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楷書四大家”的歐陽詢和顏真卿,他們的字型真的無法相容嗎?
10
回覆列表
  • 1 # 茶與書法

    歐體險峻,中宮內收。以《九成宮碑》為精要,《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虞公官碑》各有千秋。遍臨四碑,小字楷書當為人中翹楚。

    顏體外拓,沉如磐石。寫小字過於擠迫,但大字雄強、氣勢磅礴。學習顏體二十年,大字不容小覷。

    清館閣體就是在二者基礎之上,雜糅部分趙體筆意創造出極為秀美的一種字型。可惜,歷來學書之人都認為,歐顏互不相容。古人中,借鑑歐體和顏體最多的,應該是柳公權。他的字結構出於顏體,筆畫則是歐體的變種,是在歐體之上,消除了歐陽詢的隸意演變而來的。至今,我見過的書法家中,只有田蘊章老師能把歐體和顏體寫到一塊去,無縫對接,毫無死角,這是最令我五體投地的一點。

    如果能把歐體和顏體都寫得好,那就完美了。用歐體補足顏體外拓的鬆散,用顏體淡化歐體的險峻。尤其是寫榜書的時候,一手歐顏結合,那比單純的歐體、顏體寫出來的都要令人歎為觀止。

  • 2 # 國承明

    從根本上說,“歐顏互不相容”的提法是不恰當的!因為歐、顏二體,作為漢字書法,它們的“共性”還是佔決定性比例的!比如:都是書寫漢字、都是楷體、都要遵循結體和運筆基本規律和具體要求等等。雖然二者之間在結體和筆畫上各具特色,比如在結體方面,歐體嚴謹,顏體寬鬆;筆畫方面,歐體秀麗,顏體古拙。但都沒違背漢字結體的基本規律!客觀地講,這兩種書體若從嚴格意義上來要求,都不夠成熟!所謂“好”,只是“相對的好”!都未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從這層意義強來講,二者之間客觀地存在“互相借鑑、互相補充”的需要!行當“優勢補”!就如書法界中常用的讚賞之語——博彩眾長!

    當然,若一定要說“歐、顏互不相容”的話,只有一點,那就是:在寫書法作品時,不能在一個字中同時用歐、顏兩種筆畫書寫!

  • 3 # 五美軒十三紅

    歐顏書法不能說相容不相容的關係,因其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書法體系,簡而言之歐是碑法體系的變轉,顏是二王體系的延伸。

    歐陽詢的書法由於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參合了六朝碑書,所以說是廣採各家之長。歐陽詢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型大都向右擴充套件,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概括來說歐體主要源自碑法,多內擫筆法。

    而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又得筆法於張旭,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他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長處, 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範,創造了新的時代書風。顏真卿的真書雄秀端莊,結字由初唐的瘦長變為方形,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一般橫畫略細,豎畫、點、撇與捺略粗。這一書風,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

    概括來說顏體主要源自二王,多外拓筆法。

    綜上所述,之所以歐顏區別較大,主要是取法的不同,導致呈現不同的用筆及面貌。要說不容倒也不至於,柳公權就是將歐顏結合的典型例子。

    柳公權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書風,他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創造性地寫出了自己的面目而得到歷史的公認。如果說歐顏互不相容,那又談何柳體,所以歐顏的不相容僅說明其面目的大不同罷了。

  • 4 # 墨海書童

    歐體和顏體不相容,個人感覺說法不嚴謹。不管是顏還是歐,它們都是書法的體系裡,可以說有共性也有異性。

    共性是他們的基本法度驅近。如:不管是歐體的險,還是顏體的密,他們都是在追求字型的平穩和透氣。筆畫都有方圓結合。

    異性他們太多了,歐顏不相容可能從這個方面來說的吧?這也是他們各成一家的部分原因。

    字型能不能相容,不能從淺層次來說。容不容看是部分還是全面。很多時候的相容都是部分方面的融合。

  • 5 # 臨池管窺

    認為“歐顏互不相容”的觀點我認為有失偏頗。

    把歐、顏劃規於書法“兩種體系”的觀點我也認為是不妥的。

    當代書法泰斗沈尹墨先生曾總體把書體歸納為“內擫”和“外拓”兩大類,歐、顏就是這兩類書體的代表。在此基礎上,後人又把這種書體擴充套件為南、北兩派,甚至劃為為“兩種體系”。

    我們知道,歐、顏總體從筆法上講無非是出鋒、藏鋒、順入、逆入運用的多少;結體也僅是相向和相背、緊密與寬和的區別,如上升到“體系”的理論高度,則有點過了。

    體系的概念是從根本上發明創造、擴充套件完善的。而漢字書法的演化,是有跡可循的。我們說的篆、隸、草、真、行各種書體的創立,其認為的“始祖”們,也不是大清早一拍腦袋就獨創出來的,任何一種新體的創造者都是廣大的群眾書者。“始祖”們只是完成了整理、完善、美化的任務而已。

    歐體的確立,基本上是從二王、魏碑、隋志方面繼承融合而成的。顏體總體也繼承了二王,經過與篆籀筆法的參入而創立了顏體。對他們的繼承者相互也不可能沒影響。其代表人物如柳公權、楊凝式、蔡襄、董其昌、鐵保、包世臣、沈尹墨等等,他們的行書特點就是很好的證明。

    書法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有形體現,其中庸、對立又統一的辯證觀也決定了任何書體都必然不可能是互不相容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代在世的書法家沈鵬、歐陽中石、李鐸,哪個藝術成就高;你更喜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