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聽花解語
-
2 # 經濟資訊速遞
過節不僅是紀念,更是成長的需要。以其為節點,可以記錄成長的故事與心態。
.
冬至
·
冬至酷冷迎聖誕,
燈火闌珊夜平安。
新春將近辭舊歲,
時光如梭又一年。
·
人逢歲末易惆悵,
風吹三更尤覺寒。
月朗星稀發凌亂,
往事汩汩動心絃!
·
冬至:酷冷待新年,往事動心絃
又逢年底,又迎聖誕,在嚴寒中辭舊迎新,更是多了份懷舊與惆悵。月朗星稀、夜色燈火下的中央電視塔,像個大紅燈籠一樣懸掛空中,忽明忽暗,給這個清冷的平安夜帶來一絲靈動和溫馨。
夜幕下的公主墳,車水馬龍,流燈閃爍,高聳著的城鄉貿易中心,流光溢彩,富麗堂皇。當年求學的時候,這裡曾經是常來常往的地方。歲月流逝中,當年環島中的廣場、水景已變成縱橫交錯的交通樞紐;當年年少輕狂的熱血青年也已成為謀定思動的不惑中年。
記憶中的往事,如同平安夜中的頭髮,被寒風吹亂,被心絃撥動,千頭萬緒,連綿不絕,汩汩而出;而記憶中的青春,則如同平安夜裡的塵埃,被寒風吹散,消失的無影無蹤,一去不返,唯餘嘆息……
-
3 # 詩酒遊
節日是生活的驛站!
時間漫長,索然無味。日子久了,變的平淡無奇!
如果想讓生活充滿情趣,就要有節日。平淡之中來一點驚喜,尋一點刺激!
他就像一個節點,把平淡的日子分了段!讓你對生活有了盼頭!當我們把一年中的節過完了,這一年就結束了!你會發現,這一年,你精彩紛呈!都是因為有節可過!
-
4 # 聞知9
人們為什麼要過年?
過年並非是妖魔鬼怪年和夕造就的,那是民間故事,民間傳說。
中國是以農耕生活為主。一年四季,春種夏長、秋收冬閒,人們的生活是隨自然界的變化而求生存。
春節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節日,一個全年最重要的日子。漢武帝時中國曆法是以正月初一為新年的開始稱元旦,後來民國政府又採用了世界通用的歷法,就把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新年,而農曆正月初一稱之春節。
春節是古代的人,經過辛勤勞動獲取豐收的喜慶日,也是恰逢冬閒時家人團聚歡樂的休閒日,也更是人們對新一年願望的企盼日!所以這個重要的節日,在幾千年形成了一定的慶祝習慣和禮儀及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
過年!是為了華人更奮進!華人更團結!華人的日子更紅火!
-
5 # 終南青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因為過節是中國傳統習俗,像端午節是人們對屈原的悼念。過年,也是千百年歷史沉澱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定的風俗習慣,也是全年最重要的節日,有著多種的說法。 這些節日被代代傳承下來,到了現在就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了。傳統節日它象徵著對古人的緬懷更是對家人團圓的一種寄託,慶祝傳統節日,有利於加強親人們之間的溝通與情感的共鳴。從國家宏觀層面講,慶祝傳統節日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認同感。同時傳統節日,又是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內涵,象徵著團圓、和諧,蘊含著一種人文精神:親情、團聚以及文化的傳承。
-
6 # 六零後的退休生活
為什麼要過節呢?道理很簡單,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老祖宗留給我們留下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許許多多的節日,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每個節日裡面都蘊含著美麗的傳說和動人故事,它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形式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 這也是所有節日的意義和靈魂所在。不同的形式只是對這個主題不同的襯托和寄思罷了。國慶節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和愛國家,重陽節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和愛老人,兒童節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和愛孩子,母親節和父親節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和愛父母,情人節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和愛伴侶,過年則讓我們更深刻的去體會親情...
過節的意義就在於它不斷的提醒人們要永遠的記住這生命的意義:愛!節日讓人們不斷的去體會和感受愛的含義,也時刻提醒著人們要去珍惜所擁有的愛,包括愛情、友情、親情...
因此,只要心中有愛,無論我們過節的形式如何,我們的節日都會因此而過的富含意義和美好。今天是冬至,我剛從市場買回肉餡大白菜,馬上包餃子,一家人熱熱鬧鬧來過冬至節!
-
7 # 小楠子八字
其實這只是一種叫法而已!日子就是時間的代名詞,其實每天都一樣,只是發生在當天的人和事不一樣罷了。
過年過節,也只是因為人們習慣了在某一天重複的做某些事情,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風俗,代代相傳下去,形成了今天的過節說法!
對於過年過節有什麼意義,那是因人而異的,與你的人生經歷,人生認知有關。你過得好,可能你就會覺得過年過節很有味道,很快樂高興幸福,一切的褒義,倘若你過得不好,那麼你就會埋怨這個世界,訴苦社會人生的不甘。
-
8 # 小美影視分享
過節是首先從文化傳統意義上是為了紀念或者傳承,從個人意義上為了讓你勞累的心得到一次短期的放鬆,是為了讓你和久違沒見的老家的家人團聚,是為了讓你有一個遠離喧囂思想放飛的時間!
-
9 # 戒你如煙1918
為什麼要過節呢?節日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或者是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人們透過過節來傳承這種文化或者紀念某個具有特殊歷史貢獻的人和歷史事件,這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所以才有了這麼多節日,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智慧結晶。以上均屬個人觀點。
-
10 # 孫姐
現在的節日太沒意義了沒節日氣氛!吃不知道該吃啥,穿吧天天穿的也不舊出去吧累的不行還花錢。哎!你說現在這過節還有啥意思!串個門兒吧!還的給紅包少了吧還拿不出去多了吧還捨不得哎!無語
-
11 # 二月的大鳥
節日分為很多種,由國家的、民族的、宗教的,還有一些節日是和人類及生產勞動有關的紀念日節日。傳統節日曆史悠久,代代相傳傳,在漫長的時代發展進化中形成。與生產與生活、人與自然的關係密不可分。
慶祝豐收,激發活力,加強人們之間的親情。慢慢得到認同約定成習俗,最終被定為節日。在每個傳統的節日裡,還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間願望與審美追求融入節日的內涵與種種儀式中。因此,它是中華民族世間理想與生活願望極致的表現。可以說我們的傳統——精神文化傳統,往往就是依靠這代代相傳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繼承下來。
在近百年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節日文化——特別是城市的節日文化受到現代文明與外來文化的衝擊。當下我們已經鮮明地感受到傳統節日日趨淡化。傳統節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蘊含的傳統精神隨之渙散。然而,人們並沒有坐等傳統的消失,主動和積極地與之應對。這充分顯示了當代華人在文化上的自覺。
隨著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全面展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一浪高過一浪地推行;表現了國家對傳統文化生活及其傳承的重視與尊重,同時這也是保護節日文化遺產必不可少的措施。千百年來,人類的祖先從生活的願望出發,為每一個節日都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又動人的習俗。這種願望是理想主義的,所以節日習俗是理想的;願望是情感化的,所以節日習俗也是情感的;願望是美好的,所以節日習俗是美的。如果我們慢慢把節日淡忘,傳統的習俗將被遺忘,我們不曾知道這些習俗,無法重溫傳統。重溫不是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體驗傳統的精神與情感。習俗在不斷變化社會在不斷髮展,但民族的傳統精神是不變的。這傳統就是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恆的企望。所以我們更要更好的繼承發揚優良傳統,我們為此過節。
-
12 # 子圓
為什麼要過節呢?
我覺得華人過中國的節日是很必須,很必要的。如果沒有了傳統節日來豐富我們的生活,那我們失去的不僅是這個身心愉悅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們失去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汲取機會與享受機會,所以我們應該大力提倡過節。
接下來請大家靜下心來,聽我細細道來,過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中國傳統節日起源於中華民族的農耕生活;說它起源於幾千年前的農耕生活,是因為中國傳統節日中所有活動,包括祭祀,慶賀,社交及宗教民俗活動,都與華人的農耕生活有著密切關係。中國傳統節日,是從現實與非現實間取材,把美好與現實融合,再將其與人生相結合,這樣它的構成就更具獨特性了,內涵也就更豐富了。這些節日,不僅記載了華人的歷史,而且也承載了中國文化的起源,在來源與發展之間展現它獨特的功能。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具體體現
大家都知道,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涵蓋了很多方面的內容,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傳統節日等。而中國文化的豐富的內涵,有很多方面就是體現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凡是有過過中國傳統節日的人都知道,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你經常可以感受到那種與眾不同的文化,如一些地理上的知識,天文上的奇觀,人文上的奧秘。當然,在事實上,中國傳統節日就是從多方面取材,如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經濟、政治、文學等。傳統節日將多種文化結合,雜糅,最終構成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體系,並將其體現,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需要更多的是親身的體驗,才能感悟到它的文化韻味,才能體會到它的內涵真諦。
過中國傳統節日的目的
過中國傳統節日,其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度過這個節日,也並不是說為了滿足那些物質上的需要,更不是說只是享受一下那份空閒。它的主要目的體現在它的活動中,大家都知道,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有祭仙、祭祖、祈福、納詳,既有宗教節日,又有紀念節日,同時還有慶賀節日。但眾多節日共同追求的是一個更深層次的終極目的,那就是在適當的時間,選定適當的地點,透過節日中的各種活動來不斷協調天、地、人的關係,以此促進三者的和諧,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說道“天人合一”,天並不是指神仙、上帝,而是指自然。為了慶祝節日,它能將一個分散的團體結合起來,促進人的交流和溝通,而且透過過節,它可以調節人的身心與思想,讓人更好的去適應,去發展。人們透過過節,不斷地協調,最終使自己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和薰陶;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震撼;意識上得到淨化和昇華,最終達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促進自身與社會的不斷進步。
過中國傳統節日的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想保證一個民族的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就必須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而傳統節日就是一個名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傳統節日是一個名族的根基,它表現的不僅是一個名族的情感,更是一個名族的願望以及它的風俗和歷史遺蹟,是中華名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它的形成過程中,是一個名族和國家的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它不僅加強了家族系統的聯絡,促進了社會倫理道德的形成,而且也促進家庭和諧、社會進步。
結語
綜上所述,我覺得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面對過節,應該珍視,而不是漠視;應該在乎,而不是不屑。我們做的更多的是感悟、瞭解,而不是排斥、貶低。要知道節日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它是一種精神的體現,能引導一個人的進步與發展。總而言之,要想更好地發展自己,就應該去汲取文化精華與內涵。
-
13 # 終身成長頻道
冬的盡頭是春
心的盡頭是家
在每個白晝漸長的日子
帶著心的春意 盡享家的溫暖~
-
14 # 商丘木子李
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區有各種各樣的節日,過節日不外乎,祭祀先祖,歡慶豐收,親人團聚,或紀念某一標誌性事件。節日就是值得紀念的日子。
中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傳統的節日都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傳統節日它象徵著對古人的緬懷更是對家人團圓的一種寄託,
慶祝傳統節日有利於加強親人們之間的溝通與情感的共鳴。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認同感!
傳統節日,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象徵著團圓、和諧,蘊含著親情以及文化的傳承。
但是,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由於相對缺少對傳統節日的瞭解,容易被花樣繁多、活動豐富、禮品多多的外來節日吸引,
我們需要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增加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節形式,為傳統節日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
回覆列表
中華民族是偉大而古老的民族,其文化源遠流長,從未間斷。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類以農耕、狩獵為主,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產生了祭祀、祭祖、慶豐收、歡聚的節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節日的內涵逐漸豐富,外延不斷擴大,成為中華民族的重大節日。
那麼,為什麼要過節呢?
♥為了傳承和發揚
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來歷和傳承的理由。比如,春節,也叫歲首、新年、大年,是中國傳統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隆重的節日。
每當春節來臨,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各地華人約定俗成、順理成章依照一定程式歡度:貼春聯,剪春花,放鞭炮,祭祀,守歲,看春晚,走親訪友,悠然自在;吃點心,年糕,春捲,水餃,湯圓等應有盡有。
由春節繁衍出很多傳統文化,春聯就是其中之一。貼春聯要經過一番思慮和考量的,有橫批、上聯下聯,講究對仗、平仄、押韻。路過誰家門前,人們喜歡品賞一下是否對仗工整,用詞是否恰當,情感是否飽滿。
原來都是寫春聯。書法好的門庭若市,紛紛去求的一副好字,以彰顯這家人有文化、有內涵。春聯為家增添許多靚麗色彩呢!
♥為了緬懷和感恩
中國傳統節日種類多,其中就有緬懷故人、追憶親友的節日,比如清明節。有詩為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這天,許多人帶著崇敬的心情走進陵園祭拜為革命捐軀的烈士,獻上一束白花,寄託一份哀思,感恩他們為中國做出的巨大貢獻。
這一天,人們紛紛回趟老家,去墓地祭拜離世的長輩,感恩祖輩和父輩生前為家庭的無私付出,回憶和親人共度的美好時光,心頭湧現的是悲痛和惋惜,油然而生的是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清明節也叫踏青節。這個節日恰逢春分前後,百花盛開,Sunny普照,春風送暖,假期裡,三五成群,公園、河邊,踏歌而行,或者帶著愛人和孩子,帶上一些食物,坐在草地邊吃著、喝著、玩著。亦或者躺在草地上,望天上雲捲雲舒、看身旁花開花落、聞鳥兒鳴唱,悠閒,輕鬆,快樂,舒心,愜意。
♥為了崇拜和紀念
歷史是人創造的。時間推移,朝代更替中,許多偉人、名人為社會作出較大貢獻,被人傳頌和愛戴。為此,後人紀念他們。
比如端午節就是一個這樣的節日。資料顯示: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飛至正南即“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由此產生端午節。
後來因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後人將端午節定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在這一天,汨羅河畔,投粽子,划龍舟,很是熱鬧。
在我老家,分忙端午和閒端午。若是端午和麥收相逢,那就是“忙端午”,男女老少都為收麥而忙碌,端午這天,主婦們一大早做“傷力草打雞蛋”給家人吃,即把傷力草洗淨,放在鍋裡燒開,再把雞蛋打鍋裡,煮熟就行了。一般大人吃五個或七個雞蛋,孩子吃一個或三個,都是單數。為什麼吃這個,主要是收麥子太累,吃雞蛋和傷力草補充能量,防止累勞傷。
如果端午節前後收麥子,那麼就是“閒端午”。這時,主婦們紛紛淘米、洗棗、打粽葉包粽子。
粽子香飄滿鍋,小孩樂呵呵。孩子們看著鍋開粽熟,拿起粽子村頭巷口和小夥伴們一起吃,掙著吃粽子裡的紅棗,玩鬧,開心。
♥過節,才有儀式感
如果不過節,日子如流水般劃過,日升月落,一日三餐,工作生活,天天如此,毫無波瀾和生機,人們會感覺生活枯燥和乏味,沒奔頭沒方向。有了節日,就大大的不同了。人們提前多天為過節而忙碌,日子變得歡快而有意義。比如,中秋節。月到中秋分外圓,圓的不僅僅是月,更是家人團聚的歡樂和幸福。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為了歡度中秋,人們在農曆七月下旬就來是忙碌——做月餅。雖然各大超市都有賣,許多人還是自家張羅食材,到約定地點做月餅,隊伍排的老長,人們耐著性子等待,談論月餅里加什麼餡好吃,如何存放月餅保鮮等。那紅潤的面龐,滔滔不絕的說話聲,和著月餅散發的香味暈染開來,飄出巷口,飛向大街……
中秋即將到來。從農曆八月初二開始就可以走親戚了。帶著禮品,抱著孩子走親戚,你來我往,增進了解,加深友誼。
在外地工作的人們,節日裡不能回家,只能吟誦詩句聊以自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當天,一家人推杯問盞,把酒言歡,吃月餅,望明月。孩子依偎在奶奶懷中,聽她講著嫦娥奔月的故事。
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母親拿出家中月餅,讓我們姐弟幾個分別給鄰居家長輩送月餅。同樣的,鄰居家也會送來月餅。傳遞的是月餅,增進的是情分。
許多時候,中秋節恰逢玉米豐收。村裡人白天掰玉米,晚上加班剝玉米皮你來我家幫忙,我去你家做活,互助互利,鄉里鄉親,淳厚的情感、濃濃的鄉音彼此傳遞。你在我在,日子安穩,月歲靜好。
自古到今,時間如一個長長的、永無盡頭的軸線,每個大大小小的節日宛如這個軸線的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如果抹去了這些明珠,那麼時間軸線上很平、很窄,很空,無記號,無波瀾。生活也就少了很多樂趣,失去很多文化內涵。有這些節日把時間串聯起來,文化遺產得以繼承和發揚,人的生命也因此而豐盈靈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