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寶斯

    電影《刺殺希特勒》描述的德國上校施陶芬貝格刺殺元首希特勒並發動政變的秘密行動,施陶芬貝格在德軍秘密據點狼穴召開會議的會議室內將定時炸彈安放在最接近希特勒的位置,併成功引爆。之後立即切斷狼穴對外的所有通訊,並前往柏林調派軍隊,關押希特勒舊部與親信,依據希特勒“生前”批准的影子政府名單重新組建臨時政府。

    但希特勒在爆炸中僅受了一點輕傷,性命無恙,希特勒生還的資訊傳開,軍隊與希特勒反撲,政變失敗。

    假如此次政變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提前結束,世界格局也將出現很多的變數,但歷史終究不能改寫。

  • 2 # 天光吻我以淚i

    大家好

    題主的這個問題非常的寬泛,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值得留存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但有一句話說的也很好,那就是歷史從來不是一個漂亮的小姑涼

    我覺得很可惜的事有以下幾個

    1,秦始皇的後繼者,在我們的歷史書中,秦始皇被描述成一個暴君,但設想一下,一個如此殘暴的君主,怎麼一統天下?可能有人會說是一統天下後變的殘暴,這個我們姑且否談,人的性格,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前就能改變的,我們先不論他殘暴與否 就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貨幣。外御匈奴,內興水利交通,也是別人所不能比擬的。

    但恰恰身後事沒有安排好!大公子扶蘇有著始皇帝的雄才偉略卻沒有他的殘暴,二公子胡亥殘暴不仁,以殺人折磨人取樂,甚至殘害了自己的老師 但在趙高的支援之下卻順利的得到了皇位!

    二公子的無能以至於連綿40裡的阿房宮付之一炬。

    可惜可惜可惜!

    2,圓明園的死亡,對,就是死亡,清朝雖然是大家基本上都不喜歡的一個朝代但有圓明園這樣一塊瑰寶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佔地350公頃 前後建設150餘年凝結了中華民族古典建築園林藝術的精華

    珍藏的瓷器 玉器 書畫 傢俱等沉澱的歷史意義都不可小瞧!更別提園中的古樹名木了!

    但在八國聯軍的所謂“文明人”的洗劫下,付之一炬,只留下殘垣斷壁!

    可悲可悲可悲!

    由此可見 只有國家強大富強才能抵禦外敵,不受屈辱!

    希望億萬萬中華兒女奮發圖強 洗涮屈辱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努力!

  • 3 # 痴心O絕對

    明朝的內閣制沒有走向西方的君主立憲制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一職,施行軍權,行政權,檢察權三權分立的國家體質,後期由於國家事務繁多,皇帝無法一個處理,就設立了內閣,內閣一開始只是皇帝的顧問,沒有實際權利,到後來,內閣地位逐漸提升,內閣首輔實際上就是原來的宰相,明朝又設立“票擬”制度,票擬之法可補救君主不願見閣臣之弊,到內閣大臣與皇帝溝通全賴司禮監(太監),太監又對皇帝負責,太監此時有東西廠,有監察百官的權利,太監實際上就是內宰,內閣首輔是外宰,皇帝-內宰-外宰互相牽制,隨著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對內閣首輔負責)的崛起和成熟,皇帝也要顧忌他們,皇帝成為權利的來源和象徵,皇帝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麼自由,就算皇帝立儲也要干涉,明朝的皇帝已經成為退居幕後的國家最高統治者,所以嘉靖,萬曆年間皇帝可以多年不上朝,國家依然執行的非常好,明末在各項制度上已經接近於早期歐洲的君主立憲制。

    如果沒有明末的海禁和清朝(清朝的閉關鎖國),阻止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就不會有後來的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喪權辱國的割地賠款等等,中國的國土會比現在遼闊很多,中國會很早就是發達國家。

  • 4 # 鋒哥說歷史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中令人惋惜的事件太多了,我簡單說幾個,看看有沒有和我有同感的。

    一、華佗醫書焚燬

    據說華佗入獄後,用畢生心血寫了一部《青囊經》,交給了平時待他很好的獄卒張明三。華佗死後,張明三的老婆害怕連累到張明三,將《青囊經》付之一炬。致使該醫經失傳至今,令人扼腕嘆息。

    二、王羲之書法遺失

    關於書聖的書法就不用多說了,至今無人能夠撼動,絕對是一字千金,而最有名的莫過於《蘭亭集序》了。當年,王羲之乘著酒性,在蠶繭紙上即席揮灑,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集序》,其時就名滿天下,受人追捧了,而如今也一直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至於其《蘭亭集序》真跡至今下落不明,也實在令人惋惜。

  • 5 # 庸人3582

    莫過於後周世主柴榮的英年早逝了。即使柴榮不死,後來的歷史會不會和宋朝有很大的出入還很難定論,不過我更看好柴榮的能力。如果柴榮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柴榮是放棄繼續走節度使路線而是實行宋朝的文人路線,但是又不是像宋朝一樣壓制武臣,調和文武關係,穩定了內部的統治,然後對外對內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

    第二,柴榮能在党項興起之前攻下燕雲十六州,這樣傳統的漢族領地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戰略迴旋餘地,並且養馬地在手,抵消了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

    第三,柴榮北伐最終的戰略目不僅是是燕雲十六州而且有更進一步徹底征服遊牧民族的打算;

    第四,柴榮正確對待軍人集團權力問題;

    第五,柴榮對於國家經濟政策能像宋朝一樣對待商業一樣重視並支援發展。

    如果他能做到以上幾點,我覺得他的成就不會低於唐太宗。

    不過歷史重來不能假設,只有挽惜。我是從心底裡佩服周世宗,在那個時代他是最耀眼的流星! 在中原漢人個個視遼如虎的時代,他帶來了漢人中興的希望哪怕是希望,但隨著他消失在歷史的銀河中,中原漢人飽受著幾百年的凌辱! 當他痛斥馮道時稱唐太宗如何,馮道說你比得過唐太宗嗎? 現在看來柴榮像年輕的唐太宗一樣!隱約間,似乎盛唐的輝煌又在眼前了。誰人想又是漢人的南柯一夢!!!

  • 6 # 上將噯福斯

    歷史上令人惋惜的事件太多了。因為歷史本身就充滿了遺憾。

    (一) 天不予時,諸葛亮秋風五丈原。

    諸葛亮為報先帝知遇之恩,先後五次北伐。前四次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取得重大戰果。為此諸葛亮痛定思痛,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準備。

    234年春天,諸葛亮率十萬大軍進行第五次北伐。可能是預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也可能是對前四次北伐的反思,這一次他沒有進攻偏遠的隴右地區,而是出褒斜道直逼長安。這一年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與魏軍隔著渭水長期對峙。

    大家請看地圖。這個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不過130公里,步兵急行軍2天即可到達;西距寶雞56公里,步兵一日可到。

    五丈原背靠秦嶺,威懾長安。進可攻、退可守。諸葛亮佔了五丈原,就好比在魏國脖子上架了一把鋼刀。而且,諸葛亮吸取前四次北伐,運糧不便,每每糧盡而退的困境,在渭水流域開展屯田。這一治本之策,真正使蜀漢軍隊在關中平原紮下了深厚根基。進攻長安,掃平魏國有了可靠的根據地。

    如果諸葛亮能再多活幾年,一定能以此為基地,完成北伐大業。可惜,天不予時,一代名相諸葛武侯,隕落五丈原,年僅54歲。

    (二)功虧一簣,宋武帝遺恨失關中。

    宋武帝劉裕,堪稱軍事天才。出身沒落貴族,打過漁、種過田,賣過草鞋、砍過柴。嗜賭如命、半生落魄。36歲從軍,如魚得水。打過無數惡仗,一路步步高昇,掌握東晉軍政大權。在平定東晉內部動亂之後,劉裕將眼光投向了北方故土,開始了北伐的征程。

    於公元409年,劉裕北伐,第二年2月滅掉南燕。

    公元416年劉裕討伐後秦,經過一系列血戰,消滅後秦。

    劉裕滅後秦,收復失陷近百年之久的關中、河洛平原。

    劉裕北伐,所向克捷,敵軍無不披靡。大漢之後,漢民族又一次爆發了赫赫武力。可謂,氣吞萬里如虎。

    然而,當劉裕正準備依據關中劍指北魏的時候,替劉裕坐鎮東晉南方的左僕射劉穆之逝世,劉裕擔心東晉政局有變,後方不穩,隨即南返,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有影響力、也最有希望的北伐征程。

    劉裕一走,沒多久關中失陷。劉裕積極發展生產,意圖再次北伐,收復故土,不料僅僅兩年後與世長辭。北伐的重擔,再無人能夠挑起。

  • 7 # 北方0902

    你好!我認為最惋惜的事應該是項羽自刎。

    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烏江亭長將船停靠在岸邊等候項羽,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土地千里,民眾數十萬,也足夠稱王的。希望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沒有什麼辦法渡江。”項羽笑道:“上天既然要滅亡我,我為什麼還要渡江呢?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難道不在心裡感到慚愧嗎?”

    譯自《項羽本紀》

    項羽自刎

    當知道劉邦懸賞他時,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拿一千兩黃金、一萬戶封邑懸賞徵求我的頭,我給你一點好處。”就自殺身亡了。

    也行,項羽到死時也會恨當初鴻門宴時沒有下殺手。也行,項羽也會恨自己沒有聽范增的話。

    但歷史的長河中,沒有也許。

  • 8 # 歷史系旅法師

    我就說一說近代的吧。

    當年國難當頭亂世如麻,劉長春隻身扛著國旗走進奧運會場,此後一生,盡交與體育事業。

    1983年,劉長春去世,1984年,許海峰拿到了第一枚屬於我們的奧運金牌。

    當年國家困難,武器裝備落後,全靠將士血肉支撐。劉華清將軍去美國考察,面對先進裝備也只能看不能摸。“中國不搞航母,我死不瞑目!”

    2011年,老將軍去世,2012年,遼寧號正式服役。

    霍英東後半生都再為我國體育事業奔走,主持90年代申奧時失敗,痛哭出聲,2001年申奧成功時,不顧高齡,與市民狂歡至天明。

    2006年,霍老先生去世,國葬禮,2008年,北京奧運會,盛況空前。

    鄧爺爺南下,隔岸望著香港卻不得而入,久久不願離去。“我爭取多活一段時間,去香港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1997年2月,鄧爺爺逝世,7月,香港迴歸。

    那年亂世如麻,望你們有錦繡年華

    而今河山大好,這盛世亦如你所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想當護士了,還有什麼職業可以生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