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丨橘
-
2 # 勁松中街
可能會延長几十年,難說,假如出了個牛逼的皇帝和幾個牛逼大臣武將,明延長一二百年都有可能,漢唐宋明其中都有昏庸皇帝,但都因為有制度約束和人才出現又峰迴路轉!吳三桂不降清可以為明贏得時間!
-
3 # 小兔子乖歪
中國封建王朝的更替是必然的,有句成語氣數已盡,是每個封建王朝都繞不開躲不掉的。中國封建王朝普遍是以簡單的組織制度來管理農耕社會,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求,都會被統治階層以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所扼殺,可歷史的車輪在滾滾向前,任何無法適應歷史的制度和階級,終將消亡。
-
4 # 三觀粉碎機
有一個問題我們要先搞清楚,吳三桂投降是大明作為中華統一王朝滅亡了之後再投降的,而不是投降了才導致大明的滅亡。也就是說,不管吳三桂有沒有降清,北京城都已經是李自成的了,崇禎也自縊了,大明也都亡了。
那麼我們的問題似乎可以換成這個:如果吳三桂沒有引清兵入山海關,李自成能夠坐穩皇位麼?
首先關於吳三桂為什麼會引清兵入關,這或許是個仁者見仁的事情,當時崇禎已經自縊,大明已亡,李自成抓了吳三桂一家老小逼迫其效忠自己(包括陳圓圓),另外一邊則是自己孤軍奮鬥完全抵抗不住的八旗勁旅和已經降清的舅舅祖大壽以及原本大明的一眾邊關降將。也就是說吳三桂所面臨的只有A跟B的選項,而沒有第三種。只是最終,由於李自成的某些個人問題,以及多爾袞的權謀之下,吳三桂被迫徹底效忠了後金,其一家老小自然也被李自成全部殺死。
當然,或許再過一百年,兩百年,吳三桂都永遠是一個歷史爭議,其褒貶當真就是個人看個人了。
而關於如果吳三桂抗爭到底,李自成能坐穩漢室江山麼?答案顯然是不能,因為差距實在太大了。對於一個歷史學者來說,當我們對歷史假設的時候,很多原本確定的事都會變的模糊,從而改變歷史軌跡,唯獨這件事,不管吳三桂引不引清兵入關,歷史都不會改變。先是已經沒有任何靠山的吳三桂能抵擋住八旗勁旅麼?答案是否定的,就算吳三桂有關寧鐵騎,但是數量極少,而且此刻的大明關寧軍,不管是士氣還是其他各個方面(數量)都相差於屢戰屢勝的八旗勁旅不是一個檔次。接著是李自成加吳三桂能保漢室江山麼?答案同樣是否定的,李自成的大順軍說白了就是農民軍是其侷限性不假,但是這並不代表著他們就打不過八旗勁旅。最重要的是,李自成的謀略在多爾袞和皇太極兩兄弟面前,真的智商欠費,不然也不至於讓吳三桂頂著千古罵名效忠後金。其實他更可以用漢室的名義令原本投降後金的大明將領陣內倒戈,這或許就是另一個歷史了。
但是歷史不容改變,此刻倒是就算改變了,李自成也沒有開國定朝之能力。
-
5 # 陽明山夫
已經亡了。只能兩個假設了,自立為王或投李自成,自立為王肯定完蛋。投李自成的話,快速與後金決戰,勝算還是李吳聯軍高一點,擊敗後金,斬草必除根,歷史上應該不會有滿清這王朝。然後李吳鬥,還有南明,還有其它農民武裝,大明是肯定亡了,或許是一個分裂的中國。
-
6 # 小奔說史
吳三桂投降的時候明朝已經亡了 吳三桂那點力量只能在李自成或者滿清之間投機 李自成麼有政治經驗 吳只能倒向滿清
-
7 # 北府惜明
首先我說明,歷史可以假設,我們假設歷史就是為了研究歷史,探討歷史,尋找於今於未來有用的東西。如果歷史不存在假設,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探討這一系列東西,假設是更好的反思,可以更好的正視我們的世界。
那麼進入問題,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明朝會不會亡,會亡,
首先當時崇禎皇帝已經死了,看後來南明的皇帝,像崇禎皇帝這麼有氣節,勤政有擔當的好皇帝沒幾個,崇禎皇帝死後,再無大明。
明朝的滅亡不在於吳三桂是否投降,因為當時清廷對明朝的壓力是有,但不是第一位的,明朝的滅亡是因為闖賊,這夥不顧國家危難趁火打劫然後又守不住國家的土匪。攻入北京的是李自成,守不住北京的也是李自成,當然滅亡明朝的也是李自成。
僅從軍事而言,如果吳三桂沒投降的話,清兵時入不了關的,因為清軍八旗兵的戰鬥力不怎麼樣,想打過明朝正規軍還早個幾十年呢。
清軍是進不來,但是會出現闖順和南明鼎力的局面,就分裂不堪南明而言,抗擊闖順應該很困難,所以明朝最終還是會滅亡。
但是如果李自成識點國家大義,民族大義,就不會在大明內憂外患之際趁火打劫到北京。
崇禎皇帝在,大明的主心骨就在,大明的脊樑就在,天災過後,明朝慢慢恢復生息,努爾哈赤被明軍炸死,慢慢的明軍就能趕走建奴,平定內亂,大明不會滅亡,中華也會繁榮昌盛。
這一切都是巧合,和彩票一樣,但最後的大獎卻落到清廷的頭上。
-
8 # 伯牙子期
早在明朝滅亡之前,清軍就多次入關了。袁崇煥就是因為清軍繞過山海關南下北京而被崇禎殺掉的。
別說吳三桂投降清庭,就算沒有吳三桂清庭一樣能入關。首先,明王朝的內部腐朽不堪,明朝的閹黨把持朝政殘害忠良;
然後,農民起義,而且農民起義的領導人也是混蛋加三級的人物李自成;內憂外患之下滿清不入關,那才叫沒天理了;其實在這之前的宋朝就是先列,歷史的車輪的前進是偶然也是必然。與其說是兩股勢力的戰爭還不如說是兩種文化的對立。
吳三桂投降清軍,標誌著最後的明朝邊軍的倒戈。李自成的人馬根本就是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南明的部隊也都是沒打過仗的內衛部隊。吳三桂投降以後,全中國有戰鬥力的野戰軍基本就全加入清軍了。南方比較能打的抵抗軍都是後來又錘鍊出來的,但是那時候已經大勢已去,太遲了。
-
9 # 凡易文史觀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 ,北京城於半夜時分被大順軍完全奪取,崇禎皇帝在位於萬歲山的壽皇亭上吊自盡,至此延續了近280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從時間上看 ,崇禎十六年十月, 崇禎皇帝就詔令吳三桂入京勤王,但為什麼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他都沒能趕到京師勤王,他在幹些什麼呢?
最常見的解釋是說為了陳圓圓,說吳三桂任憑崇禎帝如何催促 ,也捨不得離開溫柔鄉 ,直到無可奈何之際才趕赴山海關去領兵,但是把原因牽扯到陳圓圓身上有些牽強, 據記載吳三桂是在接到崇禎手諭後次日便趕赴山海關, 因此不能說他抗旨不遵。
而當李自成的大軍由昌平攻入北京時,吳三桂為什麼沒有及時率兵進京勤王?
一種說法是,他在觀望,崇禎皇帝剛愎自用,誅殺功臣 早已經寒了諸將的心,而且吳三桂看不到崇禎治下的明王朝還有什麼復興的希望 ,率自己的精兵入京最多隻是延緩一下大明王朝滅亡的時間, 卻改變不了大明帝國的宿命, 因此還是老老實實呆在山海關儲存實力,讓自己手中能有將來談判或起家的資本, 看看局勢如何發展再做定論(這種說法其實很符合吳三桂的性格)。
另一種說法是,吳三桂之所以駐守山海關, 是為了防範清兵趁李自成攻打京師時重兵犯關, 單一個李自成就讓大明王朝的兵力捉襟見肘 ,再加上一個多爾袞 ,明朝最後一點存活的希望也不復存在了, 吳三桂不敢入京, 正是為了防禦清兵的趁虛而入, 畢竟山海關和昌平兩個方向太遠, 吳三桂也鞭長莫及 。 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只能讓帝國更快的崩潰 因此吳三桂只能扛著清兵入關的壓力 眼睜睜的看著京師淪為李自成的天下 。
所以說即使吳三桂不投靠清軍 ,他也無法逆轉大明王朝滅亡的命運。
-
10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假如沒有吳三桂投降,明朝依舊會滅亡,只是會延遲時間而已。
吳三桂
吳三桂投降的時候,大明朝已經已經滅亡,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代表著明朝的滅亡。只是後來明朝宗室在南京建立南明政府苟延殘喘,史稱南明。如果吳三桂不投降大清,則他有三條道路。
李闖王
一是與李闖王聯合。當時李闖王已經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打算以此為籌碼要求吳三桂歸順,吳三桂對這個問題也有所猶豫,想投降。如果歸順闖王,其會與闖王一起首先主公大清,畢竟大清已在關外威脅較大,勝敗不好說,即便哪一方勝了,最終矛頭都要指向南明。南明本來就沒有太多的人民基礎,失敗是必然的,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二是與南明聯合。其畢竟之前是大明的臣子,對明朝本來就有感情,其會聽從南明政權的命令進攻李自成,李自成在進京之前能夠勵精圖治,但進京之後,小農意識的侷限性凸現出來,只圖享樂不思進取,所以,吳三桂與南明政權聯合,李闖王會失敗的更快。而後與大清爭奪天下,大清正處於事業發展的時期,君臣一心,勢不可擋,南明殘餘抵擋不住大清的征討,必然失敗。
多爾袞
三是自己單幹。誰也不歸順,吳三桂擁重兵,其有六萬多精兵,其必先選擇弱者而進攻,李闖王必然成為他首先進攻的目標,不管如何他首先會把矛頭指向關內各勢力,而不會轉向關外的大清。爭來爭去,南明,吳三桂,李闖王三股勢力互相征戰,只會加劇關內的動亂,最終來勢洶洶的大清仍然會進關統一天下,南明仍然會滅亡。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南明終究會滅亡,只是因為各方勢力互相牽制,滅亡的時間會有長短而已。
這就是本人對此問題的一點意見,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
回覆列表
眀亡時間問題!憑氣數說,明亡之時的中國,沒有一家勢力比滿清的“命”更旺。南明?滿清入關之後,前後出現了一系列南明政權,雖有反清鬥爭上的勝利,但互相攻訐,難以形成統一力量。根源在於黨爭的歷史包袱太重,不能同心同德。李自成?充其量是個游擊隊長,“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就是扯淡,闖王不耕地不幹活,你們還不用納糧,那他吃什麼?這也就是忽悠百姓,不算什麼施政綱領,沒有綱領沒有路線的領袖長不了。張獻忠?你說的是在四川吃過人的張獻忠?打住,這玩笑開大了。南明+吳三桂+李自成+張獻忠怎麼樣?首先,他們之間互相就不會服氣,袁崇煥死了以後,遼東的那幫人就有點不服管。而到了李自成進京之後,關寧防線上的將領們就必須做一道選擇題了。要麼選擇李自成,要麼選擇滿清,最忌的就是遷延不定。劉表在官渡之戰的時候一邊對曹操虛以委蛇,一邊對袁紹陽奉陰違,終於自取死路。道理是一樣的。不能等,要麼戰死,要麼投降滿清。如果吳三桂守住了關寧防線,誓死不降。別忘了皇太極在1629年的另一條進軍路線,進軍遼西,繞境蒙古破長城喜峰口而入,攻擊遵化。這是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並直接導致了袁崇煥被處死。皇太極的成功可以複製。說一千道一萬,年輕的、先進的勢力必然取代衰老的、落後的勢力,漢人的天下不是亡在吳三桂手裡,早在薩爾滸之敗,命運就已經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