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0
回覆列表
  • 1 # 零分之壹

    回答:更簡化了人的認知,便於記憶,又自我感覺能迅速瞭解一個人。

    像商品會貼帶標籤讓我們迅速瞭解價格般。

    首先,現代的社會,大家都那麼忙,每天要忙著生存,忙著工作,忙著約會,忙著離開。

    在這期間我們會遇到很多行行色色的人,有的擦肩而過,沒有留下任何印記;有的在我們生命中待一段時間後又匆匆理解;有的曾給我們帶來深痛的記憶,卻隨著時間淡出回憶。

    而在經年之後,我們唯能簡單記起的,或許就是那些簡單易懂的標籤。

    你是誰不重要,標籤對不對也不重要。

    那是我對自己回憶的典藏與緬懷。

    其次,因為有越來越多的標籤黨,基於從眾心理,為了顯得不那麼突兀,更多的人匆忙加入。

    最後,生活是自己的,而非活在別人嘴巴里的。

    喜歡的話可以認真聽,作為度過黑暗的光亮;不喜歡的話淺淺地聽,吸收其中能幫助自己更好的,讓自己變成個更好的人。

    以上。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新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貼標籤”,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對認知客體的一種傾向性印象的形成過程。印象是個體(認識主體)頭腦中有關認知客體的形象。個體對認知物件的某些品質一旦形成傾向性印象,就會帶著這種傾向去評價認知物件的其他品質。個人認為,“貼標籤”並不是一個很積極的詞語和社會行為,一般形成的都是對對方不太好的印象。

    那麼,人為什麼喜歡貼標籤呢?

    首先,這可以減少人們的社會適應成本,使認知過程簡單化,這有助於人們在選擇的過程中快速做出判斷和決定。但是在有限經驗上做出的傾向性判斷往往有失全面,甚至導致錯誤的結果。

    其次,從認識主體的心理需要角度來說,“貼標籤”也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接觸到一個認知客體,ta需要對其有一個自己的判斷,才好在頭腦中指揮下一步的動作,親或疏,遠或近,一切都是在對對方的判斷之後在心裡默默地做出的決定。

    貼標籤到底好不好呢?這取決於貼標籤的行為是在什麼時候進行的。如果在初識還不瞭解對方的情況下就根據個別資訊對對方進行評價,那顯然有失偏頗了,但如果是經過深入瞭解才形成的整體印象,那也未嘗不是一種主動的社會選擇行為。每個人雖然都有缺點,但是也有優點的。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輕易對一個人貼上某一類標籤而不做出持續性的印象形成,限定了別人,也限定了自己。

  • 3 #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生活中,我們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給別人貼標籤,比如:女漢子、小氣鬼、學霸等等,但你知道我們為什麼愛給別人貼標籤麼?

    其實,貼標籤是人類模式識別的一種手段,我們透過“貼標籤”,來對事物進行歸類,以便於大腦的管理,因此,當我們給別人貼標籤時,就可以讓我們別人在我們腦中的形象固化下來,以便於我們快速判斷應該如何與他人相處。

    貼標籤可以讓我們的認知過程簡單化,從而降低認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當我們把一位同學貼上學霸的標籤,那麼我們就會想著應該多跟這位同學相處、學習,而如果給一個人貼上壞人的標籤,我們就會選擇遠離他。

    所以,在很多方面,給別人貼標籤對我們來說是有好處的,不過,過度貼標籤也有弊端。

    過度貼標籤容易使人對一個事物的認識比較固化,或者以偏概全,造成錯誤的認知。比如明星都是光鮮亮麗的,穿著不好的就是窮人。

    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度地給被別人貼標籤,給別人貼標籤時,儘量顧慮別人的感受,不要過於武斷、魯莽地貼。可以的話,應該多給別人貼積極的標籤,因為貼標籤用暗示的作用,當你給一個孩子貼上“笨蛋”等標籤事,那麼這個人長大後很可能會變成笨蛋。另外,標籤也是可以跟隨人的改變和進步而變化的,比如,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很胖,所以大家給他貼上了胖子的標籤,而長大後,他透過運動等方式,成功減肥,變得很瘦,那麼,你再給他貼胖子的標籤就不太對啦。

    作者/楊玉慧

  • 4 # 治癒系情感分析師

    有句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分類,沒法區分啊!有了標籤,在與別人打交道溝通的時候,是很方便的一件事。最簡單的,名族區分,有人是回民,那咱說話就得注意,飲食注意,不能在他們面前吃豬肉吧!不然多尷尬啊!還有就是丁克一族,你不能總在他們面前提起孩子怎麼樣,怎麼不生孩子等等,這樣是不是很尷尬。在人際關係上很多時候,有標籤的更方便溝通一些,提前知道什麼是對方感興趣的,什麼是對方的禁忌,溝通起來都沒那麼尷尬。當然,也不是說標籤化一定要推崇,一定就都是好的。也有故意給人貼標籤的,比如小三,偽娘,直男,等等,涉及到人身攻擊的詞彙,還是要避免,說實話,我們誰也沒有對了解一些對方,他是不是小三,是不是直男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所以,做好自己該做的,不給別人標籤,也不排斥標籤,畢竟還要與別人好好相處呢。

  • 5 # 趙小明心理團隊

    過去,人們沒有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裡,但現在網際網路時代,這一切都唾手可得,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網路中。處身於這個巨大的網路中時,人們就特別喜歡貼一些標籤,比如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地域黑”現象:

    我們重慶人頓頓吃火鍋,每句話都要加個媽賣批。

    作為廣東人每天都要思考今晚的晚餐吃哪裡人真的好煩,中國太大了!

    我們東北人吃飯以前都要喊個麥,沒有快手的都找不著工作。

    說起你老家哪的,我說甘肅的,對方驚恐的說你們那裡是不是一年只洗一次澡。

    每次跟新朋友聊起來說我是安徽的,都得給他們表演一段黃梅戲,偶爾還被要求來段鳳陽花鼓。

    身為山東人我的確吃煎餅卷大蔥,但我真的不會開挖掘機,是老司機也不會開挖掘機。

    新疆切糕烤肉騎馬打獵等樣樣精通才算成年。

    ……

    中國人99%都是巨嬰,不是巨嬰你都不好意思說說自己是中國人。

    不得不說,“貼標籤”——用最快的速度將人和事歸類——就是人類運用“模式識別”認識世界、進行社會交往最便捷的手段之一。

    貼標籤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每天要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但是我們大腦記不住這麼多東西啊!貼上一個標籤,就相當於我們把握了一個人最核心的特質。

    對於一個省份來說,它包含了地理、人文、資源、習俗、歷史等等相關——但是人們記不住啊!我們很難記住青島有哪些名勝古蹟?有哪些歷史?為什麼沒人騎單車?但是青島大蝦因為在各大媒體上被反覆強調,我們就記住了。

    人性有多麼的複雜,複雜到心理學至今都不是一個成熟的學科。可是大家還是喜歡用一個標籤去描述人性。為什麼?

    因為大腦愛偷懶

    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這麼做,因為這是最省力的規則。人的大腦總是在尋找捷徑去認知這個世界,而貼標籤可以簡單快速地把抽象概念與具體行為聯絡起來,結果便催化了我們的種種以偏概全。於是,人們就特別喜歡貼一些標籤,喜歡簡化思考、簡化歸類,喜歡主動地尋找各種各樣的一致性。

    當時蒙咪的“致賤人”和“致low逼”火得不要不要的,也是因為賤人和low逼這兩個詞可以輕易的給生活中看的不爽的人貼,對號入座。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實在找不出一致性,怎麼辦?人們就會臆想出一個共同點,然後生造一個新的標籤貼。這又是為什麼呢?

    網際網路特性:不斷尋找與自己同類的人

    原因就在於,網際網路上人們有一種非常大的特性,就是不斷尋找與自己同類的人,尋找與自己觀點類似的人,因為人們需要在這個擁有幾十億人的巨大網路中,去簡化思考、簡化分類、簡化歸類網上的海量資訊和海量的人。

    由此看來,給人貼標籤的最高境界就是發明一個新詞,你連理解都困難,更別說辯駁了。簡單的說,就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更容易也更樂於被貼標籤。

    很多利用媒體成功的人都非常善於給別人貼標籤,而且這變成了網際網路時代最重要的營銷手段和賺錢秘籍。

    曾經受過傷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在網際網路這個群體中,還有一類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就是曾經受過傷的人。

    因為受過創傷的人,往往需要一套解釋系統來解釋自己曾經發生過的這些事情。為什麼這個現象在自己身上發生了,所以他需要解釋,並且他也需要和其他受傷的人在一起來滿足“我們是同類”的需要。

    在這個尋找同類的過程中,有時他們會把自己的創傷“移植”到其他人身上,由此來獲得一種合理化的自我安慰。

    創傷之所以成為創傷,本質就是其他人沒有發生,而在自己身上發生了,所以人們就感到不滿。如果自己曾經發生過某些事情,而大家都有類似的經歷,這就使受過傷的人獲得極大的安慰。

    所以,在心理學上,一般而言,受過創傷的人會更容易接受暗示,原因就是他需要一個解釋,需要一個說法,需要有同樣經歷的人在一起相互慰藉。其實在這樣的群體裡,每一個人所受到的傷害都不一樣的,但是需要在大腦裡創造出一個想象,那就是“我們”都是一類人。

    網際網路時代成功的模型:發明一個標籤,然後去貼上一個標籤

    這其中,隱含著在網際網路時代很多成功的模型,那就是透過發明一個標籤,然後去貼上一個標籤,去召集最容易被暗示的一群人,讓他們互相去想象自己正在和志同道合的人組成了一個群體,於是互相就會在這個群體裡舔傷口,而最早的發起人就往往會被捧做教主。教主還擔當著一個拯救者的角色,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切與錢有關。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群體中,大家會毫不吝嗇的為教主而奉獻,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 6 # AI應用前沿

    “‘貼標籤’也稱為 汙名化’ 。”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強說,即一個群體將某些偏向負面的特徵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並將這些特徵刻板印象化,掩蓋其他特徵,成為與之相對應的指標物。

    普通人面對紛繁複雜的現象, 習慣於將其化繁為簡,以便清晰便捷地把握事物特徵。

    標籤化就是一種簡單歸類,人們可以藉助標籤對外界的人、事、物形成表面和粗淺的印象,降低行為成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菜有多少種?西生菜是什麼,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