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蕾生命智慧
-
2 # 素素56792842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自己回憶自己小孩子是什麼樣的?小時候自己都犯過什麼錯,被爹孃責罰,被爹孃打罵自己是什麼感受?如今自己都身為人母,是否應該將上二代錯誤的家庭教育傳給你的小孩子?懷寶寶的時候,你是否由於懷孕綜合症,導致脾氣秉性急躁?飯食起居是否健康?這些問題對寶寶都有影響。
小孩子天性就是好奇心強,破壞性非常大,平常多注意觀察寶寶的動向,不難發現小傢伙的習性,幫助小孩子制定規矩,你現在沒有耐心教育小傢伙,就是給自己以後找麻煩,小孩子的根扶不正,小樹就會往歪裡生長,到了青春期就是反應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時間節點,世間可沒有賣後悔藥的。
所以,無法小孩子多麼頑皮,你都該負有責任的,小孩子是你生的,和你的行為習慣是分不開的,教育你的小孩子和自己給自己上課同步進行,不能因為工作忙、夫妻雙方吵架、雙方父母等等家庭矛盾影響到小孩子的教育,把母親的偉大放在心裡尊,責任扛在肩膀上,就不會被自己的情緒干擾到教育自己的寶寶。謝謝!祝健康吉祥!
-
3 # 精神分析師青山
做父母都希望孩子聽話,不折騰。不然會把父母累得夠嗆,而且很容易生氣。
為什麼容易生氣呢?
1,跟孩子心理距離太近。
也就是說,母親跟孩子融合成為一個人,你的想法要求他馬上做到,媽媽自己的手能聽自己的控制,可是孩子的手不聽指揮,就容易產生焦慮感。適當跟孩子保持心理距離,就不至於那麼容易生氣了。
2,怕麻煩,不想孩子給自己添麻煩。
這裡說明在內心深處,媽媽都有些不想帶孩子的情緒,特別是整天帶,長期帶孩子。所以現實中也有很多媽媽把娃交給長輩帶。本來已經不那麼想帶孩子了,忍著脾氣在盡責帶孩子,娃還給自己添麻煩,你說生氣不生氣。建議不要全天帶孩子,最好能適當保留自己的生活,可以短時間交給其他親人帶,自己過一會兒沒有娃的生活。
3,控制慾太強
潛意識希望孩子只會服從,把孩子當機器人,太想完全控制孩子的行為。假設你能看待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他自己的自主意志,有他自己的樂趣,他的生活中並不只有父母,也有他自己的存在。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的自我得到成長。如果過分控制,過分抑制孩子的自我成長,可能孩子精神上永遠長不大,又或者長大了變成凡事跟父母對著幹的憤青。需要三思。
-
4 # 富足的靈魂
首先,發火的後果就是孩子心裡有了畏懼,這種體驗肯定不舒服,為了不再經歷這種痛苦的感受,要找到一種和你對抗的方法,所以,你在培養對手。而且,他長大成人,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會和你一模一樣的反應,這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
很多家長習慣性認為自己正確,對孩子指手畫腳,美其名曰為孩子好。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當你面對另外一個人,不論老幼貴賤,他都有獨立的個性,你只能雙方交流,也就是先試圖完全瞭解對方,再理解他的個性,順應他的個性,如果和你截然相反,應該沉默而不是說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個性及目標,我們只能求同存異,不能整齊劃一,不論多麼親近。
孩子經常不聽你的話說明對你平時接人待物方式孩子根本不認可,因此叛逆。也有的孩子偶爾不聽話,這個應該允許,允許孩子有試錯行為,你再高貴,你的孩子也不可能不犯錯。
如果孩子這段時間不聽話,那你關注他把時間用在哪裡。持續一個月時間都花費在一件事上,那就支援他。現代社會選擇多樣化,玩電競都可以成為職業。所以,不要太多束縛,只要把一樣事做精就好了。
-
5 # 末學王五
因為媽媽只是以為的要求孩子,卻不知道錯也是媽媽的錯,孩子根本就沒有錯!媽媽慾令智昏,心智不開,責罰孩子,迫害孩子,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
6 # 安妮巴頓
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似乎沒有不惹人生氣的熊孩子,也沒有不發火的家長。都知道一個脾氣暴躁的家長是教育不出一個溫順理性的孩子,但是脾氣一來理智全無!如何是好?
幾點感悟:
轉移話題,一旦發覺火苗燃起,立刻轉移注意力,幹什麼都行,就是不要繼續當前的事情。示弱法,發現孩子什麼事情乾的不好或者作業不好好做,立刻表達自己怎麼也不會,能不能教教爸爸媽媽,孩子立刻責任心爆棚,百分之兩百投入。唐僧法,不厭其煩地重複講道理,直到孩子徹底被說服,無力反抗。擁抱法,立刻停下手中事情擁抱孩子,彼此感受到愛照鏡子法,看看自己即將生氣的臉,還是為了美麗放棄發火吧。 -
7 # 1857969
對於這一點,作為大多數父母可能都會遇到,而且很多時候都知道不應該發脾氣,但是就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對只是不聽話,卻沒犯錯的孩子大聲吼叫甚至動手打孩子。然後又對孩子滿懷愧疚……
都說教育是一場修行,是孩子的修行,更是父母的修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透過孩子這面鏡子學會反思和檢討自己,然後再透過改正和補救來自我完善,做一個最好的自己,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
要做好榜樣,我認為我們需要做到下面幾點。
第一,我們要學會客觀地愛孩子
客觀地愛孩子也主要有兩方面
一,知識點上的客觀
1.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2.不要把注意力集中過多給孩子,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成長空間。
3.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不能一蹴而就。
4.抽出時間去學習,去成長,去看很多的書,去和很多的人交流,
5.太多太多的知識點,都不一一舉例說明了,希望家長能自發主動地去思考和學習,這是完善自我的首要條件
二,情感上的客觀,
不要給孩子太多期待,孩子只要健康平安快樂就好……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對孩子有太多期待,付出太多感情。總希望孩子能這樣,能那樣,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主觀意識強加於人,剝奪孩子自己的人生…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當你走出去看著別家孩子的時候,你覺得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很好,是因為你站在旁人的角度來看待孩子,你對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並沒有付諸太多主觀感情,所以你們很容易的就會發現孩子的優點,哪怕犯錯了也不會去責備ta,只會告訴他,沒關係,下次就好了……
很多時候我們要把孩子當“別人家”的孩子來養,他只是一個孩子,他是獨立的個體,他不屬於任何人,她們需要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她們自己的生命征程,父母只需要鼓勵,支援,陪伴,引導,建議,以身作則就好,不要給她們太多幹擾,不要替他們做太多決定…
第二,要學會讓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豐富,讓自己變得很優秀
當生活裡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出現在自己的生活裡,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彩,自己也會變得愉悅優秀,自己變得優秀了,內心就會足夠強大,內心強大了,你就會變得淡定而從容,就會知道所有的事情的發生都只是一種生活狀態而已,不必介懷,你就會發現孩子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還有很多的美好,雖然教育好孩子非常重要,是每個父母的責任。但是當你真正的愛孩子,你就會發現,耳濡目染對孩子有多重要,所以有時候不要試圖去讓孩子聽話,只要做一個優秀的自己,她們自然就會變得優秀…
第三,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尊重孩子
孩子還那麼小,每一件你覺得習以為常事情對他們來說可能都是第一次遇見,她們可能對你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你又怎能要求他們什麼都會,希望他們把每一件事都做到你理想中的樣子。
不要試圖讓一個剛會爬行的孩子學會走路,不要試圖讓剛會走路的孩子跟上你的步伐,她們根本做不到!
蹲下來,認真聽孩子的心聲,走進孩子的世界,放下浮躁,多一點耐心,去理解孩子,給孩子多一些感受事物的機會,讓孩子慢慢長大,每天進步一點點,才是最大的進步……
第四,學會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緒
做到前面那些,想必已經不會有壞情緒了吧,可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實在還有,那麼一定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才來處理孩子的問題,不要讓壞情緒去影響孩子,孩子難受哭鬧焦慮著急又來影響你,這樣會是一個致命的惡性迴圈……
希望我們每一位父母都能遇到事情不著急,積極主動去改變所有不好的狀況,趕走所有壞情緒,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讓孩子有好榜樣……
-
8 # 圈圈藍
一個3歲的小女孩,要堅持自己背書包去上幼兒園,嘗試了幾次,書包一直沒背好。
媽媽在一旁忍不住幫忙,邊幫忙邊說:你背不好,太重了你背不動。
小女孩不想讓媽媽幫她,最後發起了脾氣大喊一聲:我自己來!
媽媽也生氣了,對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不理你了……
“你再這樣,我就不理你了……”
說這句話的父母的內在邏輯是這樣的:你聽我的,才會得到我的愛;你聽我的,才會得到我無微不至的照顧。如果不聽話,你將得到懲罰。
孩子能準確感知到父母言語中的威脅與情緒。因為要依賴於父母的養育,因為恐懼爸爸媽媽不愛他拋棄他。所以,孩子會想:只有做聽話的孩子,只有做依賴父母的孩子才有好處,獨立是不安全的。
太多惡性迴圈不斷重演:媽媽們一邊抱怨咆哮孩子什麼都不會(媽媽我什麼都會),一邊包辦控制著孩子的一切,阻礙孩子的獨立。
放下你對孩子的控制慾,或許,你的情緒,根本無須“控制”。
回覆列表
我是吳蕾,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吳蕾親子情商開創者。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情感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情感的暢通。“溝”是彼此間存在的距離,如何才能跨越鴻溝讓彼此達成一致呢?必須首先建立起情感與資訊交流的通道。
在親子關係中,無處不在的便是情感,最為糾纏的也是情感。管教與對抗、懲罰與反叛,在愛與恨之間衝撞翻騰。確實,我們都知道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可是,當孩子不聽話,學習不上心的時候,無名之火有時候真的想壓都壓不下去。因為,失控感所帶來的挫敗感,會引發我們的憤怒——我們不想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但事實卻是無計可施。
你的情緒來得並非莫名其妙,只不過透過這個情緒的背後,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控制的最終結果必然導致失控,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將“他控”,轉變為孩子的自控。喚起孩子對學習的參與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培養能夠激發孩子自主的學習動機。而燃起孩子的興趣,並且培育好孩子的積極性,離不開家長的耐心與積極的關注。
1、科學的肯定
對於孩子來說,學校是他社會生活的環境,家庭是身心獲取能量的港灣,社會性的肯定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外部因素,而來自父母的肯定則是推動孩子積極自主的根本動力。家長一定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多肯定孩子在學業方面以及興趣愛好方面積極的、好的地方。儘量避免對孩子進行負性評價。
在家長積極的關注下,孩子也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積極動力。
2、教會孩子合理安排時間計劃
家長可以教孩子制訂計劃,根據任務的“重要”與“緊急”的關係,安排好完成的前後順序。當然,任務要合理,讓孩子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對任務的掌控感,並且完成任務後一定給予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樣能夠讓孩子有對家長對自己都有信心。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通常集中注意力學習15~20分鐘後,可以稍作休息,玩十分鐘。隨著學齡的增加,再逐漸增加學習的時間。
3、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和獎懲規則
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的好處是,孩子會更有參與感,而且當他們完成任務時,他們會更有成就感。
可以從一兩個切實的小目標開始,不管孩子制定什麼目標,尊重並協助他執行達到目標,從而一點點的燃起孩子對達成目標的信心。
只有當孩子認同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時,他的大腦才會輸出積極主動的訊號,才不會對抗外來的控制。此時,家長就退居到協助者的位置,失控感就不會總是來得那麼突然與強烈了。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