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艾琪說電影
-
2 # 糊里糊塗的蟲
我想到了這幾個,供您參考:
第一,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最主要是靠人捎帶。馬上相逢無紙筆,任君傳語報平安。挺有詩意啊,就是託人唄。
第二,如果真是啊家有急事、要事,則請專人傳遞。那個可能和我們郵遞員差不多。
第三,在一個呢,就是在影視劇中常出現的八百里加急什麼的,一般屬於軍事目的,再就更神的,專門固定地點的飛鴿傳書啥的,不過也沒傳說中的那麼神,估計飛丟的,也大有人在!
-
3 # 歷史聯盟
古代的書信或資訊的傳遞或傳播因主體的不同分為兩種。
1、政府公文或戰爭情報的傳遞;
1.1、按傳遞方式一般有專人傳遞,如以前的驛站,即古代傳遞信件的中轉站,換人或換馬的地方;
1.2、藉助受過訓練的動物或鳥類傳遞信件,如藉助狗、信鴿、鴻雁等;
1.3、藉助煙火等傳播資訊,如烽火臺的狼煙,釋放警報。
2、民間老百姓的書信、家書傳遞;
百姓的資訊傳播應該說是很困難的,因為傳遞的費用高、效率低,無法藉助官府的渠道,居住地址也無法明確,因此,可能只有藉助於熟人之間的帶信,而且由於普通人根本沒有讀書的機會,所寫的毛筆書信也容易褪色,所帶書信可能更多的是口信。
-
4 # 鷹x眼
書信傳遞,是人類資訊符號化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人類最早的資訊傳遞是距離傳遞資訊。1也許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故事裡面的"烽火″實際就是古代傳遞資訊的一種方式。這種傳遞資訊的方式主要用於邊關報警、軍隊調動等作用。(傳遞資訊的烽火臺)
最早的書信傳遞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驛站制度的建立,那時候各封建王朝都普遍建立了必較完善的驛站,並切配備有專門送信的馬匹和信吏,也就是說,那時人們傳遞書信資訊主要依靠驛站傳遞。大約十一世紀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書信資訊的傳遞速度和範圍急劇擴充套件,書信傳遞不僅僅限於官府,民間往來交流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十五世紀郵差制度的出現,使人們的書信傳遞更加方便、快捷。最早無論是信吏還是郵差,都是把書信送到收件人手中,由收件人支付郵費。1840年5月6日,英國發行了世界上笫一枚郵票,開創了書信有寄件人付郵費的歷史。1878年。清朝政府海關試辦郵政,首次發行了中國笫一套郵票(大龍郵票),從那時起,中國寄書信的資費逐漸有收件人付費過度到寄件人付費!
-
5 # 福兮壽長
軍事多數用烽火臺傳遞寄信。如就跟現在中俄邊境兩國之間發生的重要事情兩國關口相互 升旗進行磋商,解決中重要事情。這也是,古今中外傳遞寄資訊的一種快捷方式仍在使用,這種方式傳寄還在延續。
另一種,古代人老百姓寄書信方式多為,用,馬匹或者是用商人馬幫隊進行寄信或者口信與家人聯絡!
大聖問答.
-
6 # 海研會
中國古代的書信郵寄,大致有兩種模式。
一、驛遞
(第一次郵聯大會小型張上用的就是古代壁畫上的傳信驛卒形象)
遞即由遍佈全國的驛站寄遞,據載早在秦漢時代就已經建立了非常系統的驛站遞送體系,直至清代沿用不輟。不過驛站是官府設立的機構,這種體系所寄送的主要是官府的公文書信,諸如八百里加急的文書等等,並不接收老百姓來寄信。
二、民信
中國古代老百姓寄書信的主要方式就是民信。早期就是託順路的親友、熟人、鄉親乃至商人捎信,後來一些有生意頭腦的商人看中了其中的商機,就成立了民營的類似驛遞的機構,即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信局。這種私營的郵局完全透過商人自己設立網點來收攬和投遞信件,按照里程等標準,收取稱為酒資的郵資,其收寄形式靈活,常見於郵件量大的口岸城市等,一直到民國時代還有存在。
-
7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在中國古代郵寄書信的歷史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就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
一、郵驛
(1)古時候設在沿途為傳遞文書,供應食宿和車馬的驛站,同時也是為旅客提供休息住宿的館舍。《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漢書-趙充國傳》:‘善治郵亭’。古時也設有‘郵遞員’,即專門傳遞書信之人。郵驛站是官府的通訊機構,主要傳遞官府的文書等,設立’十里一亭,五里一郵,郵人居間,相去二里半。’《漢舊儀》。
(2)民間通訊組織的形成,大約始於唐代。由於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經商貿易的需要。首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有了為民間百姓服務的’驛驢’。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春望》的詩句,就非常形象的把‘家書’郵寄的發展及‘家書’的重要性刻畫出來。隨著社會的前進,為適應人們的需要,到了明朝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書信的民信局,是現今郵局的雛形。
二、郵政
中國清政府於1866年在海關總稅務司下設立了郵務辦事處。1896年成立郵局,專門辦理收發書信、郵件等業務。
在世界上,以1840年英國發行的郵票為最早,中國於1878年第一次發行郵票。
-
8 # 樂羊子說
這是個好問題。
要了解古人傳遞書信的方式,要從書寫工具和文化的普及說開去。
商周之前,秦漢之後,中國的書信載體還停留在卷竹而書的官方、士大夫階層,且竹簡這東西笨重不說還難以攜帶。再加上那時的老百姓多是文盲,拿不了筆,寫不了字。出門在外時給遠方的家人捎信,也只能透過口口相告的方式,通俗點說,就是託個熟人給家裡帶個話。
這種方式簡單,有效。但考驗帶信人的記憶力,能幹這種活的都是牙尖嘴利,善於溝通,腦子靈光之輩,不會把張三的口信帶給李四。在物質與收入低下的古代,老百姓給予帶信者的報酬多數是一個銅子,甚至路上充飢的幾塊餅。
官方、士大夫階層的書信往來,有官道、快馬、驛站等配套服務。普通大眾傳信只能靠帶信人的腿力、記憶力,以及遇險時的自保能力。古時海陸不通,盜匪不絕,漫長的路途對帶信人的人身安全亦是考驗,能把口信帶到,可能已是幾個月之後,因而有家書抵萬金之說。
-
9 # 意會勝言傳
一般來說。只有離鄉做官的人才需要寄信。生意人離鄉幾個月就回家。除非有特別的事情,否則不怎麼會寄信的。一般老百姓幾乎不離鄉。
古代,有官差,類似幾十年前的郵局。不過是相當簡陋而已。
-
10 # 筱原123
書信的郵寄方式,各位達人已介紹的很詳盡,本人特喜愛古詩詞,想聊聊書信在詩詞中的別稱。書信,滿載著深情厚誼,使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如同相聚,慰籍著漂泊遊子,家鄉親人的心靈,這在交通不便,往來艱難的古代顯得特別珍貴。中國人發揮出強大的想象力,給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稱,賦予了美好的情趣。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魚肚子裡真有“尺素書”嗎?古人的書信常用潔白的絹來寫,長一尺左右,所以書信稱為尺素書,尺素常結成雙鯉之形,所以,“雙鯉”成為書信的代稱,還有“鴻雁傳書”,傳說中蘇武牧羊,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家鄉,這就是“鴻雁傳書”,所以,書信常常合稱“魚雁”,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
在紙發明以前,古人常用絹、帛寫信外,還用竹片、木片作為書寫材料,稱為簡、札、牘,所以書信又稱“書簡”、“書札”、“書牘”或“簡札”、“簡牘”.簡札的長度和素絹一樣,都取一尺左右,所以書信又有“尺牘”、“尺翰”、“尺書”等等美稱。
紙發明以後,人們還製作了一種小巧精美,專門用來題詩和寫信的紙張——“箋”,並以此作為書信的代稱.晏殊有詞道:“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11 # 楚人一丁
謝鷹X眼邀答!
問:古代是如何寄書信的呢?
看了您的回答,十分受益,長了知識,以前對古代寄書我想多是利用走禽飛鳥家畜,如戰馬傳信,飛鴻傳書,飛鴿傳書,烽火報信,託人報平安等,透過學習,我對古人傳寄書信有了些瞭解。
過去人們寄書信有多種形式,不少成語中都有說明,如魚傳尺素,青鳥傳書,黃耳傳書等說明古人寄書信是多種形式的。
魚傳盡素說明很早以前就有專門的信使了,這裡的魚傳尺素並非是水中游的魚,而是為傳遞書信特製的裝信的魚匣,以防丟失。宋代秦觀詞《踏浪行》中就有對“魚傳尺素”的描述:“杜鵑聲裡斜陽暮,驛騎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湘江去。”從詞中可知魚傳尺素確有此說法。
青鳥傳書。《山海經》中就有載,傳王母傳漢武帝去過書信,就是由青鳥傳的。南唐中主李璟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雲中愁。”可見青鳥確發揮過信使作用,李白也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有借青鳥傳遞相思之情其意。
黃耳傳書。又說黃犬傳書,傳說狗也當過信差。晉初大詩人陸機養有一條狗,名黃耳,陸因思鄉心切,便滋生了讓養的狗去傳遞書信的想法,結果這叫黃耳的狗還真充當起了傳書信使,20來天,跑了個來回,這一故事流傳至今。
鴻雁傳書,也確有此事,傳說的是唐薛平貴徵戰在外,妻子王寶釧在家思君成疾,看到天空飛的大雁,便請求大雁傳書給遠征的夫君,便有了鴻雁傳書之說。只是這薛平貴若收到這鴻雁傳上的書信後,不是還有沒心情去征戰。
從古人寄書信上,可以看出,天上飛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人、物、畜、禽全給利用上,確實聰明,傳遞書信上都能做到能利用則利用,還有竹筒傳信、風箏傳書等說法,既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的不遺餘力,還有“欲寄彩箋兼尺素,鴻雁在雲魚在水”的情思表達。
-
12 # 彩霞對聯詩詞集
古代是如何寄信?
我印象中在古代的資訊交流傳遞的形式是:如果是軍情方面,就用烽火臺以及快馬加鞭和飛鴿傳書;民間一般託人捎上信件或帶口信、信鴿、大雁、候烏。
民間的傳遞資訊雖然說形式有那麼多,但是能真正傳遞的資訊是慢之又慢,有時杳無音信。所以就出現了很多望夫山,望夫歸石作為後人流傳的故事了。
回覆列表
第一是托熟人免費帶;
第二是付費給商人帶;
第三種就相當我們現在的郵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