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39037600855

    說得祥細一些,是用前一個字的聲母與後一個字的韻母來注音,叫“切”,當然,那時還沒有聲母韻母一說。如:菜,此愛切。

  • 2 # TJ1031

    民國時期有注音。

    再之前對於生字難字以“某某切”(似乎是這樣)標註。其“某某”應為該字同音聲母韻母的簡單的字。

  • 3 # 信念永存777

    那又是怎麼知道,拼音怎麼發音的呢?這個問題很腦殘,單純的學字母和字有區別嗎?就學一個Y,和學一個一字有區別嗎。就像學英語和漢語有區別嗎。只是字母更容易掌握而已,更便於記憶,以便更好的更快的學習漢語。

  • 4 # 人涯孤旅2

    發明那個字的人,他想這樣讀和解釋,口口相傳下來了。比如武則天發明的曌,雖然知道的人不多,她說這個字讀“照”,日月當空的意思,現在就讀“照”了。笑死!

  • 5 # 行雲流水

    翻開字典,所有的字典最後都有現代漢語拼音與中國過去的舊拼音的對照表。你會發現他們就像是日文一樣,只是可能是他的使用不方便,促成了現代漢語拼音替代了過去的舊式拼注方法。

  • 6 # 直魚鉤

    我爺爺教我認字,按貓畫虎,前響學了後晌給不會的人寫一遍這樣記的牢。我小姑姑教我啊伯彩呆拚音我上學學的啊哦鵝拚音。!.

  • 7 # 萬水千山4376

    了不起,簡單,好學。解放前國民黨的叫注音符號,民主革命先驅根據日文改編的。越南文與漢語拼音差不多。大大提高了識字水平。

  • 8 # 資料完善度低

    拼音是借鑑“拉丁文”(又是”洋貨”哈,老杇們又不爽了)而創制的,那麼漢語是怎麼注音的呢?用文字相互注音。

    咱中國的文字是音意結合的“象形”文字演化而來(有興趣的讀者可學習《現代漢語》便可瞭解“漢字”的起源丶及其發展演變史),古中國人沒有發明出“音標”,只能用“音意”結合的漢字給新造”漢字”注音。比如,用“人”給“任”注音,又因平質不同而衍生出“認丶忍”等。所以今天的漢字有很多“音同而字不同,音同而意不同”的字;又由於“象形”符號的侷限性,造字機械丶困難,只能採用重疊丶疊加丶拆分組合的方法造字,如:聶丶從丶雙丶取丶惡等,又產生許多”字同音不同丶意同字不同”連古人很多時候都搞不明白弄錯字,這就是我們讀”古文”時常常遇到的“通假字”。

    而“拼音”化國家,最開始也是“像形文”,但最終走向“拼音化”,創立了“音標”,如“a”音啊丶“O”丶“e”,這樣,用音標造字簡單多了。也就不會出現“音同字不同丶字同意不同”,不會出現“通假字”。書寫也很簡單,表達意思也很明確丶直接,不會出現讓人猜的模糊語言,猜中了有“獎”,領會錯了,表錯情了捱打的尷尬了。

    所以,中國人都把過多精力用在文字上去了,浪費了多少人的青春和才智。我想說,那些要恢復繁體字的人,其實只為一已之私非為國家民族之長遠利益和發展也。

  • 9 # 狗窩窩主

    不太懂的。 但是我知道的有兩方法:一種是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一種是用拼音字母以前咱們國家有另外一種拼音方案。看看漢語字典,詞典後面都會有漢語拼音方案。

  • 10 # Lishaoqi

    在沒有漢語拼音字母以前,是用注音字母標註讀音的,注音字母也稱為注音符號,其讀音及與漢語拼音字母的對照表如以下兩圖

  • 11 # 規範使用者名稱007

    建國前也有拼音,只是不用羅馬字母,是另一套拼音方式,比較難學,不適合推廣。現在查大本的字典,裡面就有相關內容。

  • 12 # 虔將韻丹

    拼音注音法之前一是用漢字來給漢字注音,如“盈”字讀作“英”;二是用正切法來注音。如“雁”字讀作“衣安切”。古時的正切法還是挺準確的,《說文解字》等古籍都是用這種方法注音。

  • 13 # 雲中子595

    你可以找一本老的新華字典看看,過去中國也有自己的拼音法,只不過後來改為現在的拼音法,中國人是最聰明的民族,要不然中國估文字和文化能傳承幾千年。

  • 14 # 5290607

    是的,有人質疑現在的一年級語文課本先認一些字,再學拼音。實際上是先有漢字後有拼音的,所以這樣的編排也是符合歷史認知規律的。

  • 1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現代社會,拼音對於中國人來作用極大,我們都是跟著拼音丫丫學語一步一步走到現在,而且漢字的數字化以及中文網頁的發展也多虧了拼音,畢竟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一共超過91251個,常用的就有幾千個,如果沒有拼音,再大的鍵盤也是抵不過的,

    但是你知道嗎?拼音並不是古代就有的

    漢字讀音的標示和傳承可分三大類。第一類是用漢字記音,早年盛行過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辦法。直音法:是用一個漢字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如“仁,音人”。反切法開始於東漢,這種辦法是採用兩個字拼合起來為另一個字注音。第二類是用創制於五四運動前後的“注音字母”。第三類是用拼音字母來給漢字注音和記錄漢語,有威妥瑪式方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當然都不如現代的拼音簡單方便了

  • 16 # 冰戈

    其實拼音有兩種,早在1924年國民政府就發明了國語拼音,並在部分地區試行,1928年全面推廣。咱們現在使用的是現代漢語拼音,發明於1954年並試行,1958年全國推廣,同時停止使用國語拼音。據說,國語拼音現在臺灣還在使用。

  • 17 #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2

    首先應該明確一下,拼音不是建國後發明的。

    最初給漢字注音的用的就是拉丁字母A、 B 、C 、D⋯⋯共有26個,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字母。

    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經有370多年的歷史。

    這還得追溯到明朝,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

    後來法國的傳教士尼金各又用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

    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方便西方人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

    以後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威妥瑪式”。是鴉片戰爭後,曾任駐華公使等職的英國人威妥瑪擬定的。

    1892年,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盧戇章,仿拉丁字母筆形自造了一種“切音新字”。

    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制定了“國語羅馬字”。

    1931年,吳玉章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為後來漢語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5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並公佈了巜漢語拼音方案》。對推廣普通話以及促進我國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1977年在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巜漢語拼音方案》來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從此,我國制定的巜漢語拼音方案》便登上了國際舞臺。

    這個方案是根據普通話語音系統制定的一個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語音的方案。

    它由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和隔音符號五個部分組成。

    漢語拼音字母採用的是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原來是古代羅馬人使用的拉丁文的字母,後來又有所補充,就成了現在的樣子。這種字母筆畫簡單,構型清楚,便於書寫和閱讀,目前已經被許多的國家採用了。它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也可以說是現代科學廣泛使用的符號。

    這套字母用於漢語注音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在我國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實踐也證明了拉丁字母能夠比較準確地記錄下普通語音素的實際讀音,比過去使用的注音符號優越。

    給漢字注音的時候,每個音節作為一個單位,分開來寫,在書寫口語的時候,同一個詞的各個音節連寫在一起,以詞為單位,不以音節為單位。

    這些字母是西洋人都熟悉的,它的名稱讀音比較接近德文,而不是接近英文。

    漢語拼音方案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是科學的,學起來容易,用起來簡單。

    巜漢語拼音方案》,無論從注音方面,還是從資訊傳遞方面來講,都很方便。

    那在這之前,古代的人又是怎樣知道一個字的讀音的呢?要做到這一點,基本上是採用了兩種方法。

    【標註法】

    我國古代沒有拼音字母,是使用漢字來注音的,就是拿同音字或近音字相互標註,一般情況下是常用字注冷僻字。這種注音方法叫做“直音”。

    但“直音”有很大的侷限性,有時候這個字沒有同音字就找不到同音字來注直音;有時候這個字雖有同音字,但是那些同音字都是生僻的字,注了等於沒注,以生僻字注常用字越注越糊塗。

    【反切】

    到了漢代,就發明了“反切”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兩個字來注一個字的音,上邊的字表聲,下面的字表韻。

    這是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來分析字音的一項創造。

    用反切法可以給每一個漢字注音,古代的字書就是反切的總彙。如此,讀書識字就方便得多了,如果遇到一個字不認識,一查字書就能找著。

    反切法在讀書識字方面的應用非常廣泛,而掌握它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一項基本功。反切法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把一個音節分為音樂調三個組成部分,並注重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些基本原理很值得我們總結和繼承和發揚。

  • 18 # 詩人孫慢慢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拼音是近代西方文字傳入中國後才產生的。

    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要知道一個字的讀音,拼音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用拼音來標註字音,十分方便,實用。

    古代人沒有拼音,那人們是怎麼知道每個字的讀音的呢?

    其實沒必要擔心。

    因為古人也很聰明。他們為了解決讀音的問題,發明了各種韻書。

    三國時期,魏左校尉李登編過《聲類》,西晉呂靜寫過一本《韻集》,按宮商角徵羽來劃分。南北朝的沈約開創四聲之說,把聲調分成分平上去入。這個對格律詩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部集大成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編撰的《切韻》。這也是唐代的官韻。

    切韻,是藉助兩個字來確定一個字的讀音,《夢溪筆談》中說“上字為切,下字為韻”。

    如“漢”這個字,是呼旰切,等於用“呼”字發音的前半部分,加“旰”字發音的後半部分。

    “魯”這個字,是龍五切,就是用“龍”字發音的前半部分,加“五”字發音的後半部分。

    其實我們今天可以這樣理解,所謂切韻,切就是用這個字的聲母,韻就是用這個字的韻母。

    宋代又發展出了《廣韻》,更加的成熟完善。

    章太炎《小學略說》中說過:“後出之書,獨有《廣韻》則粲然者矣,上考經典釋文及一切音義,舊音絕響,多在其中。”

    所謂小學,就是古人專門研究文字含義跟音韻的學科,讀書人都會學的。所以儘管古代沒有拼音,但是要知道一個字的發音,還是不成問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種湯圓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