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楚國八百年

    但是我們也會在其他演明朝朱元璋的電視劇中發現,朱元璋幾乎不將自己稱為“朕”或者“寡人”,反而喜歡用“咱”這個字來和他的大臣們交流。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朱元璋的出身讓他說話親民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身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出身低微,從小就生長在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家中幾乎連飯都吃不上,自然不可能有錢供他讀書。

    後來他的親人相繼去世,無家可歸的他迫於生存出家當了和尚。

    他的一生十分艱苦,正是這種艱苦的生活恰恰磨練出了他與常人不同的性格。

    所以即使朱元璋當上了皇帝,有著這些生活經歷的他自然不可能會高高在上,忘記自己的過去。

    所以他說話時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用出“咱”這個字來指自己。

    他的這種說話風格很親民。

    當初有大臣還因為自稱這件事向他諫言,認為皇帝應該有著皇帝該有的威嚴,自稱“咱”實在有損皇家威嚴。

    可是朱元璋絲毫不在意,依舊我行我素,令許多大臣十分無奈。

    二、皇帝的威嚴不是一個自稱就能體現出來的

    朱元璋這個人,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小時候的貧窮與沒有文化自卑過,一直都十分正視這件事情,可以大大方方地拿出來講。

    朱元璋小時候是個放牛娃,之後還當過乞丐,因為生活所迫當過和尚,可是這些又有什麼關係呢?

    他沒有因為他從前做過的這些卑微的事情而自卑,反而十分清楚地認識著自己,不斷地反思著自己的不足,才成功地建立起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當皇帝雖然沒有自稱“朕”或者“寡人”,可是就因為這樣他這個皇帝就沒有威嚴了嗎?答案當然不是。

    一個成就了一番大業的偉人,即使再怎麼低調,都能夠讓人感受到他從內由外的氣質和不怒自威的威嚴,這一點並不能從語言上抹殺

    。所以,即使朱元璋說話喜歡接地氣地用土裡土氣的“咱”字來自稱自己,也無法掩埋住他身為皇帝的威嚴。

    三、皇帝的自稱中就朱元璋父子特殊

    身為皇帝,總會有著一些與其他人不一樣的稱呼或者自稱來顯示自己地位的不一樣。所以說,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葩皇帝。

    他雖然不自稱“朕”或“寡人”,而用著親近的土話,卻又有誰敢說他沒有皇帝的架子?自朱元璋之後,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繼承了他的皇位。

    和他的老爹一樣,從不喜歡用“朕”這個自稱,而自稱自己為“俺”,可謂是更加的接地氣,也真是說明了有個什麼樣的爹就會有個什麼樣的兒子。

    父子二人皆是如此神經大條,不禁讓人扶額哭笑不得。但是這樣子的自稱,反而給人一種賢明皇帝的感覺。

    不像是有些皇帝,擺著皇帝的架子,卻做出了許多對老百姓不利的事情。

  • 2 # 漂浮在陽光之上的砂粒

    在我們中國曆代的開國皇帝之中,朱元璋他是最窮出生地位最低的一個,他的父親,爺爺和他自己在一開始的時候連一個名字都沒有,他為了生存,當過和尚,做過乞丐,因為這樣的經歷才鑄就了他的傳奇生活。這麼多皇帝之中,也是有許多貧窮一些的,但是像朱元璋這樣的,還真沒有幾個,就比如說劉邦雖然出身是平民,但是他還讀過書,這二人的差距也不是一絲一毫的。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朱元璋說話都是十分接地氣的,一點價值都沒有,就連寫的奏章也是十分隨意。在一部關於朱元璋的電視劇中有一個場景,他的大臣向朱元璋進言,想讓朱元璋自稱朕,但是朱元璋根本不在意,一口一個咱,這就是十分搞笑的啦,正如同朱元璋坐在龍椅上,威風得不得了,突然開口說了一句:“咱今天就到這裡了”那些大臣們都得憋著,不能笑場吧?

      就像他寫過的一些奏章裡,總能出現“我”“咱”這樣的字語。根本不屑於用“朕”這樣的字,可是朱元璋根本不在意這些,想寫啥就寫啥。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兒子明成祖朱隸,從小就跟著他爹打仗,後來鎮守北方,也不是一個講究人,還沒有走入皇家的精緻生活,他的畫風也是十分驚奇的,在他寫的奏摺裡面,總能出現一些“俺”,這樣的詞語充滿了北方的氣息。

      除了這一對比較奇特的父子,歷史上還有很多的皇帝都會給自己起一個自稱,這同時也代表著一種地位的象徵。對於皇帝的自稱,大家聽到最多的應該是“朕”,“寡人”這樣的詞語。這樣的詞語最先出現在先秦時代,當時並不是皇帝的稱謂,在當時誰都可以用這個字,那個時候朕就是我這個意思,用著順手就直接用了。這件事還得從秦始皇上位所起,他為了強調自己的特別性,首先創造了皇帝這一個詞,然後又在自己的窗戶上做了文章,選稱朕這一個稱呼,再後來朕就是皇帝的專屬用字。

      總體來說的話,皇帝是一個國家裡最特殊的職業,有一些講究也是不足為奇的,並且皇帝的權力是非常大的,想要決定用什麼字,那麼百姓們都得避諱著。像朱元璋這樣的人已經不多見了。

  • 3 # 焚劍煮酒

    寡人,全稱“孤家寡人”,從字面意思來看是“一個人”的意思,而字典中對於“寡”的意思主要指的“少數”,而皇帝這一職務自然是不可能有很多人乾的,所以歷史上的皇帝或自稱“孤”、或“朕”、亦或者“寡人”。

    但朱元璋不一樣,從文獻記載和已考證的歷史來看,朱元璋從來都是自稱“咱”,那為何朱元璋與別的帝王自稱不同?在我看來,無非是這幾個原因。

    多年養成的口語習慣。

    就像西南四川一帶講“老子”,中原河南一帶說的“俺”一樣,安徽人朱元璋從小講的就是“咱”,沒有多餘的意思,都是代表“我、自己”的意思。

    有一句話叫“習慣成自然”,而朱元璋就是這樣,一直講了幾十年的“咱”,即使在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朱元璋也沒有改過來,習慣而已。

    霸氣皇帝不受禮數所束縛。

    李善長等大臣曾向朱元璋建議,將“咱”這個稱呼改為“朕”,而朱元璋由於多年習慣,決定不改,於是眾大臣說叫咱”太土了,有損皇家體面。於是朱元璋傳令,以後“咱”就是“朕”的意思,而文武百官聽到“咱”,也要當成“朕”的意思。

    朱元璋的心中一直親情至上。

    自古天家無情,為了這至高無上的權利,多少父子相殺、手足相殘,如李世民殺兄、楊廣弒父,所以皇帝一般都稱“寡與孤”。但朱元璋不一樣,朱元璋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恐怕就是馬皇后和朱標了,而朱元璋大概也是所有皇帝中對子孫最好的人了,這或許和他的農民出身有關。正因為心中有親情,所以朱元璋不願“稱孤道寡”。

    這些大致就是朱元璋稱“咱”而不稱“寡人”或“朕”的原因,重視親情是根本,而多年的習慣則使朱元璋難以改變,既然自己不願改,那就讓所有人都改成自己的習慣。

  • 4 # 十點烏托邦

    據史書記載,朱元璋從來都是自稱“咱”,大臣覺得這個“咱”土氣,但他也沒有改過。為什麼不自稱“朕”、“寡人”?霸氣的帝王,不拘一格,只是心也念親情。

    習慣成自然

    朱元璋是一個農民出身,最終登上皇位的。在還不是皇帝之前,朱元璋生活的環境都是社會的最底層的,最接地氣的地方,也沒讀過幾天書。每天都是為生存而奔波,哪裡管得了稱呼,自然而然的養成了一種說“咱”的習慣。

    這一習慣,在朱元璋登上皇帝后也難以改變。

    別人這個稱號太土氣,也不好有君臣之分。但是,朱元璋從來不管,霸氣的帝王,從來都是不拘一格的,只管做事。

    “寡”,少數,一個陰影

    “寡人”,是帝王的謙稱,“孤家寡人”寓意著“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但是,“孤”、“寡”放在朱元璋面前,意思就不是謙稱了。

    朱元璋活在最底層,父母和大哥在大疫中相繼去世。朱家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二哥後來入贅,他只能獨自生活,內心是充滿對親情的渴望的

    朱元璋是個念親情的人,對太子朱標、馬皇后都是很好的。

    在有周朝的前車之鑑,分封藩王會造成“強枝弱幹,尾大不掉”之勢,但還是堅持分封。天真的認為透過教化,兄弟可以同心。

    在知道有燕王朱棣逐漸強大,也不忍心殺害。

    “孤”、“寡”寓意不好,少數?家裡人少?與朱元璋想的不一樣,朱元璋要的是家天下,朱家天下,兒孫滿堂。

  • 5 # 漁經獵史小仙女

    這個問題本身就得先考究一下,這個有人說是誰說的?從不自稱朕或寡人,這就有點誇張了,說朱元璋不習慣自稱朕和寡人,可能比較容易讓人相信。

    畢竟他雖然讀書不多,但身份一旦不同,久而久之都是要習慣這種稱呼的。

    假設說朱元璋真的很少給自己強加這些尊稱,那麼除了是因為文化水平不高之外,就是因為他為人非常務實。(我不是說那些自稱朕的就不務實啊...)

    翻查正史,你會發現朱元璋做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像對那些喜歡長篇大論的臣子,都是真性情相待。下面抽取一些事件和大家分享一下。

    不知道大家對茹太素熟不熟悉,他就是那位曾經上呈萬字奏章而被仗責的人。

    按《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記載:

    陳時務累萬言,太祖令中書郎王敏誦而聽之。中言:「才能之士,數年來倖存者百無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觸。帝怒,召太素面詰,杖於朝。次夕,復於宮中令人誦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為君難,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於情事。文詞太多,便至熒聽。太素所陳,五百餘言可盡耳。」因令中書定奏對式,俾陳得失者無繁文。

    從上述小故事你可以發現,朱元璋事後居然大有和茹太素商量之意,說朝堂事務繁多,茹太素的奏摺字數太多。按照那篇萬字奏摺來看,其實只需要五百字就能交代清楚。

    此後,為了避免再浪費不必要的時間,朱元璋還頒佈了旨意,讓大臣言簡意賅,開門見山。

    按《禮部志稿·卷二十四》所記:

    洪武九年頒建言格式使言者直陳得失無事繁文

    這樣的皇帝特不特別?

    可能有人會認為,朱元璋是因為沒讀過書,所以聽不懂茹太素的長篇大論,才覺得煩躁而責罰他。

    但是很多時候,的確有文官就喜歡給你來一遍嗚呼哀哉,甚至幾遍才緩緩進入正題,這對務實的朱元璋來說實在太痛苦。

    另外,在生活習慣上,朱元璋也沒有太多的講究,比如宮裡做衣服,常常會剩下一些邊邊角角,他雖已是皇帝,但還是提倡節儉,把這些邊角料都製成毯子。

    按《明實錄太祖實錄·大明高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七》所記:

    上持黃金一錠示近臣曰:“此表箋袱盤龍金也,令宮人洗滌銷熔得之。”又出雜紵絲小片縫成如毯者,曰:“此製衣服所遺,用緝為被,猶勝棄遺也。”

    所以,對於尊稱自己為朕或是寡人來彰顯身份這種事情,對朱元璋來說並不太重要,只要能表達意思即可。

  • 6 # 靈石蘊

    朱元璋生於1328年,祖輩都是河南鳳陽的貧苦農戶,相比較其他帝王,朱元璋是正兒八經的基層出身,種過地,放過牛,16歲那年又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出家皇覺寺成為一名遊方僧人

    如果社會安定,估計老朱會以一名老和尚身份終了

    可惜,元朝無道,民不聊生,普通百姓過不了安生日子。1353年,25歲的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成為義軍一員,經過15年的戰鬥成長,其整合各路義軍,最終滅了元朝,建立大明成為開國君王

    這樣的一個人,就算當了皇帝,有條件時也苦讀詩書,能陽春白雪,但其本質就是個普通百姓,下里巴人。這樣的人日常說些家鄉俚語,不說那些高雅詞彙,純屬正常,不裝嘛,他那地位,也不需要裝……

    當然,若說他從來不自稱“朕”,那也是假的。所謂什麼場合說什麼話,自家朝堂怎麼幹都成,但像一些祭祀、出征等重要的正式公開場合,老朱還是以“朕”自稱的,畢竟“朕”字自始皇帝登基以來,已代表天地意志,代表正統權威,代表師出有名,代表百姓意見

    朱元璋,不傻的,他也會從眾……

    其實,老朱文學造詣很高,平常不說不用一些文雅大詞,並不代表他不會不懂

    朱元璋很早就知道,打仗靠武將兵卒,治國需文官仕子,而文官仕子瞧不起下里巴人,瞧不起又談何歸心?就像電視劇演的朱元璋和劉伯溫那句對白:咱知道你劉伯溫是文學宗師,打心眼裡還是瞧不起咱這泥腿子皇帝

    為此,朱元璋苦讀詩書史傳

    不談治國經驗,就說詩詞歌賦,老朱也在史書中也留下了印記,比如赫赫有名的《無題》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二聲撅二撅。三聲四聲天下白,褪盡殘星與曉月

    如果說雞叫有些另類,那也有諸如《鐘山》的正統詩詞

    遊山智盤旋,俯谷仰奇巔。松聲細入耳,雲生水石邊……

  • 7 # 大國布衣

    無論是“朕”還是“寡人”,既代表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殊榮,同樣也飽含孤獨的心酸落寞。

    儘管早年的朱元璋沒有接受多少正統教育,但他在根基穩固之後,就開始研讀詩書經典,不斷提升其自身文化素養,對於這兩個稱呼潛在的含義,他自然有所頓悟,當然不希望活成孤王一般的存在。

    朱元璋不自稱“朕”、“寡人”,那叫自己什麼呢?

    眾所周知,這是一位農民家出身的兒子,沒有顯赫的身世,但就是抓住了機會,結合自身不懈努力,硬是當上了開國皇帝。

    他深知底層百姓的不易,自然也是親民、愛民的典範,當然為了顯示他與大臣子民之間的親切感,朱元璋甘願與所有人同等待遇,並不為了彰顯自己的特殊地位,而稱“朕”或者“寡人”,反而經常以“咱”“俺”自稱。

    朱元璋如此稱呼自己,真的就不怕威嚴盡失嗎?

    說起“孤”、“寡人”的來歷,《詩經》中就有過記載,但在當時並非是帝王專用稱呼,它們的深刻含義也並非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孤家寡人,本是古人對自己才疏學淺的一種謙稱,寡人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的簡稱。

    先秦時期,諸侯王們通常會以孤王自稱,至於最終朕的稱呼,這也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區別自己與他人的稱呼,朱元璋這樣顯然與所有君王都格格不入。

    朱元璋的任性,自然也有其自己的道理!

    儘管農民出身,但其實縱觀他的歷史功績,並不比接受正統帝王教育的皇帝差。有人說朱元璋生性殘暴,但在當時他誅殺那些開國元勳大功臣,無非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正統皇室地位罷了,畢竟這也是短期內能夠讓老朱家栽培自身勢力的有效舉措。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還那樣稱呼自己,無非就是念及舊情,眾多大臣都是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除此之外,整個皇宮中也就是自己的親信寵溺,自然不想與他們太過疏遠。其實我們換位思考,也很能理解朱元璋那種心情。

    朱元璋重情義,反而不甚看重權利。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俗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知道大家可還記得常遇春,曾經不被朱元璋看起,但卻用自身實力給朱元璋證明自己,儘管他沒有撐到最終大明王朝建立加官進爵的那一天。

    但朱元璋對於死後的常遇春,可以說相當優待,被追封開平王,而且享有專門太廟,朱元璋甚至給他找人定製了龍袍畫像。藍玉、胡惟庸其實都是觸碰了朱元璋的逆鱗,之所以大開殺戒,必然是有緣由的。

    朱元璋害怕孤獨,當然不想就此疏遠他人

    朱元璋從當上皇帝那一刻起,心中必然就有無奈的嘆息,在其位就不得不謀其政,沒人會同情他,不僅要為江山社稷著想,還是保證老朱家血脈傳承,自然不敢鬆懈。

    但是手握重權,講道理談情義顯然不可能,儘管有心遣返眾大臣,但也是採取暗示的手段,劉伯溫提前告病養老,但是他在晚年還是會經常會召見劉伯溫聊天敘舊,就是為了排遣內心孤獨,朱元璋從心底裡也是不願意承認他被疏遠的事實的。

    一代君王,其實就免不了看到白髮人送黑髮人,子孫為了繼承權自相殘殺的局面,這也是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最終立朱允炆也是無奈之舉。但後來的朱棣篡位,也是應驗了他的擔心,朱元璋越怕什麼,反而就來什麼。

    “寡人”註定是孤獨的,高處不勝寒啊!

  • 8 # 佳寧姐姐說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他不像其他皇帝一樣受過正統的教育,他本就是一個草根皇帝,出身農家,小時候給地主放過羊,當過和尚,甚至還做過乞丐,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古代皇帝都自稱“寡人”和“朕”那麼朱元璋當皇帝之後稱呼自己什麼呢?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不止一個,但在登基後沒有用"朕"自稱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因為朱元璋出身就是一安徽鳳陽農民,草民稱呼自己就是"咱",當了皇帝也沒有改。

    朱元璋一直稱呼“咱”這邊是當皇帝,最後也沒有改,他覺得自己本就是平民出身,稱呼咱的話,比較能拉近自己與下屬的關係,一個“咱”立即讓別人覺得心頭一暖。

    其實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作為大學士的宋鏈建議朱元璋:"陛下而今已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了,從現在開始應該稱‘朕’,而不能再說‘咱’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你是怕天下人笑‘咱’土吧?土就土吧,咱爹咱娘就是農民,說不定天下人知道咱的這身世後,還會更親切呢!不改,咱就是朕,朕就是咱!"

    朱元璋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對他自己的出身也自卑,他一直覺得朝中的大臣覺得他沒有文化而看不起他,所以他變得敏感多疑起來,朱元璋雖然肚子裡文墨不多,但他他卻是一個超級愛學習的人,他特別喜歡讀古代的歷史,他最崇拜的是漢高祖劉邦,因為他覺得劉邦和自己的出身差不多。

    其實關於稱呼這個事,朱元璋也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因為陪他一起打江山的那些兄弟都是還是一樣平民出身,他覺得如果自己當皇帝之後稱呼“朕”的話,就一下子拉遠自己和他們之間的距離,這會讓他們感覺心裡不舒服,一個“咱”就代表自己還和他們是一家人。

    朱元璋雖然成就了大爺,但是他也害怕孤獨他覺得如果稱呼“寡人”的話那自己就是孤家寡人了,光棍一根了,朱元璋很想和他們打成一片,雖然別人都認為他殘暴,但是誰又能理解他的苦呢,沒有經歷過他的人生哪有發言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到底需不需要熱車?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