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泉北泠鋒A

    因為書法非常難,絕非一日之功,初學者想靠書法餬口是不現實的,所以一般初學者都把書法做副業。但是把書法做副業又會影響書法水平的提高。目前書法行業還沒有把基本技術問題解決,故一般人窮其一生也難全面掌握書法的所有技能。個人認為藝術形式為內容服務,所以書法也應作為文化的附庸。

  • 2 # 子湘13826801

    這個問題自古存在,古時書法家包括王義之,趙孟頫……書家都是有正當職業作支撐的,很難以獨立專業的藝術樣式存在,只能當8小時以外的副業

  • 3 # 退一步37469731

    歷史上大書家無一不是以書法為副業,無意為書家而成為書家。傳世經典無一不是書文相生,因文而作成為傳世經典。蘭亭敘,祭侄稿,寒食帖等。近現代才出現專以書法行世者。但縱觀歷史,近現代只是書法的群山,而沒能產生比肩古人的高峰。書法功夫在書外,刻意練字想成傳世書法家可能性不大……

  • 4 # 耕雲種月99

    任何藝術形式都需要精力和財力支撐,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閒暇時間玩玩書畫啊、收藏啊、篆刻啊 那是極好的!

  • 5 # 藝術旅程

    職業書法家是有的,他們生存壓力大。但不似業餘書家自由。從書畫同源的角度講,書法和繪畫都是藝術,書法是書寫藝術,有記錄功能和自我表現功能,因此他是一門獨特的藝術。

  • 6 # 北京同雅文化

    書法在中國藝術體系中是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以漢字為載體,透過具有特殊筆墨情韻的漢字形象的創造,表現藝術家思想情感。在世界近代交 通工具發明以前,生活在地球不同區域的民族與人群囿於交通工具所限,來往交流相當困難。因而各地區相對獨立,各自培育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中國也是如此。中 國的書法就是華人在世界各國文明發展的早期,獨立發展的藝術。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國的文明一度走在世界前列。因而繁育在亞洲東部以黃河、長江兩河流域為中心的中華文明,一度成為區域性國際文明中心。中 國創造的“衣冠文物”、禮儀制度,較長時間內成為人類文明的區域性“國際模式”,成為東亞多國和地區人民所自覺追隨的物件。漢字和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的重 要載體,也為周邊友邦引進、廣泛學習和應用,融為他們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中國書法,作為區域性國際藝術,已經繁榮繁衍了大約一千五百多年。這在世界各國藝術史上,可以說是比較獨特的。

    由於書法以文明社會的重要工具——文字為載體,透過具有特殊筆情墨韻的漢字形象的創造,表現書法家情感。中國書法藝術的這一天然特性,決定 了中國書法藝術無論在本土,還是在自覺接受的周邊國家和地區,都是最具國民普及性、最具有廣泛社會基礎、和日常社會生活結合最緊密、最具有國民素質孕涵功 能的藝術。同時,也一定是最具有生命力、延續時間最長、傳播地域最廣的藝術。在中國本土,從中國文字產生,到進入21世紀,中華文明延綿五千多年。中國書 法的歷史,和母體文明發展的歷史一樣悠長。可以說,自從有了中華文明,書法藝術就並蒂而誕生了。

    19世紀中葉,由鴉片貿易衝突引發的中英戰爭,最終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國在西方國家的武力征服下被迫“門戶開放”。傳統的文化獨立發展模式中止,中國開始了學習西方、吐故納新、自我改造的歷程。所以在文化的競爭上,中國本土文化也明顯處於弱勢。中國文化在這一百多年的碰撞交流中,主要是被 “輸入”、“改造”。“新文化運動”,主要是學習西方,改造舊邦,改造舊文化,以求“其命維新”。“變亦變”,“不變亦變”,不學習就要亡國亡族。康有為 的驚世之語,曾經震撼了幾代人。這是歷史的宿命。華人無可選擇。所以我們的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等等,都引進西學,自我改造。在西方文化大量湧入中 國之前,中國有自己獨立的語言,獨立的哲學、文學、藝術。經歷中西文化百年風雲激盪後,純粹的獨立的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基本上已不復存在。所有中國文 化品類,包括華人的生活方式,幾乎無不打上深深的“西學”的烙印。有一個藝術門類在“西學”的狂飆衝擊中中流砥柱屹立不倒,那就是中國書法。

    世界藝術的獨特樣式

    在中國藝術諸多門類中,書法是最具中國獨立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它集中反映了華人獨特的藝術理念、獨特的審美觀和獨特的藝術理想。從某種 程度上說,它比其他任何藝術都更能代表中國。書法藝術的獨特性,首先在於它的藝術表現載體,是中國文明的傳播工具——漢字。唐代另一位書法家孫過庭在他的 《書譜》中也指出:“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醇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所有古代書法家都坦率承認,書法是漢字——中國書面語言系統的 副產品。書法為文字服務。換言之,書法藝術,為文字而產生,為文字傳播而繁衍。書法藝術以文字為母體,因文字書寫而產生。它的所有語言樣式,所有繁紛複雜 的“語法”、技術、規則,都傍依文字而誕生,離開文字而無從立其身,這就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第一特性。第二,書法藝術的全套語言,和文字的誕生及發展同步。 書法和文字,共生、共進、共榮,相為表裡,不可分解。這大概可以說,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第二個特性。

    縱觀中國書法史,我們不得不承認,五千年的中國書法史,實際上也就是華人傾瀉藝術智慧,創造多樣化的中國文字形式的歷史。從文字學角度談 字形演變,以唐代為分界線。唐以前,中國文字受社會生活需求的推動,一步步進化。從遙遠的刻畫符號到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漢代隸書,漢魏行草書,北 魏正書,直到唐代標準漢字正體形式——楷書出現,中國的文字在一步一步發展成熟,並走向形式多樣化。從原始象形,到逐漸抽象、符號化,形成抽象線條的組合 體——小篆,然後再一步步雕琢字形,形成隸書、草書、行書等多元字形風格,滿足社會各層面需要。但是從書法的審美形式演變角度看,各個時期漢字進化發展推 出的書寫樣式,也正是漢字書法形式美演進的階段性樣式。實用的和審美的,理論上兩條線,實際上是完全同步的。漢字的表達功能(資訊傳遞)和審美功能(視覺 愉悅),始終是水乳交融、互相涵育、同步發展。

    第三,由於書法藝術以中國書面語言形式體系為載體,與實用書法同體、同步發展,這就造成世界藝術史上也難得其匹的罕見現象:漢字書面語言體 系的功能區域,幾乎全部被藝術樣式所覆蓋。除了藝術的書法,“實用書法”幾乎沒有存在空間。我們可以想象:文字實用功能的實現,實際上只需要基於“六書” 而形成的字元體系。這個體系,正如孫過庭在《書譜》所說:“真虧點畫,猶可記文”,筆畫形態是否“點如高峰墜石”、“橫如千里陣雲”,是否具有藝術美感, 是完全無傷大雅的——書法形式語言介入不介入,對漢字的資訊傳遞功能沒有影響。但是我們的先民,依託於以“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形方式為基礎的“六 書”符號體系,演繹出了漢字形式美的五大書體和變化無窮的漢字書法形式語言。這是既可以滿足思維——資訊傳遞功能需要,也可以滿足審美——視網膜愉悅需要 的“雙功能”書法形式語言。這種以審美為外殼的書法語言,覆蓋了全部書法功能——包括實用與審美。使單一的徒具資訊傳遞功能而不具審美愉悅功能的“書法” (不夠藝術層次的書寫)居於極小範圍和很低端的位置。

    書法藝術的這樣一種和實用寫字“同體共生”,而且基本“覆蓋實用書寫”的特性,就使書法藝術出現一種世界藝術史上極為罕見的假象。按照康德 給藝術下的定義:藝術應該是“無用的”,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它不是“僱傭的藝術”,應該不具有生活的直接目的。我們的書法,因為審美與實用“同體 共生”,從表象看人們無從分辨是實用還是藝術審美——即便是最審美的草書,它也原來就是(而且一直都是)“實用書寫”。《非草書》裡所謂“蓋秦之末,刑峻 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所以,從近代哲學大師對藝術作出的界定看:書法不是藝術,是技藝、工藝,是匠人的 勞作,“僱傭的藝術”(實用藝術)。這顯然不符合東方文明、東方藝術發展的事實。

  • 7 # 師範小王子

    首先,它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其源遠流長,是源自中國而獨有的一門藝術。它可以以專 業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為業餘愛好。可用它掙錢謀生,也可以用它廣交朋友。從事這門藝述要講求藝德,若以金錢主宰書藝,整天窮於應付,你的書法藝術的生命也就終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辭職後找不到工作,想領失業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