難怪城裡超市蔬菜貴。主要原因就是不讓擺攤賣菜。所以農民蔬菜滯銷。
-
12 # 冼容均
這個就是商業炒價了,是消費者的福呀,為什麼因為一個包裝一個價,一個品牌一個價,一個運輸工跟上快遞標準化了很好,做農民的你應該知足吧,你玩不過商家的,農家永遠是下等的,知足常樂,
-
13 # 世間揹包客
什麼時候種地能幹過投機倒把滴?歷來沒有過吧?種地處在最尷尬的地位。種子,化肥,農藥,一切生產成本老百姓都說了不算。種出來的東西還要迎合市場。中間還有二道販子。
-
14 # Yt84640271
農民因滯銷血本無歸超市卻貴翻天,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絡。
就拿蔬菜來講,分淡季和旺季,三月四月五月為淡季,六七月為旺季,八九月又因為炎熱多雨形成淡季。九,十月因為溫度適合又形成旺季。
對農民來講,科學的種植是最重要的一環,比如六七月份旺季,是瓜果類上市比較集中的時候,而相對來講,葉菜類比較缺乏,所以葉菜類價格比較高,因此適當種植一些耐熱的葉菜類提高效益。另一方面為八九月份的淡季蔬菜作好準備。可以把早春種植的甘藍,菠菜滕出的土地適當延遲半個月種植豆類蔬菜和瓜類,作到補充相對蔬菜比較小的八九月份,比如比較耐熱的豆角,和利用大棚黃瓜剛下架作為補充的夏黃瓜,事實證明利用好八月上旬到九月下旬這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每畝蔬菜可以有近萬元的收益。而早春利用小拱棚種植耐寒的甘藍,蘿蔔,萵筍的蔬菜爭取在五月中旬上市所以價格比較高。
總而言之,躲開相對集中的六七月份,和十,十一月份種植比較關鍵。
做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
當然了也存在種植過剩的風險,市場經濟的規律是價值規律,競爭規律,供求關係。物極必反,從蔬菜來講應該有三種以上的品種搭配,做適合自己做的產品,而不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沒有把握的作物,做到精細化。把供求關係做好,才能有效的增加收益。
而相對超市而言,它雖然跟農民是供求關係,但是有很多值得考慮的問題\。
第一是中間環節,有的超市,是透過中間商供應,甚至一級批發二級批發,間接提高了商品的成本。
第二點,超市由於租金高,僱員多必須適當提高商品的價格才能運作。
還有一點在夏季和旺季由於溫度高和上市多的原因,有的蔬菜失去了食用價值而不得不白白的扔掉,從而不得不提高價格。
綜上所述,作為農民必須瞭解市場經濟規律,把握住機會,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增加收入,切勿貪多求量,盲目跟風,多出精品才能運籌帷幄。立於常勝不敗。
而做為超市來講,減小中間環節,跟農民做到有機結合才能規避風險,做到供求共贏。
-
15 # 月滿大江流
近些年農產品滯銷經常見諸於媒體報端,而居民買菜卻越來越貴,也就是:賣菜難,買菜貴。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農產品嚴重過剩,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即便是知道過剩,糧食蔬菜副食產量也必須要高到百分之百確保覆蓋供給安全。大量的扶貧專案也加大了農產品的供給量。
全球農產品產量中的中國佔比
1、2018年穀物產量26.01億噸:其中:
小麥7.28億噸,中國第一,1.314億噸,佔比18.1%
粗糧13.54億噸, 中國第二,2.27億噸,17%。
(其中:玉米11.05億噸,中國2.57億噸。佔比23.3%。)
大米5.1億噸,中國第一,1.48億噸,佔比29.6%
2、蔬菜產量13.8億噸,中國第一8.16億噸,佔比59.2%
3、豬肉1.11億噸,中國第一,0.54億噸,佔比49%
4、雞肉9243萬噸,中國1295萬噸,佔14%
5、牛肉6158萬噸,中國第四,644萬噸,佔10.5%。
6、羊肉1506萬噸,中國475萬噸,佔比31.5%
7、水產品2.11億噸,中國第一,6469萬噸,佔比30.7%。
9、奶10.79億噸,中國3075萬噸,佔比2.9%。
10、禽蛋7650萬噸,中國第一,3128萬噸,佔比40.9%
11、棉花2585萬噸,中國第一,610萬噸,佔比23.6%
12、茶葉580萬噸,中國第一,261萬噸,佔比45%
13、食糖1.88億噸,中國第五,1080萬噸,佔比5.7%
14、大豆3.57億噸,中國第四,1580萬噸,佔比4.4%
2、農村聯產承包制導致農村從事農業工作的人規模小、實力弱,科技含量低,無法和大型超市進行有效對接,也缺乏議價能力。舉例來說,大潤發每天需要土豆10噸,但一個農戶幾畝地一年也就出產個幾噸,而且物流配送、開票、資金佔用,都不是這些小規模的種植戶能解決的。
3、農產品的損耗很大,主要是水分蒸發和腐爛,在缺乏冷鏈的情況下,嚴重的能到30—50%,為了覆蓋損耗,農產品加價都很厲害。
4、中間環節太多,生產者——經紀人——大菜販子——批發市場或大超市——農貿市場或社群超市——終端消費者,這些環節都需要賺錢加利潤,每一道環節都會產生各種費用,實際農產品的終端價格比生產環節要翻好幾番。但這些環節目前缺一不可,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合理利潤。
5、資本壓榨。從事農產品的上市公司對利潤的要求一天比一天高,這些公司對農產品的產品質量和價格壓到了讓人想不到的的地步,但還有無數的生產者擠著要進入,因為農產品的保質期實在太短。
6、國家農業宏觀計劃調控有待加強,例如農產品品種和產量的規劃要求。農民現在是跟風種植,才出現了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
解決的辦法:
1、農業種植者聯合起來,成立大型合作社或聯合社,壯大自身力量,這是根本。
2、國家把補貼放到流通環節,成立國有的蔬菜售賣超市,不以盈利為目的,持平即可,同時解決社群下崗工人就業問題。這樣農民也能掙到錢,消費者也能買的便宜。
3、加大加快普及農業的科技含量,發展高效農業和迴圈農業,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
4、打破單一種植,走種、養、加工相結合的產業鏈模式。
-
16 # 魯巨
農民不能進城賣這些農產品,商場進場費過高導致城裡農產品價格高,農村商品往溝裡倒的主要原因,有人在控制城裡市場,倒黴的是老百姓,到頭來老百姓掙不到錢,城裡人吃不上好菜還特別貴
-
17 # 昆明農小哥
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
比如,雲南的鮮花供應全國80%市場,鮮花夏季生長旺盛,產量最大大,C級花甚至一支五分錢都沒人要。
但是,要把一紮鮮花,運到北上廣花店,中間需要多少個環節?花友們知道嗎?
包花的瓦楞紙,大批次條件下,兩毛錢一張,還要塑膠紙,不乾膠標貼。
從各縣鄉基地,運到採購處理中心,運費,場地,人工,分揀,包裝,滅菌,都是成本。
然後運到斗南花卉中心,進行質檢,分級,拍賣,這又是各種成本。
從斗南,亞洲最大的鮮花交易中心,拍賣出來,需要一條產業鏈的各環節配合,又是各種成本。
最後,根據批發商需求,打包,發貨,最大的成本來了,生鮮運費。
最後,還有生鮮損耗問題,也是很大一塊。
既是到了北上廣花店,大城市花店的租金,不用說了吧? 大城市的人工成本,各類耗材成本,還有銷售剩餘的尾貨也是消耗成本。
這麼算下來,成本有多高,明白了吧?
當然,現在有很多網際網路低價鮮花,那不是真實成本的反映。
先簡單介紹這些
-
18 # 探索軟裝燕姐
過路費對於農民運輸農產品過路費應該減免,城市裡給一個農民的自由交易市場,杜絕壟斷與差價,讓農民的農產品直接對接城裡的消費者。既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又降低了市場的壟斷,讓城裡人吃上不貴又健康的食物。而不是隻能在超市裡買到大棚蔬菜等農產品且還高價。
-
19 # 農村的阿龍
滯銷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廣大的種植戶們!也是我們的農民說種地掙不了錢的原因。
我們國家主要的生產組織是小農經濟,沒有通一的資訊化,有的還是盲目的跟風種植,到了收貨的季節沒有行情賠的是血本無歸!但是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流通的問題,生產者種出的農產品自己找不到銷路只能等批發商來收,導致農產品的價格被壓價。農民沒有產品的定價權,即使是賠錢也必須賣掉。
給大家講下我的經歷吧,我也是一個農民以種植為主,2019年我種植140畝的胡蘿蔔,從種到產品成熟忙乎了一年秋天盼著能有個好點的行情,可是等來收胡蘿蔔的批發商每畝只給300塊。我給大家算下,種植一畝投資在1100多元,一般畝產精品胡蘿蔔大概6000—8000斤左右,算下來一斤才幾分錢!等了沒幾天變成200塊了,最後沒有辦法賠錢也賣掉了!給大家看下我這幾分錢的胡蘿蔔,我想大家在超市買不到這麼便宜的胡蘿蔔吧!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現象,我這賣了有的都扔地裡!每年到了秋收地裡面都會看到扔的蔬菜。
-
20 # 農學1957
這個問題不是能靠個人的能力一時能達到的。具體的說,政府統一規劃搞好服務。測土發展本地的優勢產業,形成規模產業。統一的市場,專業化服務機構。產銷對接,保證產的出;銷的動,貨源足。物價穩,做到微利互信誠實經營。單靠獨門獨戶,嚴重不適應現實。只有大發展,才有大生機。形成以幾個鄉鎮為群體的主導產業,大的集約團體。農村的振興也就指日可待,城市菜貴的問題也應刃而解。
回覆列表
原因如下:1.盲目跟風,不瞭解市場行情和運輸因區域性過量。
2.存貯和保鮮技術跟不上。
3.品種選擇和種植技術不達標。
4.氮肥過量亞硝酸鹽超標。
5.農藥使用上存在懷疑(有的作物一生不使用農藥,可有的當出現病蟲害受害後才使用農藥,於是有部分人專買蟲子吃過的,這裡存在"誤區")
另外水質保裝等級難已跟上。品種單一,區域習性的分佈和供需時間不瞭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