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
2 # 擺渡歷史君
康熙末年
九子奪嫡
老四胤禛隱忍內斂
喜怒不外露
康熙帝傳位詔書
分為滿、漢、蒙三民族文字
絕無可能篡改
康熙帝對胤禛第四子弘曆的寵愛
隔代指定皇位繼承人
康熙晚期
朝政貪墨成風
官場吏治腐敗
急需強硬派大刀闊斧地改革
胤禛是力挽狂瀾滿清命運
最佳的不二帝王人選
於是康熙六十一年
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
康熙帝駕崩
胤禛繼承大統登基稱帝
是為雍正皇帝
開啟了波瀾壯闊整頓吏治
攤丁入畝的上升局面
-
3 # 李氏之子
野史傳聞,說康熙皇帝在遺詔中有“傳位十四阿哥”,十四阿哥當時將兵在外,雍正勾結隆科多等人將遺詔中的“十”字改為“於”字,形成“傳位於四阿哥”,其實純屬子虛烏有。當時清朝的詔令皆以滿漢雙文班布,即使改了漢文,滿文如何改,清朝詔書漢文皆以繁體字班布,“於”字的繁體為“於”,如何能改,即假如康熙皇帝的遺詔中寫成“傳位於十四阿哥”,雍正無論如何也改不了!所以根本不存在篡改詔書的可能性!
-
4 # 人境其則
詔書改不了,把“十”字改成“於”字,當年沒這個字,只有“於”字,但“十”與“於”區別太大,無法更改,所以篡改是不可能的
-
5 # 屬馬姓楊
從歷史程序來看,雍正絕對是個勤政的皇帝,康熙晚年滿足於早期取得的成就,有些惰政,最重要的是在二皇子胤礽剛滿週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這太子立的也太早了,雖然長大後給康熙減輕了點治國理政的壓力,實際這太子也並沒有太多過人之處。
後來太子犯事兩度被廢。其他諸位皇子也已長成,見太子位空懸,就各顯神能,在這其中,四阿哥允禛跟八阿哥允祀比較出色,但是八阿哥的出身太低,另外結黨嚴重。康熙最憎恨的就是結黨營私,一些推薦八阿哥的朝臣相繼被康熙治罪,還有就是允祀做事太滑頭,一些苦差事,得罪人的差事他不接,就愛幹出風頭,能籠絡人心的差事,這樣在康熙眼裡就大大失分。
反觀允禛,在康熙朝日益嚴重的水患面前,親往江南治水,圓滿完成任務,追繳戶部欠款這樣得罪人的差事,也被他接了,最後的代價是幾乎得罪了所有朝臣和兄弟,但是在康熙眼裡,這才是最能幹的人,就需要這樣的人才能將康熙晚年吏治敗壞之風進行扭轉。
還有就是允禛的兒子弘曆,康熙非常喜歡這個皇孫,從小就被接到宮中,由康熙親自教導,這也是康熙將皇位傳給皇四子的一個原因。
另外康熙的詔書又不是隻用漢文書寫,根本沒法塗改。
雍正即位後果斷推行新政,勵精圖治給乾隆打下了經濟基礎,否則哪還有乾隆的所謂盛世。
-
6 # 南墩說
沒有!雍正篡位之說來源於民間如果有篡位證據在哪裡?很多人對於雍正皇帝篡位之說基本來源於二月河先生的小說《雍正王朝》和那部與其同名的電視劇,首先我在這裡指出一點,二月河先生是文學家不是歷史學家,再則他的作品是文學作品不是專業歷史論文,至於電視劇裡演的修改繼位詔書,這個很簡單的,按照劇中演的那樣,那個十四的十加一橫一勾就是於了,演的是那樣的,但不得不承認大錯特錯,古人寫的於是繁體“於”。還有一點,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建立的王朝,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清朝的詔書和聖旨都用滿漢雙語書寫的,如果按照電視劇裡演的那樣,那麼漢字改了,那滿語怎麼改?
所以,文學演義和歷史的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別,正視歷史,敬畏前人。
-
7 # 大馬哈魚12
沒有雍正篡改詔書這件事。康熙的選人,透過雍正的表現出來的能力來說。應該是選對了。他是康乾盛世的一個承上啟下的人,本應該受的褒獎大於貶低,為什麼到頭來,對他繼位的合法性都有質疑。只能說,他在執政的時候,得罪人太多,太狠了。
-
8 # 追劇阿三
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抒寫的。滿文中的於和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於是現代簡體字的寫法,過去的繁體字寫法是“於”。
-
9 # Ray44180133
都是野史。我國古代的各種規章制度也是很完善噠。歷史證明康熙帝最後的這個決策是非常英明的。我覺得包括什麼武皇后骨醉王皇后,西太后害死了東太后都是民間瞎琢磨的。不過三星堆是誰建的?
-
10 # 玥玲瓏
這份遺詔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在一幅長1.5米、寬0.8米的卷軸式黃色宣紙上。
遺照詔中關於傳位是這樣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因為這份遺詔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的,壓根也不存在“傳位十四子”或“傳位於四子”這樣的字眼,即便是有人改了漢文,也無法改滿文和蒙文。
更何況,古時的“十”子和“於”字都與現代的簡體字不同,不是簡單加個筆畫就行的。
因此這份遺詔可以證明,雍正暗中加筆篡改遺詔只不過是民間傳聞而已,他的繼位是合法的。
-
11 # 聚焦一眼
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是筆者為數不多所喜愛的其中一部。除了焦晃和唐國強演技精湛,更重要的是比較符合那個時代的歷史呈現。
中國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四百九十四位皇帝,像雍正皇帝這樣的勤政之君絕寥寥無幾。繼康熙之偉業,奠當代之宏基,創乾隆之盛世,延續大清王朝兩百多年基業,都與他在位短短的十三年密不可分,他為大清的江山社稷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
前車之鑑,歷朝歷代在大位傳承過程中,群臣各為其主的攻訐,諸子覬覦太子之位的內鬥,留下太多鮮血淋漓的教訓。康熙在親眼目睹了九王奪嫡給朝廷社稷所帶來的巨大危害之後,在二廢胤礽太子位遂下旨不設太子,將繼位之君寫入密詔蠟封後置於正大光明牌匾後,待百年後由王公大臣協諸皇子取下當庭宣讀遺照,遺照分別用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這樣的遺傳詔書根本是不可能遭到篡改,除非銷燬再書,但此種可能基本無望。試想,存放傳位詔書之地何等重要,可以說是大清第一控衛之地,又有誰能既有這樣的能力還有這樣的膽量,除非篡改者真有隔空取物的不世之功。
之所以雍正上位不正之說流傳甚廣,筆者認為,雍正繼承大統後,整頓朝務,整治惡吏,雷霆手段一定會得罪很多官場宵小之人,特別是在處理了廉親王允祀等幾個兄弟,誹謗之語更是甚囂塵上,加上雍正歷來就有一個“刻薄寡恩”的名號,由此這類上位不正之說就流傳至今了。
-
12 # 歷史飛凡觀
因為康熙帝是幼年登基,所以康熙的子嗣都是在康熙年間成長起來的,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一共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這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其繼位詔書上寫著“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傳位於皇四子胤禛”。
有很多人說雍正得位不正,康熙是想傳位十四阿哥胤禵,後來被雍正在“十”上面加一橫改成“於”字了,其實這完全是荒謬之談,且不說清朝的聖旨傳位詔書會用滿漢雙語書寫,那些個宣讀傳位詔書的顧命大臣也是當時胤禛所收買不了的。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康熙選擇了被大眾所不看好的四阿哥胤禛,而放棄了所謂的八賢王胤禩呢?其實這要從帝王心術來看。
作為女中豪傑布木布泰(也就是孝莊太后)親自培養的帝王,康熙的帝王心術在清朝皇帝之中自然屬於前列,在整個華夏曆史上的皇帝之中也能排得上號,他當了61年的皇帝,只要不是像“何不食肉糜”那樣傻缺,駕馭個普通的滿朝文武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反正清朝時期的漢人官員沒什麼地位,隨便找個由頭也就能收拾了。
作為以少數人統治多數漢人的滿清統治者,康熙深深知道,若不分潤一些權利和上升通道給漢人的地主士紳,那麼大清國絕對長久不了,朱元璋說過“胡兒不滿百”,到了康熙時入關都幾十年了,所以康熙有一種深深的危機感。
可是這些皇子之中,個個都是鼠目寸光,只顧著考慮自己眼前那點利益,侵吞國家財產,變本加厲的剝削百姓,根本不想那些底層的百姓才是支撐起一個國家的基礎。
惟有皇四子胤禛讓康熙看到了希望,他不結黨營私,不中飽私囊,是他讓康熙看到了王朝繼續的希望。
而雍正也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康熙末年偌大的王朝國庫存銀不到八百萬兩,而雍正十三年過後,國庫存銀達到了八千萬兩之多,為敗家子乾隆的“十全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是雍正一心國事,一面搞“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得罪了少數民族的土王和大小官員,一面又搞“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得罪了在野的大地主和讀書人,還搞“密摺制度”監視臣民和設立軍機處剝奪八旗旗主的權力,因為得罪的人太多太多,所以在史籍中雍正的名聲不是太好,這是因為筆桿子在別人手上的緣故。
回覆列表
2019年8月29日上午,正在瀋陽渾南遼寧省檔案館新館渾代皇家檔案展廳,一份《康熙立儲遺詔》表黑,遺詔立四子胤禛(雍正)為儲君。
雍正皇帝繼位,仄易遠間及別史傳聞甚多,廣為撒佈的一種說法是矯詔篡位,以為康熙帝本想傳位於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厥後的雍正)通同隆科多將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8月29日,遼寧省檔案館新館尾度展出的“康熙遺詔”對此給出了問案:沒篡位。
遼寧省檔案館專家介紹,雍正即位後,初建奧密立儲聖旨,封於匣內,高懸乾渾宮光明磊落匾額以後,皇帝死後取出,昭告全國。這份聖旨完整可以證實雍正的開法身份。由於傳位聖旨的謙文中,“於”戰“十”是完整差此外兩個字,沒有矯飾的可能,而渾代華文聖旨頂用的皆是繁體字,“於”字戰“十”字正在字形上相去甚遠,難以變換。
渾玉牒是中國唯一系統儲存至古的渾晨皇族家譜。遼寧省檔案館珍躲渾代順治至光緒各晨26次纂建的玉牒共1133冊。當日志者見到“玉牒”中閉於多爾袞的罕見記載。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渾軍進閉後真實的統治者。順治繼位後,他輔佐幼帝,前後被封攝政王、叔父攝政王、皇叔攝政王、皇父攝政王。39歲喪生,死後被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僅一個月後,又被追論謀順罪削去爵位封號,從玉牒內除名。直到100多年後,乾隆皇帝為其仄反,將其補進玉牒,並評論其“定國開基,成同一之業,厥功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