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夫聊齋
-
2 # 那嚒倔強的微笑
年代不同了,90後小的時候過年還是蠻有味的,雖然沒有電子裝置,三五成群的小夥伴,放鞭炮,打撲克牌,躲貓貓,跳皮筋,玩的不亦樂乎!現在呢,有了手機,有了電腦,又不想出去了,宅在家裡,玩王者,lol,吃雞,不知道這樣發展下去,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
3 # 天馬154030281
謝遨,年味淡了嗎?各持己見。據我感受,由於時代變遷,觀念不斷更新,年給人的表現形式和人們的感受情懷發生見近見遠的差異。隨著世代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企盼過年吃好飯走親訪友以不再是最好的期冀,春節晚會和繁花似錦的電視各類欄目成為最好的年夜大餐,一機在手,網路漫遊成為人們閒遐娛樂的好夥伴。這也是時代發展的趨勢,給年賦於的新義,任何事物都不會靜止一陳不變,不管何時,火紅,喜慶的中國年的特性都不會變,年味不會淡,而且會逾來逾濃,因為它己深深植根在我們心中!
-
4 # 風語者也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想問問你:年味是什麼?
每個人對年味的理解或許都不一樣,但是有一點,我想大家應該都是認可的,那就是:家在哪裡,年味就在哪裡!
也許你說,這不是我記憶裡的年味,我記憶裡的年味是集市上琳琅滿目眼花繚亂的年貨,是孩子們噼裡啪啦燃放的煙花炮竹;是母親蒸籠上氤氳的水氣,是父親瓷碗裡醇香的老酒。
我記憶中的年味,在殺年豬的熱切盼望裡,在掃房子的飛揚灰塵裡,是油漆斑駁的門楣上新貼的對聯,是那一個個燭光搖曳的大紅燈籠掛在屋簷;是那一鍋文火慢燉的湯,是那一出百看不厭的戲……
但是,人總會長大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總是要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鞭炮不許放了,磕頭拜年被嘲笑了,你在遠離家鄉的城市一個人哭了……
打通電話,哽咽在手機的另一邊,半晌,吐出一句:爸、媽,新年快樂!趕緊放下手機,用手掩飾住抽泣的臉龐,是的,此時的你,想家了!
無論家在貧瘠的山溝,還是在繁鬧的城市,有家,就有年,就有牽掛,哪怕身在邊疆,身在天涯,想起了家,就有了濃濃的年味兒!
最後想說一句,家,是我們永遠的牽掛!過年了,給家裡打個電話,有家,才有幸福,才有年味兒!
-
5 # 使用者59751601096
中國年味醉西安
我是西安人,我愛西安年。過去幾年過年都是孩子們帶我們天南海北出去旅遊,今年不想跑了,決定在家過年。除夕夜孩子們為了全家人能盡情觀賞曲江不夜城的美景,提前專門在離大雁塔南廣場一步之遙的威斯汀大酒店包了房,讓我們在那住下專玩兩天。我們在這吃了年夜飯逛了曲江不夜城。除夕夜這裡人潮湧動,但卻不擁擠,華燈初上,絢麗繽紛,火樹銀花,非常壯觀。第二天又上大雁塔,逛大唐芙蓉園,上塔也只排了二十分鐘隊,俯瞰今日西安,一片燈火闌珊,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輝煌熣燦,美不勝收。這真是:芙蓉園裡盡朝輝,燈火炫彩映藍天。舞榭歌臺歡聲起,大唐盛景現長安。這‘’西安年最中國‘’真是名不虛傳!所過之地,還不時會聽到一些外地遊客對西安的讚美,我們老倆口真是打心眼裡為我們的古城感到驕傲。現在國家富強了,人民生活全面走向了小康,這年味是越過越濃。贊曰:中國年味醉古城,火樹銀花不夜天。萬方囑目三秦地,疑似回到大長安。
聯想到我的婆家,大巴山的寧強縣農村裡,過年也是熱鬧非凡,年三十手機中親戚朋友展出的年夜飯,一家比一家豐盛,除夕夜煙花爆竹響聲動天地,五彩繽紛映亮了半個天。打工的年輕人回山啦,門口停著小汽年的也有好幾戶啦,年輕人以各種方式,盡情揮灑著對家鄉的熱愛,這山區裡的年,過得也是歡天喜地,人畜皆歡。
我們這一輩伴隨著國家前進的腳步走過了風風雨雨,見證了祖國日以強大的步步輝煌,為祖國的今日,我們怎能不由衷地感到幸福驕傲,讓我們共同舉起手中的酒杯,為我們的幸福,為我們的國家乾杯。
-
6 # 阿檸寧
年味至始至終都是這個味,變的只是我們。
記得小時候,一到過年就鬧著爸媽要買新衣服,新鞋子,感覺一到過年就跟不一樣。爸媽變得好說話了,就算比平常更調皮也不會被罵,各種想吃的,平常比較貴一點奢侈一點的零食也能吃到,那時候,春節,是我們最喜愛的假期。
長大了之後,對春節似乎沒有了太大的執念。不再需要買新衣服,不再需要靠過年才能吃吃到的零食,想比起春節,我們似乎更喜歡上班賺錢的日子……
所以說,變的不是年味,而是我們變了,正如那首歌所唱,開始的開始,我們只是孩子,最後的最後,渴望變成天使……
-
7 # 宗君說
因為我們國家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
大冬天的,
不種田,就是過年,你勞碌了一整年,
在沒辦法種田的情況下,那不就是可勁的玩,可勁的交流嗎!?一大家人打牌,打麻將,非常熱鬧!
現代社會呢,過年是過年了,
還要出去吃飯,還能上網,乾的事情多了!
世界大了,身邊的圈子感覺扁平化了,不再是那麼緊密而不可或缺了。
之前出了大家在一起玩沒別的事,
現在一人一個手機刷起來,
注意力很難集中在過年這一件事上。
當你的注意力分散開來,給了電子產品,年味相對必然就淡了。
-
8 # 福州鮮知道
這個問題,問的好。作為文化領域的愛好者,我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
回答之前,我覺得我們得先回答兩個問題:什麼叫年味?怎麼衡量年味是變濃了還是變淡了?因為只有我們弄懂了這兩個選擇性的問題,這個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什麼是年味?我覺得,年味是我們所有人對童年或20多年前那個物質貧乏年代的美好回憶。
其次,變淡是怎麼判斷的?每個人的判斷標準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對美好回憶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是覺得過年放煙花爆竹的人少了;有的人可能覺得村裡人變少了沒那麼熱鬧了;有的人覺得村裡跟年有關的民俗活動變少了;有的人可能覺得一家人湊一起吃團圓飯的機會變少了;有的人可能覺得桌上的飯菜越來越多自己的胃口卻越來越差;有的人可能覺得小時候在飯桌上可以聽長輩講講外面的世界,而現在手機上新聞多如牛毛。。。。。。
說一千道一萬,前面講了這麼多,相信你們也看出來年味為何變淡了吧?首先,我們許多人都長大了,小時候的許多長輩,不論是年齡還是什麼原因,與我們告別了,再也看不到了。其次,我們都經歷了改革開放中國快速發展的40年,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原來只有過年時才能穿到新衣服新鞋子,只有過年才會吃到肉,現在天天都能穿新衣服,頓頓都有肉,對過年沒那麼多期盼了。3、中國的城市化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村子成為空新村,人口變少了,一些民俗活動也因此消亡了,相反,大家都待在城市,門關起來各自為營,沒有了鄰居互相串門的樂趣,更多的是對生活菜米油鹽,房租水電的算計,當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了鄉情的滋潤,沒了生活樂趣自然對過年不感冒了。
4、隨著電腦和手機時代的到來,大家精神文化生活無比充裕,宅男宅女越來越多,手機不離手,誰還會冒著被鞭炮炸到的分險加入村裡迎神的隊伍,誰會捨棄柔軟的沙發而去擁抱逛廟會擁擠的人群?
-
9 # 源野釀酒
年味到底去哪裡了?這是當今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我認為,我們的年味,我們的親情,可能大部分都被房貸,車貸,學貸,醫療,工作,應酬等等吞噬了。
曾經,在那個貧窮落後的歲月,不論是在交通不便,資訊不靈的農村,還是相對文明與繁華的都市,每當春節即將來臨,走到哪裡都是濃濃的年味瀰漫在我們身邊。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洗洗曬曬,製作各種各樣的特色食品,準備各式各樣的美味佳餚,增添各式各樣的新衣服,新傢俱,然後到處走親訪友,尊老愛幼,一派歡樂,祥和,團團圓圓……這一切,構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濃濃的年味。
誰曾想到,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曾經我們很熟悉,很懷念的濃濃的年味,正在悄悄的與我們漸行漸遠了。忽然覺得,總覺得,我們丟失了什麼,丟失了太多太多。
我們的年味哪裡去了?我們的親情哪裡去了?這是當今社會人們普片關心的問題。我本人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我尤其常常想過這個問題。
小時候,在農村,我們過年真的是很注重走親訪友的,尤其注重給親戚長輩拜年。我家每年都有很多人來給我爺爺奶奶及父母拜年,我父母也會要求我們做晚輩的去給親戚長輩拜年。我印象很深的,我走路去過幾公里,20多公里,幾十公里以外的親戚家拜年,不論是幾公里,20多公里,幾十公里,我都在親戚家那裡住上了一至三個晚上。這就是我們記憶中的濃濃的年味。
在我的記憶中,還有兩件事情,幾十年過去了,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一個是我遠在廣東省的親人,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的交通以及財力都嚴重不足,但是有兩位老人就是不辭辛勞蹦波,在春節期間來到了廣西柳州市鹿寨導江鄉的我家。想想,要有多大的毅力?其實他們當時談不上什麼毅力,他們是懷著一腔熱情與親情。當時他們給我們帶來的禮物是香甜的大餅,那個香甜味,一直在我心裡縈繞。
另一個事情是我的舅舅,而且還是一個與我母親不是同父母僅僅是同爺爺奶奶的一個舅舅,也就是一個遠房親戚,在那個艱難的歲月,他也是先後兩次從廣西的金秀縣,不辭辛勞來看望我們。當時的這位遠房舅舅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甘蔗,馬蹄。雖然是很微薄的禮物,但是足以讓我魂牽夢縈終生難忘。
幾十年過去了,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然而,我們的親情卻越來越淡遠了。
這是怎麼了?年味都去哪裡了?親情都去哪裡了?
我認為,我們的年味,我們的親情,可能大部分都被房貸,車貸,學貸,醫療,工作,應酬等等吞噬了。
回來吧,我們的年味,我們的親情。
回覆列表
年味還是那個年味,那是不會改變的,改變的是你的感覺。孩童時的感覺就是一心一意的過年,吃好的, 穿新的,領紅包滿滿的喜悅。現在大了,那種心情被分做好多份,對長輩要盡孝道,對晚輩要關照到,人情上的迎來送往,忙於應付,已無暇去體會那濃濃的年味,所以感覺年味越來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