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法小梅子

    硬筆書法其實都是從軟筆書法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看結構,學筆法用筆,古人的碑帖更直接正宗一些,如果只想速成,只想寫整潔好看,那麼參考自己喜歡的今人鋼筆字帖練練就夠用了,但是如果想深入學習,還是得走取法乎上的正規途徑。稱得上硬筆書法家的,一定是精通毛筆小楷,能從古人哪裡汲取養分的人。

    這裡還是從選帖開始談。

    選字帖一定要是自己喜歡的,符合自己身份性格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喜歡走漂亮路線的~

    可以選二王的小楷字帖,樂毅論,洛神賦,文徵明的落花詩,鍾紹京的靈飛經

    喜歡古拙趣味濃的~

    鍾繇宣示表,王寵

    如果覺得碑難學,可以從帖開始學習,有筆跡可查會比較容易入手,取法乎上不是指你一上來就學習最難的,而是找比較容易上手的經典字帖先學,然後向上溯源。

    練字是花時間精力的,選擇了一種風格就最好延續下去,頻繁竄來竄去,浪費時間而且很難形成自己的風格。

    我個人最喜歡王獻之的洛神賦,引用過有關玉版十三行的文章,以下供參考~

    日課,王獻之《洛神賦》玉版十三行

    秦少游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所謂經典,就是金風和玉露的相逢,就是合適的人遇到恰當的事,就是曹子建寫下悽美的《洛神賦》,王獻之抄以絕美的小楷,賈似道刻在碧綠的玉石上……

    這是碧玉版《洛神賦》十三行的原石,現藏首都博物館。我們常說的玉版十三行,指的就是它。之所以強調碧玉版,因為曾經還有一套白玉版,但在嘉慶年間,乾清宮失火,白玉版毀掉了。

    當然,白玉版遠沒有碧玉版珍貴,因為它是翻刻的。正版在此,“盜版”不要也罷。

    這塊碧石,在明代萬曆年間,從西湖邊挖掘而出。由於這裡是南宋權臣賈似道的故居,人們認定,這是賈似道的手筆。

    賈似道在歷史上被稱為“奸臣”或者“弄臣”,但在藝術收藏方面,他卻是個功臣。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歐陽詢《千字文》展子虔《遊春圖》等大量書畫至寶,都曾經歷他手遞藏。

    如果說收藏只是他的繼承,那麼刻《洛神賦》於碧石之上,則是他的創舉。他顯然是懂書法,也懂曹植和王獻之的,因為只有這上佳的材料,才配得上這大好的文章,精絕的小楷。

    感謝一下賈似

  • 2 # 書法有云

    兩者筆法上可以相互借鑑,但毛筆有“唯筆軟而奇怪生焉”特性,因此其兩者還是有不同之處的。

    硬筆書法是以硬筆為工具進行書法創作,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形式。

    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因書寫工具不同,其作品的審美特點也不盡相同。使用硬筆書寫較容易體現字的形體結構美,但硬筆則難以表達點畫形態和筆致的要求,這一點同毛筆的書寫效果必然有所區別。

    硬筆的特殊效能,決定了用它很難寫出大字大幅的作品,只可在盈尺之內,方寸之地從事創作。比起用毛筆書寫,則顯然過於受約束了。

    書法歷來以毛筆書寫為主,古人所謂“唯筆軟而奇怪生焉”的道理即在於此。

    然而,硬筆的應用有著毛筆不可比的廣闊天地,在這個優勢上,硬筆書法迅速發展起來,可以說是順應了客觀規律,自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了。

    硬筆書法提倡對傳統毛筆書法的繼承與借鑑。它與毛筆書法一樣把傳世的各種字型(書體)視為取法的物件。因此,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血脈相承,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兩者應該相互借鑑,相互交融。應把硬筆書法視為傳統書法的一個分支而不可盲目地加以否定。

    就藝術本身來說,應當學習軟筆書法為重要,但如果只為了寫好一手漂亮的字重在實用,練習硬筆也是可以的。

    因此,初學者選擇毛筆書法作為追求的目標,是學習書法的根本。如果練好了軟筆再用硬筆書寫稍加註意,同樣可以寫出一手好字。

  • 3 # 鳳翥蔣林書法

    硬筆書法,軟筆書法用筆有相同之處,同時也有不同之處。

    首先最認為硬筆不能算書法的人,是當時以毛筆為主的書法界所謂權威,也是還不太會用硬筆,會用硬筆的除了飛白體不易表現出來,其它楷行草都可以如毛筆一樣寫出神韻,提按頓挫粗細,濃淡枯溼皆可展示出來。

    至於毛筆用筆技法除了紙墨本身影響外,主要是提按頓挫使轉。

    但就硬筆而言,本應該再細分,如鋼筆中性筆等等,筆頭不可磨損姑且可歸在一起。如鉛筆,粉筆等等有磨損應歸另一類。硬筆用筆共同點是,主要透過用筆輕重偏側完成。磨損類還應適當調整筆頭角度。除了筆頭之外紙張本身,以及紙張下面墊稱物也至關重要。想要硬筆楷行草等等達到毛筆效果比毛筆更難,因為它筆頭沒有彈性,完全靠手感知筆頭對紙張的微小反作用力來調整,而且再瞬間完成調整動作,又不刻意雕琢,寫出來讓人感覺如毛筆效果。此非一般書法人士所掌握,故認為硬筆算不得書法。

  • 4 # 高姓視界

    神奇的文字,說不完的道理!

    其實,做為華人,在文化或生活領域裡,隨便提溜出一個事物來,都能說上三天三夜的箇中道道!誰叫我們的歷史悠久呢!

    華人用方塊字,這是勿庸不疑的!也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文字形制,也割捨不掉,己融入血液深處了。使用中的高階分化後,當文字要以書法的面目呈現時,其複雜性就不可簡單羅列了!

    幾千年來,文字隨時代一直衍變中,當文字提升為書法時,其特意強化書寫藝術性、及所追求的書法韻味就一直沒有中斷過!

    在這個歷程中,毛筆、硬筆都只是一個藝術表現的工具而已,不是軟的就是硬的,間或使用沒什麼奇怪,只是時代的屬性所決定的!

    遙遠的甲骨文就是硬物銘刻,也是硬筆書寫的結果,甲骨文衍化的篆體在書法中的地位那是獨特光采的!

    按歷史的縱觀節點看,紙張只是近代產物而已!因此,在竹簡或獸皮上或刻或寫地記載著,而大篆小篆漢隸也就出現了!今人捧供著嘆為神品。。。

    當鐳射有一天成束成筆採用來創作書法時,你們說是軟還是硬呢?

  • 5 # 笑滄海97949222

    握筆姿勢不一樣,寫法不太一樣,但是寫字的結構,佈局是一樣的。總的來說,寫好毛筆字的,硬筆字會更容易上手一些。

  • 6 # 聽雨7876

    1:共同之處是意同

    2:不同之處是手用力的微妙之處

    總之:萬變不離字"神“

    功夫到家,心筆合一。

  • 7 # 驚龍軒

    的確,因為書寫工具自身效能的限制,要想讓硬筆書法達到毛筆書法的表現力幾乎是沒有可能的。毛筆書法中的中鋒、側鋒、偏鋒、逆鋒等等筆法,在硬筆書法中根本無從表現,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表現的必要。

    不可否認,一大批硬筆書法名家其實都具備良好的毛筆書法功底。最初的那些硬筆書法高手,諸如盧中南、任平、趙彥良、駱恆光、王正良等人,幾乎都有過較長時間的毛筆書法研習經歷,其硬筆書風也與毛筆書風如出一轍,不過是換了書寫工具罷了。

    當然,在熟練掌握硬筆效能之後,憑藉紮實的書法功底,的確有不少人能用硬筆創作出接近毛筆書法感覺的作品。比如原來活躍於硬筆書壇的獲獎專業戶謝非墨先生,就是習慣採用無格、黑底白字的書寫形式,使其硬筆書法作品呈現出類似於古代小楷碑帖的效果,將硬筆書法的表現力發揮到極致,很有藝術感染力。

    有“中性筆書法第一人”之稱的趙立新,是硬筆書法全面衰落後難得的一抹亮色。趙立新最常採用1.0型號的紅色中性筆書寫歐楷,筆畫特點與毛筆小楷相當接近,顯示出趙立新對中性筆工具效能出色的駕馭能力。

    儘管如此,當我們把那些出色的硬筆書法作品與毛筆小楷作品放到一起比較時,仍然能看出二者筆畫韻味上的明顯差別。

    為了使硬筆書法的表現力最大可能地接近毛筆書法,人們在工具的改進和豐富性方面做出了很多嘗試。美工鋼筆、蘸水筆、圓珠筆以及竹筆等各種嘗試和創新,的確為豐富硬筆書法的表現力起到過一些作用。但是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種書寫工具能夠表現出毛筆筆畫的無窮變化。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使得硬筆書法始終無法比肩毛筆書法的藝術魅力。在硬筆書法的熱潮退去後,當年的硬筆書法名家紛紛迴歸傳統的毛筆書法領域,重新感悟傳統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盧中南、田英章、曹寶麟等當代書法教育領域的風雲人物,其實都是當年活躍於硬筆書壇的高手。

  • 8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書寫技法原理是一樣的,只是筆不同罷了。比如筆法動作、結字法則等沒有多大區別。

    由於硬筆、毛筆兩者尖鋒的材質、構造和效能不同,書寫出來的筆跡效果有一點差別。例如,同樣一個字,用硬筆書寫(中性筆),筆畫和線條質感柔韌,如果不故意頓筆,一般情況下是沒有明顯的稜角。要是用特製的彎尖鋼筆寫好一些。鉛筆也可以寫出粗細變化。

    而用毛筆寫,筆畫稜角分明,線條粗細變化較大,除了提按動作因索之外,主要是筆鋒可以彎曲屈伸,多是在彈力作用下自然產生的。因此,從藝術性來說,硬筆的表現力不如毛筆,反之,從實用性角度講,毛筆不如硬筆。

    硬筆和毛筆,畢竟是兩種工具,各有特點,在使用技巧方面,硬筆好掌握,毛筆相對要難一點。

    儘管如此,透過對比實驗,硬筆書寫技法與毛筆小楷書寫技法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如圖:

    寫硬筆書法,與書寫毛筆大揩相比較,主要是書寫姿勢不一樣,筆法動作幅度大小不同。

    如果把硬筆字寫的像大楷字似的,運筆姿勢基本上差不多。實際上,粉字板書、記號筆板書,相當於毛筆大楷腕肘懸空書寫狀態。

    我覺得,要想真正的瞭解硬筆書法、毛筆書法,它們之間到底都有哪些異同? 單純憑空想象是不行的,都得專門進行訓練,特別是在筆的使用方法上,分別深入研究,多作對比試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的五子良將最終歸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