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讀書的媽媽轅鳶
-
2 # 一生何求_70
現代中國社會,全職媽咪的比例是很少的,絕大多數的媽咪都是職業女性。對她們而言,最大的難題無疑是工作太忙,無暇帶寶貝。有條件的家庭,老人可以搭把手,還有些家庭,無奈的媽咪只能請保姆照看寶貝。
不管是奶奶、姥姥還是保姆,職業媽咪獲得了幫助,可以暫時鬆口氣,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但這樣,是不是就一勞永逸了呢?當然不,許多職業媽咪面臨著新問題:寶貝怎麼和奶奶親,和保姆親,卻不和我親?我在寶貝心目中到底排第幾位?不是第一位?他/她對我的愛減少了嗎?我可是懷胎十月辛辛苦苦生下他/她的媽咪啊!
對於職場媽咪來說,請老人或保姆照顧寶貝,的確是無奈的選擇。她似乎容易經歷一個被寶貝“拋棄”的過程:不管寶貝是奶奶帶,還是保姆帶,看似懵懂的寶貝會本能地依賴那個最經常陪伴在身邊的人,而“不是”生他育他、又為了奶粉錢重出江湖的媽咪。
這個階段的寶貝本能地需要安全感
其實,寶貝在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特點,需求是不一樣的。對於三歲以前的小小孩來說,誰照料他/她的飲食起居、誰和他/她在一起的時間長,他/她就和誰親。這是寶貝的一種本能,他/她直觀地信任與依賴照顧者,與照顧者在一起時會有安全感,一旦與照顧者分開了,會感受到焦慮,容易哭鬧。無論是媽咪、奶奶還是保姆,寶貝有一個依賴的物件,從心理健康角度來分析肯定是好事,這表明寶貝感受到了愛與安全感,建立起了親子依賴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媽咪如果想贏得更多的“存在感”,可以充分利用下班時間進行親子互動,也可以有意識地擴大寶貝的接觸面,慢慢地引導寶貝認識這個多元的世界。
育兒長跑 讓耐心和愛一路相隨
但更重要的是,我想對豆豆媽或靜靜媽說,即使因為一些難能改變的外在因素,使得你們和寶貝在一起的時間不夠多,也不必過於焦慮。寶貝與媽咪看上去“不親”,只是暫時的;隨著寶貝慢慢長大,思維漸漸成熟、判斷力增強,他/她對世界的認知會越來越準確,對最親近的人定義就會順理成章地從“天天在我身邊的人”過渡到“生我養我教育我的人”。
寶貝和媽咪這種血緣關係到什麼時候都是最濃的,誰也代替不了
有條件時刻陪著寶貝當然是快樂的事情,痛並累並快樂著;沒有條件,那在事業和母親角色中儘量求得平衡,犧牲一點點天倫之樂,為家人爭取更多的保障,為家庭取得更高的綜合分,也是值得驕傲的。
專家教你增進母子親情
增加和寶貝在一起的時間。多和寶貝在一起,有條件接送上幼兒園是個好機會,每天單獨和他/她在一起,在路上可以說說話,聊聊天,這是與寶貝最好的互動機會之一。
提高和寶貝在一起的時間質量。珍惜和他/她在一起的每一分鐘時間,儘量擯棄工作方面的事情,把自己從職業中抽離,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寶貝上,全心全意地陪他/她。
和寶貝擁有一些你們倆才有的小秘密,分享親密關係。例如,給寶貝起一個你專享的小名,敲門時對一下你倆才知道的暗號,和他/她一起互動,做新鮮的遊戲……給寶貝選些親子讀物,聲情並茂地給寶貝講和寶貝演。
大聲地告訴寶貝你愛他/她,需要他/她。寶貝是在不斷長大不斷進步的,媽咪的愛,他/她一定會明白和感受到。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暗示效應,覺得寶貝和自己不親,這種自怨自艾的情緒反過來會影響寶貝對你的觀感。
-
3 # 夢隨心想2
孩子永遠都會跟自己媽媽是最親的。但是孩子小的時候是誰帶得多就喜歡跟誰玩,那麼奶奶帶的多,奶奶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而媽媽帶孩子時間又比較少,所以孩子會形成一種錯覺,奶奶比媽媽親。你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那麼就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你不肯付出時間和精力給孩子,卻要求孩子跟你親,你說憑什麼呀。
-
4 # 我和巨嬰的日常
我跟題主的情況有些類似。寶寶也是奶粉餵養,也是老人給帶,寶寶也是和老人最親,跟我差一些,我也有跟題主一樣的煩惱。
要改變現在這種狀態,只能從自身入手:
其一,工作有多忙?每天是否要加班?是否雙休?
想跟寶寶培養感情,除了抽時間給他陪伴,別無他法。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擠出時間陪他玩耍,喂他吃飯,或者哄他睡覺。如果每天要加班到很晚,至少週末要好好陪寶寶。如果週末也要加班,那麼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麼拼命地工作是否有必要——母愛不可替代,但工作可以被替代。
其二,是否跟寶寶一起住?
如果一起住,儘量壓縮下班路上耽擱的時間,早點回家陪寶寶,創造獨處的空間。晚上和寶寶一起睡,夜裡給他安撫,早上陪他吃完早飯再去上班。如果不住一起,就只能多去看望寶寶,不容易培養起濃厚的母子之情。
-
5 # 快樂慧媽育兒
現在很多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無法親自照顧孩子。將孩子交給老人看,孩子肯定會和經常照顧他的人比較親,但並不代表可以取代父母。要讓孩子和自己更親些關鍵還是在於父母怎麼做。
拿我家舉例,我的先生是上班族,我是全職寶媽。他也有非常忙碌的時候,有時要很晚才能回家。但是隻要有時間,他都會陪著孩子一起玩耍。陪孩子不需要非得一天或者很久的時間。比如有時候我先生臨時回來取個東西,他會和孩子打個招呼,聊幾句,然後和孩子說聲再見,我家寶貝都是很開心的。孩子的心其實很小,很容易滿足的。
而且我覺得工作再忙零碎的時間總是會有的,比如說下班時間,晚上的時間,週末的時間等等,除了要經常出差,長時間見不到面的例外。平時只要有些空閒,陪孩子一分鐘,五分鐘,哪怕是抱抱孩子等,只要是用心的,孩子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不過工作忙肯定也會覺得累,需要休息。我覺得如果孩子的年齡在3歲以上,孩子可以很好地溝通的話,也可以跟他講一講你的工作,講講你今天的上班內容,講講遇到的趣事等等。這樣可以讓孩子對你瞭解得更多,從而也會更加理解你,支援你。
最後我覺得週末的時光不能浪費,可以帶孩子出去轉轉,不一定要很遠,附近的公園,小區都是可以的。比如夏天的時候就可以去游泳館游泳,一方面你也可以放鬆自己,一方面還能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
6 # 秋寶媽
你已意識到這個問題,說明你還是很愛孩子,很在意孩子的。
工作不帶回家
不管你怎麼忙,時間總可以擠出來的,工作儘量不帶到家中來。回家了,就要完全放鬆,好好陪伴孩子。
不求回報
不要總想著孩子與我不親之類的,付出行動,你對孩子好就夠了,有空就多陪陪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存在。全心愛你的孩子,你的孩子自然會願意與你在一起,哪怕你在家的時間有限。
不帶情緒
與孩子在一起時,不要把工作上的不愉快,家中的矛盾以及對孩子的不滿的情緒帶給孩子。孩子雖然小,但他對你的表現很敏感,他能洞悉你的情緒。你情緒不好時與孩子玩,他能感覺到你的心情,也會跟著不開心。裝出來的還是真心的,小孩子是最清楚的。
放下不安,與孩子高質量陪伴,他會喜歡上你的。
-
7 # 淅錡寶貝成長季
這個現象很正常,誰陪孩子陪的多,孩子自然跟誰親啦。你以為你是親媽親爸,孩子就一定需要你啊。特別還是奶粉餵養。那些雞啊鴨啊,出生地一個看見的東西,就認為是媽媽呢。關鍵點還是耐心的陪伴和互動。可以週末帶孩子出去玩,帶孩子去郊遊,做一些老人不能陪孩子做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透過時間的付出,慢慢融化孩子的心吧。
-
8 # 為你踮起腳尖
我覺得很多媽媽把孩子跟自己不親,歸結到老人身上,我覺得這樣做很過分。孩子跟你不親,是因為你自己付出的少,而不是老人付出的多。所以不親,需要你自己平時多用心陪陪孩子,把你的日理萬機的事情放一放,分給孩子點時間,就不會這樣了。
-
9 # 土豆育娃
很多爸媽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實現自身價值,和改善物質條件,工作忙到飛起,一會兒要加班,一會兒要出差,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
香港有一項調查顯示:現代家庭家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時間平均到每天只有6分鐘。
《珠三角智慧出行大資料報告》裡面顯示:深圳上班族平均每天8點28分上班,加班到21點後的比例為36.9%。
從這些調查裡我們很容易可以知道:比起自己作為小孩的時代,今天的全職家長陪孩子的時間居然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了。
職場爸媽的孩子們成為了城市裡面的“隱性留守兒童”
當父母們難得有時間回到家裡休息,陪陪孩子的時候,推開門得到的有可能並不是孩子熱情洋溢的擁抱,
而是小孩子怯生生的目光和不讓父母靠近的警惕和大孩子眼皮都不願意抬一下的冷漠。
父母們遇到這樣的情景,沒有心理不難受的,哪個父母,能接受孩子和自己不親這樣的事實呢?
那麼,當我們碰到了這樣的問題,該如何做,才能有效的改善親子關係呢?
NLP導師李忠瑩先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有效的技巧——和孩子共度快樂的“黃金時間”。
什麼意思呢,就是每週至少抽出一個40分鐘左右的時間,和子女一起做一些雙方都喜歡的活動,
在活動中由孩子主動控制活動的進行,家長在其中致力於一些改善關係的行為。
這個技巧一共有四個步驟,由家長和孩子一起執行:
1. 挑選活動、列出10-12項家長和孩子喜歡一起做的活動,控制在40分左右能完成,並且不需要太多金錢的活動。
比如:
1. 一起散步
2. 騎腳踏車
3. 買雪糕吃
4. 玩遊戲
5. 做蛋糕
6. 下棋
。。。。。。。。
注意一定要是雙方都喜歡的活動,不能強迫孩子去參加一些家長認為有益而孩子根本不感興趣的活動。
二、定下約會定下“黃金時間”的日子,時間,在日曆上寫好。若有急事,彼此商量修改約定時間,
家長認真對待和孩子的約會,會讓孩子覺得受到重視,所以必須清楚的約定並寫下來。
三、在“黃金時間”內,家長採用新的行為模式,注意“三多三少”下列三種行為和語言要增加:
1.嘉許善於發現孩子做得對,做得好的行為,提出鼓勵,
例如:“這看來很令人滿意“ ”你做得很在行。”“我看得出你很細心”。
2.描述用描述性的語言說出自己看到的東西,而不是質問和指責。
例如:“你在考慮應該要哪一個,““你的衣服上有點雪糕”“你正在細心觀察,看看有沒有認識的名字,”
3.接觸 孩子都需要身體接觸這種愛的方式
一個擁抱,一次深情地注視,握一握孩子的手,撫摸一下孩子的頭,拍一拍孩子的肩膀,和孩子貼貼臉,
和孩子一次恰當的身體接觸,能給親子關係來一回奇妙的升溫。
在“黃金時間”內,應該避免或減少以下三種話語和行為:
1.指責
例如:“你為什麼那樣生氣?!”你可不可以走得慢一點?!”“為什麼你不把它拾起來?!”
指責性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對自己冷酷無情,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處理事情。
2.命令
例如:“把玩具收拾好。”把腳踏車停在那邊。”你去買票。”
用這樣的方式與孩子交流,並沒有把孩子放到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也沒有在交談時表現出孩子足夠的尊重,
孩子再小,也不會喜歡這種不被尊重的感覺。
3.批評
如:“那樣太難看啦!”你這樣做不像樣嘛!”你不應該用這樣的態度!”
不分時間場合的批評孩子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容易讓孩子自卑或者叛逆。
在“黃金時間”內,父母們做到這個“三多三少” 會發覺孩子越來越積極、有自信、開心和願意與父母合作,並且很期待下一次和父母的約會;
如果家長們能做到這樣的高質量陪伴,即使一週只能做到一次“黃金時間”,也肯定會讓孩子對家長的好感大增, 從而和父母更加親近,寶爸寶媽,你們說是不是?
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 讓孩子的未來更美好。
我是土豆媽媽,育有5歲男娃一枚,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深耕於兒童成長領域,
回覆列表
我覺得,奶粉餵養和工作太忙都是藉口。如果媽媽愛孩子,那麼只要保證陪伴孩子的質量,時間是很重要,但是陪伴孩子的質量也很重要,媽媽陪伴孩子的時候能不能獨立的百分百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媽媽白天工作忙,晚上為什麼不能陪孩子睡覺呢?辦法永遠比問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