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都田園徒步

    ☕️我是喜歡讀書、徒步、園藝的田園生活家,陶淵明《歸田園居》裡展現的詩書田園生活,我當然嚮往。我的“嚮往”有三層涵義:一是我非常喜歡植物,我希望並正在努力把花草果蔬雜糧綠植盆栽實踐與推廣事業作為我的主要職業;二是我喜歡深度徒步漫遊在天府成都百鎮千鄉自然生態山水間,希望過上半城半鄉自由行走的城鄉一體化的田園生活;三是以我的理解,陶淵明那種純樸率真的詩書田園生活境界,不是時下很多人理解的那種小資情調或田園情懷!要達陶淵明那種田園生活境界,需要對自然社會人生有深刻的感悟,需要深厚的人文修養。

    《歸田園居》是陶淵明的五首組詩,我認為《其一》和《其三》最能體現真正的陶淵明精神——田園精神!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這《歸園田居•其一》娓娓道來,寫出了田園農村生趣盎然的各種美好:鳥、魚、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煙、狗吠、雞鳴。然而事實上,在很多人尤其是很多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人看來,天天看到、聽到的這些東西是單調無聊的!如果沒有象陶淵明那樣“詩意棲居”的境界,是很難真正領悟到田園生活的“美好真諦”和“核心真意”的!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歸園田居•其三》是陶淵明寫自己親身參加田園勞動的生活詩,如果沒有在田園農村長期居住、沒有長期躬身耕作的切身體驗、沒有內心裡寧靜平和、天然充實的詩書生活情趣,陶淵明是寫不出這種詩的。陶淵明是我的偶像,但這偶像可能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種,我主要喜歡他的率真、不假作。

    我本農民出生,從小農村長大,也曾躬耕田園,後來讀書升學,伴隨中國這幾十年的城市化浪潮,離開故鄉,到了成都這個來了就“走不脫”的大城市。雖然很難再回故鄉,但城市裡“繁華的喧囂”和“熟悉的陌生”經常會觸動我很想回到田園鄉村、回到大自然裡去的渴望。

    有時我感覺:城市才是真正與世隔絕的地方!2011年,作為成都圖書館Sunny讀友會聯絡人,我組建了“成都田園健身行走社群”,發起了十年行走成都百鎮千村考察田園生態的公益徒步活動。八年多來,我們風雨無阻,每月堅持,至今已220餘次走進生態田園、自然山水中,我們偶爾會在鄉村裡住上一天或兩三天。我們見證著成千上萬畝美麗良田在城市擴張程序中的消逝!也見證著一些鄉鎮村落的艱難振興!為籌劃組織好每一次公益活動,我經常獨自一人去鄉村徒步考察,找尋寧靜美麗的生態田園。

    田園裡不僅有美麗養眼的風景,更有一種寧靜的力量。我也曾經寫過一首“田園詩”《我站在風景裡》:

    我掙脫市井的喧囂

    走進風景裡

    任思緒翻飛

    我看見

    太Sunny照人間

    夜空群星閃爍

    寧靜的力量

    博大的胸襟

    聖潔而又威儀

    我站在黎明的山崗上

    看晨光破曉

    太陽昇起

    無數細長柔軟的雲朵

    象魚兒一樣

    在殷紅的霞光中游動

    我站在林蔭樹叢裡

    我看見Sunny透過枝葉

    無數的風景

    透過孩子般純真的眼睛

    照亮我的心靈

    一切私心雜念

    蕩然無存

    我站在靜謐的田野裡

    笑看花開

    鳥兒從天空飛過

    果子從樹上落下

    泥土的氣息

    飽含生命的律動

    我聽見植物們在歌唱

    那是大自然的靈魂在呼喚

    看啦

    我站在風景裡

    站在寧靜無言

    由來已久

    意蘊深長的大自然裡

    等您

    這首詩是我2017年4月寫的,現在回看,充其量算一首有點田園情懷的打油詩,離陶淵明的田園詩境界差十萬八千里!我深知我還需要努力實踐、修煉!

    2016~2017年,我在成都溫江區躬耕田園,在社群裡開荒種地,在自家陽臺樓頂上躬身實踐城市田園生活。我盆栽試驗種植過幾十種花卉雜糧果蔬中草藥,那是一段累並充實著的快樂時光。2020年疫情宅在家這幾個月裡,我仍然在認真打理我在成都市區家裡的城市陽臺田園,盆栽種植了百合、川芎、黃瓜等作物。我家陽臺,妻子戲稱“書菜花園”,因為靠牆一邊是書架,靠窗一邊是果蔬盆栽。

    ☕️我透過親身實踐體驗到,陶淵明式的詩書田園生活,並不一定非得要到鄉下去小住或者旅居才能實現,重要的是真心熱愛植物、熱愛大自然,保持純樸率真的生活態度!城市社群庭院、陽臺、樓頂的閒置空間也是開發“微田園”?我希望不久的將來,我能成為半城半鄉自由行走在城鄉院落和田園山水間的、更懂自然生命和生活藝術的花草果蔬盆栽盆景園藝師。

  • 2 # 曼聲閱讀

    這個問題,我從兩方面說:

    從一般生活來講,誰不向往!那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生活。沒有外界紛擾,不用做違心的事。沒有冷眼,不用逢迎。隨心所欲,想讀書讀書,想喝酒喝酒,想會友會友。精神絕對自由!同時還羨慕他的灑脫和勇氣!

    但從人生角度來說,這種看似自在的生活,實是人生失意和無奈的表現。失意就逃避嗎?不,但對陶淵明來說,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性格。我想,用“性格決定命運”來解釋陶淵明的一生是合理的。

    有一件事,是他做彭澤縣令的時候,上面有督郵要來檢查,縣吏要求他冠帶相迎,他嘆息說了一句名言:“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日辭官歸田,寫就一篇《歸去來兮辭》,後又寫了一系列的迴歸田園的詩,《歸園田居》是第一首。

    據《陶淵明傳》記載,他一生三次做官,三次辭官,官都不大。他辭官不是任性,主要是性格使然。那麼他是怎樣的人呢?

    他在《五柳先生傳》裡寫道: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他喜靜、純樸、好自由。喜讀書,常作文。喜交友,相聚而醉,談天說地。雖家貧雖布衣,簞瓢屢空,也氣定神閒,不憂貧賤,不求富貴。這是他的性格。

    正和《歸園田居》裡“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一樣,他追求自由,難以適應世俗那一套。他迴歸田園後的感覺就像鳥兒離開了籠子,回到大自然一樣愉快。

    《歸去來兮辭》裡就更深刻了: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他說,官場中他是一隻迷途羔羊,失去了方向,失去了自我,一切都是錯的。他的心被拘役著,受著痛苦和煎熬。他在辭官歸去的時候不斷地安慰自己:快歸去吧!這世界與我是違心的,還求什麼呢,不如斷絕一切交往,過自己的清淨日子。哎,我這一生算是完了,完了!你還要在這籠子裡待多久呢?要聽從自己的內心,可為什麼離開的時候內心惶然不安呢?唉,那富貴非我所有,那美好不是我的,我就這樣孤獨終老,安於命運吧!

    你看這語氣,你看這絮絮叨叨!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如此呢?那就是痛苦又無法言說的時候。此刻,我彷彿看到他辭官回鄉的路上,那種終於解放了的自由,以及無法言說的矛盾和痛苦,他不是瀟灑地離開的,是他的性格實在無法在官場之中生存。

    所以,總的來說,如果主動選擇那種詩書田園生活,雖然美好,卻輕飄飄,沒有價值感;而如果作為一個失意者不得已而為之的人生選擇,這生活又不免充滿無奈。因為,不是人人都能成為陶淵明。所以我們人生不如意時,往往選擇忍耐。

  • 3 # 夢裡水鄉238467105

    路過,說到“詩書田園”正是夢裡水鄉一直嚮往的生活,正如許巍歌中所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首歌也唱出了自己的心聲,也是自己一種詩書田園的夢。

    而說到陶淵明的詩書田園,不得不由然想起他的傳世名作《歸園田居》,其中共計五首,篇篇都流露出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美麗景色所打動,那種恬美純靜的天地,淡然寧靜而自由自在的生活,給人以一種如釋負重的心情。身處在喧囂城市的當下,那種生活的快節奏是很難體會到的。且讓我們隨著他所作的其中一首去感受一下:

    《歸園田居》其一

    作者/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實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從詩人詩中不用多作解釋,便已然描繪出了一幅田園畫卷。且隨那詩中意境細細品位,這不正是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嗎?

  • 4 # 江南俗士1972

    不向往!不想葉公好龍,不想裝逼!

    陶淵明“歸田園居”組詩寫得不錯,尤其是那首“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深得人心,引起共鳴無數。

    這樣的生活好嗎?好!羨慕嗎?不羨慕!為什麼?理由如下:

    追求田園生活,無非是因為環境好、壓力小,提高生活品質。但是,現實它不允許啊!

    人活著,首先得解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次需要穿、住、行。然後,需要休閒娛樂。這一切都需要錢!沒錢你喝西北風啊?

    可能有愛裝逼的網友會抬槓,我自己種糧種菜,自給自足。你做夢去吧!如果能夠自給自足,農民們還幹嘛背井離鄉外出打工?

    在沒有實現財務自由之前,你別奢望歸隱田園。要知道,陶淵明可是大將軍陶侃的孫子,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沒有這點底氣,他敢不為五斗米折腰?

    其次,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交流。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歸隱田園不等於閉門獨處,你需要朋友。我不覺得一個實現了財務自由的城裡人,會與田間地頭的老鄉們有多少共同語言。短時間可能沒問題,時間長了,你會感到孤獨。

    第三,除非是光棍或者鑽石王老五,絕大多數人都有家有口。你歸隱了,配偶怎麼辦?小孩怎麼辦?父母怎麼辦?小孩要上學、老人要看病,農村可沒有重點學校、三甲醫院。陶淵明時代,不存在城鄉差別,只要不是深山野林,有錢哪裡都一樣。

    事實上,歸隱田園是土豪們而且是超級大土豪們的特權,可以自己修路建房、通水通電,甚至可以建個直升機坪,來去自由。一般的土豪,還做不到。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歸隱田園更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更何況,田園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比起歸隱田園,我更喜歡隱居在都市的燈紅酒綠中。

  • 5 # 登高望遠1169

    田園農耕,風光無限,這是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境界,但現實生活中人們更崇尚的是,燈紅酒綠,安樂宜居的城市生活。

  • 6 # 踏歌走馬

    有幾個人不向往啊,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十來畝的大院子,還有八九間房子,住的多舒心啊,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沒事開幾畝荒地,種點瓜果蔬菜,純天然無汙染,吃著多放心啊,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房後栽一些榆樹柳樹,遮著Sunny,天然的空調啊,春天還可以摘點柳芽榆錢吃,屋前種上桃樹李樹,還有果子吃。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遠處還有人煙,離得較遠,也不打擾,多美好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哪個不向往,可是有幾個能做到呢?首先自己不是一個人啊,父母家人,老婆孩子的,關鍵是沒錢啊,沒錢怎麼支撐這種生活啊,有些人可能說,像陶淵明那樣開荒種地唄,我的天,陶淵明有錢啊,一年兩年好幾年的種不成地人家餓不死啊,人家也有僕人啊,他只是體驗那種生活,有僕人幫他打理一切的,換成我們,只能親力親為啊。

    然後,你的所有電子產品還用嗎?沒有空調電扇暖氣受得了嗎?這些東西如果沒有,我想沒幾個人能堅持十天半月的,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體驗幾天這種生活,我們會覺得很好,很享受,但是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這是一種折磨,因為你沒有僕人,所有的事情你都要親力親為,你以為種幾畝地那麼簡單啊,我只能說,什麼樣的生活都不是你看起來,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那麼舒適。

    最後,我們只看到作者寫的好的一方面,有沒有想過,不可能一直這樣一副美好的田園風光的,狂風暴雨呢,郊外的路可不是我們現在這種水泥路,瀝青路,那都是土路,還有睡覺的時候,可能睡著睡著就渾身溼透了,現在的磚瓦房還下雨漏水呢,何況魏晉時候的草屋,蚊蟲多的可能要懷疑人生了。

    其實就像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總是把我們光鮮亮麗的一面展示給其他人看,比如我們吃了一頓精緻的晚餐,可是中午可能就是泡麵,我們在外面出差住了一家檔次可以的酒店,但是我們自己的住處可能是幾個人的宿舍,我們通常都是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陶淵明當然也是啦,他自己選擇這樣的生活,為了自己不後悔,哪怕是苦也得自己咽啊,總不能寫自己下雨出門,一雙腳都是爛泥,頭髮也被打溼,變成一縷一縷的,衣服都被路邊的枝椏刮破了,這些東西他當然不會寫了,要寫也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再或者是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這些讓人心馳神往的句子啊。

    我們現在的人生活方式都不同,何況和古人的生活方式呢,三觀都不同,嚮往歸向往,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適當體驗一下,但是千萬不要當做生活,這樣的生活,一般人活不起。

  • 7 # 一方書畫苑

    就拿這個世外桃園的農忙條件來聊聊吧。

    現在正是北方小麥收割的季節,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不斷在進步,小麥收割基本普及機械一體化,從聯合收割機進入麥田開始,農民同志只需等著接收脫完粒的麥子,十分輕鬆。

    再來看看二十年前的小麥收割場景吧。

    首先要人工收割,工具是鐮刀,一刀一刀的,割好小麥放旁邊,割完後一併從田裡運出來,全是人工。

    然後將小麥鋪勻,人工驅趕牛拉石磨,將小麥不斷的碾壓,碾壓,直至麥粒脫出。最後除去麥稈,根據風向,將小麥揚起,麥粒和麥糠分離,收穫小麥,一切全憑人工,受天氣制約。這只是二十年前的豐收場面,那放眼陶淵明時代呢,一千多年前,裝置只能比現在落後,豐收肯定也比現在困難。

    所謂的世外桃源,無非是自給自足,對外豐衣足食,其實就是種的莊稼剛好夠自己一家人吃的。一年到頭三畝地,面朝黃土背朝天,這裡的桃園生活不就是沒有達到小康社會的農民生活嗎!現在的人們,有幾個能吃苦的,想要進世外桃源,先回歸農田裡幹兩天農活吧,就真的知道向不向往那種生活啦。

  • 8 # 鄭非夢妙文

    很多城市裡的人估計有不少人嚮往所謂的田園生活,感覺很愜意很浪漫很有情調。遠離都市喧囂,遠離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遠離職場的爾虞我詐與勾心鬥角,迴歸自然,返璞歸真,放空心靈,坐看雲捲雲舒,享受一方寧靜。農閒之餘邀三兩知己喝喝茶,下下棋,談談詩,論論畫,逍遙自在,愜意無比。貌似這樣神仙般的田園生活誰不向往陶醉呢?

    但是這可能真的只是詩歌中的描述與實際的田園生活大相徑庭。

    何謂田園,不就是農村嘛!試問現在有幾人願意生活在農村?現實中的農村清苦單調,除了白髮蒼蒼的老頭老太太還固守田園外,凡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都跑到城裡去謀生了,有錢的在城裡買房子,沒錢的寧可租房子也要留在城裡。事實上更多的人嚮往城市的繁華。

    值得一提的是陶淵明並不是普通老百姓,他岀仕多年又是名士,當然有足夠的財力和資源迴歸田園享受田園的靜美。可是作為普通人來說僅在農村種那一畝三分地只能勉強餬口艱難度日罷了,這就是田園生活的現狀。田園的浪漫田園的美還是在陶淵明的詩歌裡慢慢品味吧!我不羨慕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因為我本就是田園中人。

  • 9 # 飛揚視角

    對於久居在鋼筋水泥的都市的人們,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詩書田園生活,不得不讓人嚮往。

    你嚮往的生活長什麼樣子?我想要個院子,花開花落一輩子。我只想要一個家,門前開滿花。

    我的願望很簡單,房子不用太大,也不用太過奢華,但門前一定要開滿鮮花。我向往這樣的生活,閒暇之時,門前種花。

    春夏秋冬,各自成景,傍晚午後,讀書喝茶。吾心安處,即是家。花草相伴,果蔬相伴的地方,即最嚮往的生活。

    有元氣滿滿的早晨,有愜意悠閒的午後。還有花前月下、暢聊人生的夜晚。因為熱愛,所以享受,放慢節奏,放下不快,感受植物的生長和怒放,收穫的不僅是優雅和從容,其實還有內心深處的滿足和快樂

    悠閒懶散的日子裡,靜靜地躺在院子裡,無喧囂,無嘈雜。無聊的時候看一本小說,煩躁的時候喝一杯小酒。一粥一飯,一茶一花,一人一生,這就是老了之後,最歡欣的事情。

    人世間有時候會很喧鬧,會有擁擠,會有嘈雜,會有不安,唯有守著心的安寧,守著一方向往的小天地,生活才最簡單幸福。

    歲月靜好,淺笑安然,總是每個人最渴望的田園生活,而這樣的生活並不是可望不可即。田園詩般的鄉村和山野,風景如畫的小城鎮,只剩下了歲月靜好。

    其實不管在哪,當一套房的慾望,變成一籃菜的念想,生活確會自在很多。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做一個簡單的人,才能過快樂的一輩子。

    你嚮往的生活是又是怎樣的呢?

  • 10 # 秋亭聞滄浪

    陶淵明《歸田園居》:是陶潛從彭澤棄官歸隱後所作的組詩,共五首,其中最具中心的就是這首《歸田園居》,這首詩主要表現“久居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思想感情。

    《歸田園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少無"兩句:寫自己從小沒有迎合世俗的氣質生性熱愛山水田園。

    塵網:指塵世汙濁的官場。

    三十年:當作十三年。作者於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任江州祭酒,到晉安帝元興三年棄官彭澤,共十二年。晉安帝義熙元年作這首組詩,正好十三年。

    "羈鳥”兩句:寫自己其所以要歸隱田園,正好比關在籠中的鳥留戀往日的山林,養在池中的魚思念原來的深潭一樣。

    "開荒”兩句:寫自己在廬山南邊山野開荒,藉以保持愚拙的本性,實現歸隱的目的。

    “榆柳”兩句:寫榆柳成蔭,遮蔽了後面的屋簷,桃李成行排列在堂屋的前面。

    “暖暖”兩句:寫從住宅見到的遠景。

    “狗吠”兩句:寫田園風光,深巷犬吠,樹上雞鳴。

    “戶庭”兩句:寫棄官歸隱後的生活,應酬少了,時間多了。

    “樊籠”兩句:關閉禽獸的籠子,比喻不自由的官場宦海呼應上文“塵網”。

    總之詩人在官場看盡了世俗的樊籠最後棄官歸隱田園過上無限美好的生活,這種生活就是當下我們所期望的生活,我最喜歡這首詩,更向往這種生活。

  • 11 # 自駕小玩家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直以為這種閒適與靜謐的生活只會出現在詩裡,直到遇到了“李子柒”,一個真正把日子過成詩的女孩!

    這個在農村用心生活的女孩讓人知曉了農村的生活不止心酸糟渣,也可以詩情畫意。

    我也喜歡這種田園牧歌的生活,應該說90%以上的人都會喜歡,但不會去追求!因為我們必須迴歸現實!

    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都有了自己的慾望與追求,我們也習慣了城市的燈紅酒綠,習慣了大都市的各種便利與生活。

    如果回到農村過隱世的日子,不僅忍受不住那份遺世獨立的孤獨,也無法承擔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村生活。

    我出生農村,但在都市生活那麼多年,現在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耕地種菜樣樣都不會,人也變懶了,而且還沒多少存款,這樣的我能選擇詩書田園生活嗎?

    如果我有足夠的經濟,我倒更樂意在都市裡找一個小院子,庭院種滿花,閒暇之餘品品茶,寫寫文字,和朋友談談心,豈不美哉?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像李小柒那樣的鄉村寫意生活嗎?

  • 12 # 鐵馬兵戈情

    城市的喧囂與乏味,心靈的負荷與疲憊,讓人總有一種返璞歸真式的田園生活的衝動和嚮往。去尋找和守護著心靈的寧靜和安適。

    《歸田園居》的生活是樸實的,簡單的,健康的,快樂的,美好的。這種生活是自適自足自趣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用為趕時間而奔忙。“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裡做事不必小心翼翼,卑躬屈膝,可以為你保留人生的最後一絲尊嚴。這裡的空氣清新,到處滿眼綠色,葉子上的露珠晶瑩剔透,生機勃勃。不似城市的綠色恍若珍寶,成了點綴,從早到晚灰塵覆蓋了綠色,毫無生機可言。農耕累了,喝上幾口清冽甘甜的井水,拿出菸袋鍋子狠狠的吸上兩口,在樹蔭下遙望著碧藍的天,輕薄的雲,看雀起燕落。“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回到家中,粗茶淡飯,兒女繞膝,倒也其樂融融。飯後,或與鄰里嘮嘮家常;或仰望星空,看流星劃過;或聞聽蟲啾蛙鳴;或秉燭夜讀,自得其樂。這種田園生活大約是神仙也想過的生活。

    “久在樊籠裡,復得歸自然”,擺脫塵世的羈絆,迴歸大自然的恬淡,這應該是每個人所向往的。陶淵明田園式生活的灑脫是清新脫俗的。他的思想要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超然了許多,周敦頤是君子,自以為是清流,但多多少少有些虛偽之嫌。陶淵明想到的是百姓的生活,美好的令人嚮往的百姓田園的生活。或許陶淵明自己心裡非常的清楚,現實中老百姓的生活並不是自己描述的那樣,他們的生活是異常艱苦且十分艱辛的。唐朝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封建王朝腐敗沒落晚期的民眾的生活,其苦則是有些駭人聽聞的,但那畢竟封建社會,且是沒落的封建社會。

    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是令人嚮往的,但現實依然是現實,卻是有點殘酷的。無論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不要總在欣賞別人,幸福的路是在自己拼搏中趟出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別焦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