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乾隆Roger
-
2 # 職聊堂
最好是先將透過閱讀獲得的知識分門別類,然後掌握一套對知識識別、消化、運用的技能。慢慢的,你所獲得的知識就形成一個體系!
這個體系要不斷的最佳化,不斷的壯大,一旦形成了你閱讀上的習慣,就會令你的閱讀變得更有價值。關鍵該如何去做呢?可以試試這三步:
1、透過借鑑掌握技能對知識的分門別類,相信大家都不難做到。唯一難的是技能的掌握,就是獲得知識後,對知識的消化和運用,當然也包括獲得知識前對知識的識別。前期可以透過借鑑別人,找到這套技能的雛形,這是最簡單快捷的方法。模仿,永遠都是創新之祖!後期在模仿的基礎上,逐漸最佳化這套持能,直到完全符合自身的特點和要求。所以,第一步就是找標杆!
2、刻意練習直到熟練模仿易,刻意練習難。之所有些能將學到的知識形成體系的人那麼少,就是因為刻意練習的堅持沒有做到位。一直靠模範別人,雖然在掌握技能上入了門,但門後登頂的臺階,卻登不了幾個。所以在形成屬於自己技能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刻意練習,直到熟練,換句話說就是讓運用和最佳化這套技能成為你的習慣。到時候你再看,你所學到的知識可以多麼輕鬆地被納入到你的體系中。
3、閱讀要求精不求多既然是碎片化閱讀,就一定要明白一個基調,就是求精不求多。本來閱讀的方式就是零碎式的,再一味地求多,就很容易出現學著忘著的情況。即便你掌握了該掌握的技能,因為一次性輸入的太多,也會成不了體系的。所以閱讀要求精不求多,這是讓你的體系正常運轉的基礎。你知道一口吃不了胖子的道理,就應該明白獲得知識求精不求多的原因。
-
3 # 小狐狸的沙門魚
想要碎片閱讀形成知識體系,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你本身已經擁有知識樹或者知識框架\模型。在這樣的基礎上,零碎時間閱讀到的知識才會在腦中進一步深度加工,分類到相應的版塊下面,和原有的知識體系產生連結,融合。
碎片化閱讀就好比是一些零散的樹葉,必須要和原有的樹幹聯絡在一起,才可能形成知識體系。
如果腦中原有的知識,本身就是雜亂無章,不成體系,那麼你又怎麼能奢望碎片化時間閱讀會成知識體系呢?
在我看來,這幾乎不可能。
第二種可能性你把所有的零碎時間都用在閱讀同一類/門學科上,這些閱讀本身就自成體系,類似於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相對獨立,自發形成系統,那麼這時候只需要假以時日,這部分知識積累到一定的量,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基本框架。
這種可能下的碎片閱讀在大腦中的作用相當於是一棵樹上的一個主分支,自成體系。
想要碎片化閱讀形成知識體系,大概就是這兩種可能的情況了。
-
4 # 認知框架
個人的視角,碎片化閱讀的有效前提,就是要預先建立起某個領域認知的上下文。一旦沒有了這個領域的認知上下文,碎片化閱讀,是建立不起來知識休系的。
假設一下,你讀過了很多邏輯學的書,自己【對邏輯學】已經形成了基本的知識體系。這時候去碎片化閱讀,這些碎片就比較容易嵌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之中。
假設一下,你沒有讀過一本邏輯學的書,然後呢,每天,都在看一些關於邏輯學的一些自媒體文章,你很難透過這些碎片去構建出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
談碎片化閱讀時,應該有一個認知的【上下文】。如果自己對某一領域有了基本的認知之後,這個基本的認知其實就構成了一個上下文,有了這個認知的上下文,那麼碎片化閱讀,往往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但如果沒有這個基本認知的上下文,想純粹的透過碎片化閱讀,去建立起知識體系,基本是行不通的。
就拿自己來說,個人對邏輯學已經建立起來了基本的認知上下文。這時透過碎片化閱讀,一旦發現有趣的一些關於邏輯學的碎片,就能很快的把這個碎片匯入到自己所建立的邏輯學知識體系之中。
換一個說法來說,自己大腦裡得先有一個關於邏輯學的組塊、心理表徵、長時記憶。自己對於邏輯學的心理表徵越詳細,那麼碎片化所閱讀的知識就越容易被自己理解,然後呢把理解後的知識,跟已有的知識聯絡起來,這就相當於為碎片化的知識建立了一個聯絡。碎片化閱讀卻能形成整體的效果。
如何將知識連成一個體系,其實就是不斷的構建聯絡,看下圖:正確的方法+只是碎片化閱讀,還是建立不起來知識體系。
正確的方法+整體的書籍閱讀,先建立起基礎的知識體系,建立起認知的上下文。然後再透過碎片化閱讀,去完善這個知識體系。
-
5 # 歐比旺羅克
任何知識碎片都是某一領域知識體系的一部分,理論上透過碎片化閱讀,能夠將知識連成體系。
用碎片化閱讀建立知識體系有點像拼圖遊戲,首先得收集到組成全圖的全部拼圖的圖塊——這是碎片化閱讀的過程,然後鑑別每一個碎片與其它碎片的關係,拼湊起完整的圖畫。
拼圖遊戲是比較簡單的兒童遊戲,但使用這種方法,透過碎片化閱讀建立知識體系要面臨極大的困難。在拼圖遊戲中,有一張成功拼圖的完整圖片。但在碎片化閱讀中,事先不清楚知識體系概貌,碎片化閱讀的行為是盲目的,集齊全部知識碎片,且保障每一知識碎片正確、完整、有用,需要超額的閱讀,不僅會產生大量冗餘,最後拼湊起來的知識體系很可能千瘡百孔,象一件百納襖。與學院式的系統學習相比,碎片化閱讀經常造就草根知識分子,或與科班出身專業派相對應的“野狐禪”。
還可以透過另外一個比喻理解碎片化閱讀建立知識體系的弊端。理論上從一塊磚頭開始,可以建設起巴黎聖母院,但無論哪個出資人都認為先找設計師做整體規劃、根據圖紙建設這座教堂更靠譜。
-
6 # 綠樹成蔭sharon
猛然看到這個問題,
看了樓下的一些回答,
我都有點懷疑這個碎片化閱讀是不是我理解的意思了。
我特意百度了下。
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利用短而不連續的時間片段進行簡短而少量的文字閱讀。“碎片化閱讀”的特點即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
其實這個很像我喜歡看的很多美劇 。
比如《犯罪心理學》,每一集就是一個故事,總的一季也會總體相連。
現在的生活節奏就是快節奏,
所以說碎片化閱讀已經是潮流。
我說說我的碎片化閱讀的心得吧。
我學習英語單詞,
現在有很多軟體,扇貝,可可英語,百詞斬等等
我比較喜歡百詞斬。
每天用工作空閒的時間背誦單詞。
堅持每天這麼做,一套單詞下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詞彙量提升了。
碎片化的閱讀是將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同時需要形成體系,
具體看是什麼知識,比如我的單詞,就基本上每天堅持,不斷的重複。當遇到一些相似的單詞,就需要回想,進行對比識別記憶。
其他方面的,讀一些書本,
我想形成體系的話,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是沒有錯的,
但是需要有一個長時間的整理,整理零碎的知識,讓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
這一點還是要做,
不能只靠零碎的時間
-
7 # 晴之黎明
碎片化閱讀是無法將知識連成體系的,它只是帶給我們一個方向思路和鑰匙。主要的做用是為我們引路,真正在這條路上走多深要看我們個人。
其實我們現在一個很容易發生錯覺的問題就是把知道當會用,比方說大部分人都知道原子彈是核裂變,但是知道的人有幾個能完整的設計一顆核彈的出來?這就是知道和會的區別。這種例子還有很多,再比如,我們都知道發電機是電磁感應原理,那麼派給你人手和原料,能不能實地造出一個最簡單的電動機出來呢?拿這種去完成現實任務的思維去試我們所知道的知識就會明白,哪些是真會那些又僅僅是知道個原理和皮毛。從這個角度來看,所有知道某些知識的人當中,真正能運用這些知識派上用場的肯定不超過1%,原因就是沒有真正的系統化。
所以碎片化的知識或者閱讀,也僅僅是讓大家知道而已。自己還要下深功夫才能掌握,一般來說僅僅知道是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特別是對於現代的工科知識,往往在應用上都有嚴密而系統的知識體系,原理或許簡單,但是在實用化上所蘊含的知識量往往十分龐大甚至橫跨多個學科。所以相對於實際應用而言,碎片化的知識就好比是僅憑著一個知道,卻要去挑戰整個銅牆鐵壁般嚴密的知識體系一樣。前者僅能作為談資,而後者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
但廣泛大略的瞭解也沒有壞處,眼界開思路多,對於方向的洞察和敏感性會比較強。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把一切都吃透,現實中不去做專家也實在沒有這個必要。只是我們明白碎片終成不了體系就好。是選擇實踐道路還是選擇多知道理也是個人的愛好,也沒什麼大不了,或者政治正不正確的問題。只看自己的求知慾想要帶自己往深裡走還是往廣裡走了。
如果我們想學到真經其實也容易,找到人類歷史上在這方面最牛的人,去看他們的書或者論文。看不看得懂另說,但是這個方法錯不了。
因此碎片化在我看來略等同一種知道,知道的多和知道的是體系,完全是一種數量和質量的區別。所以我常想不能夠因為知道的多而去沾沾自喜,因為在每個知道的門後面還有一片更深的海洋等著我們去探索。
-
8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三觀,一個人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三觀做為貫穿自己一生的主線,有了這條主線,我們就相當於在心中裝了一個檔案櫃,從此以後,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碎片化資訊,就都可以圍繞一條主線妥善的將它們分門別類的加以系統整理。
三觀的源頭在世界觀,我們對世界的態度,決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人生的方向,又決定的價值取向,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是悲觀的,那麼自己的人生態度就會充滿消極和逃避,價值觀就會趨向膚淺。相反,我們對世界抱以樂觀,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充滿Sunny,價值觀就會趨向長久。如果我們沒有認真審視過這個世界,那我們的人生也會很模糊,價值觀也會墮入佛系,可有可無。
資訊雖然是碎片化的,但有了三觀,我們自然會根據需要進行歸類,碎片化的資訊就象是一個個圓珠,而我們的人生追求,就象是一條主線,有了這條主線,我們就可以很輕鬆的將一堆散亂的珠子穿成一串,將它們構成一個完美的體系。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健康的三觀對一個人來講,非常重要,人們三觀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們經常講環境造就了人,就是講的這個情況。比如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我們就會下意識的認為錢可以買到一切,就會用金錢去衡量一切,甚至會覺得這個世界都是有價格的,那麼這樣的話,我們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投資,這樣人與人之間,就完全成了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當很多人發現擁有很多錢以後心裡也依然充滿了諸多無法彌補的遺憾以後,人生就變成了一場戲,為了表明自己的努力奮鬥是值得的,是正確的,就拼命的在別人面前去演,去秀,獨處的時候,又要忍受無法對外人言的痛苦和煎熬,整個生活就成了一個無法相容的矛盾體,當然也有很多人因為受不了,所以就…………
所以我們建立自己的三觀,一定要有超越性,至少要超越區域性環境的影響,最好是超越一切物質的影響,這樣我們就不會被輕易的誘惑,沒有了誘惑,我們才有機會心平氣和的去審視這個世界,這時對於資訊的整理,就變成了一種樂趣,我們不是被資訊包圍,不是被資訊淹沒,而是真正的把資訊當成一種工具,在它的幫助下,去更好的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大學》裡有一句話,“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一個善於經營自己人生的人,必然不會陷入心為物累,身為形役的窘境,他永遠是超脫的,他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而不會輕易的被外物影響和控制,他有著平和的心態和自由的精神,他隨時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永遠都快樂著!
-
9 # 在下千城
抱歉,透過碎片化閱讀,是不可能將知識連成體系的。就好比,你希望從摔得稀碎的鏡子裡,能照出你的全身。
你覺得,可能嗎?
01知識體系是“體系”,你就應該“體系化”地學習就好比蓋房子一樣,你先拿大塊石頭蓋起架構,然後小碎石填充縫隙。如果你直接拿一堆碎石頭想蓋房子,放心,房子還沒蓋起來,碎石就塌了。所以,不要用拿殺雞的刀,去嚇唬牛。對症下藥,才是最有效的辦法。回到知識體系這件事上,如果你想構建知識體系,給你3個建議。
第一,主題閱讀,一次讀1個大模組的知識。
比如,就讀時間管理,一次讀上20本書、30本書,或者一次學習100個小時,就一次把這個知識搞懂、弄會。後期用碎片化時間縫縫補補就可以。第二,集中突破,戰線不要太長。還是時間管理的知識,不要拉長到1年的時間去學習,估計你早就忘乾淨了。而是就集中1-3個月,拿出炸碉堡的心態,集中突破,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02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只有讀書,無他所謂的上課、報班、考試等等,歸根到底,都需要你自己看書、死磕。即使你碰上再牛的老師,難道你就坐在他面前,聽他講1年課。書也不讀、筆記也不做,指望聽1年課,就建立知識體系,答案,幾乎不可能。最後,溫馨提醒,知識體系這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我們普通人不會的知識太多了,建議拿出3-5年的時間,沉下心來做這件事。但,據我所知,很多人都是口上說說而已,能做到的,太少了。希望你不是。加油!
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拼命努力,加速崛起! -
10 # 學習委猿
首先分析一下您的題目。根據您的題目,我將以一個科學原理作為回答邏輯的出發。
邏輯一:如果您是被動學習,甚至連學習目標、學習材料都是被動的,沒可能。
在被動學習的前提下,隨便聽一個喜馬拉雅或者得到羅輯思維知識音訊的人,最後的學習內容留存率是5%。也就是聽半小時的知識音訊,大腦最後能留下的大概是1分半鐘的內容。這1分半鐘還不知道是不是重點?看一篇隨機文章,最後的學習內容留存率是10%。
基本沒有任何可能性。
邏輯二:如果這個體系是別人設計的,你主動透過碎片式閱讀這個體系相關的內容。那麼可能性非常小。
這個邏輯的道理很簡單,根據我們上學的直接經驗,我不相信透過碎片式閱讀能夠學好一門課程體系。
邏輯三:如果日常刷手機,那種AI人工智慧推薦的相關碎片化閱讀。內容雖然有相關性。但形成體系化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這個邏輯的道理很簡單。你會不斷重複在你已知的範圍。也就說,你會很長時間呆在你的舒適區。而什麼叫體系呢?體系是一個由下往上、有層次感、有結構邏輯的東西。
這種行為相當於:雖然經常做足浴,但提高不了百米成績。
以上三種情況,屬於沒可能性或可能性很小。
邏輯四:如果這個體系是你自己設計過的,然後透過主動式的碎片化閱讀。形成系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邏輯的根據:被動閱讀的學習留存率是10%,教授給他人的學習留存率是90%。這個他人也可以是自己。
關鍵:什麼叫這個體系是你自己設計過的?翻譯一下:就是你自己參與了教材的組織和設計。
案例一:如何透過碎片化閱讀形成近代民國史的體系。
痛點:現在沒給前朝民國修官史。
方案:透過閱讀1-4捲毛選的註釋部分來反學民國史。
第一、毛選是按歷史時間順序排序的,基本包含了整個民國時代。第二、毛選裡面有大量的註釋是對民國事件、民華人物的註釋。第三、所有這些零碎知識點可以透過毛這條主線連結起來,而且是一種主動探索式學習,比被動學習好的多。第四、不僅學了民國史,還學習了非常重要的毛選,一舉兩得。
便利性設計:選擇正文和註釋在同一頁面的毛選版本。碎片化先閱讀註釋部分。
當然,我只是說有可能性。這個可能性隨著您對體系本身的參與程度而增加。
最後,最好的方法還是傳統做學問的方法。比如主題閱覽、做筆記、寫文章輸出等等。
-
11 # 百年樹妖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將人們的時間分割成碎片,有很多人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對於此種現象,有贊同的,有反對,但我認為,只要閱讀,開闊了眼見,增長了見識,就是有益的。
透過碎片化閱讀,雖然不能將知識連城體系,但是有以下好處:
01可以擴充套件視野,知道自己的不足,有意識的補充所缺1)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蘇格拉底曾說過:我比別人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無知。換句話說,就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這句話有點饒,這麼說吧,就是,如果你沒有親眼看過大海,你只知道大海很大,但是你不知道大海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大海到底是怎樣的波瀾壯闊。
說起大海,很多人沒見過,也聽過,但是,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我們沒有看過,也沒有聽過的東西,比如,別人和你說墨菲定律、花盆效應,或者其他,你可能聽起來就一臉懵逼,完全不知道別人在說什麼。
這種情況,就是你原本的知識體系很狹小,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知識不知道。
2)碎片化閱讀,可以開闊視野
手機的便攜,網路的便利,可以讓我們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去閱讀。利用碎片時間,閱讀一些碎片化的知識,可以最快速度的瞭解最多的資訊,拓展自己的視野。
如果你對某一塊碎片化的知識感興趣,或者對你有幫助,你可以繼續深耕;如果不是感興趣的,就當時一些零星知識補充,以後需要的時候,至少有個基本概念,不會完全懵然無知。
02碎片化閱讀雖然也有用,但不宜花過長時間赫胥黎曾說過: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時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寶貴。碎片化閱讀雖然有益,但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深耕自己的專業,必須要花大量的、專門的時間去探索,去研究,去鑽研,才能學有所成。
如果我們把時間都花費在碎片化閱讀上,除去工作、生活,就沒有專門的時間去鑽研,更別說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了。
所以,學會時間管理,合理分配時間,才能更有益的成長。
-
12 # 小小一座山
觀點:碎片化閱讀不可能將知識連成體系,碎片化閱讀只能夠輔助我們的閱讀。
前幾年的時候,突然有一個詞非常火——“碎片化閱讀”,大概是因為成年後的我們工作越來越忙,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又加上正好趕上知識風口,我們被大量湧進的資訊包裹著,想學習,卻無從選擇。因此有人提出了“碎片化閱讀”這一觀點。
但後來隨著時間的證明,“碎片化的時間只能用來做碎片化的事情,想要系統學習某樣知識,必須要深入學習。”那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呢?
碎片化的閱讀打破了閱讀的連貫性。所謂的碎片化閱讀,通常時間都不會很久。當你開始閱讀的一瞬間,你需要花一些時間讓自己進入閱讀狀態,等你剛剛進入狀態,你就要去做另外一件事情了。
閱讀不斷地被打斷,不僅閱讀的連貫性被打斷,還特別打擊閱讀的熱情,時間久了,就會感覺怎麼一本書總是讀不完,容易產生厭煩心理。
碎片化閱讀不能實現深度思考。想要實現深度思考,至少要保證一個小時以上的閱讀時間,而碎片化的閱讀很顯然達不到要求,為什麼要深度思考呢?
1.深度思考有利於對內容的深度理解。
只有達到深度思考,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真的深入到書籍中去,結合自己的體驗,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書籍的內容。
2.深度思考有利於整合知識。
深度思考有利於將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體系和新的內容相結合,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結構。這些,碎片化閱讀就沒辦法做到。
3.深度思考有利於閱讀效果的最大化。
碎片化的閱讀最多隻能去閱讀一些輕鬆的內容,稍微難一點的知識是沒有辦法透過碎片化的閱讀實現的。或者是能讀,但是讀不懂,一本書讀完沒有收穫,什麼也記不住,閱讀效率低下。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實現閱讀效果的最大化。
如此說來碎片化閱讀是不是一無是處了呢?並不是,碎片化閱讀有碎片化閱讀的好處。
可以用碎片化時間去閱讀書籍的補充內容。比如,我會用整塊的時間閱讀書籍,卻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書評。
閱讀一篇書評時間不長,卻能幫助我們充分理解書籍內容,用碎片化時間閱讀這些幫助理解書籍的內容最好不過了。
如果這些事情放在整段的時間做,就浪費了精力,也浪費了時間。
所以說,碎片化閱讀不是不可取,而是要選擇合適的內容。但是想要透過碎片化閱讀實現知識的系統化,還是算了吧。
將知識連成體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需要我們付出心力好好地去研究和學習,想要實現這一點,必須要讓自己進入深度閱讀狀態,再進行大量的閱讀和整理,才能能實現最終的目的。
-
13 # 寫作與語言密碼
透過碎片化閱讀,如何將知識連成體系?
實際上,透過碎片化閱讀,很難將知識連成體系。但是,如果你在事前自身有一個結合實際需要的知識框架,你就能夠從這個框架出發,透過碎片化閱讀這一具體路徑,慢慢進行積累,就會累積出一個你意識不到的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完整的知識體系。
那麼,透過怎樣的碎片化閱讀,才能讓自己的知識體系連成體系呢?
我本人認為,首先必須明確自己的具體知識體系如何構建。然後圍繞知識體系和本質,調動碎片化閱讀的具體應對策略,從原點出發,構建縱橫結合的完整知識體系。
第一方面,首先橫向拓展知識體系的廣度。知識的廣度先對知識體系進行橫向分點定位,比如你可以確定橫向10個拓展點。然後,你就可以透過碎片化閱讀圍繞相應的拓展點去逐一充實,完成第一步拓展過程。
第二方面,就可以再次從知識體系原點出發,縱向構建知識系統的深度內容。深度內容亦可以參照橫向拓展的成功經驗,作縱深拓展設計。你亦可以圍繞縱向思路將知識體系深度設定為具體可行的3至5級縱向層吸。因為3級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底線目標,拓展為新的知識層級,從而確認這個重構方案的可行性。
最後,圍繞整個知識體系和搭建起來的縱向節點,主要進行充實性的拓展。功夫不負有心人,如此,則大功告成。
-
14 # Jason夏
首先,既使是碎片化閱讀,也要聚焦某個關注的主題或者想要解決的問題。連主題都是分散的,談何體系。
其次,要積累該領域的知識點,尤其透過主題閱讀或深度學習形成基礎知識和知識主幹結構。一味地碎片化閱讀很難建立起真正的知識體系。
然後,按照有效-有序-有限的方法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關係,形成體系結構。“有效”指有效的知識,即經過自己實踐驗證的知識。“有序”指將多個知識點按照某種邏輯關係,建立聯絡。“有限”是說,一個有用的知識體系一定是經過篩選、只包含重要的知識點。
最後,在持續閱讀中完善、進化知識體系。
-
15 # 重慶九源教育MCN
如何整理腦子裡面的碎片化知識讓它系統起來?
簡單分享以下幾點:
1、思維導圖法,你可以透過畫簡單的思維導圖,簡單邏輯出你知道的知識的要點,從整體到細節。從大到小去羅列。
2、畫樹狀圖列大綱,好比寫書的目錄一樣,寫出每一章總內容,再寫出每節內容,一目瞭然,當你看到一個點就能想起相關具體細節內容,直觀好記。
3、分享出去,你可以把你的知識分享出去,可以是演講、聊天、也可以是寫文章,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自我梳理整理的過程。而且越分享收穫越多。
回覆列表
透過碎片化閱讀,如何將知識連成體系?
首先講一講什麼叫做知識體系,如果把體系比作一個西瓜,再把西瓜切成一瓣一瓣,那麼每一瓣,就是一個分組,西瓜瓣中的西瓜籽,就是知識點,這個體系當中的知識在不斷的更新、修正、調整。
比如說我想了解“天道”這個詞,想弄明白做事、做人之間的“天道”有哪些?那麼我在閱讀時,就會刻意選擇那些可能與“道”有關的東西,比如說《道德經》的講解、佛教的講解、儒家的講解,以及和“天道”相關的小說,例如《天幕紅塵》、《遙遠的救世主》、《背叛》等等。
所有可能與“天道”有關的東西,我都會盡量去讀。因為這些知識點,都是分散在各種作品當中,可以把它看作是碎片化閱讀,當然,碎片化閱讀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用零星的時間段閱讀,這同樣需要你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作品。
當你接收了各種各樣知識點,以後一定要經常回顧,反覆咀嚼思考,誰都不可能看一遍,就直接能把知識點填充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要主動對知識進行判別、分類、篩選,最好能夠把這些知識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記憶會更加深刻,體感悟更加刻骨。
結語:因為時代進步,我們很多人的整體時間,都已經被打碎了,不得已只能依靠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
即便如此,還是要儘可能的抽出整體時間來學習。一本書往往都是成一個體系的,看一本書學到的東西,遠比看很多零散文章學到的碎片知識點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