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芳草軒書法講堂
-
2 # 大奇觀
不光是點畫,所有的線條作為結體的一部分都很重要。練習沒有捷徑,多臨帖,多總結,多請教,祝你在書法海洋中享受樂趣。
-
3 # 黃土一墨書法
漢字由偏旁部首及筆畫組成,但是書論中的“筆畫”卻往往叫做“點畫”。如東漢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那麼,為什麼書論中的筆畫要叫做“點畫”呢?
這樣做可不只是為了復古顯擺,其中含有書法創作的重要規律!以計算機輸入法為例,為了便於漢字拼音的智慧輸入,輸入法中往往把分數“三分之一”中的“分之”定性為一個詞。這樣做的目的是方便電腦智慧聯想,快捷輸入。但是,很顯然“分之”在詞典中不能成為一個詞呀!這就是輸入法的獨立性所導致的電腦片語與詞典片語之間的差別。
同理,為了便於行筆,書法中的漢字結構及稱謂上,也產生了與文字學的許多差別,“點畫”的稱謂只是其中的之一。
舉例來說,為了識字寫字方便,人們往往要將漢字拆分,掌握一定的偏旁部首。但是書法中的“拆字”與識字中的“拆字”是不同的。前者不是將字拆為常見的偏旁部首,而是另有訣竅。比如,孫過庭將字的結構拆解為“使、轉”二字,“使”是直線,“轉”是曲線,於是真行草三體漢字,就都變成了以“使轉”來組字。書法家黃簡說:“使轉概念來之於草書,後成為組字的規則。真行草三體,都用使轉來組字。”
以“於”字為例,上面兩橫是“使”(直線),下面弧形的鉤是“轉”。黃簡說:“一使一轉,這就是書法家的思維。至於“於”字屬於什麼部首,那是文字學的思維。書法只看它是一使一轉。”
當然,“使”“轉”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所謂“使中有轉”,“轉中有使”,書法才能方圓兼施,動靜相宜,盡得其妙。通常認為楷書直線多,草書曲線多,二者差別最大。但孫過庭卻認為楷書和草書之間有著密切聯絡,他說:“真(楷書)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所以,同樣是漢字,文字學中的漢字與書法中的漢字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的外在體現就是——對漢字結構的認識及稱謂差異。
為什麼書論中的筆畫要叫做“點畫”呢?這涉及另一個重要規律——“點是一字之規”,也就是說書法中的所有筆畫都可以看作是由“點”來演變成的!如“豎點”重似盤釘,形若短豎,它的延伸就能形成“豎畫”;“撇點”變頭曲抱,形若短撇,它的延伸就能形成“撇畫”;“斜點”向右下斜,形若瓜子,它的延伸就能形成“反捺”等等。
米芾的書法之所以“風檣陣馬,沉著痛快”,收放自如,就在於他懂得用“點”去控制筆鋒,調節鋒面,如“月”字的橫折,其實就是一個“點”畫的寫法。“點”畫是筆畫的起筆,也是任何筆畫轉向另一個筆畫的節點,它可以延伸出很多的可能。“點”勢完備,筆畫才能迅捷飽滿有力。
今天的許多書法教材,仍是從偏旁部首教起,似乎將偏旁部首寫好後,再將這些“分解動作”合為一體,就能寫出漂亮的書法。殊不知這樣仍是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不是從書法規律的角度考慮問題,結果事倍功半,未能入書法之閫奧。要得書法三昧,還是要從書法本身去琢磨它固有的規律為上。
-
4 # 楊炳升66
點應該由畫形成的,看著是一個點,細看,在點畫形成的過程中,那一點上是有筆尖走過的線條的。畫應該是由點組合的,也就點的延伸。
當筆著紙時,初期形成的應該是個點,筆在紙上執行時,無論在什麼位置,筆在紙上的形態都是一個點的狀態。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由大變小,從有到無,也都是在移動的過程中不斷的變化著的。
別信我的,我這是在瞎侃呢。
都聽大師們的,千萬可別被我誤導了。
-
5 # 張尊頫書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些古人在論書時經常講到的一些名詞:
黑白、大小、輕重、巧拙、粗細、曲直、順逆、乾溼、濃淡、方圓、俯仰、長短、錯落、欹側、高低、藏露、轉折、橫豎、開合、相背、疏密、寬窄、枯潤、正斜、強弱、借代、承接、牽引、連貫、虛實、增減。
我們會發現,這些名詞中除了有一小部分是在講字的結構、字的氣息處,大部分名詞是在講點畫。
關於點畫的重要性,古人講得非常多,如漢朝的蔡邕在《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指出“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駑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等等,這些都是在強調點畫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性。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唐朝的孫過庭對點畫的論述,不僅生動,而且有很強的操作性。
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到: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況雲積其點畫,乃成其字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豪芒。況雲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牘,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
“一畫之內,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這就要求我們寫字時要認真觀察點畫的形狀,但觀察點畫的形狀是為了什麼呢?是單純為了和原帖寫得一模一樣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在教學中經常和學生強調,我們認真讀帖、臨帖,認真觀察原帖的每一個細節,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透過觀察這些複雜的形狀,去試圖還原古人是用一種什麼動作完成的這些複雜的形狀,說白了,還是要研究筆法,要研究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寫成這樣高質量的點畫。
因此,我們談點畫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性,這只是表面的,其深層次的還是說要精研筆法的。
按說這個道理很淺顯,但是很可惜,很多習字多年的書法愛好者甚至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書法家卻都在犯一個錯誤——只注重形,不注重動作,畫字、描字。
大家想一想,點畫的形狀千姿百態,不管是對臨還是背臨,如果我們死記硬背這些形狀,那些形狀也太多了,我們怎麼能背下來?即使能夠背下來,但一進入創作就會茫然失措。
那麼我們背什麼?背動作。多去研究這些動作,在保證精準臨摹的基礎上,多驗證自己的這些動作是對還是錯。如果這些正確的動作研習出來了,也能夠記下來了,即使點畫寫得和原帖不是特別像,也能進入創作,並且這些動作並不像形狀的數量那樣多,它是形而上的、一通百通的規律。
我們平時觀察一些人寫字,看他是否掌握了筆法,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寫得又快又好,單純寫得快和單純寫的點畫質量高,都不足以證明他掌握了筆法,掌握了筆法後,就會有“書寫性”,這個書寫性是自然的,也是實用的。這些技法有,再“技進乎道”,再去追求書法的氣息、章法、韻律等更高的境界。
說到這裡,基本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已經很明確了,如何寫好“點畫”,那就是多研究筆法。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把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當成一個動態的動作去研究,不要把它當成一個靜態的形狀去研究,如果把點畫當成一個形狀去寫,那就是畫字、描字,最終進入不了創作。
如何去研究筆法?這個問題可太大了,古今書法家對筆法的研究基本上都貫穿了自己學習的始終。在這裡我只給你提幾點建議:
一、多研究古代書論。關於筆法,我認為還是古人講得靠譜,古人從識字伊始就開始拿毛筆,他們用毛筆和我們用筷子一樣,他們講筆法最有發言權。當代一些書論尤其是那些用西方美學那一套方法來闡釋書法的理論我個人覺得都有些似是而非,可以看一看,開闊一些思路,但不宜深學。
二、在保證點畫的準確精緻的基礎上嘗試書寫性,追求用最自然的狀態去書寫。初學者因為控筆能力不強,在寫字時要慢,再慢也不要緊,一定要精臨,多研究書寫動作。在精臨的基礎上嘗試快寫,以驗證自己的這些動作對不對,掌握了沒有,這樣快慢結合去書寫。我們知道古人寫字時實用是第一位的,像現在某些書法家寫的速度一樣,寫一封幾十個字的書信要用半個甚至一個小時,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因些,一定要追求寫得又快又好的境界。
三、要重視工具對筆法的影響,尤其是毛筆和紙。根據自己所寫字的風格、字大小選擇合適的工具,不要小看這些,不要相信“高手不擇筆”,一個工具選的不對,說得嚴重一些,能將一個學書法的人擋在書法之門外面好多年。
因本人才疏學陋,以上所講只是自己的一些片面理解,僅供參考,講得不當的地方還望多多指正。
-
6 # 王叔鈞書法草山樵夫文
點,畫,是勾成書法的基本要素。點畫的質量決定了書法作品的質量。
古人認為具有美感的書法的點畫是,點如懸崖墜石,橫如千里陣雲。豎如萬年枯藤。
-
7 # 得仁齋
不是說書法有多講究點畫,而是因為點畫包涵了筆法,才顯得特別重要。
都知道漢字由點畫組成,“積其點畫,乃成其字”,用筆考究的點畫和粗糙的點畫都可以成字,但是質量是天差地別的,學習書法從點畫開始,培養一套正確的用筆習慣和動作,是事半功倍,受益終生的。
點畫質量所體現的筆法內涵,加以高超的結構,和諧的章法,三者共同構成了一件書法作品的審美高度,這三者之中,以筆法最為核心,所以說透過點畫觀察筆法,點畫體現了一個書寫者的技法修養。
-
8 # 流雲藝朵
你好!
在用軟筆書寫每一個漢字的每一個筆畫的時候,都有講究的,點畫看似微小,其實也不簡單。
點,永字八法中又稱為側,歐陽詢在其書法理論著作中說“點如高峰之墜石”言其姿態的果斷,磊落。點的形狀有多種:方點,圓點,長點,短點,橫點等;書寫點畫時也有多種不同的方式,比如逆鋒入筆,露鋒入筆,回鋒收筆,出鋒收筆等。第三,點畫雖然小,但是寫出高質量的點畫來同樣的基礎是正確的執筆方法,用筆方法。所以,點畫雖看似微小,但是真正能寫出高質量的點畫來,就是從這一畫把基本的書法執筆用筆行筆等技巧掌握了,就可以寫出其他高質量的筆畫來。這就像達芬奇學畫時候的練習畫雞蛋,能畫出高質量的雞蛋圖案來,繪畫的基礎也就練習的差不多了。
回覆列表
談到“點畫”,就要說起用筆。所謂“用筆千古不易”,除了講究用筆之外(這裡麵包括中鋒、側鋒、提按、使轉等),還有筆勢、體勢。“點畫”在起筆和收筆時,其筆法的不同應用,是形成書家不同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們學習“點畫”的要點。下面就“點畫”的重要性,簡單地談談我的理解。
一、基本點畫的“勢”
1、點:是最短的筆畫,天生就氣勢不足,運動感薄弱,稍寫不對,易形成內傾的圓,並以封閉的形式與周圍筆畫割據。古人云“則失之於鈍”。所以寫“點”要避免這種情形,要寫出精氣神,要強調筆勢、體勢。點的筆勢是,透過點的露鋒,建立起“點”與周圍筆畫的顧盼映帶關係,打破圓點的內傾特徵,加強筆畫向外的張力。點的體勢是,讓點左右傾斜,生成動感,非得由其他筆畫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的,形成這種與其他筆畫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點稱為傾側的“側”。
2、橫:是筆畫較長的,如果行筆過快過暢,中段會顯得單薄,故寫橫時不能信馬由韁,要勒緊韁繩,以求實穩。所以橫又稱為“勒”。
3、豎:“豎中富曲”是寫出“豎”勢的基本原則,不能筆直或過於僵硬,要注重感覺,即使是弧線或曲線,要有姿態才生動。唐太宗李世民雲“為豎必弩,弩不宜直,直則失力”。古文中,“努”通作“弩”,故永字八法稱豎為“弩”。
4、鉤:要先按頓蓄勢,將力量聚集在鋒尖,然後突然躍起,若稍有猶豫,則水滲墨滯而失勢。顏真卿雲“峻快以如錐”,即是此理。
5、挑:它橫的一種變形。下按蓄勢,然後頓筆回鋒,與它右側的下一筆的起筆相呼應。是較短的橫,也是橫畫的前半部分。鉤與挑相近,兩者的行筆都較快,得勢即出。
6、長撇:長撇出鋒,形要微曲,力要均勻,勢要婉而暢。“為撇必掠,貴險而勁,掠須筆峰左出而利”。出鋒之處極易飄忽乏力,須下功夫訓練。撇也稱“掠”,意在勢。
7、捺:從細到粗,力量逐漸增加,越來越大,結束時有一種頓意,“勢盡而磔之”,就是此意。
二、“點畫”審美的標準:筋、骨、肉、血
1、筋:指筆畫的起訖之勢,在楷書中它與點畫相重合,王羲之稱“藏骨抱筋”。在行草中,從點畫的起訖處躍出而成為牽絲,稱為“筋附骨而縈旋”。筋連線著上下筆畫,呈現出了運動過程,體現出了蓬勃生機,故筋稱為“神氣”。
2、骨肉:“骨”為筆畫的架構,“肉”是架構上的附麗,就像人體的骨格和肌肉。這是強調,點畫的形式無論怎麼變化,都必須內含撐起的架構,完美的點畫,其骨必須有肉附麗,內有骨支撐。骨肉同時表示的是點畫的質感。
3、血:指的是水墨。“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子血也”。人的生命需要血滋養,點畫的生命也需水墨的滲潤。“用墨須有潤”,而潤的前提是筆酣墨飽,而墨飽容易成“墨豬”,這是我們需要摸索和感悟的,特別是學習顏體更為重要。
點畫的重要,均體現在書法的筆法中,是一個字、一幅作品中的內質、氣質所在,好比一個人的外貌,無論好壞,他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內含。這也就是書法很講究點畫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