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熱帶雨林的午後

    最喜歡的外國文學家非莎士比亞莫屬。既然是“最喜歡”,就不列第二了。

    當年剛畢業拿到工資,就立即買了一套人民文學版的《莎士比亞全集》,一直跟隨我至今。看海外介紹,對梁實秋翻譯本評價極高,到處搜求,梁譯本剛流入大陸,就從一個小城市覓得。莎士比亞中文的重要譯本大部分都有收藏。繼續學習英語,有了收集原著的慾望,於是把亞馬遜經常搜刮一遍,僅僅看頁面介紹,也漲了不少版本知識。然後,英版的莎士比亞陸續流入了家宅。散佈在各個房間書架、座櫃。牛津註釋版,阿登註釋版,現代英語對譯本,已經形成了陣列,單卷本的幾乎一排。從iPad上購買下載的莎士比亞,也有很精彩的APP。

    莎士比亞幾乎無處不在。他的書光芒逼人,滿目珠璣,讀起來很容易動心。在文學領域,莎士比亞稱得上是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語言大師。即使那些反面人物,也在告訴你處事道理,世界真相,吟誦出有光彩的箴言。

    喜歡莎士比亞,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朱生豪先生的翻譯。朱譯筆力遒勁,韻味醇厚,氣勢如虹。不僅介紹了莎士比亞的作品,也提高了白話文的表現力。自出現了朱譯的原文,才發現,幾個校改本,和朱譯本差別不小,遠遠不是朱譯的原貌。朱譯本雖然有誤譯,但氣足神完,經過校改,好像洩氣不少。覺得最好的朱譯本,應該是展示原貌,另外,把校改意見注在文下,這樣,既不失朱譯精神,又不致曲解了莎著原意,可得兩善。其他譯本也是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值得欣賞。把各本對照閱讀,尤其會獲益良多。

    這樣,復原朱譯原貌的單本套裝,又成了客廳的亮點。為了和這位大家更加接近,還把他的著作第一次結集出版的“第一對開本”的照相版,也由亞馬遜請了進來。

    這位大家的書,不光是供閱讀的,他還是一個愛書人的陪伴。

  • 2 # 天山客

    謝邀。我最喜歡的外國文學家是俄羅斯文學家列夫 . 托爾斯泰,他生於名門貴族。是大家熟悉的俄羅斯大文豪。他的童年和少年受過嚴格的貴族教育。1844年進入喀山大學學習,受到法國啟蒙思想影響。1847年因不滿學校教育而輟學。當過老願兵,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托爾斯泰的早期作品主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小說集《塞瓦斯托波爾故事》,中篇《一個地主的早晨》。他的主要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窮人》,《復活》等。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文學巨匠,其作品影響深遠。

    他逝世後按他的要求“埋骨於自己植的樹木之下”一一在托爾斯泰家鄉一個小土丘下躺著這位世界文化巨匠。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甚至連列夫. 托爾斯泰的名子都沒有!小土丘莊嚴肅穆開滿了鮮花。無人管理,無人守護。但人們都會順著羊腸小道,放輕腳步去膽仰這位遠離塵囂,孤靈靈的受人尊敬的靈魂。列夫.托爾斯泰墓誌銘寫著:“這裡躺著一個消逝的作家,一個人類不杇的戰士。.....”。

  • 3 # 庭慶林

    我最喜歡雨果。看了他的《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非常經典。我最喜歡的角色是米里哀主教。他無比仁慈、博愛、善良,在他眼裡世界就沒有壞人,他願意給所有人機會。在他身上我看不到半點缺點,而在現實中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有的。所以他尤其值得崇拜。我會努力朝他走去,加油!

  • 4 # 小雜談咖啡館

    先說說格英國大作家雷厄姆·格林。

    我很喜歡他寫的《文靜的美國人》。這部小說表面看寫的是英國老男人和美國小夥子和一個越南姑娘的三角戀,實際上是濃縮英美作為新舊兩大勢力在亞洲的角力及得失。既然說到越南,這裡當然也提到了法國。越南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

    小說的一些寫法很有意思,比如為一個人物對另一個人物的拜訪安排合適的場景,使二人進行長談顯得比較合理,長談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應該是表達作者本人對時政的看法。這樣就不顯得突兀。這當然不是格林獨創的技巧。不過格林給男主的身份是老記者,那麼另一位熱衷在越南搞事情的美國人來找他聊時事,也就很自然了。格林本人長年擔任新聞工作者,一度是泰晤士報的副總編,他的家族當中也有人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理事。格林本人非常喜歡去世界各地旅行,尤其是偏遠落後地區。這使得他既有看問題的高度,也有廣度,他的作品就形成了獨特的面貌。格林家族根深葉茂,達官貴人也很多,再加上他本人的興趣和職業經歷,他一度還為英國的軍情機構工作。格林相當於文學界的小李,無數次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他得過很多文學獎,包括美國的推理大師獎。不過我還是喜歡他的時政類小說。

    我喜歡這樣的作家,涉世很深,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

    海明威參加過世界大戰,西班牙內戰,熱衷於拳擊、打獵、釣魚,也喜歡觀賞鬥牛。他的作品根基也是建立在龐雜的對社會的深度體驗之上。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我也比較喜歡。他對人性的探索和觀察,說不上多麼深刻,但是有一種疏離的美感。還帶有一點年輕人的同情心。不過,和前兩位大作家相比,他的格局是比較小的。精神產品還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

  • 5 # 楊老帥

    這個問題是由本人提出的,旨在想了解一下,喜歡文學的人,能否知道一些[外國]的文學家,換句話說,有多少人知道外國的文學大師,可惜,讓本人有點小小的失望與遺憾…… 接觸到[外國文學名著],知道如[托爾斯泰][雨果][巴爾扎克][果戈理]這些文學巨匠,並拜讀他們的鉅著,都是在本人高中畢業,當【回鄉知青】期間,真正第一次接觸到的外國文學鉅著就是《唐 ·璜》,毫不誇張地說,將近20釐米厚的一本詩歌體小說,沒用幾天就看完了。而這部長詩的作者【拜倫】,也成為了我一生崇拜和最為喜歡的外國文學家。上面這張圖片,儘管是在網上搜索到的,但在我的記憶中與四十多年前的[作者像]只是少了拜倫的英文名字……拜倫,他的全名為[喬治·戈登·拜倫]生於1788年,病逝於1824年【英國人】雖然只享受了短暫的36年人生。但是,他從第一部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剛發表即以震驚英國文壇。他的詩篇[或莊或諧]多以暴露當時英國上層貴族的醜陋見長,追求民族的解放,並在旅居希臘期間親自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併成為領導人之一】,他病逝於希臘,希臘獨立後為拜倫舉行了盛大的【國葬】……

    拜倫,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而且是一位能將自己的人生信仰付諸行動的人,他幾乎走遍整個歐洲……直到現在,讀拜倫的詩欹,仍然是我暮年的一種享受。

  • 6 # 張士謙real

    我最喜歡俄國文學。我是一名女性,文學是分性別的。被列上經典書目的作家都是很厲害的,讀外國文學一條線是順著課本上列的書目走,一條線就是順著諾貝爾文學獎名單走。一定要讀原著啊,這個原著指的是翻譯過來的,水平高的當然讀原語言本的更好啦~要挑選一下出版社和翻譯者,一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上譯和譯林,最好是80年代之前的翻譯作品,主要是後世人英文和文學造詣兼修的很少。

    我比較喜歡現實主義作品,喜歡的比較多,都非常厲害。

    第一大當屬俄國文學。第一位是列夫托爾斯泰,他的三部曲都讀過,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最喜歡安娜,托爾斯泰真的是偉大的作家,厲害的地方在於能寫史詩性的作品,把個人的命運與發展的時代結合在一起,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不知道他怎麼懂得那麼多,對女人的心理捉摸的那麼透徹,而且很真實。第二位是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一共五本記得讀了兩個月。第三位是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寫的太好了。很多男性比較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訶夫,俄國的詩歌也很厲害,嗯,普希金大神,莆寧。我的外國文學老師雷武鈴是一個在外國文學專業很有造詣的大家,還是一位詩人,我聽說他給兒子取名就是莆寧?

    日本文學也很厲害,川端大江都很好,我最喜歡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村上春樹也不錯,這幾年讀渡邊淳一較多,東野圭吾。日本文學發展的比中國好,一是經濟好受教育程度好,再一個是獨特的二戰背景受矚目,再一個民族性格比較敏感多思,女性的存在感很強(不是指經濟地位)。

    法國文學喜歡不喜歡都得提下巴爾扎克和雨果,薩特和加繆,普魯斯特這些。盧梭懺悔錄愛彌兒都不錯,大仲馬小仲馬也都很好,比較喜歡的還是司湯達的紅與黑還有左拉。法國出哲學家,講形而上的東西比較多,很多男性比較喜歡雨果的九三年。

    英國文學有幾位得提,莎士比亞狄更斯喬伊斯勞倫斯喬治奧威爾。我比較喜歡狄更斯吧。

    德國文學的話少不了歌德,但是不喜歡。

    拉美文學少不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不喜歡,但是霍亂時期的愛情超喜歡。

    美國文學主要是海明威菲茨傑拉德還有垮掉的一代凱魯亞克在路上第二十二條軍規這些了,很多人都喜歡飄,我對女性作家不太感冒,好像喜歡的就是法國的杜拉斯了。我的畢業論文寫的是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大地》,是民國時期背景的。很多男性喜歡雷蒙斯卡佛。

    捷克文學比較受關注,很多學院派也比較喜歡卡夫卡,還有米蘭昆德拉。男性喜歡這些還主要是喜歡一些特定的政治背景吧。

    作家這個職業非常厲害的,都是博學家,很多都是精通幾國語言,一般來說窮人成為大作家的機率很小,抬槓的肯定會把中國的莫言路遙搬出來。可笑的是自媒體時代自費出本書就能加個v稱作作家了,也不知道出於什麼動機。

    讀有價值的小說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如果我把我的社會角色都完畢了的話,我還是更願意再深入讀更多的小說。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比較文學是研究外國文學專業的,但是學外國文學這個東西除了消遣能為個人帶來什麼實用目前沒有人能證明,這個時代普遍的都敗給了程式設計師。也可能還是沒有學的好能橫空出世的人出現來證明一下。而且在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學外國文學有什麼用,可能是培養機器人寫出鉅著了。

  • 7 # dal揚

    海明威吧,《老人與海》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裡面的那種永遠打不敗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就是打不敗他

    這句話說的真的很好,也鼓勵著後人那種不服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 8 # 我認識的世界

    維克多雨果《海上勞工》,

    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果戈裡《死魂靈》,

    都是大師級,影響我一生,時時回味,時時感動。

  • 9 # 米蘭肖國際

    我個人來說最喜歡 加西亞.馬爾克斯 同作家豐富多彩的創作風格,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涉及的主題林林總總,有歷史、政治、孤獨和死亡,有對國家命運和家族興衰的考量,有對人一生與老年的思考,也有對人性和情感的探討。然而,愛情這個話題在加西亞·馬爾克斯早期的作品中不常提及,真正的愛情甚至從來沒有出現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即便出現愛情,也不作為重點,而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時常被描述為通姦、強暴、亂倫的感情。甚至他的名著《百年孤獨》,其中唯一出現真正愛情的地方,也是亂倫的愛情:阿瑪蘭塔·烏蘇拉愛上了自己的姨媽奧雷良諾·巴比倫,兩人結合,生下長著豬尾巴的嬰兒,成為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人,這是百年間誕生的所有布恩迪亞家族中唯一因愛情而降生的嬰兒。

    拉美文學的愛情主題通常不是“羅密歐與朱麗葉”般的純美,而是彰顯男性力量、帶有徵服色彩的或亂倫或激情的愛戀,典型的代表就是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巴爾加斯·略薩以自己與姨媽的不倫之戀為素材,創作出小說《胡莉婭姨媽與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同樣經歷和上演了“洛麗塔式”的愛戀。在他18歲時,他愛上小他9歲、此後成為他妻子的梅賽德斯。如此,亂倫、同性戀、情色、暴力、忘年戀這樣的題材和內容以及“洛麗塔情結”在拉美作家的作品中屢見不鮮,不足為奇。

    如果說《百年孤獨》中亂倫這種封建的、帶有封閉色彩的愛情象徵了拉美人民的落後與孤獨,意味著拉美悲劇歷史的迴圈往復,那麼,加西亞·馬爾克斯其他作品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亂倫關係的描寫又反映或象徵了什麼?其實,拉美文學中大多亂倫的愛情並非虛構,這種不倫之戀的的確確存在於拉美現實生活中,時至今日,依然如故。或許因為拉美大陸經歷了艱難苦痛的殖民歷史,多種文化混雜和種族融合,產生了一份異乎尋常而又極為豐富的歷史遺產,拉美人民的心理狀態也因不同的歷史境遇而發生改變。對此,我們無法用中國儒家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理解或評述他們,也無法爭論其觀念的好與壞。我們所清楚的是拉美民族長期處於被侵略、被奴役、被殖民的地位,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了特殊的國民性情。他們所持有的愛情觀和人生觀也與國家歷史和命運息息相關。加西亞·馬爾克斯正是基於對這一點的考量,在其有限的作品中體現不同的情感,他既沒有落入俗套地對愛情歌功頌德,也沒有大肆呼籲純潔無瑕的愛情。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給人們展示了不同於純美理想主義愛情的別樣情感。

    早在加西亞·馬爾克斯之前,拉美文學史上就有不少愛情著作,從修女胡安娜·德·拉·克魯斯愛情詩中對純真愛情和自由戀愛的追求,到羅慕洛·加列戈斯的《堂娜芭芭拉》中熾熱如焰火的悲壯激烈的愛情,再到埃烏斯塔西奧·裡韋拉《旋渦》中男女主人公衝破束縛、不顧一切私奔的愛戀。拉美作家對愛情主題也進行了絢麗多彩的別樣演繹。加西亞·馬爾克斯面對這樣一個似乎已是老生常談、已被寫絕寫盡了的題材,不免要沉思再三,甚至要獨闢蹊徑。幾年的醞釀之後,他終於創作了一部幾乎囊括人世間種種愛情的“愛情百科全書”——《霍亂時期的愛情》。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作家透過塑造三個主要的人物形象,描繪了人世間各種別樣的愛情。女主人公費爾米娜經歷的三次戀愛:幻夢之愛,相依相伴、細水長流的婚戀和古稀之戀。男主人公阿里薩則經歷了靈與肉分離的愛情:柏拉圖式的愛戀和縱慾之愛。女主人公丈夫烏爾比諾一生的兩段愛情:穩定持久的婚戀和一場充滿激情的婚外戀。除了三個主要人物,加西亞·馬爾克斯還透過男主人阿里薩的622次床笫之歡,向人們展示了愛的多種可能性:懵懂的愛、幻想的愛、柏拉圖式空洞的愛、穩固的愛、易逝的愛、撫慰的愛、理解的愛、幸福的愛、失望的愛、悲慘的愛、激情的愛、私通的愛、高尚的愛、庸俗的愛、放蕩的愛等。

    《霍亂時期的愛情》不僅展現了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愛情的思考和探討,也反映了一代文學大師的愛情觀。其實,作家年少時在妓院遭遇妓女強暴失貞,其中男主人公阿里薩的失貞情節正是源於作家自身的經歷,男主人公在精神上忠貞於一人、在肉體上出軌的行為也是作家自身情感生活的縮影。小說的扉頁上印有:“自然,本書為梅賽德斯而作”。梅賽德斯是加西亞·馬爾克斯一生摯愛的妻子。他在18歲時愛上小他9歲的梅賽德斯。之後由於二人兩地分隔,他們憑藉寫信談了13年的戀愛。其實,在這13年中,加西亞·馬爾克斯與許多女人有過情感糾葛,但任何一個女人都無法替代梅賽德斯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阻止不了他深愛著這位心中的女神,這恰恰與《霍亂時期的愛情》裡阿里薩對女主人公費爾米娜忠貞不渝的感情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愛情法典其實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為妻子獻上的最浪漫的情書,而最終男女主人公許下的“永生永世”的愛情宣言,也恰恰代表了作家對自己妻子堅定不移的真摯感情。從18歲風華正茂,到87歲壽終正寢,加西亞·馬爾克斯將自己一生的精神之戀都奉獻給了自己摯愛的妻子梅賽德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無疑是加西亞·馬爾克斯講述愛情的集大成之作,然而他對愛情的看法並沒有就此停滯。在他年邁衰老之時,又對愛情有了新的體驗,於是他再次提筆創作,書寫了體現老年人愛情觀的著作——《苦妓追憶錄》。

    《苦妓追憶錄》將《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悲劇性的“忘年戀”(更多的是少女單戀)演繹成了兩情相悅、相對美滿的遲暮之戀,這不僅表達了作家“愛情之深淺不分年齡大小”的愛情觀,也透露了作家在耄耋之際的創作心態和一種夙願的了結。

    “洛麗塔情結”的故事情節構思是對作者年老保持青春活力、老當益壯狀況與心境的肯定。小說中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愛上一個青春少女,這是上帝賜予他臨死前的驚喜,賦予他活下去的動力,蒼老的靈魂重新被喚醒燃起。生命似乎從此重新開始, 萬物復甦,鳥語花香。因為愛,世界再次向他展開懷抱。愛情喚醒了老人軀體裡充滿活力的細胞。90歲的老人像初戀的少年,活力四射,激情澎湃,真可謂“老夫聊發少年狂”。

    在現實生活中,60歲的加西亞·馬爾克斯預感自己衰老,決心要快點做好每件事。70歲患上淋巴癌,他與病魔開始了長期鬥爭。疾病促使他放棄所有的社交活動,順其自然地完成回憶錄《滄桑閱盡話人生》。《苦妓追憶錄》的創作正始於這種狀態之下,主人公“我”折射出作家的創作心境:繼續趕下去遇到的只是死亡,不如慢條斯理好好地過好每一天。因此,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人生終點,他以“洛麗塔式”青春活力的愛戀為自己的文學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用耄耋之年的激情譜寫了一曲動人心扉的“忘年戀”。哥倫比亞作家豪爾赫·弗朗哥評論,“加西亞·馬爾克斯打亂了令我們衰老的生物鐘,透過其筆下的老壽星指出,人的年齡並非為其實有,而是來自於他的感受”。

    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於老年人的愛情觀並非是要解構傳統的婚戀觀,他只是平靜而自然地陳述了一種人類情感的可能性,這也是人性本能之使然。《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男女主人公的古稀之戀也是發生在女主人公亡夫之後,並沒有顛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傳統婚戀觀,反倒突出了精神伴侶的重要性。《苦妓追憶錄》中的老人也不是有婦之夫,他一生都沒有真正體驗過真愛,而是在壽終正寢時遇到了自己“愛”的春天。他對女孩的追求沒有違反倫理道德,因為他沒有家人的束縛,也從不強迫女孩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而是給予她最大的關懷,以一片真心得到了女孩最終的愛。

    我們透過加西亞·馬爾克斯僅有的兩部愛情著作,可以一窺這位文學大師的愛情觀:人生在世要不間斷地追求情感,最理想的情感狀態或許是得到如妻子梅賽德斯這樣的精神和肉體皆能擦出火花的終身伴侶。倘若沒有,也不能否認愛情的存在,因為人世還有眾多值得珍惜的情感。即便年老,人也不能沒了激情,沒了對生活的熱愛。老年“洛麗塔情結”的愛戀恰恰反映了加西亞·馬爾克斯這種“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心境,始終對生命保持活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俗語“家興旺出惡狗,家衰敗出逆子”啥意思?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