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筆下春風

    你好,見字如面。

    如何評價王獻之的書法?他的書法影響力與王羲之相比,如何?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作為一個後生,無法評價,只能做一些對王獻之書法的梳理。

    評價一個人的書法應該結合時代背景和個人的品格,獨立的問題是不應該的。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羲之又被稱之為書聖,那麼父親的光環給王獻之帶來了什麼呢?他的書法影響力與父親王羲之相比,又該如何呢?

    那先讓我們看一下王獻之的書法作品,首先是人們爭議很大的《中秋貼》,有人認為是米芾臨摹的作品,但無論是不是真跡,即使是臨摹,那麼原件只會更好,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王獻之《中秋貼》

    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書斷》中這樣評價:

    “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

    《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

    後世都稱王獻之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為善,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是在書法史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的。

    《地黃湯帖》

    《地黃湯帖》中我們可以看出其筆畫連綿宛曲,提按自然,輕重變化,充滿了韻律感,而且墨色濃淡、枯潤相間,使得全帖個有散朗舒展的特點,也是王獻之書法的主要特點。

    王獻之的書法成就在於變其父內擫筆法為外拓,變字組之間相對獨立為連綿不斷的“一筆書”。這個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同時我們要知道,王獻之的書法地位在歷史的長河中是有一個起落的過程。在晉朝末年的百年裡,王獻之的影響超過了其父王羲之的(這裡說的是影響)。

    “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

    這是後人的評價,應該時候是極高的!

    獻之的書法是從父親那裡開始的,剛開始站的位置就不知道比我們高到哪裡去了!

    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這是歷史定論。

    書法史上,在影響力上,蔡襄、趙孟頫、文徵明、唐寅等人繼承了王羲之俊逸平穩一路;李邕、米芾、王鐸、王寵等人繼承了王獻之奇峭跌宕一路。

    轉自叒盦評述。

    綜上我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是極高的水準,他站在父親的肩膀上,有所創新,但是無法做具體的對比,因為每個人的審美都是不同的,只能說兩人是書法史上很重要的兩座大山。

    以上!

  • 2 # 薪火之路傳薪火

    《王獻之》

    大令乃奇才,書不染塵埃。

    玉版中秋跡,盛名傳千載。

    王獻之(才氣)

    書法之才氣,當屬子敬。

    天資聰慧,年少氣盛。

    管中窺豹,拂袖而去。

    玉版十三,中秋一筆。

    魏晉風采,盡收眼底。

  • 3 # 千年蘭亭

    王獻之的書法出於王羲之,但又從其父的書法中跳了出來。

    獻之學父書,又轉學張芝,他不僅勸父“宜改體”,而自己也在實踐另創新法。他的字在筆勢與氣韻上要超過其父,米芾稱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即是指在草書上的“一筆書”狂草。十五六歲,他勸其父“改其體”,足見其書藝創造上的膽略,不愧被後世褒稱“小聖”。

    獻之認為事貴變通,章草的字字獨立以及波磔的生髮,不能表現出更宏大的氣勢、奔逸的律動:在深入研究之後,他認為藁草與行書之間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徑,建議父親應當“改體”。王獻之對於傳統書體的深刻研究,對於創新路數的用心探索,確有過人之處。

    王獻之小楷代表作《洛神賦》,用筆挺秀直書,顯然他改革了其父圓轉善曲的書風,吸取西漢古隸的筆意。讓隸方整多用直筆,獻之正是以直筆人真書,才使得真書而貌又有新意。

    其行書代表作《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

      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

  • 4 # 蒼鍾

    二王書家在魏晉時期脫穎而出,至唐代李世民推崇王右軍,而貶低王獻之。其實不然,王獻之的書法影響力雖不及其父王羲之,但他能在其父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由內揠筆法改為外拓筆法,是一種創新,更是一種突破,這也就是二王之間最大的區別。

    作為我們當代人,二王的貢獻是巨大的。因此,我覺得我們沒有資格去評論二王如何如何,他們的水平毋庸置疑是大家風範,我們當代很難超越,達到那種高度。“俯仰不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不管唐太宗或是歷代書論如何評價王獻之,他留給我們後人都是寶貴的書法財富,值得我們後輩去認真探索。謝謝邀請。

  • 5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王獻之是王羲之弟七子,官至禮部尚書。他自認為,自己的書法可以與父親抗衡。我們足以看出他胸懷大志。足以證明他的書法不比父親差。後人對他評價極高與父親齊名稱其為“二王”。自古以來對王獻之評價非常多。如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評價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王獻之《鴨頭丸》帖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裡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如《中秋帖》米芾對其評價“天下一筆書子敬也”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擅長行草。能取眾家之優點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風格足以證明他聰明睿智。

    王獻之與父親王羲之對中國書法文化貢獻是最大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今天我們要大力宣傳弘揚“二王”對中國書法文化的貢獻。我們還能不能把書法文化再創造輝煌。我想還要看國家對文化重視度。在當時由唐太宗大力推崇王羲之才有了今天的輝煌。要說二王對中國書法文化的貢獻,其實唐太宗才是關鍵人。我想沒有唐太宗二王可能被埋沒了。文化的發展與國家重視度還是息息相關的。我是這麼認為,不知道大家是怎麼認為的?

    這幅字我學王獻之《中秋帖》我把它變了,這幅作品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知道有許多地方沒處理好。你們能把我不好地方指出來嗎?請大家來評價一下。請大家隨意發言我期待您的評價。

  • 6 # 芥藏山房

    書法從筆法而言,有內系,外系,第三系之別。

    內系代表王羲之。

    外系代表王獻之。

    第三系代表王鐸。

    可見,老王家並非隔壁搞事兒的老王,在書法史上堪稱第一豪門。

    書法史上凡父親太優秀了,往往把兒子掩蓋掉。優秀者只三家,大小王(羲獻父子),大小歐(歐陽詢/歐陽通),大小米(米芾/米友仁)。其餘趙孟頫父子,吳昌碩父子,齊白石父子,下一代不算優秀。倒是文徵明之子文彭,是明清印壇的開山祖師,在篆刻方面地位崇高。

    (王獻之)

    王獻之很了不起。與其父筆法有別,古質而今妍,家法之外,別闢蹊徑。

    李世民尊羲抑獻,極力貶低王獻之。豈不知李世民學王獻之而不得,是陰暗心理作祟而已。

    (李世民)

    行書體,米芾處在書法史的中段,承前啟後,影響力僅次於王羲之。米芾筆法,更近獻之,甚至獻之中秋帖等,歷代傳為米氏所造。

    家法籠罩下能別開生面,獻之堪稱第一人。

    (中秋帖)

    楷書方面,王獻之玉版十三行,影響所及,無論趙孟頫,文徵明,近代鄧散木諸家,皆從中汲取養分。

    (十三行)

    (鄧散木鋼筆臨十三行)

  • 7 # 千千千里馬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這是王羲之很大的一個幸運。因為,這個小傢伙聰明過人,從小就顯露出書法天才。據說,他居然敢於提出叫父親王羲之改一改自己的書法風格,那意思是王羲之的書法快趕都不上時代的發展了。

    這話真不是吹。王羲之去世以後,王獻之的書法名氣一度超過了王羲之。大有王獻之獨領風騷之勢。

    那麼,為什麼王獻之能夠一度取代父親王羲之而獨領風騷?

    這不是沒有道理的。魏晉時代,中國的書法藝術,有一股新興的力量在努力推動書法的變革和完善,這就是楷書、行書、和草書。

    但是,楷書是在隸書體系裡面產生的草書,行書即章草之中產生的。但是,一直到王羲之時代,楷書、行書和草書還不是很完善。王羲之用自己的《黃庭經》、《蘭亭序》、《十七帖》為代表的書法,完成了楷書、行書和草書的新體系。這個體系把漢字的規範性,速度性和快速性都完整創造出來了。

    我們可以說,按照王羲之的這個書法體系書寫漢字,不但漂亮、美觀、整齊,而且自由快速。這樣,一種完全與隸書不一樣的書法書寫體系就宣告成熟了。

    一句話,如何又快又好地寫出漢字,王羲之的這個書法體系是最好最快的回答。

    王獻之乘風而起,他就在王羲之的書法懷抱中長大,王羲之的書法直接滋潤了他。所以,王獻之的書法很快就趕上了父親王羲之。

    王獻之用《玉版十三行洛神賦》創造了楷書的新氣象,用《鵝群帖》開創了行書新氣象,用《中秋帖》開創了草書新氣象。

    那麼,王獻之的這些書法創作憑什麼說開創了新氣象?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王獻之書法不但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體系,同時把青春的創造活力在書法中體現得非常突出,進入王獻之書法學習和欣賞,你會明顯感到這些特點的。

    二是王獻之的書法風格,更加流暢快速,不論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

    所以,南北朝時代,南朝計程車人對王獻之的欣賞,超過了王羲之。這個情況,應該一直延續到隋朝了。

    有人說,歷史上的父子書法家,兒子名聲超過父親的沒有。

    這確實也是一般的常理。例如,歐陽詢與歐陽通父子,米芾與米友仁父子。但是也有例外嘛。

    比如,顏真卿同時代徐浩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徐浩他爸爸也是大書法家呀,這個你就不知道了吧?

    王獻之能夠一度超過父親的名聲,那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是,王獻之沒有躲過唐朝皇帝對他的壓抑。

    唐太宗一人獨斷,十分推崇王羲之,因此,王獻之才從超越父親的地位上被降低了地位,甚至,唐太宗都不想給王獻之任何地位。從此,王羲之獨尊的書法地位和王羲之書法體系佔統治地位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今天。

    唐代以後,王獻之的書法雖然被唐太宗貶低了。但是,王獻之還屬於王羲之書法體系,因此,廣義上,還是以二王稱讚王獻之的。

    不過,王獻之的實際地位永遠在王羲之之下。例如“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但是天下第二行書就沒有王獻之的份了。這是很奇怪的。

    今天,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平等地看待王獻之,他的書法確實不在王羲之之下,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地方。

    例如,王獻之是歷史上創造了“一筆書”書法家,一筆書對於草書從“小草”中解放出來,創造大草狂草,奠定了基礎。

    例外,王獻之書法青春洋溢的氣息,使得書法作品充滿了流暢的快感和華彩的氣息。

    這就與王羲之書法的凝重俊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王獻之的書法,是一個時代的進取精神,是青春的讚美。

  • 8 # 玉鄉大哥1

    編一個順口溜書之以示其憤也…

    自古二王本相仿,

    後有李唐來幫忙,

    大揚羲之名千古,

    可惜小王敗於唐,

    今天大令字不在,

    惟有玉版十三行。

    二王在中國書法史上可謂是傳奇,當時王羲之名揚天下,也開了中華書法的先河,但傳統就是這樣,先居為王,後者不可逾越,大王作品極多,但又似乎沒一個保準是他的,東晉後期,小王的字如日中天,學之者遍地,而大王的字反倒倍受冷落,反倒是小王對大王曰“何不學兒字焉?”

    自大王自創書法新天地以來,書法也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從前人的字型中不斷髮展,催生了許多字型,二王一脈一直是主力而不衰,到了唐代,各種書法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完善,也湧現了一大批影響千古的書法家,而唐王既是書法家,也是當權者,所以他大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貶斥小王的書法,以至於盡全國之力,收藏大王的片紙半字,所以使得大王的字得以完好收藏研究和發揚,而小王的字只有散落民間隨風而去,可惜可嘆……

  • 9 # 翰墨書道

    王獻之是一位有強烈創新意識的書法家,在年輕時就有要寫出自己風格的思想。王獻之是幸運的,但更可貴的是天賦、聰明,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這為其在書法上的創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方面他有一般人所沒有的條件,另一方面得力於勤于思考,熱愛書法和學習。“飲盡八缸水,始得龍鳳飛”就源於王獻之學習書法的故事。再說,他有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普通人所無法具有的條件和機遇。

    從《洛神賦十三行》和《淳化閣帖》中王獻之的部分的作品看,王獻之的確在繼承家法的基礎,而有不逾於傳統,寫出自我的書法,在法度方面比王羲之更進一步。無論點畫形質和結體方面都有建樹。特別是小楷書《洛神賦》的點畫與結體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有別於鍾繇和王羲之的新的書風。較之王羲之的書法少了一些妍美和質樸的氣息格調,多了精勁挺拔和遒逸娟秀之氣。於結體方面,一改王羲之的字形略偏,尚代有隸書遺意的布白方式,使得結體略成左右略窄上下略長的結構提示和布白,難能可貴的是王獻之的楷書在有自我的特色下仍然沒有失去師法自然的字形和章法佈局的書法風這恐怕就是為什麼王獻之能和他的父親並稱二王的原因之一。王獻之的楷書在以後的隋唐時期,不少的書法家的技法和書風都留下了王獻之書法的痕跡。

    在草書方面王獻之的建樹和功績也是非常值得在書法史上大筆一揮的。

  • 10 # 子衿書法

    從王獻之書法上,我們能夠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愛者欲其生,惡者欲其死”。

    談論書法時,很多人都會說書法是有共性的。然而在王獻之身上,人們的評價卻不是講所謂的“共性”。來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對於王獻之的評價:“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共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搓擠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羸而不放縱。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歟”!

    李世民評價堪稱毒牙!什麼是嚴家餓隸?苛刻人家的奴僕。拼命的讓他幹活而不給飯吃。會是什麼慘狀?李世民難到不懂書法?他很懂。只是他不欣賞王獻之書法。在他這裡,什麼叫“書法的共性”,少來這些。朕不喜歡。還要給你個理由嗎?

    盛熙明評:“初學父書,頃習於張,官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蹤,靈姿秀出,若藏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大鵬摶風,長鯨噴沫,懸崖墜石,驚電遺光。

    盛熙明之評,與唐太宗李世民之評,判若雲泥。

    歷史上貶獻之的人 ,不止李世民一個。而讚美的人更多。在五代十國時期,甚至超過父親王羲之。評價一個人的書法到底怎麼樣,完全在於欣賞者的審美取向。在個人的審美觀面前,什麼法度,傳承等都不管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的新家準備裝修,有推薦的裝修風格嗎?去哪裡買傢俱靠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