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水詩書
-
2 # 新氧生活
“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病惡其書淺俗無骨。”
這兩句大概可以有所解釋,那就是厭屋及烏,討厭他這個人所以批評他的書。
作為趙匡胤十一世孫,趙孟頫深受忽必烈重用,被授予兵部侍郎的官銜。到了元仁宗時期,更是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所以,昔日的宋皇舊王孫,今夕的新朝貴臣,這就是那些書法大家們解不開的心結。中國曆來的文學家,藝術家身上總有幾分清高傲骨,字品即人品是他們品賞一個人的標準。所以對他作品的差評大多來自於對趙孟頫本人的抨擊,從而遷怨到了他的作品。
朝代更迭,屈身賣榮的趙孟頫被認為是喪盡了文人的風骨,甚至連他的字也被認為有著“柔媚”之態取悅“新主”的嫌疑。寧死不屈是歷來被讚頌的傲骨,文人更是以忠貞視為錚錚鐵骨,一個人要具有的最基本的品格。所以侍奉新主的趙孟頫在他們眼裡,不管書法上有多大的成就,也不過是個“流靡之輩。”
趙孟頫的書法乍看起來圓潤豐腴,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其嫵媚的原因。但如果仔細端詳,你會發現,他的書法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其中自有蘊含風骨的一面。明代王世貞評價趙孟頫的書法,認為他的字筆法秀媚,蒼勁渾厚,規整莊嚴又瀟灑天真,可謂筆筆提起,字字挺拔。
-
3 # 同得1
趙孟頫楷書:
心經,金剛經
道德經
大學
幹字文
前後赤壁賦
-
4 # 徐鵬遠
我在初中高中時分別遇到了兩位練習書法的老師,並受過他們很多指點。這兩位老師,一位是半路出家,一位是童子功,但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都臨趙孟頫的行書,並且對於趙體的評價都是一個字“帥”。
趙孟頫的字
的確,趙孟頫的字瀟灑秀逸、結構嚴整、筆法圓熟,當得起這個“帥”字。趙孟頫學過趙構、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李北海、虞世南、褚遂良等等名家,凡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是集晉、唐之大成的書法家。同時代和後世的書家都很推崇他,甚至在北韓、日本,趙孟頫的字都非常風行。
但也有人不屑於趙孟頫的字。比如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趙的書法“因熟而俗”。再比如明末清初的傅山,稱“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 清代馮班說“趙孟頫殊精工,直逼右軍,然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並觀也”。明代項穆則批之“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
實際上這些評價都帶著一些明顯的關聯因素——其人、氣骨、節氣,所以多半是由人及字。就像蔡京也是書法家,但因為他是個大奸臣,所以很少會聽到誰連蔡京的字。
趙孟頫到底為什麼招了這麼多人罵呢?其實就是他身為宋皇室的後裔卻投降於蒙古人那點事。一個姓趙的漢人做了元朝的大官,這不就是“漢奸”嘛。所以很多不屑於趙孟頫的評價都是明清以後出現的,明朝光復漢地,自然對這種委身蠻夷的同族不齒,清朝又是異族統治,其情其景恍如昨日。
比如傅山,其實他早年還學過趙孟頫的字。但清軍入關以後,他開始對趙孟頫嫉惡如仇、咬牙切齒,罵他是小人、匪人。可是到了晚年,傅山又重新服氣趙孟頫了,他寫了一首詩稱:“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腸。趙廝真足異,管婢亦非常。醉豈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這時,趙孟頫在他眼裡是個奇人。
傅山的字
董其昌也是,年輕時說“餘年十八學晉人書,便已目無趙吳興”,但是晚年卻承認“今老矣,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
董其昌的字
所以趙孟頫的書法藝術價值應該是毋庸置疑的,所謂媚、俗、沒有骨氣大抵都是情緒化的評價,雖然不排除字如其人的可能性,但藝術和為人還是應該分開來看。何況,趙孟頫的降元並不是奴顏媚骨,其中有很多身不由己。
-
5 # 傳藝工坊
偏見之極。趙孟頫是十分出色的書法家,書體自成一派,而且還是全能的書法家。說他不是的人,總把他作為宋代後裔的身份出仕元朝高官當作十分見不人的事情。是以“德”廢人的表現,況且趙孟頫也沒有什麼失德的地方。元朝都建立幾十年了才出仕高官的,難道非要死了才算不失德?況且趙孟頫的確是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物。罵他的人都是比不上他的人,於是找出一點過失,刻意的放大,以顯出自己的高尚。這種虛偽的高尚不要也罷。
-
6 # 決戰2021高考
罵趙孟頫的人,寫的字都不如趙孟頫的字好。名義上他們罵的是字,實際上是指桑罵槐而已,這個無關字的好壞,深層的原因是意識形態。罵名人,這是博眼球的一慣伎倆,罵人的人不見得高明到哪去。
-
7 # 臨池管窺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文化總是和政治相依存。而在“書法”這中國特有的藝術門類中,這種現象特別突出。
在評價一個人的書法時,我們歷來會說這“字如其人”。或這“字因人廢,字因人貴”等。歷史上把字和人品掛勾的比比皆是: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趙佶、蔡京、趙孟頫、董其昌、郭沫若等等可謂不勝列舉。
總結一下這種爭議出現的時間段,我發現大都出現在朝代更迭、社會劇烈變動的時期。我承認,書法是能顯露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但和其道德品質並無關聯,只有高尚的人才能寫出好字嗎?這顯然有悖我們的認識。
出現這個論點特別引人注目的就要算“傅山”了,在明清之交,一批遺民不滿新王朝統治,隱遁山林,寄情翰墨,借書法抒發自己鬱懣胸懷,追求獨立、倔強的意趣,把強烈的民族意識加於書法理論當中,所以有如此論調也就不足為奇了。
傅山初學晉唐楷法,後得趙孟頫、董其昌墨跡,臨仿能夠亂真。後來卻出現思想的大轉變,認為自己“是如學正人君子者,每覺觚稜難近,降與匪人遊,不覺其日親者”遂鄙夷趙體的淺俗,決心改學顏真卿,並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書法論調。後這些觀點被現代“醜書”的實踐者們曲解地奉為經典理論支撐。
趙孟頫是一個復古主義的集大成者,其書五體俱精,直追晉唐;同時也是爭議最多的一位,關鍵在書之氣格與人之氣格上。書法從唐至宋,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宋代書法都以個性鮮明著稱,表達強烈的寫意特徵,一旦得法後,便強調個性的顯露,雖然藝術成就很高,但這類作品後世初學者是不易學,也不宜學的。趙孟頫則採用舊瓶裝新酒的方法,在真正悟得書法真諦後,將自已的個性自然融入其中,在似與不似之間追求一種神韻與平衡,不深悉這道理的人,往往評其為“書奴”。而正是他的這一貢獻,在書法上也彪炳千秋了。
趙在仕途上,雖然甚為順利亨通,但儘管如此,他畢竟出生宋室,加上傳統儒家道德觀念,始終也擺脫不了沉重的負罪成,併成為時人與後人抨擊的物件,他曾有一首詩:“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餘筆硯情猶生,留與人間作笑談”。
正如“傅山”到了晚年,隨著清朝統治的日益鞏固,對比了明清的社會變革,也讓傅山對趙孟頫有了重新的認識,其詩云:“秉燭起長嘆,其人想斷腸。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表達了對趙孟頫擺脫不了的傾慕!
-
8 # 千千千里馬
這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書法問題。
明末清初之交,中國的政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的統治權,又一次落入了少數民族的統治。
這對於一貫信仰華夷有別的華人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文化心理打擊。
傅山就是非常反對與這個“夷狄”統治者合作的知識分子。
我們平心而論,傅山有一種做人的節氣,這是沒有問題,不但我們這樣認為,就是康熙皇帝,也沒有因為傅山不做他的臣民,就瞧不起他,恰恰相反,康熙也對傅山的民族氣節是非常佩服的。
對傅山的人品,我們就不多說什麼了。
傅山也是一個趙孟頫章法愛好者,早年,也是像明朝人一樣,對趙孟頫的書法非常敬佩。
但是,清軍入關以後,大明朝淪亡了,一大批漢族人也紛紛成為清朝的臣民了,傅山對此非常不滿,所以,他決心要做一個大明朝的“遺老”,絕不為“夷狄”清政府服務。於是,對自己學習的書法,也有了一次深刻的批判,這就從趙孟頫的書法說起了。
為什麼傅山書法批判的是趙孟頫,而不是別人?因為趙孟頫是宋代皇室苗裔,他到元朝做官,不是一種民族投降民族叛逆行為嗎?
所以,必須抵制反對民族投降叛逆行為。傅山的思想確實也代表當時相當一部分人思想。
於是,一股附和傅山對趙孟頫的批判之聲,也是不絕於耳影響深遠的。
比如,清朝的康熙乾隆都非常喜歡趙孟頫的書法,所以,趙孟頫的書法地位在清朝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清王朝推翻以後,社會上也出現了一股鄙夷趙孟頫書法的風氣。大體也是把趙孟頫的書法與趙孟頫為元朝做官,聯絡密切。
就趙孟頫書法來說,完全與王羲之一個體系,一種風格這是非常清楚的。
可以說,古代最有王羲之書法韻味的,應該說趙孟頫是一位歷史上佼佼者,你可能都找不出第二個。
如果趙孟頫的書法“妍媚纖柔”,那麼,王羲之的書法不也是“妍媚纖柔”的風格嗎?
所以,這是對趙孟頫書法的政治化,與趙孟頫的書法美學成就一點關係也沒有,與趙孟頫的人格人品也一點關係沒有。
趙孟頫雖然以宋王室的苗裔身份入士元朝,但是,在元朝他真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社會對不起歷史的事情。恰恰相反,他對元朝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在歷史上,是一位傑出的民族融合的推動者。
他的書法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一股真傳清流。既然王羲之的書法大體上也是“柔媚”一路的風格,那麼,書法的“柔媚”與政治上的“柔媚”完全不是一回事。
傅山晚年對趙孟頫的看法有一定的改變,這說明傅山自己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也是與自己的思想成熟一起成熟的。
趙孟頫書法有“媚骨”,顏真卿書法有“忠骨”,這都是把藝術與道德的捆綁,不是一種科學的書法美學態度。
-
9 # 鴻鵠迎罡
文如其人,書如其人,或者畫如其人,常常是評論家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我們的評論界,給一個書畫家蓋棺定論時,不僅僅評價他的作品水平怎麼樣,更重要的是,會把他本人的為人處世和道德品質結合起來,給他做一個綜合評價。有時,把人品比書品看得更為重要。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待趙孟頫,他被罵作“妍媚纖柔”也就不難理解,我覺得,主要有兩點,是他被罵作“妍媚纖柔”的根本原因。
其一,趙孟頫賣主求榮,喪失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文人氣節,被後代人所嘲笑和挖苦。
歷史上,文人都具有“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骨氣,文人的高風亮節,從“竹林七賢”的不屈服權貴勢力,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再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再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說,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文人的高貴品質,這個品質像一條紐帶,串起了一代代文人的精氣神。
趙孟頫是趙宋王朝的皇室後裔,他的祖國宋朝國破家亡後,他為了追求榮華富貴的生活,竟然做了敵人——元朝的御用文人,一副討好主子,阿諛獻媚的奴才相,就憑這一點,他的形象大打折扣,即使她的書法寫得再好,也會被人瞧不起。
其二,楷書自身的發展遭遇了瓶頸,趙孟頫只有從其它層面進行拓展和創新,弄出跟其它楷書不一樣的書法形態,不容易被人們接受。
從這一點來說,趙孟頫還是有不少貢獻的。
整個唐代,尤其唐代中期以前,上到國家下到百姓,都流露出一股大度、包容、開放、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楷書也跟這些國家氣質相吻合,呈現出那種雄強、剛健、渾厚的書寫特徵,並且把這種特徵發展到了極致。
楷書這種審美特徵深入人心,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到了宋元時期,社會形態發生變化,走以前這種雄強、剛健、渾厚風格的楷書路子,可以說,已經無路可走,只能從其它路子探索楷書的變化。
這情形跟唐詩發展到高峰,沒辦法再創新後,只能在宋代以宋詞的形式出現,也算是一種創新。
趙孟頫給楷書中注入了妍媚、秀麗,甚至甜俗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創新了楷書,但人們骨子裡已經非常認同唐楷,對趙孟頫稍顯柔媚的楷書未必能接受。
-
10 # 子衿書法
妍媚纖柔,是清代項穆在他的《書法雅言》中對趙孟頫的評語。他說:趙孟頫之書,溫潤閒閒雅,似接右軍之正脈。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
古代說趙孟頫書法不是的人除了項穆,還有兩個,一個是傅山,一個是康有為。
傅山,起初學習的書法就是趙孟頫。而罵的最狠的,就是傅山。這是因為時事的變化,明朝被清所滅,懷著對清人的敵視態度,堅決不為清庭賣命。而趙孟頫的身世及他安心做元朝鉅子。傅山在朝代更迭之際,不由得深恨趙孟頫為二臣之舉。罵歸罵,傅山還是承認趙孟頫書法屬於正脈。
康有為說趙孟頫書如璇閨靜女,拈花鬥草。聽著這個評語還不算太差,但康有為後面有話:若舉石臼,面不失容,則非其任。就是說,趙孟頫的字只配是閨房女子消遣的字。是見不得世面的。康有為的忽悠功夫,不得不說是一流。經他這麼一說,趙孟頫在晚清以後的書法,漸漸的低落。
而更多的人則以微子朝周來看待孟頫事元。故有君子不責孟頫之語。
-
11 # 太宗講藝
趙孟頫的書法成就是劃時代的,之所以被罵,是因為他的身世,以趙家後人,出仕元朝。這是歷史的悲哀,每逢朝代更體貼,總有政治犧牲品。
-
12 # 可食中國
這個對趙孟頫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
趙孟頫本來在大宋就沒有獲得什麼地位,屬於完全的邊緣人群,他在元朝得到器重,其實也是被動的,談不上什麼賣主求榮,苟且存活。以其傑出而全面的藝術天才卻被斥為二臣,為人所詬病,那真的是極其不公平的。。歷史上批他批的最厲害的無非是傅山,一個是康有為。
傅山,情有可原,作為遺老,自然有股子忠臣的骨氣,是有根硬骨頭的人,一生不為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所遷移,為了守節也是人生鬱郁不得志,受盡了許多的苦楚。他看不慣趙孟頫成為二臣,那是他的確自己做到了一個遺老的事情。
再加上他的書法本身的確有一種汪洋肆恣,奔騰雄強,跌宕開合的氣度,其草書上的成就,自然是可以冠絕一代。雖然歷史地位,總體來說比趙孟頫低一點,但至少也在相差不遠的層次上。如果將其文學成就也涵蓋其中,那麼他們都是站在中國文化藝術金字塔尖的人物,他說給趙孟頫來個評價,我們還是要服一下的。這個也為後世貶低趙孟頫留下了口實。
至於什麼康有為,他要有什麼資格說趙孟頫?論藝術成就,康雖然在近代有些名氣,那和趙孟頫簡直就相差十萬八千里。論氣節,康有為真的是和郭沫若有的一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完全是一個革命的投機倒把分子,還遠沒有趙孟頫的一心文藝,不文其他,康是看見那裡有利益就往那裡鑽,一邊享受著奢侈的生活,一邊扮演者正人君子,革命領袖的角色,簡直噁心至極。
回覆列表
趙孟頫書道德經
趙孟頫畫像
罵趙孟頫的字“妍媚纖柔”的人,往往是狹隘民族主義者。根源是趙孟頫的身份比較特殊。
因為在這些人看來,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他血液裡流淌著皇室的貴族血統,最後卻沒有“心念前朝”,而出任了元朝的大官,為異族的皇帝效命稱臣,這就是“沒骨氣” 的表現。
事實上,南宋滅亡之後,趙孟頫既沒有當漢奸為元軍“帶路開門”,也沒有主動出仕,謀求一官半職,而是蟄居江南。當時吏部尚書夾谷之奇推舉其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但他也辭不赴任。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隱居於江南的宋代遺臣,得二十餘人,趙孟頫名列其首,並單獨被引見入宮,覲見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見趙孟頫才氣豪邁,神采煥發,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興,讓他位坐右丞葉李之上。當時朝廷剛剛設立尚書省,命趙孟頫起草詔書,頒佈天下。忽必烈看了詔書後稱讚道:“說出了朕心中所要說的話。”
試想,南宋已滅國二十多年,身懷濟世之才的趙孟頫,能受當局禮遇重視,既然復國無望,那麼,順應歷史大勢所趨,出仕為官,不辜負平生所學,亦可造福蒼生,這行為,就算不合傳統的忠烈審美觀,但也說不上大錯吧?
歷史可以證明,趙孟頫官聲極佳,為人仁厚,立身正直,為政清廉,家室清貧,還常靠書畫補貼家用。而在他不世出的書名之下,其實還掩蓋著龐雜的博學多才,他精繪畫,能詩文,懂經濟,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其天縱奇才,被時人常與唐宋李白、蘇軾相併論。
當然,趙孟頫成就最高的,還是他的書畫,他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
在書法上,趙孟頫篆、隸、真、行、草書諸體兼善,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王世貞在《弇山堂筆記》中稱趙孟頫的書法成就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復二王之古,開一代風氣”舉世無其匹的大宗師。甚至趙孟頫全家都擅長書法,他的夫人管道昇也寫得一手好字,兒子趙雍也是名家。元仁宗對此的評價是:“使後世知我朝有鬥家,大婦父子皆善書,亦奇事也”。可以說,歷朝歷代的書法大家如果按家庭為單位來參賽的話,趙孟頫家毫無懸念會拿團體冠軍!
大家想想,這麼一個傑出的人才,如果死守所謂的愚忠,終身困守深山不仕。後世能得知有這樣一位大天才嗎?歷史上每遇滄桑變易之際,文化頗易失範,如果趙孟頫沒有出仕,那絕對是中國文學藝術史的巨大損失!
尤其今人,都早該有了多民族共襄中華文化盛世的觀念。更不該以狹隘的民族主義去批判趙孟頫投效元朝異族,甚至以此唯心地譏笑其書法“妍媚纖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