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江39563631
-
2 # 書揚文化
關於書寫的順序,其實最初是按照自然的流動,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一切物體都是從上而下的,也就如水的流動,順著屋簷、牆壁,所以書法的書寫也是在這樣的自然的啟發中來的。書法的書寫最初最為常見的就是在竹簡上書寫,竹簡是豎條的,可以很長,但是很難有寬度,所以書寫的順序基本都是從上到下來書寫的,這個應該不難理解。
古人的書法的書寫也都不大,去看裡耶秦簡,出土漢簡等等的實物其實都是很小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書上看到的放大版和書寫的大小,那個時候的書寫基本靠的都是手指的靈活運動,並不像現在寫字那麼巨大,我們現在所書寫的8公分左右的楷書在當時就已經是巨幅的書法了,一般作為題字或者書名、題頭等等。這樣的大字一般都站著書寫,不會有樓主的問題出現。
除此之外,華人講究右為先,所以一幅書法作品基本都是右邊開始,這樣也是對閱讀者的一種尊敬。其實古人也有樓主的類似問題,但古人發明了臂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
3 # 小僧59
看了回答才知這麼多人沒有學過書法。豎行毎行從右到左是古代寫字的規定。建國後規定橫行從左到右.漢字書寫格式古式容易寫的漂亮.豎列對齊是由桌邊的稜角完成的,寫完一個豎列,向右移動紙,讓寫完字的豎列恰好離開桌面自然向下垂去。左側紙由鎮尺壓住保證紙面穩定性。所以寫完的字就接觸不到了,讓他風乾去。至於說寫完的字還要吸乾墨,那是笑話,即便是普通正常書寫者也不會留下那麼多的墨。字寫完即幾乎就幹了。要說的太多了,剎車
-
4 # 祥光普照一清平王君英
很有意識:兩種書寫舉動.舉筆同時左手把長袖固腕,<一>書寫左手握右手長袖流水飛雲,〈二〉。對嗎問友。
-
5 # 念念觀自在
古人寫字有神器臂擱,是不會弄髒袖子的。
臂擱是古代中國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型時。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
6 # 昱尊
佩服講那麼一堆大道理的答友,繞了一大圈,沒回到正題。廢話不說,直接上圖,注意看作者左手和下面墊的紙你就明白了!
-
7 # Mr榴蓮君丶冰糖心
我可以從人類的自然發展和習慣來解決你這個問題。
人類的發展過程都是以右撇子習慣為眾的,在文字發明以前,人類的勞作也多半習慣以右手為主要手,這取決於人類自身的構造即是左腦比較適合控制身體活動。
後來人們為了記錄生產生活,發明了文字和書寫工具,木片,獸甲等和筆刀。由於右手要拿筆刀,左手需要固定住待寫東西的寫字部位,同時清除掉刻下來的木屑,甲屑,所以形成了自上而下,從右至左的習慣。
後來人們發明了毛筆,已經經過了很漫長的一段時間了。也就是說,在毛筆發明之前,寫字的習慣就產生了。至於發明紙張便於書寫,那是更以後的事了。
至於古代人為什麼不怕毛筆上的墨沾到衣服上的這個問題,這個我小的時候練毛筆字時聽我爺爺給我講過,人們在用毛筆寫字時為了避免墨汁沾到袖子上,在書寫的整個過程中,整個右手,手腕,小臂都是懸空的。而左手是需要拉住右手的袖子的。這在古代有個專門的詞叫做"懸腕"這時候為了避免下面紙張亂動,人們發明了鎮紙這個東西,好一點的古代劇都能看到這一點的。
-
8 # 方圓居文化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還真為古人擔憂呢。
一,古人寫字一般很小,不是現在的大字古人書法體現的是實用性,也就是說寫字就是為了日常交流或者記錄之用,不像現在人的書法純粹是為了藝術效果。
所以,古人寫字一般是在信札或者小紙片上操作,一行字寫完,再寫第二行時肯定已經墨幹,不會弄髒袖子的。
二,古人寫字多懸腕書寫,很少枕腕古人,或者說古代文人,畢生把毛筆作為工具,不像我們初學書法的人執筆那麼沉重。他們寫字多是懸腕書寫,不會弄髒袖子的。
我們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古人寫字的畫面,一般是一手持捲紙,一手懸空寫字。也能看到,將紙鋪在桌上,書寫者一手寫字,另一隻手就拉著寫字手的袖子。
三,古人寫大字作品時是站姿,完全懸肘真正可能弄髒袖子的時候應該是寫大字作品,需要不斷用廢紙洇墨。
包括現代書家,書寫大字作品時,需要採取站姿,用完全懸肘的方式書寫,更不用擔心弄髒袖子了。
-
9 # 徐鵬遠
古人不傻,他們用毛筆蘸墨寫字,字跡風乾的速度要比今天慢得多,而且古代寬袍大袖,右臂行動起來比今天佔用的空間也大,我們都能想到沾一袖子墨、蹭糊了字的問題,古人當然也想得到,退一萬步講,就算想不到,實際操作過程中也一定面對過實際問題。
所以古人發明了臂擱這種東西。一塊具有弧度的長條型板子,或竹製或木製或瓷制,當然也有象牙、玉這種高檔材料的。寫字時把臂擱墊在手臂下面,臂擱的弧度像座小橋一樣恰好架起了剛寫完的一行字不會被碰到。同時對於毛筆的執筆方式而言,有這麼個東西墊著,寫起字來也更舒服,所以又稱腕枕。而且夏天的時候,臂擱還會顯得清涼,因此也有人管竹臂擱叫“竹夫人”。 臂擱
臂擱的存在說明從右往左寫的習慣一定不是在筆墨書寫中形成的,理由很簡單,臂擱是一種補救措施,只能在問題出現後才會被髮明。那麼在筆墨書寫之前,文字會以怎樣的方式出現呢?答案是甲骨文和金文。從現有的甲骨文來看,左起、右起和上行、下行都出現過,說明這時候並沒有固定的書寫規範。而金文雖然也有左起右行的情況,但總體上右起左行的模式呈現出穩定狀態,因此這種書寫習慣基本上可以判斷為來自金文。金文
那麼金文為什麼要從右到左呢?金文不是直接在青銅器表面書寫或雕刻,而是倒模鑄造出來的。我們都知道,模具的字和圖案與成品一定是相反,所以從右到左的金文在模具上就是從左往右的。這就好理解了,青銅器是用粘土做模,從左往右刻字可以避免右手碰壞剛刻好的字,這和提問中怕袖子沾到墨是一樣的思路。左起的模倒出了右起的金文,於是後世就將這種書寫和閱讀習慣保留了下來。
-
10 # 愚言7
右為上;最早是卷子或簡牘,且早期書案較小(高足傢俱出現晚)書寫是懸肘的。古代的帛、簡牘、紙等吸墨,跟現代造紙不可同論。
-
11 # 風清雲遠
竹簡是豎的,多條竹簡穿在一起成卷,左手拿卷,右手在簡上書寫,寫完一根自然垂落再寫下一根。那時候不在桌子上寫,弄不了袖子上。
-
12 # 養心齋主1
很早以前在竹編上寫,一大卷竹編放在左邊案上,邊寫邊放,寫好的往右邊拉,比較方便,不礙事。這樣就形成習慣了。
-
13 # 風規堂主人
這個我們可以從戰國時期說起,在紙張沒有廣泛使用之前,書寫的材料更多是竹簡,且是一卷一卷的。在那個時期寫字是不在桌子上的。古人在那個時候左手拿著一卷一卷的竹簡,右手手拿毛筆進行書寫。如此書寫完成一列便可寫下一列。因此這種從右往左手寫的習慣便流傳了下來。
還有另外一種是古人以右為尊,所以是從右開始手寫。
-
14 # 龍龍阿哥
1、在漢朝以前人們用竹簡寫字或者刻字,一根一根的,還沒穿成一卷,是從上往下來的,從右到左寫不怕沒幹的墨汁弄一袖子:一個是因為刻字無墨,另一個是古代一般人可沒那麼大的書桌,讓你把胳膊支哪兒,安逸的藝術!都是懸腕寫的。
2、古人用毛筆寫單個字是從上起筆由左向右寫字,最後一筆劃往往在右下或中間,按照軌跡大約、一般就是從左上到左下再到右上,最後到右下,形成一個S型太極圖片段(二分之一),不信你用筆描一個試試!
3、然後當整幅書寫的時候一行一行、從上向下寫、從右向左寫,你再觀察一下就是一個大的S型太極圖片段(二分之一)。
4、所以整幅字兩個S型就構成了一個太極圖,如果你非要反著寫也行,但你看漢字都是抑左而揚右的,“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勾捺等大筆畫在右放大,而左則比較收斂,不信你把字左邊的誇張寫,右邊筆畫收一收,那就很彆扭。
5、陰陽之道,陽向陰中求,陰要陽牽引,漢字來源於自然之型,但隨著時代發展,科學家、學者們講究眼睛是橫著的,什麼1.345速度、數理化公式、外文語句、外華人名和地名排寫方便,啥的。咱、俺也就不說了,畢竟時代變遷了,窗戶都比門大了,太極不太極的,玄之又玄,推陳出新、求變順應才行(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正式改版為左向右、橫排書寫排版)。
這是我的一家之言,用另一個角度看古代的書寫方向設計。
-
15 # 易寫成名
古人長久習慣,長北下南左西右東,上右為大,房子也是,輩長住右,小輩住左。大多懸腕不怕墨沒幹墨汁弄一袖子的。
-
16 # 我醉了說的不算數
哼!古人!毛筆書寫,從右到左寫,不怕沒幹的墨汁弄一袖子,原因是:讓你三思而行,思定而落筆,謀定而後動!下筆如有神的都是腹稿早打好了的,一般情況,你看好前面寫的,想好後面要寫的,這時候墨早幹了,沒有橡皮擦,沒有塗改液,下筆就無改,世事無悔時,寫字如做人理事,落筆無悔,三思而行!
做人說話,出口而改,為人不誠;出口猶豫,示人不真;言而不達,予人不信。做人之大忌,從寫字開始學做人,學做事!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有意義:漢朝人寫字大都在竹簡上寫,每條竹簡二到三釐米寬,一尺長點,左手拿著竹簡,右手拿毛筆寫,然後用繩子穿綁在一起捲上,不會髒了長袖。到了有紙寫字的時代,士大夫寫字大都懸腕懸紙而書,紙張們性質對書寫方式很重要,唐宋時柳公權,歐陽詢大都用上好的宣紙,如果是寫小字,半生半熟的宣紙寫完一行就幹了,不會把墨染到袖子上,寫大字他們用生宣紙,吸墨很快,乾的也很快,有時筆劃重時他們要用廢紙觸壓一下,這樣紙上有殘餘的墨也不會粘到袖子上,今天我們能看到唐人寫佛經的紙,你沾奌口水一點,看它有輕微擴散。還有一點王羲之寫‘’晚復毒熱…‘’那一段時,正是今天南方酷熱三伏時,那時在家寫字沒有空調風扇,大王和二王只穿短衫,那有袖子粘墨汁的可能,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