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懷舊80
-
2 # 影視長老
1.先要尊重孩子的感覺。
孩子小氣,可能是天生的性格,也可能是後天養成的習慣,有些孩子對東西很在意,因為他們的物質不是很豐富,所以,非常想要自己支配,不想給別人。
2.保障孩子的所有權。
孩子有時候比較不願意與別人分享東西,可能是和自己的遭遇有關,因為,有時候東西到了別人的手裡,就要不回來了,家長自作主張給了別人,當然孩子下次就不願意再借了。
3.不要斥責孩子。
就算孩子沒有與別的小朋友分享東西,家長也不要當眾斥責孩子,因為,孩子的心靈很脆弱,也很單純,自己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可能在孩子心理不是一個大問題,批評反倒會讓孩子迷茫。
4.注重言傳身教。
小孩子在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家長應該多給孩子做榜樣,家長如果與別人分享,孩子看到了,也會跟著學,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會非常好,家長不妨一試。
5.多鼓勵孩子。
小孩子如果沒有與人分享的習慣,家長也不要擔心,只要多教育孩子,多鼓勵孩子,孩子就會從中真正懂得分享的快樂,家長多給與鼓勵,孩子一定會做到的。
6.
進行分享訓練。
家長可以和小孩子多做一些分享類的遊戲,從中讓寶寶懂得,東西分享出去了,還可以重新得到,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分享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
3 # 積木育兒
關於孩子不愛分享,可能是很多父母頭疼的一個問題,有的爸爸媽媽會說,我家孩子特別小氣,別人動他的玩具他可能都馬上發脾氣,那他這麼不懂得分享以後怎麼在社會上混啊,其實我們這些擔心可能太從成人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了,孩子不懂得分享其實是很正常的,因為孩子的物權意識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1,尊重孩子的物權,不強迫分享,不給孩子貼標籤。
對於孩子來說,想要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首先作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儘量不要替孩子去做主,屬於他的這些東西,比如說這個玩具買回來送給孩子了,那麼這個玩具的主人就是孩子自己,這個玩具孩子願意給誰玩,或者喜歡跟誰分享,甚至是不想任何人跟他分享玩具,都是沒問題的。作為父母,不要盲目給孩子貼標籤,比如太小氣,太自私,這樣負面的標籤我們是一定不要給孩子去貼的。
2,引導孩子感受分享帶來的積極情緒體驗。
那麼針對孩子不喜歡分享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怎樣的方式來引導呢,首先我們可以多帶孩子去接觸同齡小夥伴,當別人分享給他玩具零食的時候,我們及時地問一下,你的小夥伴給你一個棒棒糖,你覺得開心嗎?他肯定會覺得很開心,你喜歡吃棒棒糖嗎?他覺得喜歡啊。那別人分享給你,你有什麼感受?我們來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心中喜悅的情緒。同時我們可以說,那如果你把你的一些零食分享給小朋友的話,他是不是也會很開心呢,小夥伴也會很開心啊,他可能會,慢慢地才會理解什麼是分享,我們為什麼要分享,分享可能是我們兩個每個人有一個玩具,那麼我們分享的話,我們就是每個人可以同時玩兩個玩具,這樣分享是能夠給他帶來受益,讓他獲益於這個分享行為的時候,他以後會樂於去分享。
3,透過相關繪本潛移默化的進行引導,感知分享的實質。
還有一個就是透過很多繪本,有各種良好品質養成,行為習慣養成這些繪本,我們可以經常跟孩子去讀一些這類繪本,在讀的過程中,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你覺得這個小夥伴把東西分享給其他的朋友了,這麼做好嗎?他可能會覺得說好呀!我們可以說,如果我的寶寶也願意跟別人分享玩具的話,也一定是個受朋友歡迎的好孩子。我們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傳遞了一個觀念就是我分享出去的東西不會丟失,分享出去的玩具還會再回到我這裡,首先我是沒有損失的,那麼我分享出去的玩具,別人也會給我一個等價的交換,比如說分享我一個零食,那我是有受益的,我不會丟失什麼東西,同時我會收到什麼樣的受益的話,孩子會覺得這樣的事情做起來會令他很愉快。那麼孩子就會把這種愉快的行為,愉快的情緒和分享的行為給掛鉤,以後當他去分享的時候,就不會再有一些負面情緒,比如說擔心我的玩具被拿走人家不給我了,這些都不會,當他感受到這些愉快的時候,他會更樂於去分享。
-
4 # 御貓老師
分享確實是一種美德,孩子如果從小沒有學會分享,只是守著大堆的玩具和美食,也是不快樂的,所以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很重要。
但是,分享是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物品權利的基礎上的。很多家長就搞不懂這兩者的區別,比如說某些家長朋友,就會指責幼兒“小氣”,可越是這樣“教育”就越讓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分享。
有時候,是大人不懂得幼兒的心理,才會“好事壞辦”。
給孩子扣“小氣,不懂分享”的大帽子,有一棒子打死之嫌,孩子會因為這種強制分享導致產生逆反心理,以後越發抗拒“分享”。
如果大人們從來沒有徵詢過孩子的意見,只是看到孩子拒絕給別的小朋友提供自己心愛的玩具,就自作主張認為自孩子小氣,只會起到反作用。
大人們應該做的是:當孩子哭鬧不願給孩子玩玩具的時候,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寶寶,你的玩具你自己支配,如果你不願意給別人玩沒關係,可以自己玩這個玩具。如果你願意和新來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玩具的話,我相信他一定會非常高興,他以後也會把自己的好玩的給你一起玩的。”
孩子其實通常是能通情達理的,但是很多時候大人們因為他是個孩子就無視他的權利,甚至替他做決定。
我相信沒有一個大人會願意在沒有被徵詢意見的情況,把自己的心愛之物給他人強迫式“分享”的,那為什麼就要求孩子這麼做呢?
大人有時候因為孩子不願分享,或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權威又或是在朋友面前好面子,為了表現孩子教育的懂事,而設法去說服孩子“聽話”。一旦勸說無效,就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並且威脅孩子“如果你不分享,別人就不理你了。”這樣的後果就是,越讓孩子分享,他就越會不安,反而把自己的玩具看得牢牢地,潛意識裡覺得所有小朋友都要來奪走他的物品。
一旦有了這種不安,孩子就容易會在性格上形成孤僻、自私。
所以跟孩子要強調哪些是屬於他自己的支配權,哪些是爸媽寶寶共同公共的支配權,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大人們不可以擅自做主給別的孩子玩、用。
如果小朋友來做客,想玩什麼物品,就告訴他們,這是屬於自己寶寶的,要去問寶寶他自己。
-
5 # 萌鹿育兒刊
首先要進行細節分析,孩子表現小氣、不願意跟小朋友分享玩具,可能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1、孩子開始擁有自我意識。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在心理發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明確分化開來,所以,孩子的世界是混淆一片的,在孩子眼裡“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到了幼兒期,孩子有了“我”的概念,,把我和世界分開了,所以開始區分“我的東西”。但是這時候孩子的認知還比較幼稚,只要他看過的、摸過的、喜歡的就都是他的。
2、家庭中孩子還沒有分享的經歷。如果在孩子的成長經歷中、沒有經歷過分享的體驗,家庭中沒有分享的行為,孩子就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擁有特權,孩子就會不光小氣,還會“搶”。
3、孩子心愛的專屬物品、孩子擁有支配的權力。有些物品、例如零食】普通玩具等、可以讓孩子學會分享。
當孩子小氣時,家長可以這麼做:
1、不要強迫孩子做。在孩子的生活經驗中,孩子覺得他的東西就是他專屬的,讓孩子去做違揹他內心想法的行為的事情,他就會搞不清楚,會慌亂、會害怕。
2、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力。孩子小氣的行為讓家長尷尬,覺得孩子不禮貌和規矩,可是孩子的內心是委屈的。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孩子就有權利支配。
3、在以後的生活體驗中,讓孩子明白分享是一種美德。當遇到家裡所有人在分享食物時,有意識地讓孩子讓孩子幫忙分,讓孩子體驗分享的快樂;家裡的東西,既有孩子專屬的,也有家人共享的,讓孩子學會區分如何使用自己的專屬物品和公共物品,當家庭成員使用公共物品時,不給孩子搞特權。
-
6 # 時尚育兒圈子
問: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遇到有小夥伴來家裡時,她就會害怕小夥伴拿她的玩具。我該如何引導她樂於分享呢?
答:自我意識的萌生, 表明孩子在建構自我, 建立“ 物權” 概念, 懂得“ 我的”“你的”之分了。家裡的玩具是“我的” , 他以為別人要拿去玩, 就是從
“我”這裡失去了,再也拿不回來了,這是他的“私有財產”,怎麼可以讓別人碰?其實這是孩子學會分享之前的必經階段:先“自私”後“無私”,先“小氣”後“大氣”,先有“你”“我”私有之分,才有共享、共用的可能。所以,孩子現在不願分享就不要強制他分享。
平時可引導孩子多玩分享類的遊戲,比如:“寶寶的小警車跑得真快,它能不能拉動積木啊?讓這個小朋友在車頂放一塊積木怎樣?……好了,讓小朋友試拉一下怎樣?”這種引導能讓孩子專注於聽指令操作,而忘記玩具是他一個人玩還是大家一起玩了,當孩子感受到大家一起玩也很快樂的時候,分享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個時候,最好父母要多強調一起玩時的快樂感覺。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多鼓勵孩子和同齡人一起玩耍,告訴孩子和夥伴們一起玩會更加開心,還可以藉此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當孩子瞭解到友情的重要性時,自然會更願意和朋友分享玩具。此外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分享傳遞快樂的故事,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學會分享。
-
7 # 壹父母
首先,我們不建議家長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雖然問題中沒有說明孩子的年齡,但是我們估計,孩子正處於2、3歲的時候,這個時候正好是寶寶的“物權意識敏感期”。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透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物權期”是所有孩子都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可能有些孩子表現會更加強烈一些,具體表現就是不願意跟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等,一旦被強迫分享就會反應激烈,這都是很正常的。
爸爸媽媽要告訴孩子,他的東西,他有權決定是否分享,如果孩子說不想分享,要充分尊重他。只有孩子擁有了物權安全感,才能獲得良好的自尊,也才能更好地在將來學會分享。
那麼,遇到孩子不肯和小夥伴分享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呢?首先,不要強迫他分享,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例如別的孩子與他分享玩具和食物的時候,家長可以提醒孩子一句,***把玩具給你玩,分給你好吃的,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如果你下次能跟他分享你的玩具和食物,相信***也會很高興的!下一次可以提醒孩子一下,看看孩子的反應,或者教他從和小朋友交換玩具和零食開始,慢慢地學會分享。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這些工作心急不得,一般點到為止,不必多說,因為如果分享不是孩子內心的真實表達,而是希望討好大人,讓孩子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而被迫分享,這會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不能很好地度過這個階段,對孩子個性的發展是沒有好處的。
-
8 # 滿熊閱讀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每次家裡來了小客人,和自家孩子可能開始玩得挺開心。但臨走時,有些孩子可能會捨不得放下玩具,想帶回家裡玩。此時,自家的小孩肯定是百般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似乎顯得太“小氣”。
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孩子從兩歲開始,許多小傢伙一下子變得“小氣”起來,只要是他的東西,誰也不能碰,更為誇張的是,有時候遇到好看、好玩的東西,他也會毫不客氣地霸佔起來,不讓別人動,怎麼訓都不聽……
因此,許多家長就變得左右為難,很是尷尬。一方面覺得自家小孩太“小氣”,另一方面又不想讓孩子失去心愛的物品而傷心。
首先,我們應當先了解孩子不願分享的原因是什麼?
1、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孩子在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後,對自己的領地意識就會比較強。很多孩子認為自己的東西如果給別人了,東西就會越來越少。因此,孩子認為應該先確保自己的東西是最完整的、最大的、做好的。
2、家人的滿足
無論孩子想要什麼,基本上都能夠得到滿足,並且不需要和他人分享。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會優先孩子選擇。
那麼,作為家長在面對孩子需要做分享抉擇是應當怎麼做呢?
1、徵求孩子的意見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尤其是當他有了自我意識之後。所以,在面對是否分享的問題時,我們應當主動徵求孩子的意見。而不應當擅自做主,將其心愛之物贈送給他人。
2、不當眾給孩子難堪
孩子到了“護東西”的階段之後,家長首先要尊重這一自然的發展規律。孩子的所有權,讓他自己做主,哪怕孩子把氣氛弄的很尷尬,也不要強迫孩子。否則孩子很容易習得一種意識:自己的東西是不能做主的。
注意:千萬不要因為面子問題,當著許多人的面讓孩子難堪。
3、如何有禮貌的拒絕
我們都知道,當別的小孩看上了自家小孩的物品時,孩子馬上就會產生危機意識,甚至會為了“護東西”大吵大鬧。家長有時候真的是左右為難!
為了化解這種尷尬的局面。平時應當教會孩子如何有禮貌的拒絕,儘量用商量的口吻,表達出自己對於所屬物的喜愛,不想分享。這樣既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又起到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有禮貌的拒絕。
我們不應當一味強迫孩子分享出自己的心愛之物,但同時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主動分享的習慣。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強化分享的概念
平時家人之間的言語和行為上就應當做好示範榜樣,互相分享。在爸爸媽媽做了榜樣示範後,可以要求孩子對爸爸媽媽分享,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好朋友分享。循序漸進的將強化分享的這個概念傳遞給孩子。
2、分享不等於失去
引導孩子在遊戲中與小夥伴交換玩具,如果分享從交換開始,孩子就容易接受很多了。因為孩子在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的同時,也拿到了別人的東西,這樣孩子的心理會平衡一些。透過與人交換,建立起分享的安全感和快樂體驗,這樣孩子就慢慢地願意主動分享了。
3、 讓孩子體驗被拒絕的感覺
上面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原因中有提到,孩子不願意分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各種滿足,讓孩子很少體驗到被拒絕的滋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被別人的拒絕的滋味,就會明白他當初不願分享時帶給別人的感受。
4、傳遞分享的益處
平時在和孩子做親子閱讀時,可以透過一些繪本故事來向孩子說明分享的益處。孩子總是比較喜歡模仿繪本中的卡通人物的,一旦他們認同了故事中善於分享的形象,就可能模仿他們的分享行為。
推薦繪本:《鴿子撿到一個熱狗》
內容簡介:
鴿子撿到一個美味的熱狗,正迫不及待地想一口吞下肚去時,突然冒出一隻細聲細氣卻十分難纏的小鴨子,在旁邊不停地打岔。其實小鴨子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它也想吃這個熱狗。
鴿子從開始無奈、憤怒、抓狂到後來自願將熱狗分享一半給小鴨子,感受到了分享的樂趣。而相信閱讀這一繪本時孩子們也能勃然大怒的鴿子和鎮定聰明的小鴨子身上都能發現自己的影子。
讓我們一起關心孩子的成長!
-
9 # 土豆育娃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享問題,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剛好,土豆媽在《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一書中看到了有關這個問題的正解,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作者Dr.魏認為處理這個問題可分四步走:
1. 教會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緒。
2015年德國的一項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
如果鼓勵孩子去思考自己的分享或者不分享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情緒,
孩子會更慷慨和願意分享。
如果向孩子澄清了他人的感受,就算這一次不分享,之後孩子的分享機率也會大大增加。
有一次,小土豆不願意和好朋友分享他的繪本,
我就啟發他說:“你要是你去他家,他不願意給他的書給你看,你會是什麼感受?”
小土豆馬上說道:“我會難過。”
“那你覺得現在她是什麼心情呢?”小土豆低下頭,思考了一下,把繪本借給了他的好朋友。
當然,小土豆不會每次都這麼大方。
但是,如果他思考後仍舊不同意,我就會尊重他。因為他才是物品的所有人。
這時候,正如德國這個心理學研究表明的一樣:
用他不那麼看重的玩具去分享給其它人,他很大的機率都是同意的。
當然,如果孩子如果太小,還不懂得換位思考,
我們也不必焦慮,因為這個是三歲之後才慢慢知道的概念。
2. 培養物權意識
孩子的物權意識越強,對自己的玩具越有安全感,越樂意分享。
Dr..魏說到,對於孩子的物權意識,我們可以儘早培養,
大概兩歲孩子就能理解和使用這類物權詞語:“我的,你的,媽媽的,爸爸的”
當他熟練的掌握了這類詞語時,寶寶對自己的東西會看得更重,
同時也更可能去分享,因為孩子這時候已經能夠理解,分享後,這個玩具還是我的,還是會回來的。
3. 學會說“不”
小土豆三歲多的時候,有一次帶了新買的玩具出去玩,
很多小朋友就圍了上來,都想玩,讓他分享,說了幾次,小土豆還是不讓,
有的小朋友就開始說他小氣,當時他壓力很大,緊緊的抱著玩具,生怕被人搶走。
我知道他不願意分享,就跟他說,“這個玩具是小土豆新買的,小土豆不願意給別人玩”
他趕緊說“新買的,新買的,我的,不許玩。”
有了我的維護,看得出小土豆那種緊張感一下子少了很多,
其它的小朋友也沒有辦法,只能在徵得小土豆的同意後,摸摸作罷。
亞當.格蘭特說:
“想做一個既會利人也會利己的給予者,要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學會識別只懂得索取的人,向他們說不!”
孩子多次表明不願意,別人還使勁讓他分享,這是不尊重孩子物權,
家長就要幫助他捍衛自己的物權,孩子才能更有底氣維護自己的權利,
學會識別索取者,勇敢說“不”
4. 及時表揚
當孩子分享物品給小朋友以後,我們要及時的表揚他,強化他的這種行為,
這時候我們要表揚他的品質,而不是行為,
因為品質被表揚的孩子會比行動被表揚的孩子更樂意分享,
也會讓孩子把樂於分享內化為自身性格的一部分。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表揚孩子“你真是一個喜歡分享,樂於助人的人!”
土豆媽認為按著書中的這四步走,能妥善的處理關於分享的問題,
家長們下次遇到了,可以試試哦!我們的認真對待,可以讓孩子的未來更美好。
-
10 # 兒科醫生魚小南
關於寶寶小氣這個話題,我們可以從媽媽和寶寶身上來分析原因。
媽媽為什麼會覺得寶寶小氣:
1、 媽媽出於面子,覺得寶寶應該凡事都要和別人分享。
2、 把家長的權威凌駕在寶寶意願或實際情況之上,沒有很好地尊重寶寶,更沒有引導寶寶懂得分享。
寶寶為什麼會小氣:
1、 有過被爸媽強迫分享的不愉快經歷,產生一種“都在搶我東西”的錯覺,更不願意分享了。
2、 有過被其他小朋友搶過玩具的經歷,又沒有從大人身上獲得相應的幫助和安慰,就會對自己的東西看得特別牢。
3、 這種情況在2-3歲的寶寶身上多發,這是他們受發育所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但語言表達、人際交往能力還沒跟上,會傾向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不考慮他人需求。
4、 長輩過於溺愛,以至於寶寶凡事以自己為中心。
如何改造小氣的寶寶?
1、 不強求寶寶分享,不能以大人的權威去壓迫他們。
2、 引導寶寶分享,比如在家時動寶寶東西征詢他的同意,讓寶寶學會管理自己的物品,對自己的東西和他人東西有大致認知。
3、 一家人教育觀念統一,不能爸媽做規矩,爺爺奶奶寵溺。
4、 給寶寶成長的時間,一般3歲後寶寶就會逐漸懂得分享。
魚小南:80後兒科醫生媽媽,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
11 # LitteStars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教育我兒子是挺好的。
我兒子才1歲3個月,每次給他吃的東西,他接過去之後,家裡人都會問他,寶寶,給點媽咪吃?他很爽快地給了我。奶奶在旁邊,也會這樣問一句。他也爽快地給。孩子給了之後大人就要要表揚他,讓他有成就感。半個月之後,每次他手上有什麼吃的東西他都會先給你吃,他自己再吃。
我總結概括了一下,
1.從小教育。不要等孩子七八歲才開始著手教育,那時孩子的思維模式都定型了,很難改過來
2.口傳身教,耳濡目染。身邊的人都要分享,分享了還要和孩子說,讓孩子沉浸在分享的氛圍裡
3孩子分享之後要表揚。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揚,及時表揚有時比說教一百句更有現貨。
4.持之以恆。既然要教孩子,就要一直堅持給他身教,一個禮拜沒成功就半個月,半個月沒成功就一個月。
只要有心,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天使。
-
12 # 小斌幼教
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或許我可以長篇大論一番。但那樣實際意義其實並不大。作為家長,需要了解孩子一個重要的特徵:
自我意識的形成期。孩子會說:這是我的。說明寶寶已經長大了,有了我的意識,是好的表現,不是小氣的意思。寶寶在6歲之前,都要經歷一段“以自我中心”的世界,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相反,你更應該感到擔憂才對。除此之外,自我意識的形成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寶寶開始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所以,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成長經驗。
假設一個問題:你老公在你們結婚週年紀念日,給你買了一條限量版的鑽石項鍊,你愛不釋手,當做寶貝一般。可是,你的閨蜜開口找你借去戴幾天。請問,你借還是不借?
我想你十有八九不會借,甚至認為她提出這樣的要求簡直就是不可理喻的。那麼,請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呢?他心愛的零食、心愛的玩具、心愛的……,雖然這一切在你看來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他看來就是“老公送給我的鑽石項鍊”。
分享是什麼意思?雙方都能感到快樂的事情,才叫做分享。委屈自己,讓別人快樂,這個是分享嗎?
所以,孩子不是小氣。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辦呢?其實也很簡單,尊重!
1、尊重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再來嘗試給孩子帶去一些分享的樂趣。讓他感受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們很多家長都是強迫寶寶分享,給寶貝更多的是痛苦的體驗,當然他會痛恨這個叫做“分享”的東西。所以,源於尊重孩子自身的意願是第一準則。
2、分享的快樂。在人類的世界裡,分享來源於交換。因為我給你錢,你賣給我食物。你賺到了錢感到開心,我得到了食物也很開心。你可能會說,這是赤裸裸的交易。對,沒錯,就是一場交易。當然這是最基本的分享體驗。你必須讓孩子從這裡開始。然後邁向更高階的分享體驗。
3、高階分享體驗。什麼是高階分享體驗?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別人。這個東西好吃,大家一起都來嚐嚐。這個東西好玩,大家都來試一試。這個才是高階的分享體驗。
道理很簡單,你的目的是高階分享體驗,但是孩子不會走,就逼著孩子跑,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
實際上還有很多的理論,我就不多說了。關鍵在於家長的理解,重要在於家長的行動!
-
13 # 諾媽家有男寶
“孩子不願與小朋友分享玩具,是孩子太小氣了嗎?”
我覺得父母首先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再去找針對辦法。
什麼是大方,什麼是小氣,很多時候,它其實只是我們成人角度裡武斷的判定,用成人的價值觀去定奪孩子的價值世界。我自己曾經就經歷過。
記得有一次,親戚家小妹妹來家玩,兒子很開心,於是搬出很多自己的玩具給小妹妹玩。小妹妹走的時候,看中了兒子手裡的一款玩具,孩子不肯,但是奶奶執意要送人。出於禮貌,也出於虛榮心,我默許奶奶把玩具送給了小妹妹。
“你怎麼那麼小氣,你是哥哥,這麼個玩剩的玩具也不肯,小氣鬼……”
兒子很委屈,不但送走了玩具,還遭到數落,他後來趴在了我的懷裡傷心地哭了。
從這件事以後,每一次小妹妹來家,他都非常緊張,生怕小妹妹再拿玩具,這一件事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
我事後在反思:這件事情上,錯的是我,委屈了孩子,也傷了孩子的心。我犯了家長很容易犯的兩個錯誤。
一、自以為是,自作主張。
其實一開始,孩子做到了我們希望他們擁有的品質——分享。他那麼熱情地將自己的玩具搬出來與妹妹一起玩。
可是緊接著,我卻自以為是了。我以為“那是舊玩具,平日裡也不見得孩子有多愛玩”,就默許奶奶送給了親戚家小妹妹。
對任何事物,成人與孩子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好比有時候我們花了大價錢為他點了一桌菜,他卻更喜歡小麵館裡十塊錢一碗的牛肉麵;又好比你帶他去參加高大上的活動儀式,他卻寧願蹲在門口的花壇玩半天泥巴。
在我們眼裡的舊玩具,在孩子的心裡卻個個是寶,寄託著他們獨有的情感。孩子已經無私分享,我卻要求他被迫犧牲,回頭想來,如此對孩子,實在是太殘酷了點。
再換位想想我們自己,如果我喜歡的衣服、首飾、喜歡的車,是否也願意犧牲送給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非但不已成人的寬容來理解孩子,卻想要用成人的強勢來逼迫孩子,實在是不應該。
二、虛榮心作祟
平日裡,我是知道孩子喜歡玩具的,哪怕是玩具的包裝盒,也通常在問過孩子得到同意之後才做處理,為什麼這次會提出送玩具的要求?並且在孩子拒絕後,惱羞成怒強迫分享?歸根到底,還是虛榮心作祟啊。
逢年過節,親戚之間難得走動,為了表示自己的熱情好客,以及為了顯示我還有一個聽話大方的孩子,於是以自己單獨意願做出了決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學會尊重,學會傾聽。育兒之路,更是一條自我修煉之路啊!
回覆列表
首先請提問者自己思考一個問題:您小的時候是每次都會和小夥伴們分享麼?有沒有也不想分享的時候呢?為什麼孩子就不可以呢?
不知道提問者所說的這個孩子是幾歲?到了2歲左右,寶寶開始懂得擁有的概念,並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在他心目中,只要他喜歡的東西,就都是他自己的,更何況那些本來就屬於他的東西呢。所以,在這個時候孩子不願意分享是正常的。
家長在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
第一、不強迫,尊重孩子;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孩子不想分享的時候,家長會強行的讓孩子分享給別人,孩子不肯,結果家長大怒,孩子哭泣” 試想一下,如果是你,別人來強迫你去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你真的心甘情願麼?
第二、和孩子溝通;合作和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可以嘗試著和孩子溝通,一起想到一個辦法,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想出辦法的,問問孩子怎麼樣可以分享給其他人呢?分享給其他小夥伴有什麼好處呢?那我們需要怎麼做呢?
第三、鼓勵孩子;回想一下孩子有沒有分享的時候,那孩子分享了的時候,家長是否鼓勵了孩子?不要小看這鼓勵,每一點進步都給予鼓勵,就會加快他學習分享的程序。在這樣愉悅的心理體驗中,也許過不了多久,寶寶就會嘗試和大家分享了
第四、不給孩子貼標籤;我看提問者說孩子“小氣”,那是一種貼標籤的行為,如果經常這樣說,那是一種消極心理暗示,那麼孩子以後真的會就變成一個“小氣”的人。
第五、言傳身教;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分享,是不是和大人的行為模式有關係呢?如果家長就是很不願意分享的話,來強求孩子要做到不一樣,那可能不是很容易。孩子學會分享的最好方式就是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