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在看叔本華的《要麼孤獨,要麼庸俗》時,看到這樣一段話時很不解。“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個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為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並且與他們的交往中表現得笨拙、乖僻,則顯示出他有著高貴的品質。”
7
回覆列表
  • 1 # 面壁者李灰

    其實我一直覺得西方哲學是不如東方哲學的,他們急於想把自己的人生體會分享給大眾,卻沒有意識到這種東西靠分享是很難傳達的。我用“參禪三境”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參禪三境

    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第二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第三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第一境界中,人苦尋禪而不能得;第二境界中,人破除執念,似悟禪還未得道;第三境界中,人超越時空的侷限,得道以至無拘無束之境。

    青原惟信禪師將這三境說得更直白:“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如今,親見知識,有個入處,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歇息處,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看山是山

    這其實就是我們普通人本來的一個境界,在這一境界裡我們因為無知而對世界充滿好奇,我們總是願意去問去學去思考。這大概就是叔本華眼裡看起來比較“笨拙”的階段。

    看山不是山

    這可能是一個“智者”的境界,也可能是一個“愚者”的境界。“智者”將自己第一階段的所學所得用於實踐,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處世之道”。而“愚者”只是一味地模仿別人的“處世之道”,他們並不是真正的“看山不是山”,他們的人生境界很可能就止步於此了。叔本華眼裡的“洞察人事、諳於事故”的年輕人,大概就是過早開始模仿別人“處世之道”的年輕人。我覺得這些人大多或許會落於“平庸”,但是不是出於本性很難說。

    看山還是山

    這是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到達的一個境界。那些實踐了自己的“處世之道”的人,可能會到達這一種“出世”的境界。而那些模仿別人的“處世之道”的人,則一直停滯不前甚至迷失自我。“

    我始終覺得西方哲學太過危險,他們從“上帝已死”開始,過於強調意志,很容易走向極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對不起,東方哲學會指引我們找到平凡之中的不庸俗。

    最後,叔本華的人生我不太清楚,尼采的人生是極其孤獨的,最終死於精神錯亂。

  • 2 # 路上讀書APP

    看完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我來談幾點看法。

    社交在每一個現代人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人們從早到晚、日復一日地進行著五花八門的社交活動,不論是線上的聯絡,還是線下的交流,大家享受著與他人聊天、被人群圍繞的感覺。這自然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有著自己特有的社交屬性,每個人都處在與外界和他人的互動關係之中。

    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社交誠然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歡愉,帶來了特定時刻的歸屬感,可為什麼在形形色色的社交背後,人所發現的反而更多是內心深處隱藏的孤獨感以及對人群的疲憊和厭煩呢?

    叔本華如果生活在現代,很可能會是人們眼中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但他這樣做有他自己充足的理由。在叔本華看來,大部分社交都是不自由的。舉例來說,有的人會在電話響起時感到恐慌,寧願發簡訊也不願意接電話。在同他人相處時,我們不可避免地需要犧牲一些個人的獨特個性去融入交談的環境,而這些交談往往是平庸而單調的,在思想見解方面讓人一無所獲。

    儘管如此,大部分人還是會不斷地去追尋社交和娛樂,這是因為,缺乏社交而產生的無聊的感受似乎更加可怕,叔本華將這種無聊解釋為一種內在的空虛。正是由於個人不具備足夠的內涵,無法與他人分離、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活動起來,所以才孜孜不倦地去尋求來自外界的刺激。他敏銳地指出,那些熱衷於社交活動的人,往往不具備豐富的思想和突出的智力。

    值得注意的是,叔本華的目的並不是批判社交行為,而是提醒我們要避免低劣的社交活動,避免過度尋求那些廉價的、容易得到的快樂。生活中,那些孤獨的人也並不是刻意要回避社交,而是他們自身就有著精神和思想上的樂趣。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孤獨,並不是娛樂結束後的無聊和痛苦,而是去減少對外界社交的需求,去擴大自己內心的自由,追尋精神和思想的價值,並獲得完全的、真正的平和心境。對社交活動進行適當的節制,回到自己的存在本身,成為自己,這才是獲得幸福的正確道路。

    這樣一來,為了不讓孤獨變為無聊,讓閒暇的時間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就是我們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了。

  • 3 # 抱著肥貓做手工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是一句非常有意思的名言。橘君認為,如果要解讀他的名言,必須要對叔本華的生平與經歷有充分的認識,才有可能悟到箇中真諦!

    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是個非常成功的商人,後因發瘋,投水自殺身亡。母親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是個著名的交際花。所以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叔本華理所當然地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

    富豪父親認為叔本華應該子承父業,繼續成為一名商人,最初被迫選擇經商,在父親死後他才得以進入大學。1809年,他進入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但把興趣轉移到了哲學,哲學天分初現光芒!當然,父親留下的一筆不菲的遺產的三分之一也成為叔本華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底氣。

    大人類有史以來的眾多哲學家之中,叔體華的哲學生涯可謂是最不順的一個,也是成名最晚的一個。

    作為他的哲學思想核心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開始創作於1814年,這時他才年僅26歲。他讓自己處於一種理智的孤獨之中,不受世間的任何的干擾,全心寫作,先後用了近六年的時間,最終完全了這部作品。但可惜的是,作品問世,但無人問津!叔本華這麼說他的這本書: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在這裡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選擇與自己認為是沽名釣譽的詭辯家的黑格爾同一時間授課。但黑格爾當時正處於他聲名的頂峰,叔本華自然沒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兩三個人,最後一個也不剩了,只能淒涼地離開柏林大學,這也正印證了自己的觀點——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讚賞。為什麼叔本華這麼討厭黑格爾呢?原因就是黑格爾哲學本身的問題,不應過多的歸於個人的好惡。黑格爾哲學的被高估是哲學史的悲劇。 叔本華是第一個發現的,因此受後人尊敬!

    大人類有史以來的眾多哲學家之中,叔體華的哲學生涯可謂是最不順的一個,也是成名最晚的一個。1859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轟動,叔本華稱“全歐洲都知道這本書”,在第三版序言中寫道:當這本書第一版問世時,我才30歲,看到第三版時卻不能早於72歲。整整40年,大器晚成!

    從整個生平來看,叔本華一生都過著優越富裕的生活。父親留下的大筆遺產足夠他享受一輩子。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天堂裡的人,為何卻是個悲觀主義者?他有如高高在上的上帝,以一雙深邃的智慧之眼穿透人性之惡,人類之悲。

    但他的悲觀是一種哲學的悲觀,而非凡俗者身上的那種庸人自擾的悲觀。無疑,叔本華是一位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但他的悲觀是一種哲學的悲觀,而非凡俗者身上的那種庸人自擾的悲觀。對人類、對世界充滿悲觀的叔本華,對於自己卻是充滿自信與激情。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可稱“狂妄自大”。

    在那個哲學家、思想家雲集輩出的時代,尤其是在德國,還是無名之輩的叔本華卻是誰也不放在眼裡。據說他只崇拜兩個人,一康德,另一個則是柏拉圖。他稱柏拉圖為“神明般的”,康德則為“奇蹟般的”。剛過而立之年的叔本華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挑戰了哲學大神黑格爾,並且一戰成名,當然如果沒有時間的錘鍊和孤獨的沉澱,何來這樣富有深度的作品!

    當我們瞭解了叔本華的一生,我們再回過頭看看他給年輕人的建議,不要過於庸俗和世故!世故的三大表現為,1、言不由衷!2、什麼都懂得一點!3.3、會來事,喜歡奉承人!年輕人過於世故,表裡不一,是一把雙刃劍,有時太會來事,其實反而讓身邊人覺得自動遠離,並且長久下去,因為每樣東西都懂一點,沒有特出的領域就會被時間的沙子所掩蓋,而那些喜歡獨處,慎獨的年輕人,時間一長,過人之處立刻顯現出來,專業領域是任何同齡人追不上的!時間是沙漏,沉迷於無效社交會令年輕人耗費光陰,紙醉金迷!

    再來說說叔本華的“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一般人單從字面難以理解,但是你再聽叔本華的下一句“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是不是相對又清晰一點!世上沒有絕對的孤獨,這裡表示的是相對孤獨!就如同讀叔本華的文字,你以為他是個悲觀主義者,可他對自己卻是自信而充滿激情!

    橘君認為哲學是一門高深的學科,所以理解哲學家說的話,必然不能從字面上簡單解讀!孤獨從心理層面看,孤獨的狀態與真正的孤獨感不同,真正的孤獨會逐漸腐蝕內心,讓人產生與世界疏離的邊緣感。而孤獨的狀態,則是一種獨來獨往的生活狀態,一種敢於不掬於大眾化的人生態度。所以說,從心理學角度看,孤獨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遇上知己,都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去上課,一個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對於自己人生目標的追求,是一種生活方式。因此獨來獨往並不是孤獨,他們平常忙於自己想追求的事情中,少了些社交活動,但是真正想去與人相處放鬆時,也不會畏懼退縮。

    因為叔本華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橘君從各個緯度分享了一下^-^,最後以叔本華的兩段有意思的說話加深理解:

    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叔本華

    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沒有再多的選擇了

    ——叔本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物質不能被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