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一少年

    古人雖然沒有牙刷來刷牙,但是他們有其他的方法來保持牙齒的清潔,比如漱口法,用鹽水、茶水等作為清潔牙齒的工具除了漱口古人還會用牙籤剔牙或者用手或布條揩齒,後來古人就找到了清潔牙齒的工具,那就是柳枝這應該是中國牙刷最早的雛形了,在晚唐時盛行將楊柳枝泡在水裡,因為楊柳枝裡面富含纖維,刷牙的時候就用這些纖維來清潔牙齒上的汙垢,保持牙齒的清潔。所以古人有“晨嚼齒木”這一說法。

    到了南宋開始有記載類似於製造出售牙刷的店鋪,根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南宋臨安著名的店鋪就有“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而且貨郎沿街叫賣的物品中也有類似牙刷一樣的東西叫做“刷牙子”。可見當時牙刷相對來說已經是比較普通的一件物品。在1954年,中國從遼代墓葬(公元959年)中出土兩把骨質牙刷柄,這被學者認為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那時候的牙刷是用骨頭、竹子、木頭等物做成,頭部鑽一排一排的孔,用馬尾當刷毛,差不多和現在的一樣。

    既然有了牙刷還得有牙膏才配,根據唐代醫學家王燾在《外臺秘要》中記載了牙膏的配方:“升麻半兩,白芷、蒿本、細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研,右六味搗篩為散,每朝楊柳枝咬頭軟,沾取藥揩齒,香而光潔”這就是早期中藥型牙膏了。

    說完刷牙再來說說洗澡,古人洗澡不像我們天天都可以洗澡,他們會隔幾天洗一次,在《禮記》中的《內則》講到:“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而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而在漢代也有5天洗澡一次的說法,到了唐代10天洗澡一次,這也是當時政府官員休息的日子,稱為“休沐”意為休息洗沐。那麼古人洗澡的時候是用什麼洗的呢?《禮記》中的《玉藻》篇中記載:“日五盥(洗手),沐(洗頭)稷而靧(洗臉)粱。”這裡是講每天要洗五次手,要用洗稷的水來洗頭,用洗高粱的水來洗臉。這說明先秦時期洗澡的時候用的是淘洗穀物的水。

    後來古人又找到一種去汙能力非常強的植物果實---皂莢。它是中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樹所結出的果實,含有胰皂質,其汁有極強去汙能力。這是一種純天然的洗滌用品,由於它的洗滌效果好,為當時王公貴族所喜愛。《南史·齊本紀》記載,齊明帝蕭鸞便“嘗用皂莢”。

    除了皂莢之外還有一種類似的物品叫做“澡藥”也具有去汙的作用。“澡藥”是用肥珠子和豆麵做成的。肥珠子是一種中藥,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肥珠子是一種高山之中黑色堅硬的果實,因為圓的像珠子所有叫做肥珠子。古人用這個肥珠子煮熟去核與麥面或豆麵和在一起做成“澡藥”。

    除了皂莢和澡藥之外,古人還發明瞭一種叫做“澡豆”的洗滌用品,這東西在當時可是奢飾品,他們用各種名貴香料和各種花搗碎碾磨製成,價格往往很高,根據《千金方》中介紹的澡豆配方,有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鍾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木瓜花各三兩,奈花、梨花、紅蓮花、李花、櫻桃花、白蜀葵花、旋覆花等多種物品搗碎碾磨製成 。光看這些材料就知道澡豆是貴族使用的高階“香皂”了。

    到了明清時期又出現了一種叫做“香胰子”的洗浴用品,是用豬胰碾磨加入砂糖和動物脂肪做成的,民間稱之為“胰子”或“香胰子”。

    可見古人雖然和我們現在比起來生活條件相差太多,但是古人也是愛清潔乾淨的,會用各種辦法來維護自己的外表清新幹淨。

  • 2 # 中醫養生113

    古代人們開始用泥土來洗澡,因為泥土裡含有鹼能產生皂化來,後來人們現在鹼,用起來也比較方便,所以泥土就被淘汰了,洗頭洗漱用淘米水,淘米水是一款很好洗漱用品,長期使用會對肌膚光滑細膩。

  • 3 # 男人情懷9

    古人洗頭用的是皂角和和豬苓等。從文字記載來看,秦漢時期人們就用皂角來洗衣物和頭髮,當然也包括草平灰和淘米水,在西晉時代人民已經開始使用一種叫做澡豆的東西,以豆粉為主,摻雜各種藥物製成,且有使面板光滑和預防膚疾的功效,可以說是最早的洗面奶。

    豬苓是達官貴人才用的,裡面加了些香料,用後有清新撲鼻的香氣。牙齒潔具最早用的是楊柳枝,在晚唐時期把楊柳枝泡在水裡,楊柳纖維就會露出來,成為很方便的牙刷。宋代時期,就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煮成“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刷牙、清潔口腔。

  • 4 # 潘不安講究史

    古人只是沒有我們現代的牙膏和洗髮露,他們自然有那麼那個年代的刷牙和洗頭方式。就像我沒現在用化妝品,古代也有胭脂一樣。

    先說刷牙,華人從很早以前就對口腔護理非常重視,牙齒的好壞也是判斷一個人外貌的標準之一,如《詩經》中的“齒如瓠犀”就是指牙齒又白又整齊。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早期古人一般是講究每次飯後,剔牙漱口。現在出土最早的“牙籤”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是一個金制的龍形器物,龍頭部是一個挖耳勺,龍尾端是小楊枝,用於剔牙。

    晉代陸雲在給陸機的信上也曾提及:“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

    再到隋唐時期,開始出現了“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楊枝揩齒法,是用牙將楊枝的一頭咬軟,然後蘸取藥粉刷牙;手指揩齒法,是用手指或布,蘸取藥粉刷牙。

    而這種藥粉就是現在牙膏的雛形,最早是用青鹽,之後是用各種中藥製成,種類繁多。如宋代《太平聖惠方》中記載有“藥膏藥揩齒法”,將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但然這種算是比較便宜實用的方法。

    有錢人家,用的藥方就是更加豐富多彩,如這則:“黃熟香、馢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兩。以上香料搗成粉末,用蘇合香油和熟蜜調成糊。”中這種牙膏刷牙不僅呵氣如蘭,而且比現在的牙膏更是昂貴不知道多少倍了。

    牙粉的成分越來越先進,刷牙的工具也必然越來越先進,中國就是最早使用牙刷的國家。現今出土最早的牙刷,是從遼代古墓中出土的骨質牙刷,毛已經脫落,只剩下牙刷柄,距今有一千多年,和現在牙刷的形質已經非常相似了。

    到了南宋時期,中國已經有專門生產銷售牙刷的店鋪了。這種牙刷一般以骨、角、竹、木等為材料,鑽上兩行孔,然後植上馬毛。

    我們現在使用的牙刷,一般被認為是明朝孝宗皇帝朱祐樘發明的,他感覺以前的刷牙方式都刷不乾淨,於是將豬鬃植在木柄上,形成了我們現在形式的牙刷。所以現在世界上也把牙刷的發明人歸為朱祐樘。

    另外,我們現代人會認為用漱口水是最近幾十年才有的習慣,但實際上數千年以來,華人一直採用的清潔方式。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備要》裡就有:“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除了鹽水漱口,後世又有用濃茶漱口、酒漱口等方法。

    在《紅樓夢》中也可以看到,林黛玉初進賈府時,飯後也是要以茶漱口。古人認為,要保護牙齒不僅要早晚刷牙,每餐後的漱口更重要。所以明代張景嶽的《景嶽全書》中說:“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

    說完刷牙,再來談談洗頭。

    對於古人來說,洗頭從意義上比刷牙更為重要。古代官員的休假日被稱為“休沐”,其中沐意思便是洗頭,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洗澡,在古代被稱為“浴”。先秦時期就有“三日一沐,五日一浴”的習俗,到漢代後被固定下來成為官員的休假日,即每五天放假一天,專門給官員洗澡沐浴。

    在《禮記·玉藻》中記載:“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意思就是用淘稷的水洗頭,用淘梁的水洗臉,這裡面稷就是指現代的小米。而這類淘米水,古代有專門的名稱叫“潘”。

    如《左傳·哀公十四年》:“陳氏方睦,使疾,而遺之潘沐,備酒肉焉。”杜預注:“潘,米汁可以沐頭。”

    不過對於古代來說,用淘米水洗頭其實成本並不低,所有後來人們逐漸發現了皂角。唐代《酉陽雜記》中就有記載:“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髮,葉去衣垢。”

    但皂角種類的不同,洗滌的效果也相差很大,如《唐本草》就記載豬牙皂角洗滌效果最差。而在人們逐漸的實踐中發現肥皂角的洗滌效果最好,其中肥皂兩字也是今天肥皂名稱的由來。

    用皂角清潔,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到了宋朝時期,開始將皂角磨碎,做成肥皂團。如果加入各種香料,因為是從宮中開始又叫做“香宮皂”。一直我小的時候,還曾聽說一些地方是用皂角來洗頭、洗澡、洗衣服。

    到了宋朝,除了皂角還有一種叫肥珠子的用來沐浴洗臉,也就是中藥中的“無患子”,《本草綱目》中還有記載用肥珠子洗臉可以去垢除斑,李時珍對此的評價是甚效。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又開始加入豬胰代替肥皂團中的豆粉,效果更加好,被人們稱為“胰子”或“香胰子”,現在好像還有一些地方以此來稱呼香皂。

    當然以上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古代窮人,一輩子不刷牙,幾年不洗頭洗澡也是正常的。尤其是到後期,中國國力衰退,很多平民就更加無力洗漱了,可能只有出生,結婚,去世時才洗一次。而平時就用一種叫篦梳,一種齒很密的梳子梳頭,把蝨子和油垢灰塵梳下來。當然這樣做只是表面乾淨,頭髮還是油光發亮,有很濃重的臭味,所以婦女只能用頭巾將頭髮包起來。

  • 5 # 老照片

    古代人清潔牙齒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從最普通的用茶水漱口、用食鹽揩齒,到用專門的牙刷牙膏。古代的牙刷一般用骨頭或玉石短簪削成,牙刷前端裹有馬鬃作的毛刷。如元末郭鈺的《郭恆惠牙刷得雪字》一詩就記載了一隻珍貴無比得牙刷:

    “老氣稜稜齒如鐵,曾咀奸腴噴腥血。

    倦遊十載舌空存,欲挽銀河漱芳潔。

    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

    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騪密。

    朱唇酷齒嬌春風,口脂面藥生顏色。

    瓊漿曉漱凝華池,玉麈晝談灑晴雪。

    輔車老去長相依,餘論於君安所惜。

    但當置我近清流,莫遣孫郎更漱石。”

    而古人說使用的牙膏就更講究了:用柳枝、桑枝、槐枝水煎濃汁,加鹽熬成藥膏,然後儲存在罐子裡。這就是古代的牙膏了。

    我們常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人一般不會剃頭髮,頭髮都留得很長,要想洗一次頭髮很麻煩。古人一般三天洗一次頭髮,我們現在常常說“沐浴”,但在古代“沐”指的是洗頭髮,而“浴”指的才是洗澡。古人洗髮有專門的洗髮水,普通人家會使用皂角,富貴人家則會使用豬苓,裡面還會增添一些香料,這樣洗完頭就會有濃郁的香氣了。

  • 6 # 狄飛驚

    古代不像現代這麼講究衛生,普通老百姓刷牙洗頭並不規律,只有達官貴人、上層社會的男女才會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但古代沒有牙膏牙刷,沒有洗髮露護髮素,他們是如何刷牙洗頭的?這個問題當然難不倒我們的老祖宗們,他們的道具雖然原始簡單,但我們如今偶爾也會使用。

    古代刷牙的牙具和牙膏

    古人很重視牙齒健康,很早就知道要經常清潔,保持口腔衛生,但當時沒有專門的刷牙工具,普遍採用漱口的方法,比如東漢 《金丹全書》載“飲食之毒,積於牙縫,於當夜晚洗刷,則垢汙盡去,齒自不壞”,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說"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說明古人知道飯後要養成漱口的習慣,不然的話容易得齲齒。

    古人漱口主要用鹽水、濃茶、酒等有清潔、除垢、消毒等作用的液體為漱口劑,一般早上起床、晚上睡前、三餐飯後都要漱口,如《禮記·內則》說:"雞初鳴,鹹盥洗。"這和我們現在的漱口習慣差不多,有的現代人都還沒形成每餐飯後漱口的習慣。

    到唐代時,人們已經不滿足於漱口的效果,開始使用刷牙工具。

    最初的工具是手指,用手指蘸取牙膏來回擦拭牙齒,現在我們在沒有牙刷時,臨時也會用手指當牙刷,蘸點牙膏刷牙。後來,人們開始使用天然工具,把楊樹枝頭用牙咬軟,當做牙刷毛,蘸取牙膏刷牙,效果比手指更好。

    古代的牙膏,一般是鹽,有時摻雜一些藥物,更講究的會加一些香料。

    古代人洗頭的洗髮露

    古人認為“身體膚髮,受之父母”,特別是讀書人和上流人士,無論男女都是終身留髮,但頭髮太長太多,給頭髮的清潔養護帶來麻煩,所以洗頭對古人而言是件生活中的大事。

    古人最初只是用清水洗頭,但清水無法祛除汙垢,人們便發明了一些“洗髮露”。最常見的洗髮露是皂角,皂角是皂莢樹的種子,其汁液有消毒去汙的作用,功能類似現在的肥皂,古人就用這種東西洗滌衣物,也用它來洗頭髮。

    上流社會的男女比較講衛生,有“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達官貴人也用豬苓洗頭,效果比皂角更佳,豬苓中加入香料,類似現在的香皂,用後香氣濃郁,清香怡人。我們現在沒有洗髮露時,偶爾也會用香皂洗頭,雖說效果不如洗髮露,總比清水洗髮好一些。

  • 7 # 老秦人講故事

    現如今大家刷牙都很方便,有牙刷牙膏,不管是昨天剛吃完大蒜大蔥,還是剛吃了大魚大肉,牙膏一擠牙一刷,頓時口氣清新。隨著社會進步,牙刷也有各種毛制型別、牙膏也有各種配方,同時也能達到各種各樣的效果。但是古代人既沒有牙膏也沒有牙刷,他們是怎麼刷牙的呢?

    其實,古代人也是刷牙的,一開始用手指沾上水伸到嘴裡刷,畢竟古代人比現在人更愛美,肯定也不願意牙上沾著韭菜辣椒不是,不然個個都成了如花了。

    後來印度人發明了楊枝牙刷,在佛教引到中國之後,這種刷牙的方法就隨著一些僧人傳到中國了。這種方法就是,將楊樹枝的一頭咬軟,沾上藥物在刷牙,這種就有點像現代人刷牙了,有樸素的牙刷還有最初的牙膏了,所以這種牙刷也叫木齒。

    另外還有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就是嚼樹枝,就像牛羊嚼樹枝一樣,把樹枝一頭嚼碎泡在水中,一邊就散開了,就用散開的這頭沾上藥水刷牙,所以也叫咀嚼棒。咱們中國古代有個說法叫晨嚼齒木,其實就是指的刷牙的這個習慣。

  • 8 # 第一電力

    先說刷牙,華人從很早以前就對口腔護理非常重視,牙齒的好壞也是判斷一個人外貌的標準之一,如《詩經》中的“齒如瓠犀”就是指牙齒又白又整齊。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早期古人一般是講究每次飯後,剔牙漱口。現在出土最早的“牙籤”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是一個金制的龍形器物,龍頭部是一個挖耳勺,龍尾端是小楊枝,用於剔牙。

    晉代陸雲在給陸機的信上也曾提及:“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

    古人漱口主要用鹽水、濃茶、酒等有清潔、除垢、消毒等作用的液體為漱口劑,一般早上起床、晚上睡前、三餐飯後都要漱口,如《禮記·內則》說:"雞初鳴,鹹盥洗。"這和我們現在的漱口習慣差不多,有的現代人都還沒形成每餐飯後漱口的習慣。

    古人洗頭用的是皂角和和豬苓等。從文字記載來看,秦漢時期人們就用皂角來洗衣物和頭髮,當然也包括草平灰和淘米水,在西晉時代人民已經開始使用一種叫做澡豆的東西,以豆粉為主,摻雜各種藥物製成,且有使面板光滑和預防膚疾的功效,可以說是最早的洗面奶。

    豬苓是達官貴人才用的,裡面加了些香料,用後有清新撲鼻的香氣。牙齒潔具最早用的是楊柳枝,在晚唐時期把楊柳枝泡在水裡,楊柳纖維就會露出來,成為很方便的牙刷。宋代時期,就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煮成“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刷牙、清潔口腔。

    古代人們開始用泥土來洗澡,因為泥土裡含有鹼能產生皂化來,後來人們現在鹼,用起來也比較方便,所以泥土就被淘汰了,洗頭洗漱用淘米水,淘米水是一款很好洗漱用品,長期使用會對肌膚光滑細膩。

  • 9 # 機哥聊野史

    這就好比“幾十年前衛生巾沒有普遍使用,豈不是每個婦女來例假都滿褲子血?”一樣。

    在基本生活上,古人條件不好也會找到替代品,沒有牙膏,需要清潔牙齒,可以用鹽水漱口,可以用棉花擦乾淨牙齒牙床,並不是沒有牙膏就不能清潔牙齒了。

    過去的婦女沒有衛生巾,甚至沒有內褲,但是她們來例假會用月經帶,墊上布條什麼的來吸收。

    沒有洗髮水,可以用皂角煮水洗頭。沒有沐浴露,可以用澡豆。沒有洗衣液,可以用胰子。當然,就古代和現在的東西使用的方便程度與效果,肯定是現代的好,現代的又方便又衛生。

    但是不能因此覺得古人都不想辦法改善生活的,畢竟,假如古代人人都不清潔牙齒,那麼根本就不會有清潔牙齒的需求,就沒有人會發明牙膏。

  • 10 # 探索歷史奇聞

    古人刷牙洗頭在墩煌時期只是簡單清水洗頭,以及用手指當牙刷使用,這是在遼墓中考古發現的最早“牙刷”以及一些洗漱相關文化歷史,特別是墩煌的壁畫中更是表明當時的一些簡單洗漱就是清水以及手指,當然,這只是追溯至早期的模樣。

    古時刷牙之物-楊枝及其枝

    《禮記·內則》曾言:“雞初鳴,鹹盥洗。”意為古人與當今無異,早早開啟了護齒與健美之路。

    早在三國兩晉之期,古人已經在有“漱齒”一物,只是當時之物只侷限於剔出牙齒許些汙垢,並非完整,名喚剔牙籤,類似於當今的牙籤。

    後隋唐之期時,揩齒才日益漸行,當時刷牙分為三種,一種為常見的鹽水漱口或者溫水、茶水清理;第二種為手指揩齒,這種手指蘸鹽或者其它之物刷牙雖說不雅,但實際效果甚好;第三種為楊柳枝揩齒,取楊枝一截呈密齒狀均衡刷去齒內汙垢。

    《處臺秘要》曾記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

    兩宋這個階段時《太平聖惠方》更是對新式揩齒做出了早晚行之記錄,據悉,當中還記載了藥膏齒法之柳枝、槐枝、桑枝、等一系列刷牙之物,這也為後續牙刷、及牙膏藥物的呈現建立了雛形。

    南宋之時雖說已經開始在民間批次生產古時牙刷,但由於價格並不實用於百姓,最終的漱口之物還是就地取材,以枝之類用之甚廣。

    古代洗頭之物-皂角

    古時人們洗頭早期只是清水及溫水,後續發現食用大米的淘米水可洗滌汙垢,才知此方效果更佳,只是古代本就糧食匱乏,淘米水用之洗頭並不實用,當時的淘米水還稱“潘”。

    《禮記·玉藻》曾記載:“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文中的稷指糧食小米,意思是指當時用淘米水洗滌。

    古代窮人可以說洗乾淨頭也是一件難事,苦於無實質好用去汙之物,而在唐代之期才方有借鑑之物,據唐代《酉陽雜記》相關記載:“鬼皂莢可用於沐之長髮,葉能去衣垢。”但這之物尋常人也難追尋。

    但也因這類之物的實錄《唐本草》裡又發現了豬牙皂角其實比鬼皂莢更好,從而讓皂這一字在歷史留名,為後來的肥皂名稱起到了蓋棺定論。

    古時窮人百姓洗頭皆是用於皂角,而達官貴人洗頭對於窮人就要好很多了,在南宋之期至明清時,這些達官貴人均使用的是“豬胰”,何為豬胰,乃豬內物,稱豬胰子,它的作用記載於《本草綱目》。

    據悉,豬胰的作用不止於洗頭甚好,古時的貴人還用豬胰護膚,《同壽錄》記載,滋潤手面只需杏仁、花粉各一錢、豬胰子一個,紅棗兩枚,用上等酒浸之,早晚用於手面可讓面板光潤。

    而且,不光這些重要,豬胰子還可入藥,例如肺脹喘急、諸如糖尿病之類,入藥之時且味甘,性平,乃歸經有奇效-《食醫心鏡》。

    當然,這豬胰皂並非百姓普用良物,在南宋後發於這物使用之人均非權即貴。

    以上這些之物均在三國至清朝這個階段古人用之最甚廣,直至近代才被新“洗髮露、牙刷”代替。

  • 11 # 沐靡網路

    古人雖然沒有我們現代的牙膏和洗髮露,但他們自然有那個年代的刷牙和洗頭方式。就像我現在用化妝品,古代也有胭脂一樣。

    首先,刷牙。很久以前,華人就非常重視口腔護理。牙齒的好壞也是判斷一個人外貌的標準之一。例如,在《詩經》中,“齒如瓠犀”就是指牙齒又白又整齊。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早期古人通常是在每餐後刷牙和漱口。現在出土的最早的“牙籤”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是一件金龍形的器具,頭部有一個挖耳勺,尾部有一根小楊枝,用來摘牙齒。

    晉代陸雲在給陸機的信中也提到:“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

    到隋唐時期,“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開始出現。楊枝揩齒法是用牙將楊枝的一頭咬軟,然後蘸取藥粉刷牙。手指揩齒法是指用蘸有藥粉的手指或布刷牙。

    而這種藥粉是牙膏的雛形。最早是用青鹽,後來是用各種中藥製成。種類繁多。例如宋代《太平聖惠方》中記載有“藥膏藥揩齒法”,將柳枝、槐枝和桑枝用水煎煮,煎成軟膏。加入薑汁和細辛等擦拭牙齒。這是一種比較便宜和實用的方法。

    古代的有錢人家使用的藥方更豐富多彩,比如:“黃熟香、馢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兩。上述香料被搗碎成粉末,與蘇合香油和熟蜂蜜混合成糊狀。”這種牙膏不僅呵氣如蘭,而且比目前的牙膏貴不知多少倍。

    牙粉的成分越來越先進,刷牙的工具也必然越來越先進。中國是第一個使用牙刷的國家。如今出土的最早牙刷是遼代古墓中出土的骨牙刷。毛已經脫落,只剩下牙刷柄了。這是1000多年前的事了,和現在牙刷的形狀和質量非常相似。

    到南宋時期,中國已經有專門生產和銷售牙刷的店鋪了。這種牙刷通常用骨頭、角、竹子、木頭和其他材料製成。鑽上兩行孔,然後植上馬毛。

    我們現在使用的牙刷通常認為是明朝孝宗朱祐樘發明的。他覺得以前刷牙的方法刷不乾淨,於是將豬鬃植在木柄上,形成了我們現在形式的牙刷。因此,現在世界上也把牙刷的發明人歸為朱祐樘。

    此外,我們現代人會認為漱口水只是近幾十年才使用的一種習慣,但事實上,幾千年來,華人一直在使用這種清潔方法。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備要》裡就有:“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除了鹽水漱口,後世又有用濃茶漱口、酒漱口等方法。

    刷牙後,讓我們談談洗頭。

    對古人來說,洗頭比刷牙更重要。古代的法定假日被稱為“休沐”,其中沐的意思就是洗頭髮,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洗澡在古代被稱為“浴”。在先秦時期,有“三日一沐,五日一浴”的習俗。漢朝以後,被固定下來成為官員的休假日,即每五天休息一天,專門給官員洗澡沐浴。

    《禮記·玉藻》記載:“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意思就是用淘稷的水洗頭,用淘梁的水洗臉,這裡面稷就是指現代的小米。而這類淘米水,古代有專門的名稱叫“潘”。

    然而,在古代,用淘米水洗頭並不便宜,後來人們逐漸發現了皂角。唐代的《酉陽雜記》記載:“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髮,葉去衣垢。”

    皂角

    然而,洗滌效果因皂角果實的型別而有很大差異。例如,《唐本草》就記錄了豬牙皂角的洗滌效果最差。而在人們逐漸的實踐中發現肥皂角的洗滌效果最好,其中肥皂兩字也是今天肥皂名稱的由來。

    到了宋朝,除了皂角還有一種叫肥珠子的用來沐浴洗臉,也就是中藥中的“無患子”,《本草綱目》中還有記載用肥珠子洗臉可以去垢除斑,李時珍對此的評價是甚效。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又開始加入豬胰代替肥皂團中的豆粉,效果更加好,被人們稱為“胰子”或“香胰子”,現在好像還有一些地方以此來稱呼香皂。

    當然以上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古代窮人,一輩子不刷牙,幾年不洗頭洗澡也是正常的。尤其是到後期,中國國力衰退,很多平民就更加無力洗漱了,可能只有出生,結婚,去世時才洗一次。而平時就用一種叫篦梳,一種齒很密的梳子梳頭,把蝨子和油垢灰塵梳下來。當然這樣做只是表面乾淨,頭髮還是油光發亮,有很濃重的臭味,所以婦女只能用頭巾將頭髮包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山川美景人人愛,如何對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