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D守望者
-
2 # 一株老樹
這個事情要多方面看:
首先看當時推薦的人是誰,人的名樹的影,得看這個人說話的分量。他可是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人稱水鏡先生,一生博古通今,並對荊襄一帶的人才瞭如指掌。司馬徽有知人之能,看人的才能和人性看得非常準,他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其次,看當時劉備的周邊環境,從袁紹病死之後,曹操一直沒有停下戰爭的腳步。202年袁紹病死,203年擊敗並離間袁氏兄弟,204年佔領鄴城,205年消滅袁譚,206年消滅高幹,207年遠征烏桓。五年時間,中原河北攻守易勢,袁家灰飛煙滅。而此時,孫權忙著平定內亂,繼而不斷出征黃祖。劉備劉表倆搭檔,則在202年擊敗曹操入侵之後,一直保持沉默。可以說劉備劉表的不作為,給曹操充足的時間、精力、兵力、糧草投入到河北的戰場。
面對曹操和孫權的不斷壯大,劉備集團一直無所建樹,自然焦急,可想而知,在新野劉備肯定沒停著招攬人才,可是人才難得,曠世奇才更是如此。面對司馬徽的推薦,自然喜出望外,才有三顧茅廬之典故。
再次也說明一點就是劉備善於用人,得人心。諸葛亮潛伏那麼多年,這麼多梟雄就選擇劉備也是看中他這點,或許不是全部。
最後就是題目問到的為什麼曹孫不知道,一是當時傳播途徑難,二是他們忙於戰爭,三是諸葛亮其實早就心有所屬。
-
3 # 帕里斯國際
我認為有兩點原因:第一,曹操和孫權在當時的情形下人才的儲備庫已經足夠支援他們當前的事業基礎了。作為當權者肯定會考慮臥龍鳳雛能否適應自己的創業團隊。第二,很可能臥龍鳳雛的名聲僅限於當時的荊州之地,而且加之當時的訊息來源相對閉塞。另外就是曹操和孫權會覺得臥龍鳳雛當時的名聲存在著炒作嫌疑。未必有真才大才
-
4 # zhw大浪淘沙
我覺得他們沒聽說過伏龍和鳳雛很正常。
首先,諸葛亮和龎統那時很年輕,在當時的各個領域毫無影響力,他們僅限於水鏡先生的讚譽和推薦,其效應不足以讓那些幹大事的人知曉。其次,在三國時《魏略》中明確記載了諸葛亮主動歸附劉備,而非劉備三顧茅廬求訪。
從古至今,人們都比較現實。比如說你覺得你的能耐有多大,但別人在沒有見到你的真本事的時候自然抱之以懝。
-
5 # 望峰鳶
陳壽《三國志》正文沒有找到伏龍、鳳雛的說法。百度一下‘’伏龍鳳雛‘’,得到如下線索:
一、《三國志.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二、裴松之注《三國志》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於是我們似乎明白了:伏龍、鳳雛是東晉襄陽地區教育家、民史家習公鑿齒在《襄陽記》裡塑造的個性化人物標籤,與同樣未見諸正史的‘’號曰‘’隆中異曲同工。
回到本問答主題。羅貫中《三國演義》以正史《三國志》記載及裴松之注引民史《漢晉春秋》、《襄陽記》故事化描述為主要素材來源,創設歷史小說架構並豐富故事情節,自然要忠於上述典籍記述。所以《演義》中三巨頭孫、劉、操沒聽說過伏龍、鳳雛,雖異乎常理,但有情可原。
-
6 # 江山如畫5965
劉備,孫權,曹操,那時不知伏龍和鳳雛,不奇怪,也不是他們孤陋寡聞。伏龍,鳳雛,地方儒士,只是師友,結交雅士知其謀略,就連自己也不知用武之地。只有靠賢人推薦(如徐庶等人)投劉備,正確選擇,因當時缺少智謀之士,也大展宏圖。至於孫權,曹操。當時謀士賢者無數,不知伏龍,鳳雛就更見一般了。
-
7 # 1792995977277
今天回答這個問題就拿《三國演義》這部書說事,而不說正史,事實上正史對司馬徽的描述很少。
首先說說當時曹,孫,劉三家當時的情況,也就是《隆中對》中說的那樣:曹操已經佔領了中原大地,掌控了大半的天下。孫權佔領了江東,掌控了小半的天下。剩下的只有荊州和益州。
再說劉備,劉備是漢室的後裔,他參加了鎮壓黃巾起義,後來與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但劉備手下人才匱乏,只有武將,沒有能拿出手的謀士和治國人才,所以劉備的力量在當時是非常弱小的。沒辦法,劉備只好屈身於劉表的麾下,尋求庇佑。但受到劉表的夫人蔡氏的記很,蔡夫人派弟弟蔡瑁殺劉備,劉備馬躍檀溪,才逃過了追殺,也是因禍得福,很幸運地遇到了劉備一生中的貴人水鏡先生,第一次推薦了伏龍和風雛,並有二人得一而安天下的印記。並聽到穎川的徐庶,徐元直。
那麼,司馬徽何許人也?(水鏡先生)他是東漢末年的名士,胸中有大智慧,雖早以看透天下的局勢,卻又從不過問三國的紛爭,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等。他先讓投報無門的徐庶去投劉備,在劉備帳下幫劉備打了幾場勝仗,樹立了自己的威望,劉備從此有了主心骨,然而好景不長,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做人質不能輔佐劉備,也就把諸葛亮舉薦給劉備,也間接地又說出了鳳雛龐統,第二次給劉備心中留下了印跡:伏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
徐庶去曹營不久,水鏡先生來到劉備的駐紮地薪野找徐庶,得知徐庶去曹營的事,直言徐庶不去還好,一去反爾害了其母。臨行時又一次推薦了諸葛亮,第三次在劉備心中打上了印跡:伏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
那麼,曹操和孫權等人不知道伏龍和鳳雛嗎?曹操和孫權也讓不知道,但他們的謀士肯定知道,徐庶的事就是曹操的謀士程昱告訴的,並設計騙來了徐庶,孫權手下的謀士也知道,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是江東的重臣,只是當時他們年輕,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後來用實力說話,才後誨莫及,但已經晚了。
致於說劉備聽水鏡先生一家之言是否冒險或莽撞?前期是否過於大膽,孤注一擲?那就太低估劉備的用人智慧了,透過徐庶的實力,劉備就已經
知道諸葛亮的能力了。
-
8 # 永恆的桃花源
諸葛亮本是山東人,後隨叔父來到荊州,當時諸葛亮很年輕,二十出頭,很有才華,但沒有顯露,過的是隱居生活,談不上建功立業,交往的朋友也不多,僅限襄陽一帶。所以說諸葛亮在出山之前,他並不出名,劉備、孫權、曹操不知道有臥龍就不足為奇了。龐統的情況也大致類似。
-
9 # 風雲192403144
諸葛亮是誰?劉備不知道?瞎話。諸葛家族在荊州是名門望族也劉表的親戚。劉備去結交給什麼禮物?劉表怎麼想?諸葛瑾投靠孫權了,諸葛均投靠曹操。也是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保證諸葛家族在荊州的地位。
-
10 # 一介歷史說書人
三國演義中孫權確實不知鳳雛,其中有一回書,鳳雛本想借著東吳大壽去投靠東吳,奈何相貌不咋滴,東吳主公孫權見了甚是沒有好感,只有魯肅發現了,還上書孫權勸其留下,可是鳳雛還特意諷刺東吳大都督周瑜並出言不遜,孫權便沒有留著。
-
11 # 北洛二爺
曹操沒必要知道啊。他高高在上,孔明那時候連個屁都不算。曹操有郭嘉,荀彧,程煜。東吳有周瑜,張昭。孔明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肯定很會做自我營銷啊。他的目標是劉備,沒有去做孫曹的營銷,所以孫曹不知道嘛。
-
12 # 評說天下善留心間
玄德聞言驚謝曰:“備安敢當此!”水鏡曰:“今天下
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
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龍、鳳雛何人也?”水鏡撫掌大笑曰:
“好!好!”玄德再問時,水鏡曰:“天色已晚,將軍可於此暫宿一宵,明日當言之。”即
命小童具飲饌相待,馬牽入後院餵養。
我說的是三國演義,這是書中節選,部分朋友可能沒太注意,伏龍鳳雛。
這裡大家就是玩,瞎說著玩的,可總有個別人出口不遜,罵人就不好了吧,裝逼,嚴重鄙視。咱們不是真正的文史大家,能作書立傳的,閒聊,交個朋友而已。
說的不對了,好言好語,交流指正,共同探討,一塊學習。用不著上來就裝逼,就口無遮攔,真要牛逼,不會來這裡玩了。說的是誰,大家找找看。
總覺得伏龍、鳳雛出現得很突兀,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劉備單聽司馬徽一家之言就三顧茅廬,是否過於冒險或莽撞?當然,驗證後,知道諸葛亮確實厲害,前期是否過於大膽,孤注一擲了?
回覆列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搞清楚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是東漢賴以支撐的三根支柱分別是外戚、宦官和士族。這三根支柱是整個東漢王朝尤其是東漢末年最重要的勢力,沒有之四。
但是由於身為外戚的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十常侍”幹掉,外戚已經倒了。而“十常侍”則在這之後的戰亂中被何進的部下袁紹和曹操誅殺殆盡,宦官集團也宣告覆滅。
三根支柱一下子倒了三根,東漢王朝的實權會先後落入權臣兼軍閥勢力的董卓和曹操的手中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不論是董卓還是曹操實際上替代的是外戚和宦官集團原本在朝廷中的地位,可是單憑權臣自身的勢力並不足以掌控朝廷所有的一切。他們如果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勢力就必須倚重三根支柱中的最後一個,那就是大士族的支援。
在宗法制為主體的封建王朝中階級分明“王、諸侯、卿、大夫、士”五級貴族階層中,士族原本是地位最低的,但是,其數量也是最多的。
西漢和東漢對於諸侯王的削弱堪稱空前,諸侯在東漢已經遠不如西漢那麼強大了,諸侯的削弱導致諸侯收下的卿和士大夫大量流失,大多服務於中央朝廷,當然也就養不住數量龐大計程車族。
士族就開始自立並迅速發展壯大,到了東漢末年,已經發展出十大士族。由於篇幅限制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當時影響力最強大計程車族是穎川的清和崔氏。
穎川士族赫赫有名,這些士族們相互聯姻並最終形成門閥勢力。他們往往透過相互推薦,把持東漢的以舉孝廉為核心的官員選拔制度。一時間朝中兩千石以上的高官幾乎全部出自穎川士族之中,我們熟悉的有荀彧叔侄、司馬八達(司馬懿八兄弟)、程煜、楊彪(楊修的爹)等。
相對於中原地區的穎川士族,荊州和江東地區也有其各自的大門閥勢力,比如江東的江東士族,張昭、虞翻、陸遜等。而荊州的則是襄陽士族實力,代表人物是司馬徽、馬良、黃承彥等。
劉備原本活動區域在中原地帶,他能接觸的自然大多是穎川士族的名士,你完全可以想像穎川士族的這些大名士的口中提起的推薦的自然都是本地區的青年才俊,人家沒事幹替你孔明和龐統幹嘛?
同理,江東的名士也不會向孫權提起荊州的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