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蕪裡霧
-
2 # 安與安辰
一般來說,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大多數原因,是因為在此之前,孩子有什麼要求家長起先沒有滿足孩子,但孩子躺在地上哭鬧,打滾後,透過這種方式,迫使家長滿足了自己。
從此之後,孩子便會認為這種方式很有效。只要是自己想要的,想要達到的目的,如果爸爸媽媽沒有答應或者滿足自己,就可以透過躺在地上哭鬧的方式,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很多時候,其實父母可能也並沒有想太多,當孩子躺在地上哭鬧,甚至打滾的時候,大部分父母都會覺得心煩意亂,特別是在公眾場合,加上不明路人的指指點點和回頭觀望,家長也會覺得很沒面子,特別不好意思,貌似好像是自己做得不對了。
比如說,帶著孩子去逛商場,孩子很喜歡一個玩具塞車,但價格比較貴,家長不願意買,但孩子又很想要,意見不合,於是孩子便一屁股躺在地上嚎啕大哭。不明就裡的路人看到孩子躺在地上哭的這樣厲害,如果家長無動於衷,家長便會面臨諸多路人的異樣眼光和指責,甚至會有路人說:“地上這麼髒,快把孩子拉起來吧!”更有甚者會說:“不過就是一個玩具,你滿足一下孩子也沒什麼的呀!”越是這樣,越是加重了家長的內疚感,和向趕快解決鬧劇的心理。這種情況下,通常心軟的家長都會馬上答應孩子:“好好好,爸爸給你買,你趕快起來!”,只有少部分家長,不會妥協,會抱著孩子帶離人多的公共區域。
有了第一次家長的妥協,孩子便已經東西了家長的心理,抓住了爸爸媽媽的弱點。下次如若沒有滿足他,就會故技重施。長期下來,孩子已經是屢試不爽,家長們也是對孩子無可奈何,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
大家想想,當你面家發生這種事情的時候,這種情景和最後事情的處理結果,如果想要改變,請記住,從現在開始,沒錯,就是現在,此刻,改變你的態度和想法。
當孩子再次提出無理要求,你沒答應,而他躺在地上哭鬧時,如果是在家裡,請要求每個大人,個人該幹什麼幹什麼,不要理會他。這個階段家長一定不能心軟,如果看到孩子哭的厲害,你又滿足他,那就前功盡棄了。
有了第一次的躺地上無用的經歷,他自然會明白這招對爸爸媽媽不管用了。再試個兩三次,仍然沒人理會他,下次自然就不會了。
如果是在公共場合,比如說超市、醫院、學校、公園等。太多人的話,孩子躺在地上,可以抱著孩子到儘量人少的地方,乾淨的位置,如果他願意躺著就讓他躺著吧!父母只需要在旁邊等孩子氣消就好!中間不用說太多的話!
等孩子氣消後,抱著他,進行心理疏通,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可以輕聲的問孩子為什麼會不開心,為什麼生氣。是不是一定要滿足這個要求他才會開心。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去理解他,認同孩子的感受。
-
3 # 陽陽奶奶
說說我的經驗,我姑娘小時候看見喜歡的玩具,你不給買就會這樣,可是家裡的玩具真是太多了,跟她講道理是講不通的,我不會管她任由她耍,耍夠了,哭夠了,就會自己起來了,畢竟哭也是很累的,當然這過程中也會有圍觀的,說三道四的,如果你妥協了,那麼你就輸了,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她覺得這樣是沒有用,她也就自然而然的放棄了,我的經驗,也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所以管教孩子也是一門學問。
-
4 # AAA秦智超AAA
讓他在地上撒潑,鬧。不要去理他,但是一定要注意他的安全。千萬不要扶他,等他鬧夠了,再和他講道理。其它家裡人不能參與。
-
5 # 木子李MC
不會揍,但是也不會慣著。
我家二寶前段時間鬧了一段時間,在家裡不讓他動危險物品,直接往地上一跪,或者就直接往地上一躺;出門逛超市,想要玩具不給買,也是直接往地上一跪,跪得那個乾脆,那聲音我聽了都替他疼。
這種情況我基本上是不搭理他的,我該幹嘛幹嘛,他願意躺就多躺會,我自己做我自己的事情,在外面的話我就會把他搬到一個不妨礙別人的地方,你樂意躺你慢慢躺吧,有時候我還給他拍個照,然後讓他看開自己丑不醜。第一次哭鬧的時候其實孩子是在試探你的底線,你第一次因為心軟,因為面子而對他妥協,那麼孩子下一次想要達到他的目的,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因為他知道你會妥協,所以第一次就要讓孩子明確知道撒潑打滾是沒用的,那麼他就會明白這樣做是無用的,沒有人會對他妥協,自然下次他就不會這樣了,家長千萬不要在家裡不妥協,而在公共場合因為孩子哭鬧覺得尷尬而又對他妥協,要做到在家、在外面都要一致,都不要妥協。
我家二寶一般在家鬧的時候你不理他,他自己鬧一會覺得沒意思就自己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就會問他:為什麼要發脾氣,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和媽媽溝通。然後告訴他哭鬧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爸爸媽媽並不會因為你哭鬧而妥協,並且告訴他為什麼不能答應他的要求,下次如果遇到這種問題他該怎麼表達他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哭鬧。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耐心,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淡定點,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這點問題不算什麼,以後輔導作業才辛苦。
-
6 # 海島悅句媽
擱在以前 我也許會吼 畢竟是中國父母 根深蒂固相識的性格 棒子底下出孝子……
自從有了二胎熊孩子以後 可能是成長使然 現在是動不動就往地上躺 不管在什麼地方 什麼時候……剛開始 我也是氣不打一處來 氣的想踹他小屁股 一次兩次看見你為此很重視 他就變本加厲了 你越吼 他撒潑的越厲害 ~慢慢我索性不去睬他 走開讓他一個人鬧 看見沒人理他了 自己趕快爬起來 這時你可以跟他講道理 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久而久之 他就不會躺地上了
-
7 # 寶貝成長檔案
如果是我的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鬧,我不會動手。因為我知道,動手不但沒有用,還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家長們也都不想變成這樣。因此,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在地上打滾時究竟怎麼辦首先,要穩定孩子的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明目張膽的暗中觀察。作為家長,咱們絕對不能用暴力來解決。
可以選擇冷戰,或者儘量把孩子帶離現場,然後再找一個合適的方法來處理。
1、用語言解決問題
2、3歲的孩子能夠用簡單的語言和家長交流。當孩子們在地上打滾時,咱們家長可以蹲下來安撫情緒,耐心地問:“怎麼了?你可以說出來,媽媽會幫你的。”
與哭泣不同的是,打滾是從電視上或周圍同齡兒童的行為學來的,因此咱們應該避免類似的行為對孩子造成影響。
如果孩子學會了耍賴,咱們家長就要判斷他們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的,可以答應;如果是過分的,應該拒絕,以免助長他的壞脾氣。
2、家長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態度
面對孩子打滾,咱們家長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不要責罵,而是要忽視。如果孩子沒了主意,那咱們的堅持會逐漸變成“溫柔的威嚴”。
這種力量給孩子一種真正的安全感,讓孩子更願意遵守大人的“紀律”。如果孩子因為被搶而哭,家長可以引導他去找其他家長或老師主持正義,並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事情解決後,表揚孩子的表現,告訴他下次不要再哭了,就這樣處理。
3、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做下面這些嘗試:
“你願意來幫媽媽拿瓶子嗎?媽媽打不開。”“那邊好像有什麼有趣的東西。你想去那邊看看嗎?”“我要去買你最喜歡的冰淇淋。你願意和我一起去嗎?”等等。只要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他就會忘記剛剛做的事。
家長不要做這四件事當孩子躺在地上不起來,咱們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做這幾件事:
說教有情緒的孩子聽不到任何理由;
打罵打罵只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和不公平,不能真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走開孩子的不合理行為是向家長展示的,那麼家長一定要“欣賞”他的“表現”;
妥協不管孩子們有多吵,父母都不要因為心痛而屈服或妥協。
孩子冷靜後才是教育的關鍵在孩子情緒穩定後,咱們家長可以溫柔地擁抱孩子,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發脾氣的原因和內心感受,並對孩子的感受表示同情。
當孩子發洩完剩下的不滿時,我們可以平靜地告訴孩子:
“你認為你今天做的對嗎?”“如果你覺得不開心或有想要的東西,不要發脾氣。你可以看出來,這對我不起什麼作用,但你太累了。”
“如果你能在發脾氣之前告訴我,你充分的理由,也許你就可以說服我,那麼我就可以答應你的要求。”咱們家長可以從一些細節做起,比如,不要讓孩子睡得太晚;摔倒了,讓他自己起來。這些都是微妙的影響和教育,讓他知道,他是獨立的,可以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但是,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
8 # 寶媽冷寧兒
三歲前不會,會好好哄!三歲後會先說,說不通就打,三歲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認知了,如果縱容一次,孩子就會覺得是對的,下次還會再這樣,教育後孩子才會明白這是不對的!說不通打是先讓孩子知道這個問題是錯的,以後慢慢的就很好的溝通了!
-
9 # 龍城睿睿媽
相信各位家長都很見過或是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家長帶孩子逛商場、超市或是玩具店,玩具區是家長們都最想繞,卻總也繞不過的地方,孩子一進商場,總是很快就能發現那些各型各樣的玩具,也總是能挑中其中最好最貴的,這時是最讓家長頭疼的是買?家裡有相似的,這個太貴了!;不買?難免會上演撒潑打滾的戲份,讓一些家長不知所措。
01在網上兩位爸爸,面對孩子撒潑打滾時的做法展現出不一樣的風格。▶ 率先哭鬧的“調皮”爸爸
眾所周知,日本的玩具價格比較貴,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兒子事先不知道在拍攝),爸爸和兒子外出逛街,走到玩具貨架時,兒子看上一款價格昂貴的玩具,孩子想要買,爸爸當然是不想買,於是:爸爸率先哭鬧,直接躺地上跟兒子撒潑說:“不要買,不要嘛”!爸爸的舉動把兒子搞蒙了,兒子尷尬地站在一旁,看著爸爸笑,過了一會,看爸爸依然沒有要起來的意思,便過去拉爸爸,可爸爸就是不起來,還一個勁兒說:“不想買!”“我不要起來!”最後逼得兒子自己說:“好了,我不要了!不買了!”
▶ 任孩子怎樣,我都淡定自如的“淡定”爸爸
在一家商場,孩子要買玩具,媽媽不同意,孩子開始哭鬧,隨後爸爸要把孩子帶離現場,可是到商場的電梯旁邊,孩子突然怎麼都不走了,乾脆躺在地上撒潑。孩子爸爸可能是見多不怪了,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任憑孩子在地上趴著,於是爸爸乾脆拿出手機,站在孩子身旁淡定自如的玩起了手機,孩子看到這招沒有效果,剛開始一直趴著不動,嘴裡還時不時的說我就要,可看爸爸真的很淡定,孩子來回翻了幾次身,看見爸爸仍然無動於衷,半小時後,孩子站起來對爸爸說,他要回家。
02孩子喜歡撒潑打滾,要揍孩子麼?面對孩子的撒潑打滾,家長選擇用武力去解決問題,是不正確的做法。
有的家長認為,當孩子哭鬧時,要進行正面管教,不吼不罵,給孩子講道理;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就是欠揍,好好收拾一頓就老實了。但是孩子不會管這些,有時候家長越說孩子越來勁;有的孩子會越打越皮,當孩子有情緒時,家長到底要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要如何對孩子進行情緒教養?
▶ 什麼是孩子的情緒表達?
就是孩子把ta內在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年級小的孩子,通常ta們不高興時就會哭啊、鬧啊、亂踢亂打啊,摔東西,咬人等,這都是孩子的情緒表達,但這些都不是家長想要的。
兒童發展與認知心理學家周育如說:你要做的事情不是跟他生氣,而是去了解孩子的情緒到底是怎麼回事。一方面去提升自己理解孩子情緒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教會孩子情緒表達的能力,這樣才能根據孩子的需要真正地去幫助他,這就是親子情緒教養。▶ 教導孩子情緒表達時要注意什麼?
① 用語言代替肢體動作
“請你用說的,不要用哭鬧滾的方式來表達”,家長要教孩子透過說的來表達,光這樣給孩子說是沒有用的,需要在實際情況中示範給孩子聽,要注意:千萬不要等到孩子哭鬧時在說,這樣不會有任何幫助。
如在孩子開始有情緒時,要幫孩子說出來:我不給你餅乾吃,現在你很難過,對不對?”然後孩子會知道,ta現在這個感受叫難過,理由是媽媽不給我餅乾吃。
這樣反覆的在生活中練習,孩子會很自然的學到,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很厲害的,家長不需要懷疑,當有一天孩子沒有哭,沒有鬧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時,大人一定要立刻迴應孩子。孩子就會知道,原來我不哭不鬧,也有餅乾吃。這樣孩子下次就會願意嘗試用語言說出來。一次又一次,孩子會掌握把自己內在的感受用語言的方式說出來。如媽媽陪我玩,我好高興;媽媽,打我屁屁很難過……
② 教會孩子表達合適的情緒
家長在教孩子表達合適的情緒時,重點是不要亂表達,如家長給孩子買一雙鞋,但鞋的樣子顏色,都不是孩子喜歡的,如果孩子表達這鞋子不是我喜歡的,我不開心,這樣讓幫買鞋的家長情何以堪,所以這個時候家長要糾正孩子,有人送禮物,無論自己喜不喜歡,都要說謝謝,及時教會孩子懂得體貼和愛他人。時間久了,孩子能夠因為人、事,做到不傷人的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 在生活中,家長如何給孩子進行情緒教養?
① 正確利用好繪本
家長要給孩子選擇一些跟情緒有關的繪本,只要有故事情節,尤其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都可以成為給孩子情緒教養的教材。如繪本“我的感覺”系列,其中包括:《我好難過》、《我好害怕》、《我好生氣》、《我好嫉妒》等系列套書。
② 利用真實的生活情境
在生活中,結合身邊的真實生活情境來給孩子進行情緒教養,慢慢教會孩子處理問題的一些方法和態度,等以後步入複雜人際關係中可以遊刃有餘。
如果家長本身不快樂,自己的情緒也處理不好,如何能給孩子一個好的教導環境。
兒童發展與認知心理學家周育如說: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可以隨身帶一個筆記本,如果遇到一件事情讓你情緒波動,就立刻把筆記本拿出來,簡單記錄下來到底是誰,是什麼事?讓你產生這種情緒。家長可以把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記錄下來,過一段時間,發現並找出自己的情感模式,因為什麼事才會生氣,接下來要去溝通,調整,不管怎樣,都要勇敢的去面對。這樣家長的心情會得到改善和恢復,重新出現在孩子面前時,又可以重新開始了。
03想解決孩子撒潑打滾的問題,要先弄明白孩子為什麼會撒潑打滾?從表面來看,孩子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就會使用可以逼家長就範的“哭鬧”來獲取。但是如果從根本上來看,其實是孩子沒有自控力,無法控制自己行為、情緒和慾望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做過一個很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他招募600多名兒童,給每個孩子一塊棉花糖,並告訴孩子們,他要離開房間15分鐘,等他回來時,如果棉花糖還在,就會給獎勵,結果每三位孩子中有兩位吃了棉花糖。實驗開始的目的是為了檢測孩子在什麼時候開始具備自控力,後來他進行後續調查,提出了一個重大發現:自控力,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重要關鍵。
後期不斷有專家深入研究孩子的自控力,提出更多發現:自控力和基因有關,孩子從一歲左右,就逐步具備自控能力;二歲左右能夠根據他人要求延緩自己的行為;三歲左右,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調節,但是對孩子後天的培養對自控力的影響更大。
04孩子沒有自控力,和家長的後天教育有密切相關的聯絡。1、家長言傳身教是孩子早期自控力最好的早教訓練
盧梭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家長不因為孩子小而特殊溺愛,自然的經營著自己的生活美德,孩子自然習以為然的遵守這些生活習慣,不知不覺,在規律的生活中掌握自控的能力。
2、家長要為孩子制定規則並教會孩子遵守
育兒專家建議,孩子2歲左右,家長可以根據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規則,並協助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如愛看電視的孩子,可以制定一天看電視不可超過半小時的規則。
家長制定規則容易,一起執行規則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看電視看得正歡樂,半小時到了自然不願意關電視,家長一心軟答應了,這會使規則形同虛設,會讓孩子養成見風使舵的壞習慣。當然剛開始培養孩子遵守規則時,可以用孩子喜歡的遊戲或食物協助,家長溫柔的提出有趣的建議,堅定的關閉電視,孩子知道還有喜歡的遊戲或食物等著ta,關閉電視就不會那麼難,逐步養成自控的能力。
3、家長透過遊戲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日常生活中,像“一二三木頭人”、“躲貓貓”這類遊戲都是非常能鍛鍊孩子自控能力的,透過遊戲指令,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從而產生自我控制的意識,重要的是遊戲的趣味性對孩子有極大的吸引力,家長在寓教於樂中,輕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05如果孩子已經養成撒潑打滾的壞習慣,家長該怎麼辦?這時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耐心,用更久的時間幫助孩子重新學習規則和自控能力。
當家長第一次糾正孩子撒潑打滾壞習慣時,儘量選擇在家裡,要做好強大的心理建設,與孩子打持久戰,提前並明確告訴孩子你的規則是什麼。
當孩子哭鬧翻滾,家長要做的就是堅定執行規則,把孩子抱到安靜的地方,溫柔與堅定的告訴孩子:我們愛你,但要遵守規則,你哭我很心疼,但如果你很難受也可以哭,我會在邊上陪著你,不哭了再來找我。不管孩子哭得多悲慘,在地上翻滾得多誇張,家長要做的是在邊上溫柔的等待,堅定的說不。記住是在孩子邊上,而不是離開去做自己的事,要讓孩子明白家長一直和他在一起。
孩子示弱時,家長要及時給臺階下,給予愛的抱抱和表揚。正常情況下,可以給的東西孩子還沒哭就要給,規則不允許的孩子怎麼哭都不允許,千萬不可半路妥協,否則孩子的撒潑打滾會愈演愈烈。時間久了,孩子會知道他哭也沒用,逐漸孩子會放棄無用的哭鬧,來接受有用的規則,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家長有極大的耐心與毅力,最後除了規則,家長也要透過以身作則和自控遊戲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06孩子發脾氣到底有哪些原因?作為家長,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發脾氣的根本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根據不同的原因,選用不同的應對方法。
▶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發脾氣
很多孩子會在要求家長買玩具、零食,或想看電視、玩手機,遭到家長拒絕後便大發脾氣,或是又哭又鬧,撒潑打滾,尤其是哪些曾經以發脾氣的方式達到過目的的孩子,哭鬧會更加嚴重。
▶ 為了掩飾自己的恐懼和無助而發脾氣
有的孩子雖然大發雷霆地發脾氣,看上去非常憤怒,但內心卻非常不安和無助的,孩子只是把自己恐懼和無助,透過發脾氣的方式發洩出來。
▶ 為了逃避處罰而發脾氣
有的孩子知道自己犯錯後,害怕遭到家長的責罵,而選用哭鬧的方式來轉移家長的注意力,希望可以逃避來自家長的懲罰。
如何來應對孩子喜歡在地上撒潑打滾?孩子在撒潑打滾發脾氣時,家長如果想平息,不建議透過語言去呵斥孩子,更不建議粗暴的制止孩子,要了解孩子做這個的原因後,想辦法來應對。
1、保持冷靜,孩子才能平靜
面對孩子突然撒潑打滾,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保持冷靜,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的行為而失去理性。
家長要冷靜,平和的接納孩子的情緒,並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不願說或還不會表達,那家長可以幫孩子說出來,如對孩子說: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我知道你很難過……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可以理解他的心情的。
2、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家長知道孩子是透過發脾氣、大哭大鬧、撒潑打滾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那不要讓孩子得逞,避免孩子以後會習慣這樣做。家長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如每月允許買玩具的次數或價格、每週看電視或手機的時間等。讓孩子知道做什麼事情都有節制,規則定好後,如果孩子違反規則,家長要溫柔而堅定的制止孩子,讓孩子按規則辦事。
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家長制止也沒用,那家長可以選擇無視孩子的哭鬧,經歷幾次這樣後,孩子會明白這樣做是沒用的。
睿睿媽提示:家長在制定規則時,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充分考慮孩子的意見。
3、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如果孩子因為害怕父母的責罵而哭鬧,那問題出在父母的身上,為什麼孩子會害怕?孩子犯了錯,就一定要進行懲罰嗎?如果孩子只是無意中犯的錯,家長可以原諒孩子,提醒以後注意就行了;如果孩子是故意的,肯定要進行批評,讓孩子明白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應該怎樣改正。
家庭氛圍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平時愛發脾氣,甚至當孩子的面吵架,那孩子脾氣暴躁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在孩子面前,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
總結家長和孩子的對抗都無關輸贏,只關乎愛!
不要打罵孩子,如果家長是因為愛孩子才管教,那為什麼要讓愛變得面目可憎;我相信家長平靜才能教會孩子平靜,家長行為合情理才能教會孩子合情理。
孩子為什麼是孩子,因為ta們沒有家長強壯,也沒有家長能言善辯,但是孩子有情感,小小的心裡,有大大的愛,在孩子撒潑打滾的背後,也許有家長不明白的原因,但是不管家長選擇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總之不要傷害到孩子感情和內心。
-
10 # 湖北洋媽
一是有獨立的傾向,生活自理行為開始出現。
二是情緒不穩定,有強烈的感情依賴。
三是我中心傾向明顯出現有反抗現象。
四是動作發展速度較快,其思維存在於一些動作之中。
五使嘗試模仿,喜歡重複做某些動作或者事情。
六是詞語發展迅速,聽說能力基本形成。
弄明白了孩子的這些年齡特點,就能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處理孩子的任何任性和耍賴行為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大幅度提升,對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粗淺的簡單的認知。但是有時表達能力還不完善,有時還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有時候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沒有理解孩子的訴求,不按孩子的要求做,有的孩子就會在地上撒潑耍賴打滾鬧,遇到這種狀況怎麼辦呢?
我們首先應該找出孩子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幾種:一、現在的孩子有爸爸媽媽愛姥姥姥爺疼,爺爺奶奶寵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有什麼要求只要手一指嘴巴一動就能夠得到滿足,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任性等等不良行為,稍有不滿意就會大發雷霆,大哭大鬧,引起大人的注意。
二、父母也要自我檢討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習慣?是因為孩子根據以往的經驗,他明白我只要哭鬧,大人就會滿足我的要求,這個方法在他的生活中累是不爽。每當他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故伎重演。
三、家長是否意識到這是孩子性格培養的範疇?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多,家長一定要樹立規範意識,該答應的答應,不該答應的絕不妥協。當孩子提出要求時,父母是應該考慮是否是合理的正當的要求,如果合理,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滿足孩子,否則要態度堅決地告訴孩子說“不行。”即使孩子再哭鬧再糾纏。也不能滿足他的不合理的訴求,堅決不能一時心軟,就答應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這樣只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四、家庭成員是否站在同一個同一戰線上?家庭成員是否統一口徑?家人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一致?不要爸爸一個做法,媽媽又一個做法。特別是有老人同住的家庭更要注意,防治老人成為孩子的保護傘,這樣你的教育要求就會變得軟弱無力了,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家人必須保持一直站在同一戰線上。
教育孩子從來都是一個很細緻的技術活。既要掌握技巧又要掌握火侯。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採用一下五步法成功的改掉了我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鬧這個壞毛病的:
第一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當孩子耍賴時制止孩子,給孩子講道理,告訴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讓他知道他這種耍賴的行為家長很生氣,讓他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是達不到目的的,是根本不可能達到他想要的結果的。
第二步、冷處理勝過熱處理。如果孩子不聽勸告,執意要做,這時候你必須無視他的要求,置之不理,對他進行冷處理。當然冷處理要看在什麼地方,如果在公共場所或者人多的地方,為了避免引起圍觀,要把孩子抱回家,或者抱到人少的地方。其實小孩子都能敏銳的觀察到家長心理的,她認為人多的地方家長容易滿足她的要求,人多的地方家長容易妥協,所以人越多她就越鬧的來勁兒。若在家裡或者在安靜的地方鬧,家長可以對孩子置之不理任他哭鬧,在孩子看到在地上撒潑打滾鬧也沒人理會自然就會覺得沒有意思,慢慢就平息了憤怒,當孩子的囂張氣焰被削弱了的時候,家長就可以”趁虛而入”再次對他進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
第三步、適度的安撫孩子。家長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任其鬧,當孩子鬧也鬧了、躺也躺啦、哭也哭啦、最後肯定也沒什麼力氣了。這個時候家長很溫柔的把他扶起來,拿個乾淨的毛巾給他擦擦臉,把她摟在懷裡,給孩子喂點兒水喝。讓孩子感覺到家長還是很愛他的,她以為這時候你會滿足她的要求了,也許她會再次提出要求,這時候你再告訴孩子“不行”!你也可以告訴孩子“水喝完啦,如果沒想好的話還可以繼續鬧,我是不會答應你不合理的要求的。” 這時候孩子就感覺到她採用在地上撒潑打滾鬧這招真的不靈了,這種行為是不會讓爸爸媽媽妥協的,下次她就再也不會用這種方式來威脅爸爸媽媽了。
第四步、教孩子學會溝通。引導孩子溝通,讓孩子學會有效的和人溝通,告訴孩子有什麼要求的時候用語言表達,而不是用哭鬧的方式耍賴。讓她明白只要她是正當的要求,家長都會滿足她的。
1、訓練孩子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目的。告訴孩子,如果你有什麼需求,要先給父母溝通,說出你需求的理由。你如果說服了父母,父母就會滿足你。
2、家長平時也要注意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多給孩子一些愛和關注。給孩子一些表達自己需求的。使她的基本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3、對於孩子和你溝通時做的好的地方一定要表揚。
只要堅持下去,我想孩子會改掉這個毛病的。
第五步、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1、及時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如果孩子的要求被拒絕時感到很失望很難過、你可以告訴孩子你非常理解他的這種感受,但是您一定不要因為孩子的眼淚而妥協。2、可以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說如果真的感覺很難受的時候,可以大聲的唱唱歌,或者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從小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
-
11 # 江蘇木易楊
這樣的小孩還是父母教育方面有缺陷,估計教育成這樣小孩的父母脾氣也好不到哪裡,如果是我有這樣的小孩要先教育為主
-
12 # 66娟子
我會,我小孩小時候因為要買零食,因零食質量不好,我就沒有答應他,然後他就睡在地上打滾,我老公提起來就踹了他幾腳,從此以後就不吵著要東西,以至現在長大了都不怎麼愛零食,現在只愛水果,質量好的零食才吃點。所以小孩不要慣著,該拒絕的就拒絕。
-
13 # 治癌流浪漢
作為我自己,肯定是先大聲呵護,不起來我一定會用巴掌抽屁股的。不會縱容他(她)。讓他們嚐到甜頭,以後變本加厲的。
-
14 # 我是張小張
我不會揍孩子,首先,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忙自己的事情或者故意躲起來不讓孩子看到自己,但是我們一定要能隨時婁一眼孩子,保證孩子安全,讓孩子知道他打滾在我們這是沒有用的,可能一次沒效果,三次四次孩子就知道了我這一招不管用。特別注意家長要無視孩子的打滾行為,千萬不能馬上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打滾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如果下一次,家長沒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還會出現打滾行為。第二,家長行為方法要統一,不要這個走開了,爺爺疼孩子來滿足了孩子的需求,那也不會改掉孩子打滾的習慣,總之,家長們要統一戰線!
回覆列表
很不幸地,我也有一個一言不合就喜歡撒潑打滾的三歲男孩,以前我對他的態度是,不理睬他,隨他去吧,因為我覺得時間長了他知道這招沒用,就不會再撒潑打滾了,但是,他的行為卻沒有因此而有任何改善。
苦惱之際,我參加了一個孩子幼兒園關於“正面管教”的課程,在課程中,授課老師提到,遇到這種情況時,要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和善而堅定地對待孩子。我這才知道,之前我對孩子不管不問的態度,實際上是冷暴力的一種,長此以往是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
所謂“和善而堅定”,是說對待孩子時,態度一定要好,但遇到原則問題時,一定要堅持底線,不能輕易跟孩子妥協。聽了課之後,我回家就開始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來對待我兒子的撒潑打滾。
誰知,孩子完全不吃我這一套。第一次的時候,他躺在地上鬧騰了半個多小時,期間我也在猶豫,要不要跟他妥協,但是我想起講師在課程中講到,一定要堅持才能見到成效。
於是,我抱著試一試的效果,仍然用柔和的態度跟孩子表達想法,在原則問題上不做退讓。半個小時後,孩子終於從地上爬了起來,坐在我的懷裡,和我心平氣和地說話了。
在此之後,每次遇到孩子撒潑打滾的情況,我都堅持“和善而堅定”的方法跟他交流,鼓勵他用正確的方式表達看法。漸漸的我發現,他躺在地上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了。到今天為止,我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差不多有兩週了,雖然孩子有時仍會撒潑打滾,但我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看到了他的改善。
今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之前,他鬧著要吃奧利奧餅乾,我怕他吃了餅乾,到幼兒園就不好好吃飯了,就沒有答應他。他一生氣就坐在地上了。
我蹲下來對他說,“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有點不高興了,可是你想想,你如果現在吃了餅乾,那你一會兒就沒有胃口吃幼兒園香噴噴的奶黃包了,你要是真的有點餓,那媽媽給你泡一杯蜂蜜水,你喝一點,好不好?”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聽到後,竟然點了點頭,然後乖巧地從地上爬起來,說,“媽媽你給我泡蜂蜜吧!”這讓我感到很欣慰。
事實證明,“和善而堅定”是有效果的,在以後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也會繼續秉承這一教育方式,和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