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蘇粉紅痴

    我認為書法沒有失傳,理由如下

    第一,作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傳統書法如碑帖,石刻,帛書,等等作為文物儲存很好,書店玲琅滿目,居家收藏,書法大師的真跡更是無價之寶,即便流失他鄉,國家不惜一切代價也贖回,便於後人們學習書法,傳承中國文化,青山在,何愁沒柴燒?

    第二,書法學習隊伍龐大,組織健全。中書協,省地市,機關團體,老年大學都有書法協會,主要任務是學習書法。君不見書法進課堂,校內校外,成人書法培訓班雨後春筍?何謂失傳?

    第三,國展,個人展,書法賽事接連不斷,少兒書法,老年書法,女子書法,報刊雜誌,網路媒體,大學書法專業,博導碩導,哪一點與書法沒牽連?

    第四,現代技術提供書法傳播大舞臺。多媒體深情並茂展示書法筆法,書訊,書法學習得到廣泛應用,交流。古人學書靠家傳,師傳,如王羲之,王獻之,一直到智永,米芾傳給兒子米仁友,張旭傳顏真卿,顏真卿又影響懷素,純屬封閉型單一密傳,口訣,手授。現在是開放共享的大資料給書法愛好者提供了學習書法的便捷。書法傳承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想來之所以提問者提出此問題,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因為當前書壇亂象給人們帶來憂慮,書法失傳絕非空中樓閣,杞人憂天。老幹體,怪書,醜書,把書法當雜耍大行其道,他們徹底拋棄傳統,另起爐灶,拿毛筆寫字就是書法,就像現在的糧食,豬肉沒有從前的味道是一樣道理,書法缺少高古筆意,嗅不出書卷氣,更多的是浮躁不安,急功近利。還真給人一種書法失傳的感覺。

    不過,上述四點足見書法主流是好的,書法無論如何是不會失傳的,在中華復興,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書法將會迎來風清氣正的大好時光。中國書法將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 2 # 夢中晴雨

    書法失傳不失傳,我是一個外行,也是個睜眼瞎,還真不知道。我們位處甘肅通渭縣,這裡是全國文化書畫之鄉,每家每戶都要在堂房正壁上敬掛中堂和條幅的字畫。不論價錢高低,都要花錢買著掛的,甚至在側牆都要掛上四屏字畫,有錢人還要在其他房如臥室,書房等都在適當位置掛畫平幅或條幅字畫,已蔚然成風。好多人在練書法,學畫畫,已成一種自然的理想和追求,沉浸在文化的薰陶中,樂此不疲。近年來,國家在這裡舉辦過多次書法大展。我總的感覺這種濃濃的社會風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好風氣,值得大力推廣,弘揚。不過,把書法作品過度產品化,商業化,產業化,是否合理,是否正確,有待商討,有待規範標價。謝謝!

  • 3 # 書法有云

    你認為書法失傳了麼?

    我不認為書法失傳了,相反的,書法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進一步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觀點如下:

    一、對“書法”定義

    一般來說,書法是中國獨有的一門書寫漢字的藝術,其包含著筆法、筆勢、和筆意三大要素。其中筆法與筆勢是技巧部分,筆意是神采方面的,其蘊含了書家的情感與性情。

    二、書法字型的演變

    從最早的甲骨文開始接下來到金文、六國古文、籀文、再到秦朝小篆、漢代隸書、魏晉的草書、楷書以及隨後的行書。

    至今,我們完全可以找出以上所有字型所傳承下來的實物或碑帖拓片或真跡,因此,字型上的傳承並未遺失。

    三、筆法的傳承與變更

    我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是:提問者是不是想問王羲之的筆法是否失傳?在很多的論述中有談及王羲之筆法的失傳,但是,其實未必,這裡我們首先需要對“筆法”給個定義以便幫助理解。

    筆法,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對筆法作出理解,廣義來說,筆法是指使用毛筆的方法;狹義說來,筆法是指字中點畫的寫法。使用毛筆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寫好點畫,也就是寫好字,因此,不管是從廣義還是狹義來說其意思是很明確的。

    以下為書法筆法傳承關係圖:

    四、新時代下的書法

    字型的演變規律是“由繁至簡”,從早期的不規範無定型的大篆字型到規範化、標準化的秦篆,再到改弧為直的隸書,秦篆的長方形到隸書的扁方形再到楷書的正方形演變,由繁體到如今的簡體,每次字型的改變,筆畫越來越簡化,但是,筆法卻越來越複雜。

    因此,當前正是書法創新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書法歷史至今近4000多年,真正流芳百世的書家不多,相信在當今社會下就有機會出現這樣高度的書法家。

    綜上所述

    因此,書法不是失傳,而是迎來了歷史上一個重大的機會時期,真正能夠平心靜氣的人,能夠傳承且創新的人將會是書法歷史上又一個流芳百世的人。

  • 4 # 老美詩書齋

    近二三十年來,在西方文化衝擊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書法的傳承發展受到了很大影響。科技越是發達,資訊越是流通,對中國書法的衝擊力就越大。現代人用電腦、手機通訊,幾乎不寫信,過去用毛筆、鋼筆寫信的傳統基本上失傳了。書法的實用功能逐漸喪失,開始朝藝術化方面發展,改革開放以後更是大踏步走向商品社會。當下很多人受功利誘惑靜不下心來研究傳統,走歪門邪道,媒體又喜歡獵奇,而真正經典的、傳統的東西反而得不到傳播,導致大眾漸漸失去了書法審美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一個跟書法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人來說,我感到身上揹負了一種責任感,特別想把中國傳統的、經典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傳下去,讓年輕人有一種“文化自信”。

  • 5 # 梅梅梅子

    小女子認為,書法從未失傳,只是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身上。

    書法,上至先秦三代,最開始刀筆為工具,骨,銅,石為載體,繼而竹木簡帛,墨筆大興。

    書體的每一次流變都像一次脫胎換骨。時代不斷前進變化,其內涵本身也在不斷演繹,蛻變,歸根結底,書為心畫,這根脈始終清晰。

    書法作為一個藝術,它的傳承代不乏人,近代的館閣體,啟功,田英章,田蘊章以及近代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盧忠蘭等,都是大書法名家。

    書法,是藝術界最高境界,也是最難的,學習時間長,終身離不開書法。

    只要中華文明所依賴的文字沒有泯滅,就永遠不會失傳。

  • 6 # 蛻山徐康巖

    書法不是與漢字並存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前期,沒有書法,漢字一直在變革中,書法產生於漢末的曹魏,由蔡邕所創,成熟於東晉王羲之,故,書法又被稱為魏晉筆法。當時稱這種書寫既快又美的的高妙書寫技術為法書,後來傳抄為書法。漢字至此沒有再變革過。此乃書法之功,漢文化也因此得以傳承不衰。書法一直秘傳於上層建築之間,民間幾乎不知有此物。王羲之把筆法總結完善並應用到極致。至此筆法一直在王家單線傳承,到七世孫智永和尚才外傳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陸柬之,隋末唐初書法因此大興。至唐天寶年末,書法失傳!之後出現印刷術。蓋因魏晉至中唐,書皆手抄本,書法之失傳,書籍質量下降,故,開始刻版印刷。我們從古寫經墨跡可以明顯看出,中唐以後書寫水平陡然而降,晚唐寫經全無法度。至宋代,已成匠字矣。至元趙孟頫出,妙悟筆法,經典復歸。趙能並列於唐賢,不虛也。其後至今書法再度失傳。

    圖1晚唐寫經

    圖2隋人寫經

    圖3唐人寫經

  • 7 # 言修書畫

    縱觀上下幾千年的文明,“書寫”從未間斷,但是不管書法的自覺地傳承,或是不自覺的延伸,在這種看似連續的外表下,“斷裂”的內部現象卻時常出現,斷裂的原因首先,支撐書法藝術的創作工具和載體受到影響。上世紀初,硬筆的引進致使毛筆退出社會生活,而到世紀末則又以電腦鍵盤替代了手工書寫,再加以文言文的“隱退”,廢除漢字,漢字簡化、拼音化,直接導致書法所依靠的硬體體系近於失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控制尿酸,保護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