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域
-
2 # 蘭竹944
看蘇東坡這詩,非常有哲理。
詩中說是看山,實際上是看世物。因為認何一種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古人的塞公失馬,焉知非福就是世物的兩面性,一方是山嶺,平淡無奇,然轉過去看,可能是奇峰幽谷,美不勝收。這也可能是蘇軾人生處於低谷時,但不灰心,現在遇到挫折,但過去就是坦途。陸游這=句詩就很好的作了註釋。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喑花明又一村,陸游也可能在東坡詩中得到啟發。
-
3 # 崑崙之柏
巜題西林壁》這首詩你體會到了什麼?
巜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的詩情畫意躍然紙上,意境優美,文彩飛揚。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把一個眼前的風景寫得如此活脫脫的一幅畫面。而且詩中深藏哲理,把一幅畫應該如何表達和描繪寫得如此清晰明瞭。畫畫也應該是遠近高低錯落有致,濃淡相宜,畫家心中應該整體佈局,不能只拘泥於區域性,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只有掌握了全域性,一幅畫才能有價值。
不僅如此,而且也向人們展示了看問題的哲學觀念,不能只侷限於其中一點,看問題必須要有哲學的二分法來看,而且還應該抽身出來,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來全面。如果你看不清問題的本質,就是你自己身陷其中,分不清是非。總之,對社會學也有啟示作用。
蘇軾(1037年1月8日一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州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父子三人佔唐宋八大家三名。這也是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蹟。蘇軾縱橫恣肆,詩題才廣闊,清新豪健,他特別善由比喻誇張,獨具特色。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之風,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蘇軾還善於書法,宋“四家之一”,善於“文人畫”,猶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軾把宋詞提高到與詩一樣的高度,素有唐詩、宋詞的美喻,主要是蘇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4 # 湘水微波
題西林壁一詩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在廬山所提的一首七言絕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中不管是用寫景來對廬山外觀讚美,還是用哲理的方式來坦述廬山之內涵,都是恰到好處。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成嶺或成峰,連綿起伏、巍然聳立。不管從遠處還是近處,高處還是低處看廬山,她都是姿態萬千,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廬山之所以有千般形態,使我們不能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蘇大學士提西林壁一詩不但只是描寫廬山壯美,也揭示了應當怎樣去看廬山,他有著深刻哲理。其實世間萬事萬物也同樣多姿多變,往往身居其中而不識其面目,不同角度有不同結論。
-
5 # 愛剪輯製作創意工坊
廬山山峰,連綿起伏、巍然聳立。不管從遠處還是近處,高處還是低處看廬山,她都是姿態萬千,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廬山之所以有千般形態,使我們不能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回覆列表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詩的解讀分兩個層次和隱藏層次。
第一個層次:事物並非只有一面,在看待問題時應該多角度思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必去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角度不同,太Sunny也會散成七色。
第二個層次: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要做一個局外人。局中利益錯綜複雜,自是迷惑雙眼,唯有昇華心境,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隱藏層次:這是蘇軾由遠及近,由低入高的爬山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