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哥尋味

    在六七十年代電影對於我來說誘惑力太大啦,那時經濟能力有限經常光顧電影院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聽哪裡有放露天電影的那就別提有多高興,並計算一下離家距離作好時間準備只要走路能到達的地方都要去,有時看了一場露天電影淋個露雞湯是常有的事,又有看完露天電影和夥伴聊著電影情節回走著回家,想想兒時這些情節真的記憶深刻,看看現在想看個電影只要手指輕輕一點就解決,真的感嘆社會進步太快啦。

  • 2 # 億端文化

    作為一個出生於七十年代的人,對於露天電影有著太多的回憶。那時的電影很少,所以幾乎每一部都看過,而成長在國營工廠大院的我們,大多數影片都不用去電影院買票觀看,隔三差五就有免費的露天電影在大院裡播放。

    如果晚上大院裡放電影,工會的叔叔們很早就會用大喇叭通知,性急的孩子連晚飯都不好好吃,應付兩三口就拎著小板凳去佔位置了,當然,“c位”永遠屬於強者,打架厲害的孩子即便晚到也能“踢”出一片空地來。如有意外,後排的觀眾便可以在電影開場前先圍觀一場武打表演。

    印象中看過的露天電影有《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一江春水向東流》、《野火春風斗古城》、《列字九十九》、《黑三角》等。當時的戰爭片和反特片是最吸引孩子們的。

    一晃三四十年過去了,露天電影仍然時不時會在腦海中播放,它承載著太多的童年記憶。

  • 3 # 暢哲746

    記得,而且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當時文化生活比較單調,電影對於老百姓誘惑太大了,電影“紅樓夢”復映,電影院晝夜放映,還供不應求,電影票非常緊缺,電影票價是按角計價,哈爾濱十幾家電影院掐指可數,道里區有東北電影院,兆麟電影院,兒童電影院,顧鄉電影院,銀都電影院,哈爾濱影劇院(紅專街)等。道外區有新聞電影院,民眾電影院,松光電影院,紅星電影院,靖宇電影院等,南崗區有哈爾濱電影院,亞細亞電影院,和平電影院,長虹電影院,太平區太平文化宮,黑天鵝電影院,香坊區香坊電影院,動力區建築文化宮,其餘是各單位自管的文化宮,俱樂部等。

    在夏天,特別是避暑季節露天電影應季而出,其它三季沒有露天電影。

    道里公開對外售票的露天電影我常去的有二處,一,紅星體育場(紅旗街與高誼亍口。二,兆麟公園內的小南島上。

    那年代電影記得有〈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黑三角〉,〈小兵張嘎〉,〈小花〉,〈芙蓉鎮〉,等等。

    回憶起當年看露天電影,和現在人手一部手機,任何電影隨意看,變化真是不敢想,感恩飛躍的網路時代。

  • 4 # 李彬v3nd

    在七八十年代能看一場露天電影那是最大快樂,那時候不象現在文化娛樂豐富,農村基本上都沒有電,更談不上手機上看抖音,電視上看連續劇,看電影就是唯一娛樂享受。

    那時候每個公社(現改為鎮)有一個流動電影放映隊,每個公社有三四十個大隊(現叫村),每個大隊輪流放映電影,每個大隊又輪流每個村莊上放映,每個村莊一年也就放一次電影。輪到哪個村莊放映電影,村孑裡就象過大年一樣喜慶熱鬧,出嫁的姑娘,沒過門的媳婦都要接來玩看電影,準備豐盛的大餐,家家都有客人好不熱鬧。

    在農村電影都搭在寬敞的稻場上,下午電影都搭起來了,個個都早早吃罷晚飯去佔好位子。最前面都是小朋友拿個草把坐在地上,中間是坐凳子,後面是坐板凳,再後面就是站著看電影了。方圓十幾里人們都跑來看電影人山人海。沒有地方站了,稻草垛子上也擠滿了人,就連電影螢幕背面也擠滿了人看反影。

    晚上電影場上還來了許多做小生意的,夏天有賣西瓜,冰水,秋季賣水果瓜子的等。晚上看電影也是青年男女尋找意中人談情說愛的好機會,很多小青年不是衝著電影來的,就是尋找浪漫來的。有時候出來一部好的電影片子,一晚上能轉場三次,我記得最深有(五朵金花),還有為了看(白蛇傳)跑了十幾裡看第三場,看完電影天就矇矇亮了。

    那時在農村看露天電影的熱鬧場面再也回不來了,現在各自在家看電視玩手機雖說方便了,可沒有了那時候人們都擠在一起看著電影,鬧著家常的那種愉快與幸福和熱鬧非凡的場面。

  • 5 # EASY22

    記得小時侯俺村如果放電影,我們早早地就在銀幕前一點用磚頭佔地方,還用粉筆寫上名字!小夥伴們在開影前到處瘋玩兒,嗨嘀很吶!!!等電影開始了,大家都躺在那兒看,,,,等電影結束了,還躺那裡一大片!第二天媽媽問我昨晚演的啥電影?我說不記得了,等我醒了人全走了!哈哈哈哈哈哈!!!!小孩子其實就圖個熱鬧而己!這就是我童年的電影記憶。

  • 6 # 馬馬虎虎77371250

    這樣的電影播放一般是受當地區鄉政府文化部門統一安排,在人口比較集中又便於觀看的地方進行,如學校或者是空曠的垻垻。他們會在幾天前提前通知,放映地也會提前作些準備。每每到放映那天傍晚時候,人們都會提前吃夜飯,大人牽著小孩,攙扶老人,帶上條凳等,從附近的四面八方陸續而之。

    每當此時,人們特別是就近的就會把桌凳先拿去站最佳的位子,因為不存在憑票,只有先後。所以,離得遠的,去得晚的,就只能靠後並在遠處看。由於地方狹小,人員眾多,銀幕是一張帶黑邊的大白布,用繩子拉著四個角,低邊離地大約兩米左右。本來整個場子人高低不一,有的會站在凳子上看,有的小孩會叉坐在大人肩上看,這樣一來,如果個子矮小的或是視力和聽力不好的,往往一場電影都可能是看不全或是根本就沒有看出個啥玩意兒。

    那時候,沒有電,只能靠燃油機發電。放映時,隨時會是:銀幕上歌聲嘹亮,槍戰聲陣陣,下面孩子們鬧騰,發電機聲隆隆。但是,但是,人們仍然會全神貫注的盯著那張銀幕,僅管放映技術和銀幕上經常是雪花飛飛,無彩無色,甚至斷斷續續的,大家依然會很滿足。

    幾十年過去了,《五朵金花》、《英雄黃繼光》、《苦菜花》和《上甘嶺》等電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看過的。露天的垻垻的電影給咱們這代人留下的記憶,永遠不會忘卻!

  • 7 # 逐夢老五

    誠邀感謝:

    出生在80年農村的我正好趕上每年夏天時候每個星期天的晚上村子裡廣場上都會放露天電影的童年時光,時間飛快,一轉眼自己都已變成了大叔

  • 8 # 五星好評

    看露天電影一怕燒片,最怕停電。有時候一等就是兩小時。最愛看反特片。秘密圖紙,鐵道衛士,羊城暗:哨,跟綜追擊,國慶十點鐘!

  • 9 # 寒月驕陽1

    那時候的電影真愛看,寒冬臘月夜晚放電影,我們一聽說村裡放電影了,都很開心。幾十年過去了,回憶起來那時候,天氣寒冷,肚子吃不飽,穿不暖,因為那個年代家裡都窮,而我家更窮,一樣好處,那時候我們受冷受餓,但是我們沒病,從來不會感冒,棗,桃,杏從青澀開始吃,吃到秋季下架,感覺什麼都很好吃。

  • 10 # 公證25324572混蛋

    是的那個年月中國人看電影是最大娛了,記得那時候我家住在廠區,露天電影都是各工廠組織的,那年為了看少林寺,我們老早就去佔地方,盼著快點黑天,終於放電影的把放影機支上了,突然間喇叭響了,觀眾朋友因片原緊張,我廠排到十點上映,沒有一個人站起來走的大家等啊等啊,十點過了片子沒來有人開始嚷嚷,等啊十一點半片子來了一半,終於開演了看一半突然間停了,片子沒了,在等這時沒有一個人起來走的十二點片子來了……

  • 11 # 性情中人3963

    讀初中的時候,難得一次看露天電影,電影不好看,就站的遠一點,旁邊一個女孩,應該也是初中生,具體不詳,和我站的很近,不知怎麼就用胳膊肘碰她的胸,她像沒事一樣,任我碰,一直碰到電影完,也不敢看她的臉,見不得人,覺得羞恥,又忍不住

  • 12 # 東南圓角

    七八十年代由於農村(包括縣城)電視沒普及,農村文化生活單調,無非是聽場大鼓、揚琴,看一回業餘文藝演出,所以看電影成了一種離不開的精神生活和娛樂形式。公社(鄉鎮)電影隊不論轉到那村去放電影,電影場上都是人山人海,象趕廟會,又象過大年,全莊,全村都洋溢著歡樂和喜氣。後來由於電視普及,特別是數字電視,到現在智慧手機普及,文娛活動多樣化,看電影的觀眾少了不少,雖然現在各鄉鎮電影隊都使用數字電影放映機下村為農民放映公益電影,但很難找回七、八十年代放露天電影時的氛圍和那麼多的觀眾。其實這種科技的進步,社會的進步值得欣慰。不過在一些地方看露天公益電影的觀眾還是不少的。如圖:江蘇省雎寧縣官山鎮露天電影場景。

  • 13 # 龍騰嘯嘯

    兒時喜看,地道戰,奇襲,英雄兒女,東進序曲,偵察兵,平原游擊隊,黑山角,等,外國片:多瑙河之波,列寧在十月,腳印,原形畢露,橋,追捕等,中年歡看,不該凋謝的玫瑰,燕歸來,甜密的事業,喜盈門,紅牡丹,與魔鬼打交道的人,月亮彎的笑聲,人到中年等……,露天電影,露看各路時代尖兵。已成回憶,很難相伴天空星月!

  • 14 # duh23333

    記憶最深的就是在工廠家屬區廣場看露天寬銀幕電影。為掛一張寬銀幕(比現在的巨幕小很多)師傅耗時半個多小時,銀幕掛好了還要等放映寬銀幕電影用的變形鏡頭從別的單位借來後才能開映。

  • 15 # 南嗦

    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的情景歷歷在目。我家居住地是礦區,那時候國營煤礦可景氣了,礦上有專門的電影隊,我還記得那個放映員叫老徐,老徐經常一付嚴肅的面孔,小孩子們都很怕他。放映電影的露天場就在礦部院外的廣場上,那時礦部是個兩層樓,在當時是我們村最高的房子了。外面的廣場很寬闊,能容上千人看電影。那時國營煤礦很有錢,業餘文化生活也比較豐富,一週能演三四場電影。今晚有沒有電影,演什麼電影都是提前通知的,一有電影小孩子們早早地就到廣場佔地方去了,除了自己的板凳外,還要在廣場外拿來磚塊給大人們佔好地方,大人們是到電影快開演才來的。電影開演的時間一般是固定的就是晚上八點。到有電影的時候,小孩子們六點多就去佔地方了,這時整個場上熙熙攘攘,孩子們的嘻鬧聲、叫喊聲,聲聲不絕。等到放映員老徐一到,廣場上就漸漸靜了下來,電影一開,除了電影裡的聲音外幾乎聽不到其他聲音。大家看電影很投入,大家的情緒會隨著電影情節的變化而受感染,互相之間的情緒也會感染,印象最深的是演過一個北韓電影叫《賣花姑娘》,電影裡的主人翁很苦,大家看的都淚流滿面。因為是第一次看北韓電影,當時和北韓關係又特別好,所以大家對這個電影及電影中的人物評價很高,我記得我們班有個姑娘很漂亮,大家就給她取了個"賣花姑娘"的外號。

    小時候在露天廣場看過許多電影:巜地道戰》、《戰雷戰》、《紅色娘子軍》等等,看電影也是我童年最有意義的記憶了。

  • 16 # 溫柔百香果KN

    由於那時沒有電視更沒有手機,家裡就只有一臺小收音機。看電影就是主要的娛樂方式,學校也會組織學生集體去電影院看電影,小學時是5分錢一張票。

    有的家庭條件不好,連5分錢都拿不出,只能很委屈地不去看電影。後來上初中後,是1毛錢一張票。

    因為,我們住的單位家屬院人不多,只有十來戶人家,所以從來就沒有放過露天電影。我們只好去離我們家不遠、西邊的中心醫院家屬院和東邊的六處家屬院看電影。

    在學校裡,就會聽到同學們說,今天晚上他們家屬院要放電影。所以,吃過晚飯後,給家長說一下,就會和家屬院的小夥伴們約著一起去看電影了。

    由於那時家家孩子都很多,家長晚上不是在單位開會學習,就是在家幹家務,家長很少有時間去看電影。所以現場內大部分都是小孩,但也有奶奶爺爺或姥姥姥爺不放心帶著去的。

    這兩個家屬院放電影都是在籃球場內,儘管我們會早點去,但再早早不過他們本院的。去到時,會看到有很多小板凳已經搶先佔了位置,我們只能遠遠的在後面觀看,甚至於有時要在反面才能看到。

    但心情卻非常高興,回去的路上與小夥伴會興致勃勃地說,第二天上學,還會意猶未盡在學校給同學們再議論電影情節或經典臺詞。

    當然放露天電影一般都是在夏天,即看了電影,又乘涼了,一舉兩得。還有,那時電影片子不多,一部電影都是反覆播放、反覆觀看,但常看常新,竟然沒有厭煩過。

    沒有說這電影我看過就不去看了,在家裡玩。還是一聽說演電影,仍然是興奮的像第一次看一樣,慌忙的去。比如說《紅燈記》、《沙家浜》、《地道戰》、《地雷戰》和《平原游擊隊》等,看了無數遍,裡面的臺詞都快會背了。

    後來,我上高中時(1979年)還有露天電影,但由於學習緊張就沒有再去看過。再後來就是上了中專以後,與同學們都是去電影院看電影,再也沒有看過露天電影了,好懷念!

  • 17 # 八義集

    電影院的隔壁有一個小一點的封閉禮堂,是雨天唱戲和放電影用的、太小太悶,我進去過一次,那是姥娘一起看戲的,後來年久失修,這個小禮堂基本就不用了。

    電影院是露天的,院子很大,裡內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幾十排高高矮矮的水泥凳,顯得十分空曠,滿員時能容納上千人,院內放映室、發電室、售票室、宿舍和辦公室、廁所等一應俱全。

    平時那裡放電影,逢年過節、遇到大事,也是鎮裡舉行大型演出或重大活動的地方。

    每逢村裡停電的時候,電影院生意最好,人數翻倍,摩肩擦踵。

    電影院有鎮裡唯一的發電機,停電時就轟隆隆啟動了,把電影院照成了老鎮的中心,在不穩的低壓下,也能勉強的、斷斷續續的播完一部電影。

    當年,農村晚上也沒有其他娛樂活動。天沒擦黑,人群就都向老電影院湧來,一路高談闊論,爭論著即將播放的電影。

    乘涼的、聊天的、下棋的、相親的、約會的,不約而同,匯聚於此。

    尤其是電影播放時,電影院周圍一早就人聲鼎沸了,小攤小販也聚了不少,在等待電影開場的人群中,兜售各種零食,儼然一個小市場。

    我就曾經在電影院賣過煮熟的菱角和花生,體驗過賺錢的不易。

    對於小孩子來講,晚上蹭票看電影,更如過節一樣的熱鬧和歡欣,碰到好電影,餓著肚子也是常有的事。

    夏天看露天電影被蚊蟲咬得體無完膚,冬天坐在冰冷的水泥凳子上、被凍得哆哆嗦嗦手腳都沒了知覺……可熱情不減,在大螢幕前如痴如醉、全情投入。

    那時家裡窮,一毛兩毛錢,都可以買塊豆腐一家吃一天了,想讓家人給買張電影票是不可能的,小孩子自有小孩子的辦法,想盡各種辦法逃票。

    為了看電影,真是絞盡腦汁,和查票檢票的人鬥智鬥勇:

    低著頭拽過不認識的買票大人的衣角,尾隨進門,被檢票的趙大驢當眾揪出打了一個耳光,被打得眼冒金星,就地打滾,趁著趙大驢一不留神,爬起來就竄了進去,心裡還真叫一個慶幸;

    裝作鄰居家有急事,火急火燎的電影院裡找人,急吼吼的趁查票的沒在意,就衝了進去,但用過幾次後就不靈了;

    爬過電影院牆頭,肚皮被刮破過一道道傷痕、腳踝被摔過腫脹幾天,忍著身體上的疼痛,也要堅持把電影看完;

    鑽過電影院廁所邊的地洞,被蹲守在那裡的值班人員堵過幾次,追的我們滿院子跑;

    有一次從電影院廁所牆頭跳下,正好落進糞坑裡,屎尿濺了一身,又沒有水擦洗,只能用一些蓖麻葉簡單擦擦,臭烘烘的繼續看電影,回到家裡,家裡說怎麼身上一股屎尿味(自己看完電影,興奮的都忘記這個茬了。)

    拿過廢票冒充真票,幾次僥倖過關,幾次卻被惡狠狠地推出護欄;

    和幾個小夥伴一起撿破爛、粘知了,賣錢,湊錢買票,一個人進去後,從門縫或牆頭塞票出來,剩下的人陸續進去。不過,後來查票的趙大驢撕票撕的厲害,這招就不好使了。

    沒票的小男孩,有時會在電影開始後的幾分鐘,趁著檢票人走開,偷偷地爬進鐵門,溜進電影院。或是從電影院後門的廁所圍牆翻牆而入,但那要冒著被逮的風險。

    電影院為了防止太多的小男孩無票翻牆,有陣子電影開始前是憑票進入,但是不撕票角,而改為放映前幾分鐘檢票。沒票的要麼加雙倍的錢補票,要麼就被罰電影散場後打掃全場衛生。

    實在進不去了,就只好全程聽電影,在電影快結束、出口開啟放行時,衝進去看十幾分鐘的片尾。記得那時,電影放了一半,大家就聚在門口大喊,“趙大驢,放行;趙大驢,放行!”

    當時,蘇北小鎮農村條件有限,只能是電影院放什麼電影,就看什麼電影,沒有條件挑三揀四的。

    即便如此,童年時代的電影,也給了我貧乏生活莫大的快慰,知道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尤其是電影情節續不上時,反而展開了聯想的翅膀。

    記得當年曾看過的電影有:

    1.故事片:《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香魂女》、《寡婦村》、《紅高粱》。

    2.武打片:《少林寺》、《南北少林》、《南拳王》、《武當》、《少林小子》、《木棉袈裟》、《海市蜃樓》、《無敵鴛鴦腿》、《金鏢黃天霸》、《天下第一劍》、《通天長老》、《神龍劍俠呂四娘》、《少林寺弟子》、《鷹爪鐵布衫》。

    3.包場電影:《少年犯》、《血戰臺兒莊》、《媽媽再愛我一次》、《魯冰花》、《鬥雞》、《世上只有媽媽好》。

    4.喜劇片:《二子開店》、《京都球俠》、《神鞭傻二》。

    5.戰爭片:《大決戰》、《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平原槍聲》、《淮海戰役》。

    6.最恐怖的電影,莫過於83年的《畫皮》,現在想來還是有些膽戰心驚。

  • 18 # 野菜綠色

    七八十年代,放電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封閉式,在公社大禮堂放映,是要買票的。另外一種露天電影免票的。

    在大禮堂放映基本上沒有眼福,兄弟姐妹多,雖然只要兩三分錢一張票,爸媽也捨不得。

    無奈之下,本地的孩子們在大禮堂圍牆外一邊嬉鬧一邊聽電影。當年電影臨散場十至十五分鐘,守門崗的人員就撤了,我們就衝進禮堂裡看一點影片尾,過過影癮,電影散場了,我們也回家了。

    聽說放露天電影,孩童們樂得像過年似的串門相互轉告,期盼晚昏早一點到來。還央求奶奶早點做晚飯,結果被訓了一頓。

    下午三四點鐘就把長凳子搬到廣場,確切地說是曬穀埂,佔據有利地形,有些時候為了佔地盤,孩子們都打架了。為防止他人挪動凳子,相互私約關心照看著點。

    吃了晚飯,早早到了曬穀埂,大小年齡的孩子們,分成兩組,做貓捉老鼠的遊戲,一邊玩一邊等電影播放。大家還關心下次什麼時候再來放電影,放什麼片,放映員態度和藹,不厭其煩地回答孩子們的提問,樂得孩子們有個盼頭。

    那時放電影老是跑片,跑片就是一部片同時在其它幾個地方放映,甲方放完後又騎腳踏車傳遞到乙方,像接力賽一樣。

    曬穀埂上,人山人海,正面佔不到位置,就在電影幕後面反著看。

    若戰鬥故事片,當影片吹響衝鋒號,孩子們會不約而同呼喚衝啊殺的聲音或鼓掌,心境完全投入電影劇情中,甚至大人們也興奮的喊兩嗓子!

    電影散場後回家,一團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當年沒有路燈),就憑自已熟悉的感覺,哪裡有路階哪裡轉彎。我爸抱著熟睡的小弟,我肩扛著長凳子深一腳淺一腳,不小心凳子的腳碰到妹妹的頭了,哇哇直哭。還告狀爸媽,說我是故意的,我受了冤枉氣,但想起電影的故事情景,心坎還覺得美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驍龍835機器越來越多,還考慮小米6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