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谷歷史
-
2 # 伊耆角木
其實你仔細看篇幅的話,會發現不同於《諸葛亮傳》中諸葛亮之子諸葛喬、諸葛瞻只有寥寥幾段,《陸遜傳》中其子陸抗的部分佔了非常大的篇幅,超過三分之一。所以,《陸遜傳》嚴格意義上講應該算是陸遜、陸抗父子合傳。當然陸遜本身也確實厲害,如果僅憑陸遜自己的功績或許還不夠,那他兒子陸抗實在是太出色了,足夠讓父親陸遜增光添彩。
陸遜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江東四大家族“顧陸朱張”之一陸家人。早年投奔孫權,歷任州郡官員,征討山越,是孫權重要謀臣,又娶了孫策之女。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決議攻取劉備所有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謊稱呂蒙病重,以陸遜代替呂蒙為右部督,統攝孫權所有荊州三郡(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軍務。陸遜寫信向關羽表現出謙遜,使之麻痺大意。正逢關羽攻打襄樊缺兵,於是抽走江陵守軍,最後呂蒙白衣渡江,襲取江陵,進而奪下劉備所屬三郡,並擒殺關羽。之後,呂蒙病逝,劉備伐吳,孫權又以陸遜掛帥,最終在夷陵火燒連營,大敗劉備。旋即又阻止部將追擊劉備敗軍,回師北上,成功防範企圖乘吳蜀交兵偷襲江陵的曹魏軍隊,打贏江陵保衛戰。
此後,陸遜為孫權最信任的大臣,負責修復與蜀漢的關係。又掛帥為大都督,在石亭之戰中大敗曹魏大司馬曹休(曹魏當時頭號權臣)的大軍,曹休戰敗不久後病死,陸遜更是威名大震。此後,陸遜接替顧雍為丞相,成為東吳頭號大臣。但是,因捲入孫權晚年繼承人之爭,最終失去孫權信任,被誣告罪名,憂憤而死。
陸遜的次子陸抗(長子早逝)承襲了陸遜江陵侯爵位。如果只讀《三國演義》或許瞭解不多,但在正史上卻有著崇高的地位,被稱為三國最後的名將。陸遜含冤而死,孫權餘怒未消,年僅二十歲的陸抗為父親對誣告內容逐一辯駁,使孫權後悔不已,痛哭認錯,重新恢復對陸家的信任。陸抗治軍嚴整,頗有其父遺風,在於曹魏交戰的過程中多次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孫皓繼位後,陸遜權勢更甚,並透過自己的影響力多次勸諫孫皓勤政愛民。
西陵守將步闡投降晉朝(當時晉已代魏),陸抗揮師攻西陵,晉朝卻派名將羊祜攻打江陵,圍魏救趙。陸抗面對敵軍分進合擊的戰術,指揮若定,判斷精準,以少部分兵力牽制敵軍主力,最終不僅成功阻擋羊祜大軍,還一舉奪回西陵,聲威大震。
從此以後,陸抗、羊祜更是成為莫逆之交。雖屬兩國,但從不偷襲。陸抗也堅決反對對晉朝無意義的侵擾,從此兩國達到數年相安無事,百姓得享太平光景。陸抗生病,羊祜贈藥,陸抗也絕不懷疑羊祜有歹意,欣然服下。二人之交成為一時美談。陸抗身體不好,最後歲月依然不忘常常上書孫皓,請求孫皓勤政愛民、任用賢臣、遠離奸佞,並陳說西陵防務要害,可惜孫皓剛愎自用,不予理睬。陸抗死後,東吳再無良將,很快晉軍南下,東吳終被滅。
-
3 # 袁載譽
由於篇幅有限,古代寫史書的史官,在給人立傳的時候非常謹慎,一般只有帝王級別的人,才能單獨立傳,有突出表現的將相,往往是許多人都合在一個傳記裡寫了。
不過萬事都有例外,如同司馬遷的《史記》一樣,那些特別厲害的人物總是可以有特殊的待遇,比如項羽,不是皇帝,卻享有本紀,而在《三國志》中也恰好有兩位這樣的人物,一是諸葛亮,二是陸遜。
諸葛亮不用說了吧,神機妙算第一人,鼎鼎大名,簡直是家喻戶曉。可這另一位,陸遜,又是何方人物呢,竟然可以和諸葛亮平起平坐,享有單獨立傳的殊榮?
“書生”將軍,戰功赫赫
提起陸遜這個名字,恐怕大多數朋友都會表示沒怎麼聽過,比起諸葛亮家喻戶曉的知名度,陸遜確實是“不出名”。但知名度不高,並不代表他不是一個人物!
陸遜,字伯言,東吳人。出生於江東世家大族的他,從小修讀經學。在外人看來,這樣的陸遜應該是個白面書生,怎麼也不會跟什麼武廟六十四名將扯上關係。然而,事實卻與眾人設想的大不一致,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陸遜註定要成為三國武將裡的佼佼者,與諸葛亮、周瑜並駕齊驅,名垂青史。
孫策遇刺身死,孫權上位,拉攏江東士族,對於陸遜來說,這是他扛起家族大任的一個契機。公元203年,陸遜加入孫權麾下。從此,在這個舞臺上,陸遜開啟了他出將入相的傳奇一生。
助孫權奪取荊州,是陸遜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大家應該都聽過“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典故吧。作為劉備手下的得力干將,關羽攻打樊城的同時,身負守護荊州的大任,雖說他沒有諸葛亮那麼聰明的腦子,但也不至於大意輕敵到失了荊州不說,還連命都給丟了。那麼關羽究竟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其實,這都是因為陸遜。在關羽攻打樊城的時候,孫權與呂蒙心裡想的是拿下荊州,然而關羽相當重視荊州的防護,因此並沒有將大量的將士調去樊城,這讓孫權非常不好下手。這時候,陸遜讓他眼前一亮,他火速想出了一條計策,讓這個沒什麼人知道的小人物代替呂蒙,這樣關羽就會放鬆警惕。
而陸遜顯然也沒有令孫權失望,一上任就放了個大招——寫信。寫信?寫給誰呢?這個嘛,當然是寫給關羽啦。呃,又不明白了,這麼個兩軍交戰的緊要關頭,寫給敵軍將領幹嘛,難道是互訴衷腸嗎?這個,倒也不是這麼的深情,不過,也差不多了,因為陸遜寫信是去表示自己對關羽的仰慕之情的。
“僕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嘖嘖嘖,瞧這話說的,仰慕之情都要溢位書本來了,情深意切,我簡直就要相信了。可事情會是這麼簡單嗎?事實證明,陸遜出手,實為精品。看到這封信的關羽信了,他覺得這人這麼崇拜我,那沒啥好打的,於是,把荊州的兵調到樊城去了。
唉,這這這.......正好中了陸遜的計謀,就這樣,荊州就成了別人家的了,而被陸遜忽悠了的關羽,也被孫權擒殺在回益州的途中。這一戰,陸遜實在是功不可沒。
如果說奪取荊州是陸遜將相之路的開始,那麼夷陵之戰絕對就是高潮。
荊州大本營沒了,好兄弟關羽被殺了,對於劉備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啊,不能忍受,不可忍受,他巴不得立馬衝去東吳,殺掉孫權等人,為兄弟報仇。於是,在休整了僅僅兩年之後,劉備傾全國之力,準備討伐東吳。而這一戰,東吳這邊派出的又是陸遜。
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大軍,陸遜故計重施,先是擺出一副很害怕的樣子,讓敵人以為東吳這邊很弱,又下令全軍後退百里,引誘劉備大軍追擊。說實話,這波操作,稍微有點經驗的人應該都不會上當吧,但奈何此時的劉備已經被熊熊怒火燒昏了頭,下令全軍追擊。就這樣,蜀軍陷入了狹長的山谷之中,一時間難以拔出。
而最糟糕的是,劉備下令水軍全部移到陸地,卻不知這正好中了陸遜的計謀,方便他全線擊潰蜀軍。在兩軍相持七八月後,陸遜在峽谷之中放了一把火。
這把火點燃了蜀軍營寨,一條火龍沖天而起,久久不熄,蜀軍幾乎全線崩潰,劉備有幸逃脫,回了白帝城。看著滿地屍骸,劉備痛苦不已,仰天大喊:“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而後僅過了一年,就在無盡的後悔中死去了。而此戰的大功臣——陸遜,則真正開啟了他出將入相的人生高光時刻。
袁史說
陸遜的一生,其實應該說作兩個人生:一是白面書生,一是東吳名將。
當白面書生的時候,陸遜一人扛起士族大任,振興家族;當東吳名將的時候,襲奪荊州、夷陵之火綿延數百里、石亭大勝。可以說,無論是哪一個人生,陸遜都做到了傑出一詞。
或許我們不應該將他與諸葛亮比較,他就是他,他的功績與別人是沒有多大關係的,能夠讓陳壽先生為他單獨立傳,是他足夠優秀,是他的魅力。
握筆為書生,持劍為名將。陸遜就是陸遜,武廟六十四名將中的佼佼者、風雲三國裡最獨特的人物,每一個讚美之詞,都是他“不出名”背後耀眼的光輝。
參考資料:汪耀明.讀《三國志·吳書·陸遜傳》[J].名作欣賞,2007(04):21-22.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回覆列表
有讀者在看《三國志》時,發現了一個問題:陳壽僅為諸葛亮和陸遜兩位臣子單獨立傳。給諸葛亮單獨列傳可以理解,畢竟他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可陸遜似乎除了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外,似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為何也能單獨列傳?
要知道陳壽是把周瑜、魯肅、呂蒙三人合傳的,難道陸遜比周瑜還要厲害?準確來說,《陸遜傳》是陸遜、陸抗父子的合傳,但這點並不重要,《諸葛亮傳》中也有諸葛瞻、諸葛喬。陸遜和諸葛亮能單獨成傳,是因為陸遜對於東吳作用,如同諸葛亮對於蜀漢。
從兩人生平來看,陸遜沒有像諸葛亮的好機會,但他兒子陸抗卻為陸遜長了面子,這為陳壽給他單獨列傳曾加了可能。仔細分析陳壽給人立傳,會有一個特點:把人物地位、影響力、關係密切等,歸結在一起,比如《周瑜魯肅呂蒙傳》、《關張馬黃趙傳》、《烏丸鮮卑東夷傳》、《荀彧荀攸賈詡傳》等。
而陸遜、陸抗父子在東吳的地位和作用無人能夠撼動。劉備死後,劉禪視諸葛亮如亞父一般,對其倚重可見一斑,孫權對陸遜也是如此。“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孫權每次給劉禪、諸葛亮寫信,寫好後都給陸遜稽核一番,甚至把自己的印璽都複製一個,直接讓陸遜修改信件後蓋章敲定送出。魯肅、呂蒙死後,陸遜幾乎經歷了所有事關東吳生死攸關的大事件,總結起來共有四次大戰役:拓展東吳北方領土;山越之戰讓南方穩定;夷陵之戰大敗劉備;石亭之戰擊退曹魏。
夷陵之戰後,陸遜再一次得到提拔,升輔國將軍領荊州牧,至此成為孫權之下第一人。諸葛亮鞠躬盡瘁為蜀漢,他得到單獨列傳實屬名歸;陸遜多次臨危受命,禦敵於外,一同江南,力保東吳國祚延綿不絕,也足以單獨列傳。
可以說,在三國亂世中,能位極人臣且影響一國國祚的人物,本身就寥寥無幾。陸遜在,意味著東吳安定、續命、興盛、穩固等等。然而,陸遜晚年還是沒能躲過一劫,捲入了黨爭猜忌之中,受到孫權的猜忌,最終結局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