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輕裝前行free
-
2 # 揭穿吹噓和謠言
1,華為的5G專利多,但是並沒有多厲害。平均價值不如高通。圖1。
2,華為只贏得了短碼控制碼標準,不是因為聯想。這是某些利益團體甩黑鍋給聯想掩蓋華為技不如人的現實。圖2。
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實事求是。而不能為了給某企業立科技領先的人設就到處玩文字遊戲,散佈謠言貶低抹黑其他企業,蠱惑麻痺自己人,造成戰略誤判。
圖1:
圖2:
-
3 # 網際網路的放大鏡
首先目前來看的話,因為在會議的投票事件上,華為確實是失去了在長碼方面的控制,目前也只是得到了一個短碼的標準。
上次華為已經失去了太多,但其實並不是那樣的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基礎通訊商來說,那麼在這方面的投入研發所取得的專利也是巨大的,從目前已經披露的檔案中可以看出華為在專利方面的積累是要大幅度超過高通的,目前也只是諾基亞在專利方面有機會靠近華為。
這些專利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國外所謂的專利池,有用沒用的都去申請,華為的這些專利可是在5g實打實的要應用在基礎通訊包括硬體上面的。
也就是說雖然這次資料通道採用了LDPC碼,但是華為在資料通道短碼和控制通道擁有許多5G專利,基礎通訊迭代到5g時代之後,中國產手機包括中國產廠商就可以大幅度的避免高通的一些專利,而華為的這些專利是可以完全開放給國內使用的。
這就避免了從3G時代到4G時代,國內一直被高通牽著鼻子走的一個局面,而高通所謂的雙向專利授權費,包括獅子大開口的漲價,都讓國內廠商叫苦不迭。
所以這就是華為目前在我這方面厲害的原因,首先是避免了,我們被國外通訊巨頭割韭菜,其次則是在一部分的標準領域裡取得領先,包括控制權,這是一大進步,也對於國內其他廠商是一件好事。
-
4 # 木石心志
網路標準跟專利數量這是兩碼事,從這個題目來看,大家對於3GPP的執行機制還是不太瞭解,所以咱們就先從3GPP說起,3GPP這個機構,經過去年聯想投票事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其全稱是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也就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的意思,3GPP會員包括組織夥伴、市場代表夥伴、個體會員三類,比如CCSA(中國通訊標準化協會)就是3GPP的組織夥伴,而高通、華為、聯想則都是個體會員。
那麼他的運營機制是什麼樣子的呢?因為3GPPP其是個成員驅動型的組織,所謂的“成員驅動型”,就是說他自己不會矇頭開會編出一套標準出來,而是依靠各個成員根據自身市場需要和技術發展狀況提供相應的議案,最後再經過大會表決,如果表決透過,那麼該項決議就成為了成員單位之間通用的技術標準。
如果大家覺得還是不好理解,我們就以去年鬧的沸沸揚揚的“聯想投票事件”來解釋下這件事,在那次會議上面針對5G網路標準,高通跟華為都提出了自己的議案,而各自的議案是怎麼來的呢?自然是高通、華為根據自己的技術儲備和業務需要而制定出來的,比如華為在5G網路方面是沿著A方向去的,那麼他提供的議案自然要更多的向A方向去引導,才不至於讓自己之前的研究都泡湯,而且也是為了保證標準制定出來之後自己有足夠的前期優勢,不過華為是朝A方向去研發,但高通人家可能覺得應該朝B方向才行,因此高通的資源投入很多都已經放在的方向B上,那麼高通的議案自然就要更傾向於B了,因此二者就會產生競爭,不過這裡面也有一點,就是說縱然華為提出了有關A方面的議案,但並不表示華為沒有B方向的專利技術,同樣對高通來講也是如此,關於3GPP投票大概就是這麼一個邏輯。
所以經過以上的介紹大家應該有所理解了,最終誰提供的議案成為了通行的網路標準,並非表示其在這方面的專利技術就有了絕對的優勢,最典型的就是這次華為跟高通二者的專利數量,縱然高通拿到了3/4的網路標準,但在此之前華為在該網路標準下的專利儲備,肯定不會比高通遜色多少,其次在網路標準制定出來之後,並不是說網路技術的研發就結束了,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在此之後,華為自然是對自己的研發方向做了調整,並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研發跟進的,因此前期的專利儲備不遜色於對手,再加上後期強大的資源投入和研發實力,最終讓華為成為了世界上擁有5G網路專利數量最多的企業。
-
5 # Lscssh科技官
這個確實讓很多人產生了誤解,5G協議標準投票時華為不是落後了嗎?怎麼現在華為的5G專利有這麼多了?其實這是大家將5G協議標準和5G專利技術給搞混了。
5G協議標準:這是更加底層的內容,這個協議標準決定了5G技術使用哪些訊號和頻譜,通訊系統架構使用哪種編碼標準等等方面的內容,總體來說這個體系相當複雜,包括了基帶、控制、空口協議等一系列的技術標準。聯想當年投票時涉及到的就是編碼標準制定,華為Polar編碼被聯想投了反對票。整體來說,在5G協議標準方面高通還是佔優勢,高通所掌控的可以寫進標準的基礎專利佔了將近15%,而整個歐美企業外加三星在5G基礎專利方面佔了大概總數的40%多,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佔20%左右。
5G必要專利數:根據年初中國信通院釋出了《通訊企業5G標準必要專利宣告量最新排名》,華為在這方面的專利數量排名第一,達到了1970,從數量上來看,的確佔有一定的優勢。但這些專利部分屬於應用層面的,並非是完全能寫進協議標準中去的,雖然也是必要專利,但和能寫進標準內的還是不同。進了標準的專利,只要有手機廠商、通訊企業使用5G協議網路,就得交專利費,真的可以說是躺著賺錢。所以這也是大家都要參與標準的制定,儘量讓標準使用自己的技術。
目前華為5G整體上的領先的,其提供的全套5G商用方案已經是可以實施的,同時在手機5G基帶方面也是領先於其他基帶,巴龍5000基帶至少領先高通X50半年以上。而以上這些領先都得利於華為對5G的高投入研發,雖然在標準制定上目前還落後高通一些,但在具體商業應用層面全面領先高通。畢竟華為是通訊領域起家,也是各通訊裝置、網路方案的提供商,能提供更為完整的全套商業應用方案,相比高通現在也就是個晶片提供商而已。
好了,希望大家看完後能有效理解這個問題!
-
6 # 使用者5542005719307
每個標準,自己領域每一塊都會去做專利佈局的。不過有側重,或者說是壓寶哪個標準。
華為是有很多專利。
-
7 # 搬磚啥是個頭啊
短嗎缺了聯想也沒事,主要上長碼上缺了那一票,就因為那一票錯失了5G最重要的,聯想自己都說自己是個國際企業,在華人都指責時,聯想還發文說要打贏這場戰爭,嗯哼,對於華人的指責,對於聯想來說是一種戰爭,在美國,可以無條件的捐贈產品給美軍,可以以一半的價格搞活動,在自己國內一樣的產品比國外貴,搞活動特意把中國排除在外,所以,這不是中國的聯想,這是外國的
-
8 # 稀飯胡
宣告一點:華為不是因為聯想而失去。既然沒有聯想,華為一樣你拿不到。因為聯想太弱了,投票根本起不到這麼關鍵性的作用!!!!
-
9 # 鎂客網
這個事情很容易理解,在3G時代和4G時代,制定標準的都不是華為,但是華為照樣有著非常雄厚的技術實力,專利申請數量一直都非常高。
5G時代,華為的技術實力更上一個臺階,已經開始參與標準的制定,雖然沒有全面掌握標準制定的額話語權,但是起碼在一部分標準上華為的方案笑到了最後。在這個情況下,華為的專利很多很厲害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關於聯想在5G標準投票表決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華為的5G方案為什麼沒有被全盤採用不是我們這個問題的核心,我們就不展開了。題主的核心問題就是為什麼華為的專利實力沒有因為部分標準的爭奪失敗而大大受損,反而繼續保持了強大的競爭力。
首先來說,你需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你才有資格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你的技術非但要先進,而且應該是領先的。因為你是領頭羊,你才有資格帶領整個行業前進。華為和高通在5G標準制定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番較量,各有斬獲。這已經充分說明華為的技術實力和專利儲備達到了行業領先的水平。就目前來看,在5G技術方面,高通和華為並駕齊驅,領先了其他競爭者一個身段。這種情況體現在專利方面就是,華為在5G技術的專利實力非常強悍。
既然沒有搶下行業標準,華為照樣可以發展得很好,那麼是不是標準就不重要呢?當然不是!由於全球通訊行業達成共識,5G共用一個標準,華為雖然在部分標準的爭奪過程中失利,但是在標準制定之後,華為依然有充足的時間調整自己的技術方案。跟絕大多數競爭者依然處於同一起跑線,甚至還要稍微領先一點。畢竟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華為肯定也會對爭奪失利做了預案。
但是,如果華為的方案最終勝出的話,那麼華為就會在整個5G技術的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在起跑線上就領先一個身位。換句話說就是,如果華為的整套方案都被採納為國際標準的話,華為在5G技術的專利實力會比現在更強!
目前華為和高通在5G技術並駕齊驅,共同引領5G技術的發展,畢竟雙方的技術實力在伯仲之間,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也各有得失。如果高通全面獲得標準制定權的話,恐怕目前高通就會一騎絕塵了,反之華為就有機會脫穎而出,而不會是現在的雙寡頭格局。所以,華為的技術方案能在一部分領域成為國際標準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奠定了華為在5G時代領軍者的身份。
-
10 # 極客談科技
華為在5G網路專利數量上遠遠高於高通,在專利盈利能力上弱於高通;
高通優勢在於其指定的專利標準更加常用,任何廠家無法規避使用。
一起來了解下華為與高通之間的專利資料對比,以及專利價值的那些事吧!5G專利數量的統計該資料截止時間為2018年的12月28日,由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智慧財產權中心統計。
其中華為以1970件專利,處於整體5G專利排名的首位,佔比專利總數的21%;
高通在該份名單中僅處於第六位,共計研發專利1148件。
可以看出,並非專利數量越多取得的優勢越大,而在於專利的重要程度與否。華為與高通獲得5G專利的對比5G網路主要由三大場景構成:eMBB、mMTC、URLLC。
eMBB主要為移動寬頻涉及的流量業務,包括影片、資料流量等(較為重要);
mMTC主要指的是規模較大的物聯網業務,機械通訊方面;
URLLC主要指的是低延時、高可靠的通訊業務。
因此,eMBB專利標準的制定成了重中之重,任何5G網路使用者均需要使用該專利。
5G投票結果大家已經知道,雖然與聯想關係不大,不過聯想畢竟將自己的一票投給了高通。
在eMBB專利標準的制定上,高通獲得了資料通道方案專利,採用LDPC編碼方案;
華為僅獲得了控制通道Polar的編碼方案。
即便如此,華為對於5G網路的貢獻不容忽視,華為還具備5G網路端到端的全裝置製造能力,這點是高通無法比擬的。關於華為在5G網路中的地位,您怎麼看?
-
11 # 風吹6700
慢慢看吧,短碼才是真道理。5G即使用於高畫質電影傳送也賺不到幾個錢。短幀瞬時群發報文應用是手機類應用的多少個數量級。
-
12 # 大學生程式設計指南
國內媒體也好民眾也罷過度消費華為公司了,華為公司在5G領域強在裝置本身,但在標準甚至PCT上數量還是相對較少,雖然國內民眾對於華為的支援力度很強大,但在國際標準上華為主要還是短碼,就這還是華為公司還是歷經千辛萬苦得到的,本身國內企業對於國際標準的准入門檻就非常高,在全球範圍內國內企業能於幾家企業國標標準上有一定的話語權可以講少的可憐,但這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然階段,中國自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很多基礎領域已經彌補了大塊的缺陷,但是指望短時間內就搞到國際領先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大,已經很多國內企業不斷在申請國際專利,技術專利和技術標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國際標準也是在技術專利的基礎上升華出來的,首先得有技術專利才能是國際標準,現在國內企業在數量上相比過去已經提升了許多,已經成為專利的提交大國,但是在實際效果上還沒有真正展示出來,只是國際技術專利只是邁向國際的第一步,特別像華為這種每年提交大量的專利,然後再配套先進的裝置這樣就容易推進專利成為國際標準。
在通訊領域幾乎所有的關鍵專利以及國際標準都掌握在高通手裡,雖然國內手機廠家在全球的銷售量非常大,但是每部手機都要給高通公司繳納大量的費用,這就是掌握核心專利的厲害之處,國內雖然專利很多但真正能夠拿上臺面被國際標準認可的還是少的可憐,有一點是可喜已經有很多國內企業越來越重視核心專利的投入了,因為企業要走出去需要對接國際,對接國際如果完全按照別人的規則去做,很難有實際的利潤產生,要想在國際上揚名就需要在國際上制定有利於自己的準則,而核心專利就是一種體現方式,在國內企業中目前華為公司做的算是非常出色的了,起碼已經有專利已經納入國際標準中了,而且本身的通訊裝置已經領先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核心專利納入國際標準。
國內為了讓企業有競爭力也讓企業弄些專利或者軟體著作權,但大部分企業還只是用這些專利換取國家的補貼,還沒有真正形成用專利推動技術的進步發展,這都需要時間的積累,畢竟很多企業還掙扎生命線,連基本的企業生存都還存在問題的時候,談這些就顯得過早了。但是一個企業想要做成全球化的公司,必要要納入國際標準準則中,完全遵守很難獲利最大,真正站穩腳跟就需要讓自己的核心專利程式設計國際標準,但是這個路遙會比較遙遠。
回覆列表
給你轉一篇文章,只是截取了一部分,算是“答非所問”,華為已經做的極為出色了,但是仍然任重道遠。如下:
實話說,這些年我們也確實是在走跨越式發展的,但是這條路,實話講並不是那麼好走,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經濟基礎雖然已經比較紮實,但是總體的科研水平和民間的技術支撐還不足以支援我們走的這麼快。這個就是瓶頸問題了,而這個瓶頸問題也是有著深切的歷史原因的。計算機技術誕生形成與發展在美國,這就是先天性的利好因素,今天不論是計算機系統還是進位制程式設計,都是基於其歷史發展的根本來決定的。簡單地講,人家用數字和英文字母組合成的系統原始碼,我們想玩的比人家還好,首先就得學英語先補課,按照人家的套路走上一遍再說。
即便你走到人家的前面,其實也不過是所謂的前面而已,實際上你不可能知道人家還留著多少後手在後面。大家心裡都明白,在電子計算機這一塊,我們可能在區域性區域領先或者超越,但是一旦發生大範圍的資訊對沖的話,我們除了物理隔離之外,是很難直面應戰並取得勝利的。除非,我們有自我的程式碼源和程式源,既以漢字或者比劃來重構電子計算機的全部體系。但是,這顯然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即便我們能夠重構這種體系,相關的配套裝置和設施也是不支援的…如果你稍微瞭解一下電子產品的生產就明白,以當下全球化的程序,除非我們可以單獨完成所需所有電子產品裝置一切部件的生產和研發,否則我們即便重構了體系,也不過只能是在實驗室裡自娛自樂而根本無法推廣並用於實際了。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極大的難題,除非,在資訊領域上有革命性的突破…
幸運的是,這樣的機遇,讓當代的我們等到了。是什麼呢?光子資訊科技和量子資訊科技。如果我們依託光量子資訊科技,重構資訊化的體系,那麼之前所說的問題,都將不再會是問題了。從體系配套上來說,目前對光量子的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光子體系被喻為21世紀的骨幹技術,而量子體系更被喻為未來的通訊之光。所以,說到這裡我想很多人就能明白,為何這些年中國不惜血本的投入到光量子體系的研究中,因為既往的資訊體系我們已經不可能有全面趕超的可能性,所以只能也是必然要在未來資訊科技領域中佔據先機。而對於新時代的資訊戰來說,一旦光量子體系的技術產出和應用足以成熟到實踐用途,那麼之前的通訊體系架構將成為一戳就破的氣球一樣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