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金永先生

    俺都一直沒貼,買兩張“福”字朝門上用膠帶一粘就行啦,早把老祖宗那套繁複習俗給拋到九宵雲外頭去了,誰不準年前生產計劃量大連年假都不放也多是有得。

    ——中共黨員作家 :yanqyong國際 。

  • 2 # 晨風141236324

    不知道你是哪地方,這個習俗也是第一次聽說。一般過年貼對聯都是在年三十下午貼,準確地說就是在年三十晚上吃團圓飯之前貼都不算遲。也有貼早的,最早也是在年三十上午就貼對聯,據說在過去有些欠債的人,為了怕債主上門討債,吃過早飯就把對聯貼上門,這樣債主一看貼上對聯了,說明人家已經在過年了就不好意思再上門討債啦,這是討債和躲債形成的風俗,具體為什麼沒考證過,可能是人們約定成俗的規矩吧。

    具體你哪裡三十過年並且是立春,只准二十八貼對聯,二十九及三十不可以貼,不知道有什麼講究或是什麼忌諱,你可以說出來聽聽,使我們長長見識。俗話說,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一個地方是一個地方的風俗,風俗的形成,一是當地人們的淺意識裡認為怎樣做為吉祥,怎樣做為忌諱而形成的;二是可能是根據當地某一名人作過某種特殊事情,而改變人們的觀念也能形成當地的一種風俗。十里不同俗就是這意思。

  • 3 # 吉祥如意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進入臘月,尤其是過了臘八節以後,農村集市上的小商小販就開始出售過年所用的商品,年味漸濃。集市上到處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交易火爆,購銷兩旺。

    民間有 吃了臘八粥後人讓小米給迷了心眼,到了街上見啥買啥的說法,雖然牽強附會,但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並且到了臘月二十三又稱過小年,家家戶戶開始祭灶爺,離過節的時間越來越近。小朋友們開始順口唱起流傳已久的歌謠: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念lu)宰年豬,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畫畫,二十九榨黃酒,三十捏鼻,這捏鼻即包餃子。

    這臘月二十八貼畫畫就是貼對聯,又叫貼門神。對聯是由古代人們在元旦用桃木板寫神荼(讀tu)、鬱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為能避邪。《說邪》卷十引馬鑑《續事始》:“《玉灶寶典曰:‘元旦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或書神荼、鬱壘之字”。五代時後蜀的宮庭裡開始在桃符題聯語。《宋史.蜀世家》:“孟昶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以春聯的別稱。

    題主所說的“今年整個村都是臘月二十八就貼對聯”並非是今年之新規,而久已有之,無非是各地民間風俗有異,時間按排有先有後。

    至於春節期間哪一天貼春聯,還是要根據當地民俗習慣的約定為好。不然人們形容某人辦事遲緩,缺乏時間觀念常說:正月十五貼門神,晚半月了。就是強調的是什麼時間幹什麼事,取的就是應景、吉祥,大家約定成俗。為什麼個人要反其道而行之,不按規矩辦事對個人能有什麼好處?(原創於:2020/11/06)

  • 4 # 顛強時代

    貼春聯代表著什麼,有哪些歷史故事;

    對於貼春聯也有一定的故事源源,也正是這些美麗的故事傳說為我們的春節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讓我們對過年充滿期待,對春節充滿一種期盼。貼春聯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怪獸,名字叫做年,每到了臘月月底的時候,他就會出來作亂,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後來為了阻止他繼續禍害鄉鄰,就用火把驅趕它。因為“年”這個怪獸特別的害怕火,後來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門的兩側,貼上用鮮紅的燃料做成的桃符,用來嚇唬“年”這種怪獸,這也是早期春聯的雛形。

    在古代的時候,桃木有驅邪避害的作用,就像以前的桃木劍就是為了對付不乾淨的東西製作的。也是取其中的意思,把桃木製成桃符貼在門的兩側驅趕怪獸,保佑一家人平安健康。後來由於社會不斷的發展,又有於紙張的出現所以現在的春聯取代了桃符。

    對於貼春聯有哪些講究;

    貼春聯的目的就是祈福,期盼著一家人健康快樂的生活,祈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所以在貼春聯的時候也會選擇一個比較好的日子,在臘月28這條貼春聯寓意今年會紅紅火火,把舊的春聯撕下貼上新的春聯,也是新的一年開始,在新的一年裡會有一個好的兆頭。而29和30這兩天是不能貼春聯的一個是絕日一個是立春,在這兩個日子裡貼春聯是不吉利的,過年嗎就是為了圖個吉利。

  • 5 # 秋曖

    謝謝邀請,今年28日可以貼聯對麼?今年二十九日和年三十晚可不可以貼聯對,二十九日是絕日今年三十晚是立春節氣,古話說立春又是一個年了,實在是春天第一☝️天的意思嘛!道理上講28日也可以貼聯對,這是少數人的行為,我看到鄰居街道都沒誰貼聯對,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年三十晚貼聯對,是中國年的傳統文化的習慣都沒可能改變的事實都是年三十晚日貼聯對的。喜慶的中國年,新年新氣象,貼聯喜迎新春樂,好運吉祥接福來,財源滾滾運享通。

  • 6 # 使用者100377477816運生

    那天貼那天喜氣洋洋,早貼早喜28吉慶日好,29,3O,萬一時間不許,貼就比不貼好,事物都是一分為而的,太迷信一不合時。

  • 7 # 祥光哥

    每一年臨近新春時有的農村人在臘月28就貼新對聯,因今年臘月在28期間以交著春季,而且有的農村人在習俗方面也比較講究,但是在我們這地方大部分在臘月30下午才貼上新對聯,因為哪天是除夕日也過一天迎來了新的一年,所以就沒有想得太多講究貼對聯必需著提前貼上。

  • 8 # 朝海暖春

    今年的臘月從1月17日開始,進入了臘月,就進入了2018年農曆春節倒計時啦!一起來了解一下臘月的由來和習俗吧!

    臘月的由來

    古代曆法把陰曆十二月稱為“臘月”,也稱蜡月。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係,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

    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古人非常重視祭祀,認為祭祀乃是“國之大事”。把歲終祀祖先、祭眾神的祭奠儀式稱為“臘”。商朝時,每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規模浩大,禮儀隆重。後將冬祀稱為“臘祭”,就是在臘月合祭眾神。

    漢應劭《風俗通義》謂“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臘月是個祭祀之月。

    在舊時,臘月也是食品加工的上好時機。醃製後風乾或燻乾的動物類食品,一律稱為“臘味”,如臘魚、臘肉、臘雞、臘鴨、臘腸等。

    臘月的習俗

    整個臘月都是為春節做準備,有著非常多的傳統習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臘八節

    臘月初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俗稱“臘八”。一起來看看臘八節美食吧!

    1.臘八粥

    臘八節,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

    至今中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

    2.臘八醋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淨淨之意,蘸臘八醋吃。

    3.臘八蒜

    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於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傳統小吃,是臘八節節日食俗。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或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後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4.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在春節前夕的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

    製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並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後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乾,即成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味鹹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薑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餚。

    5.臘八面

    臘八面,臘八節的節令食品,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

    在陝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

    臘八面做法: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主)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麵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麵。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後將蔥花油潑入鍋中。

    6.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

    青海傳說中說,農曆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後來青海的“臘八粥”。後人根據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裡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裡流行。

    臘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小年,灶王爺上天

    二十三小年,灶王爺上天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

    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傳統民間祭灶的日子。傳統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在中國的傳統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

    明代時祭灶是臘月廿四,清代以後是在廿三。北京有“臘月廿三,灶王爺上天”之說。

    明代時,農民印製馬形和小糟餅、黑豆、寸草等來城售賣,是為神馬準備的。祭時,全家羅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

    清朝時期,祭灶的儀式又隆重了許多,在廿三深夜,院內立杆,懸掛天燈。供灶君的供品有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的有香糟炒豆和清水盂。全家男子羅拜,婦女在室內為爐灶“掛袍”,全家祭畢,將神像揭下,同神馬、千張元寶等一起焚之,即“灶王爺上天了”。

    “小年”美食: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是安徽合肥市以南的幾個縣市,如廬江縣、巢湖市、無為縣、蕪湖市、馬鞍山市、宣城市等地方的傳統小吃,民間節日祭品。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送灶節,當天晚上居民用米粉做成餅,用豆乾,肉,蔬菜或鹹菜等為餡,用素油煎出舉家共食,迎接小年和即將到來的新年。

    三、臘月二十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又名“掃塵、打埃塵、除殘、除塵”。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傳統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對於北方來說,嚴冬中的臘月掃房,只是撣掃而已,而在南方往往將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邊、井邊去刷洗。掃房以後,全家就要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四、臘月二十五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盡春回,人們度過了漫長的冬天,即將進入到新的一年。還有“二十五糊窗戶”的說法,即臘月二十四掃完塵,二十五就該糊窗戶了。隨著社會發展多數人家已失去糊窗戶的傳統,但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是必不可少的程式。總之人們祈福旺來年的心願是一樣的。

    五、臘月二十六

    傳統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六、臘月二十七

    農曆十二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七、臘月二十八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多數地方在這一天要趕製過年的麵食。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蒸饅頭”。

    八、臘月二十九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

    九、年三十兒

    農曆臘月三十,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1.年夜飯

    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

    年夜飯少不了魚,“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3.貼窗花

    在中國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4.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中國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5.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6.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7.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儲存了。

    中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8.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9.壓歲錢

    壓歲錢,漢族年俗,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兩種的,其中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10、守歲

    守歲是中國民間在除夕的習俗,又稱照虛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9 # 言者青青

    2021年春節是公曆2月12日,除夕是2月11日。算算這個時間也很快了,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要過年了。

    也許是題主聽說今年臘月28日貼春聯,而29日和30日不能貼,對此不解,提出“有和我們一樣習俗的嗎?”其實,這是對貼春聯的含義還不懂,更不知道貼春聯有哪些講究?否則怎麼會有這個顧慮呢?

    過年貼春聯寄託了人們對新年即將到來的美好向往。一幅好的春聯,能使自己過年安心,開心,有好的心態,反之,心裡會忐忑不安,這個年也過不安穩。

    貼春聯需要做好準備工作,一是選擇;二是材料與工具;三是時間。選擇指的是對春聯內容的選擇;材料與工具指的是貼春聯用的漿糊和刷子等;時間指的是貼春聯的時間。掌控好這三個方面,你就明白一切了!

    春聯的選擇要根據自己的意願。材料與工具提前準備好就可以了。時間參考自己所居住的地區風俗就可以了。

    中國各地有不同的貼春聯的時間。很早以前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花花”就是春聯。還有的地方說“二十九,貼倒酉”,“倒西”就是春聯。還有的地方說“三十日,貼早聯”,“早聯”就是春聯。

    過年貼春聯還講究時辰。早上貼?還是上午貼?還是下午貼?早上幾點?上午幾點?下午幾點?各地有各地的時間表。

    貼春聯時間表大體是:北京從臘月23日,過小年開始貼春聯,具體時間不限,一直貼到大年三十除夕夜;有的地方是臘月28日或29日或30日貼春聯,具體時間可以早上貼,吃了早飯後,一邊打掃衛生,一邊貼春聯;上午10點貼春聯,然後吃午飯;下午13點貼春聯。晚上就不能貼春聯了。

    現在貼春聯時間有了新的講究。臘月29日下午13點至15點時間段貼春聯,寓意:撕下舊的,來年紅紅火火;大年三十白天早晨6點到中午12點時間段貼春聯,寓意:好事全在今年發生。

    根據以上分析,2021年過年貼春聯最佳時間應該是:臘月二十九的下午13點至15點或者三十日的早晨6點至中午12點。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講的有關貼春聯的事,似乎貼春聯的時間,直接關係到人們美好意願的關鍵節點,是否能實現春聯含義最關鍵的環節。其實,對春聯的選擇、材料與工具使用、時間的安排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相互作用的事。春聯選擇不好,心裡惦估;材料與工具使用不好,擔心貼不住;時間安排不好,心中顧慮。仔細想想分析分析,這都與人們對春聯美好期盼的心態有直接的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臘月28日、29日、30日白天貼春聯都可以。關鍵是人們的心態此時此刻在起著關鍵作用。只要我們把春聯貼好,貼牢,最好不要大年初一掉下來。如果掉下來也不要緊,再把它粘上貼上就行了。只要有顆平常心,想著過年目的就是熱鬧、歡喜、祈禱、祝願,來年身心健康,工作順利,事業有成,事事如意,財源滾滾,歡天喜地。一切都OK了!

    總之,貼春聯習俗各地不一樣,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這就是寄予春聯以美好的厚望,來年有好運的心態。明確了這一點,那麼,我們就不要在乎計較貼春聯時間了,只要掌控好,別大年初一貼春聯就行了,臘月28日至30日白天貼好春聯就萬事大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車到底是120碼省油,還是80碼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