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殿堂
-
2 # 狂喜淡墨a
啟功為何力推智永楷書《千字文》?
智永,南朝陳時僧,俗號永禪師,王羲之七世孫,書兼諸體,草書最佳,章草,草入品,隸入能品,微尚張芝書道,半得右軍之肉,
智永發其《永字八法》旨趣,授虞世南,能用於萬字,
智永倍受後人青睞,蘇軾雲“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見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其楷仿鍾繇《宣示表》,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穩收束。
其千字文楷書,字型溫雅,字型古意,有骨力,清勁,為世所重。
啟功,對此看重,書體現溫文,爾雅,又骨力,清秀,健勁,秀美,由此翹望啟功體所具有的特徵。
之所以推崇,智永楷上承魏鍾繇晉王羲之,後傳初唐虞世南,是於楷承上啟下的一位書家。
永字八法傳到現今,始終歷學不衰,典法是也。啟功注重智永,從中神悟其書理,也正是學習方法之正路,給今天追古學書者提供了有力典模。
-
3 # 張偉評論
還真不知道啟功先生推薦過智永千字文裡的真書(楷書),但是聽過不少專業的書法老師們推薦過智永真書千字文。講到楷書,大家知道楷書最鼎盛時期是唐朝,初唐歐、虞、褚、薛四大家,中唐顏真卿,晚唐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唐代楷書出名主要是唐代人題寫碑記、墓誌銘蔚然成風,加之皇帝推崇。
唐楷主要用於碑刻,端莊規矩,法度森嚴,極具時代特徵。而唐以後書法的審美情趣發生了變化,宋尚意,元明尚態,楷書基本上只在正規場合使用,比如科舉考試、詔書、文告、匾額等。由於唐楷傳世刻碑作品多,後世大多拿唐楷作為蒙學範本,所以很多人一提到楷書就想到顏柳歐,腦子固定的認為楷書就應該是那個樣。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古代人看不到的楷書真跡影印版展現在我們眼前,這時候大家突然發現楷書不只是唐代的模樣,其中智永的真書千字文就讓人耳目一新,讓楷書學習者找到了新出路。
智永和尚,南朝人,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善書,書有家法。蘇東坡雲:骨氣深穩,精能之至,米芾雲:秀潤圓勁,八面具備。學書法的都知道,楷書要創新突破很難,因為固有的思維框框太重,最後變成照貓畫虎,或者是影印機,學的沒有意思了。林散之先生就說過學楷書要從學晉人小楷,和啟功先生建議學智永是一個道理。
-
4 # 趙文升1393
啟功先生為何推薦智永楷書《千字文》
千字文是一部古今未有的奇作,此文撰者周興嗣接受了皇帝《梁朝的武帝》的命令,要玩成一項最為奇特而困難的任務。梁武帝把書聖王羲之的墨跡搜羅罄盡,珍藏內府,人間絕不可見。零散的手跡不認拋棄,積存了一千個零散單字墨跡交給周興嗣,要把這些零字組成文,而且要有內容和意義,文華知識,格律音調,讓人喜歡誦讀。誰知周興嗣這位超凡的天才,竟然一夜之間把這一千個字組成了一篇中華《小史》或叫《小百科全書》並且可讀性強,朗朗上口。我不妨這樣說,無論從內容,意義來說《千字文》都是一部通古達今的奇才之妙作,而且有右將軍七代孫智永臨寫全文,直到今日,智永的一份手跡還保留在日本。智永的千字文本是最早的板本。
-
5 # 水石7616
謝邀。首先,智永作為王羲之的七世孫,其書法繼承王家的書宗一脈,其代表書作《千字文》在書壇地位極高,字承王氏精髓,圓潤古雅,豐美勻適,飄動雋逸,楷草雙絕。被譽為“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第一法書。”歷來被後代書家推崇。其次,啟功先生受智永《千字文》影響大,中年臨摹時間較長,因其“半生師筆不師刀”,把《千字文》譽為帖學的典範,特別是啟老晚年鍾愛“柳體”,而柳字的楷法也受到智永《千字文》的影響,可見啟功書法受《千字文》之深。啟老在《論書絕句》中力贊智永《千字文》:永師真跡八百本,海東一卷逃劫滅,兒童相見不相識,少小離家老大回。啟老力薦此帖,可鑑。
-
6 # 南山陽
啟功先生推許智永《千字文》中的楷書,尤其在六十年代之後,成為他一個對入門者很有亮點的主張。注意,啟功先生推許的是真跡本,唐代流到日本的那個本子,《論書絕句一百首》第36首即詠此帖:
永師真跡八百本,海東一卷逃劫灰。
兒童相見不見識,少小離鄉老大回。
“少小離鄉老大回”是指此帖自唐朝東渡後,華人千年不知,直至近百年方才知曉。書法界對這墨跡本《千字文》是否為真跡有兩個說法,一種主張是真跡,另一種認為是雙鉤摹本,做得很精美高明。鄙人不懂鑑定更無緣見真身,姑從大多數人,也包括啟功先生的認定,是真跡吧。那麼啟功先生為何推許這本《千字文》,竊以為緣事測之,無非三個:
一、二王“心法”。智永是王羲之第七世玄孫,據有王家家傳書法秘要和範本,傳說智永出家後也帶著王羲之真跡在身邊,閉門臨習苦學,三十年不輒,其書法可謂洛陽紙貴,大江南北慕其名而臨習的人多不勝數,皆因他是王家嫡傳,唯一正宗,明人謂“自羲、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智永在世時,鍾繇到王羲之諸大師的墨跡已經很稀有,智永定位自己有點兒孔子的“述而不作”那樣,以光大展示王家書風為己任,身體力行,一方面在墨跡上純用鐘王之法,另一方面又打破王門不傳外姓人的規矩,收了一些徒弟,其中包括了後來成為初唐名家的虞世南。可以帖切地說,在書法的帖學傳統中,智永是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在繼承二王上,智永的保留肯定比趙子昂更多“原始元素”,智永能夠長期直接學王羲之真跡,在趙子昂的時代根本不可能有這個條件。
二、真跡加持。晉人風度、鐘王妙法,主要集中在用筆上,一點一畫中,精微無盡,法度俱在,風度翩然,結體章法高逸古雅,從字法到心法,體現提“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道行,中華文脈的心性神韻,在鐘王翰札中定格,帖學真髓至此已成大道,後世那能不為之傾倒?而想見此等絕代風華,不二法門是求諸真跡:那種比毫釐還要少的絲絲遊走使轉、開合、起收之中,用筆之法的呈現才徹底。
三、碑墨相較,墨本宜初。相傳智永曾書《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散諸江東佛寺,各寺一本,但流傳下來的只有兩種:一是石刻碑版本,據說為北宋時勒石,世稱“關中本”,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一本是墨跡本,流到了日本。兩本相比較,有差別,石刻本的楷書工整秀嚴,內擫之法鮮明,影綽《樂毅》,雍容中見閒雅;墨跡本筆法灑脫流落,內含行草之意,雖楷法章程,實草書之飛動,流淌外溢,豐腴秀潤,顧盼多姿,既見《黃庭》之容又揚子敬行草之姿,內㩎外拓互為,而實以外拓為旨歸。墨跡本的藝術風格符合張懷瓘《書斷》“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的評價,亦如蘇軾所言“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新意求變態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我個人認為,兩本《草真千字文》各有價值,石刻本保留王羲之楷書意韻法度相對更多一些,以“祖法”為繩規;墨跡本則綜合二王,以子敬領航,是智永自家的面目了。綜合起來,墨跡本作為入門是相對好一些的。
最後說幾句個人的理解。智永《草真千字文》為帖學瑰寶這個無疑,但是否楷書入門選此為第一帖,個人倒有些不同看法。
鐘王一路建基於日常書寫,“實用性”為鵠的,毫髮生死,神在絲微,所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唐李嗣真語)的書卷氣,在非常自然的日常中呈現,毋需放大。這意味著,不論楷行草隸(飛白或除外,可晉人飛白現時極度罕見,王門寫的更是無存),“小字”才是勝場。不過,這類字型一旦去到碑額榜書之類要“符號化”“標準化”“放大化”的場合,就很容易顯得“弱”,氣短力潺,表現欠佳。這一點,連啟功先生中老年時期都要從魏碑和柳公權處汲取氧份,充實變化,彌補不足,這是二王楷書在運作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再加上,時下喜王趙一路的朋友,太過看重“美”,對力與勢的理解更容易過長時間不到位,影響到後來的發展。
鄙人前幾天寫的有關書法初學注意問題的一條問答,按近世傳統和自身體會,力主唐楷入手,顏柳為階,並不是古板呆滯、故作清高。綜合起來看,入門選智永《千字文》非上策,鄙人不反對,也不支援。
2019.3.31
-
7 # 子衿書法
啟功先生為何推薦智永楷書《千字文》?
智永是隋代書法家。說是隋代,是他在隋代去世。而他在南梁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有名。他出家的寺名,便是梁武帝賜的。智永為什麼會得到梁武帝格外的親睞?梁武帝是王羲之的超粉。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孫。梁武帝從智永、惠欣兄弟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為永欣寺。而永欣寺,就是王羲之的故居。
智永一共寫《千字文》八百多冊,分送江東各地僧院。他是開啟唐代書法盛世的關鍵人物。初唐四大家中,年職最高,影響最大的人是虞世南。虞世南親受智永所傳筆法。唐代學習王羲之書法的人,都是從虞世南往下相傳出去的。啟功先生推薦大家學習《千字文》,就是因為智永是王羲之書法家傳的繼承者,他的《千字文》,又是墨跡。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墨跡沒有受到刀刻的破壞,是純正的毛筆所書。
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基本上都是從碑刻字帖開始。啟功先生曾經說過,學習碑帖,要透過刀痕看筆痕。就是因為碑上的字是經過刀刻二次加工而成的。刀刻已經無可避免的破壞了原來的筆跡。要透過刀痕看筆痕,不是有很高的修為,是難以做到的。從智永《千字文》開始學習,直接學習到的就是毛筆書寫的痕跡。臨摹到的是正統的王羲之筆法。這就是啟功先生推薦《千字文》的原因。
-
8 # 翰墨今香
啟功先生為何推薦智永楷書《千字文》呢?說明啟功先生是真正的書家,用心推薦給各位學書法的人,不希望大家走彎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智永對後世的影響太大了,很多人只是知道他的徒子徒孫的名字,而不知道他的名字。
元代劉有定注鄭杓《衍極》是這樣敘述的:
隋釋智永,羲之七世孫也,頗能傳其學。又親受法於蕭子云,虞世南親見永師,故其法復傳於唐焉。歐陽詢得於世南,褚遂良親師歐陽,或雲虞、褚同師史陵,陵,隋人也。歐陽詢傳陸柬之,束之及見永師,又世南之甥也。陸傳之彥遠,彥遠傳張旭,彥遠張之舅也。旭又得褚遂良餘論,以授顏真卿、李陽冰、徐浩、韓滉、鄔彤、魏仲犀、韋玩、崔邈等二十餘人。釋懷素聞於鄔形、柳公權亦得之,其流實出於永師也。大家看到沒有,上面一連串的名字就是一部唐代書法史啊,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陸柬之、張旭、顏真卿、懷素、柳公權等等,可以說這些響噹噹的人物,都是智永的徒子徒孫吧。所以不光是啟功先生重視智永的《千字文》,歷代書家無不重視此帖。智永《千字文》成為了學習“二王”筆法的指路明燈。
古代書家往往把魏晉筆法當作書法技法中的最高峰,然而魏晉傳下來的範本大多數都是刻帖,特別是楷書,目前沒有墨跡本傳世。而碑刻因為反覆拓刻,造成細節損失嚴重,特別是一些轉折處往往更加容易損壞,而且魏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小楷。
還有一些是唐代的摹本,雖然唐代很多晉人的摹本非常的精美,號稱“下真跡一等”。但摹本就是摹本,有些摹本的原件都值得懷疑,摹本更別說了。著名的王獻之的《中秋貼》就是米芾臨摹的。而且晉人摹本多是行草書,楷書沒有,那麼可想而知,我們想學習魏晉筆法,從那些模糊不清的刻帖上或者摹本,如何才能學到晉人筆法。要想“透過刀鋒看筆鋒”談何容易。
而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又加上自身對書法十分的用功,歷史上的書法典故“退筆成冢”和“鐵門檻”都是跟智永有關的。他在永興寺住了三十年,起早貪黑就是研究祖上羲之的筆法,臨摹羲之的字帖。曾經用真、草兩種字型寫下了千本《千字文》,挑出其中比較好的八百本,送給了各個寺廟。而今,真跡墨本只留有一本,非常的珍貴。
歷代書家都把智永的《千字文》作為深入學習魏晉筆法的基礎,透過學習《千字文》去領悟魏晉筆法,最終登堂入室,成為一代名家。
-
9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智永《真草千字文》當然是非常優秀的書法範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是書法學習中最重要的範本,啟功先生並且直接參與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跡鑑定工作。有些時候要較真一下,智永《真草千字文》,不是智永楷書《千字文》。
這個問題有兩個點:一、智永《真草千字文》好不好;二、啟功先生如何推薦。
啟功先生在近50年來,知名度最廣最高的書法家。
為人和藹可親,來者不拒華夏大地到處都有“啟功體”的題字。為人隨和但是對專業的自我要求非常的高。啟功是當代少有的一心在書畫詩詞中的書法家。
一、智永《真草千字文》好不好
智永《真草千字文》是非常優秀的帖,這一點無可厚非。先說一說智永和《真草千字文》。
智永:南朝和尚(生卒不詳),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後代,號"永禪師"。
智永是王羲之之後,並不是普通的和尚,而且關於智永有兩個傳聞。
一、《蘭亭序》其實是智永和尚寫得,這個傳聞已經存在很多年。
二、“永字八法”是智永歸納總結,並不是如傳言由王羲之所總結。
智永和尚書法水平很高,在書法史中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他是第一個正式大量練習《千字文》的書法家。
相傳智永至少寫了800本完整的《真草千字文》,只不過隨著時間留存到現在幾乎沒有原本,各式各樣的拓本很多。
上圖是宋拓本《真草千字文》,因為有智永和尚大量寫《千字文》事蹟,從此練習書法必定會寫《千字文》。包括之後元代冠冕趙孟頫,也寫過《真草千字文》如下圖。
二、啟功先生如何推薦。
推薦智永《真草千字文》對書法家愛好者是很正常的,可是不是所有的喜歡書法的人都能近距離的看智永《真草千字文》。
在啟功先生所寫的《啟功論書絕句百首》中,第36篇《智永千字文墨跡本》。啟功以此為題作詩一首:永師真跡八百本,海東一卷逃劫灰。兒童相見不相識,少小離鄉老大回。
並且啟功親自到日本鑑定,日本人所藏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下圖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每頁29.3×14.2釐米。現在日本私人藏。
在啟功的這一本《啟功論書絕句百首》中,直接點明的有2首詩直接寫智永《真草千字文》。其他詩中多次提及智永《真草千字文》。啟功先生是非常推崇智永《真草千字文》。
一人有感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流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審美。
有些人喜歡智永《真草千字文》,有些人喜歡趙孟頫《真草千字文》,有些人喜歡其他人寫的《真草千字文》很正常。
練習書法必須要寫《千字文》,不管是楷書,行書和草書都必須要寫。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
10 # 自學隅
僧智永,本姓王,山陰永欣寺僧人,名法極,人稱“永禪師”,陳、隋間著名書法家,是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
他在永欣寺閣上潛心研習了30年,所退廢筆頭滿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謂之“退筆冢”。 智永成為聲名卓著的書法家。至使求墨寶者絡繹不絕,踏破門檻,不得不用鐵皮裹上。
蘇軾評其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宋米芾《海岳名言》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傳世代表作,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留傳千古名跡。《真草千字文》法度謹嚴,筆力精到,或字字區別,個個獨立;或映帶相關,連綿一氣。然皆下筆有源,使轉有法。體現所謂"意在筆先,熟能生巧",達到了"神化自若,變態無窮"的意境。遒勁麗美,字型古雅,用筆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多奇趣,確非唐以後人所能至。都穆《寓意篇》評其字謂:“《智永真草千字文》,氣韻飛坮,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
此書代表了隋代南書的溫雅之風,繼承並總結了“二王”正草兩體的結體、草法,從體法上確立了它的範本作用。歷代書家都對智永的《千字文》推崇有加,《千字文》也有著很高的藝術水平。所以,啟功先生極力推崇之也不足為奇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水平,但是在認知方面有個小問題。啟功先生推薦的是智永書寫的真草千字文墨跡版,包括楷書和草書,不只是楷書千字文。如果說智永楷書千字文,那麼碑拓版也有智永楷書千字文,相比墨跡版,啟先生是不推薦碑拓的。
啟功先生推薦墨跡版《智永真草千字文》,是經過自己幾十年的實踐之後,給書法後學者指出的一個學習書法的捷徑,也是一條Sunny大道,可省走許多彎路。至於後學者能不能真正切實地吸取前輩的經驗,那隻能看自己的造化了。
墨跡版:碑拓版:關於千字文首先要明確,這是一本(或稱卷、部、冊皆可)書,是有頭有尾的一部完整的圖書,而且是一本和中國傳統文字、文學、歷史、文化、書法藝術等很多方面相關的圖書,屬於典型中國傳統圖書。
《千字文》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命令大臣周興嗣,用一晚上的時間,從自己皇家內府所收藏王羲之書法中挑選出的1000個單字,編成的一篇完整韻文,並且所有文字不許重複。周興嗣確實編出來了,不過一夜之間鬚髮皆白。
一本童蒙識字書:
《千字文》全文每四字一句,涉及自然、社會、人文等各個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知識點。如果能透過一篇千字文章,就能正確掌握書寫每個字的造型,知道字的正確讀音,理解每一個字的含義,那就具備了1000個漢字的基本知識。當前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所要求的掌握漢字能讀會寫的數量也就在3500個左右,假設用一年的時間,透過一篇千字文就能掌握1000個漢字,那豈不是賺大了。
一本古典文化知識集:
認識這一個漢字之後,每兩個、三個、四個漢字之間互相組合,又分別具有不同的含義。或者說明某件事物,或者言明某個事理,或者道明某種規律,或者闡述某一典故,就有更大、更多、更廣的知識含量。透過文字的不同組合,在一篇文章中傳達出更為豐富和深入廣泛的內涵,其蘊含的資訊量之大,不亞於當今數十百萬字的大部頭著作。若能熟練掌握《千字文》,對於中國傳統思想觀念以及歷史文化框架就會有大體正確的認知。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將《千字文》作為重要的兒童啟蒙讀物的原因。
一本書法藝術經典:
啟功先生之所以推薦《智永真草千字文》,是因為這是一本學習書法的經典之作。透過學習,不但能讓你入門,而且能讓你知道入門之後怎麼走,往哪裡走,哪裡是大道,哪裡是小道。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智永之所以同時書寫真草兩種書體,相互對比,那也是極有深意的。
書寫者隋代僧人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王羲之的名作《蘭亭序》,就曾經收藏在智永和尚的手裡,後來傳給弟子辯才。唐太宗李世民喜愛王羲之的書法,讓手下大臣蕭翼千方百計從辯才和尚手裡騙取了《蘭亭序》,才成為李世民的收藏,相傳最終陪葬昭陵。
智永的書法直接傳承自王羲之,所謂根正苗紅,屬於正傳一脈,虞世南就是智永的學生。智永練字也是不要命的,在寺中藏書樓上練字,三十年不下樓,一心練字,留下“退筆冢”和“鐵門限”的傳說。相傳他曾書寫八百多本《千字文》,分贈江東各大寺廟收藏,就為給後世留下筆法真跡。他的書法直觀體現出真實的古法用筆,其楷書更是書法中的典範之作,寫的很活,很鬆,又很沉著,很穩重,不浮躁,是學習楷書進入書法之門的上佳範本。
所以,這是一本進入書法藝術的必讀之書,也是傳統文化啟蒙的必學之書,尤其是想深入書法,這本書是繞不過去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現收藏在日本。目前我見到題跋完整的出版物,是山東畫報出版社的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如圖:
西安碑林中藏有一通《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碑刻,現在文物出版社有宋拓本出版,可以跟這本墨跡互相對比著看。
過去凡是學習書法的,沒有不學寫千字文的。
學書法從千字文入手,其實是個捷徑,從智永真草千字文入手,更是捷徑中的捷徑。
這已經不是個秘密,但仍然只對少數人有用。
至於還有人提出證據認為這不是智永本人真跡,其實並無大礙,也不妨礙這件《真草千字文》的真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