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水一樣之間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鬼故事。因為,在陶淵明的理想當中,是嚮往那種自然、清靜、又悠閒的生活,其中,還包含著靈魂的清靜和心靈的乾淨。雖然,他住在廬山腳下,也很自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是,這個地方畢竟還有‘白衣送酒’的喧囂,還不能完全逃離紅塵世外,跟他理想中的桃花源還有差別的。

    所以《桃花源記》,應該是陶淵明虛構出的真正向往的生活。他所向往的桃花源,既是一個世外的地方,又是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既沒有世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又沒有紅塵滾滾的喧囂;既是一個清靜的地方(靈魂的清靜)又是一個很乾淨的地方(心靈的乾淨)桃花源的所有人,都是心存善良、和睦相處,沒有世間的煩擾。每一個樸素的靈魂裡,都有一個純潔的心靈。

  • 2 # 夜深人未靜CC

    不帶任何搞笑色彩哈,我覺得《桃花源記》就是作者杜撰出來的一個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為的是表達當時自己的一個內心所想,因為他本身就牴觸當時那樣的官僚主義,他希望的社會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社會,換句話說,也就是像我們中國社會的終極目標,實現共產一樣,在他心裡,這才是他理想的社會,所以他才會杜撰出來這樣一個故事。

    當然,換個角度想,對於他來說,也許當時寫出來這個故事,並不是為了給後人故造懸疑,人們都是為自己的當下利益存活的,誰會為千百年後的不相干的人的利益考慮?所以當時的陶淵明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有他自己的目的,可能為了引起統治者注意,可能為了表達自己對於未來社會的看法和希冀,也可能為了其他原因,或者,有他自己說不出來的難言之隱,我們都知道分析一個詩人的作品的時候,要看他所處的環境和他當時那個時間段的經歷,但是,我們更要思考的是,每個人的創作靈感都是一瞬間的事情,作品的誕生也是在有靈感之後會馬上呈現出來的東西,所以在那一瞬間作者具體的所思所想,我們是不清楚的,也許他就是為了好玩兒呢,所以我們也不必過於誇大其中的內涵,畢竟創作具有隨意性,也不一定會與他當時主流思想碰撞,所以我覺得這就是陶淵明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

  • 3 # ceciliapeng5

    若說這是-個什麼鬼故事及調侃官場時弊的故事當然可以,但這就太低估陶淵明的寫作能力及天份了。用這個簡單的故事去罵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朝廷,他真不會幹,都天天耕田採菊欣賞南山悠悠之自然美了,對世俗權鬥都心死了,還有興趣寫政治性文章嗎,住在深山的他中了邪因而寫個鬼故事或寫出自己午夜夢迴元神出竅的經歷也應是很自然的事,但令他元神出竅刺激得這麼歷害而揮筆寫出桃花源記又真是很有趣的問題。有沒有想過陶淵明除了耕田種菜寫詩外還在深山可能可以做什麼? 史載他的兒子是低智商的遲頓兒,簡稱弱智,而生物科學家確定 : 年紀大的夫婦最有機會產下此種智障兒,所以可以確定 : 他在深山時還是老當益壯,與他的愛人老伴魚水之歡不斷。所以我們終於找到漁夫和他混為-體、曰常生活必需品的那條捕魚船了。陶淵明夫婦在官場打滾時應沒有太多閨房之樂吧,因那入桃源洞的小溪感覺是窄並不明顯地深藏於茂葉群枝之間。隨著疊疊流水將“漁船”經窄窄的溪道(應該是陰陰感的)進入桃源核心點後,那裡的-切都這令漁夫感到很舒暢,當然也是自然得很,都已找到遠祖的發源地了,所有人類的祖先都源自這“桃源”。

  • 4 # 終遇你萬千風景

    首先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記》確實是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但民間也流傳著另一個版本。

    相傳,漁夫出去之後就告訴太守了,太守派出去的軍隊也找到了桃花村,並搶光了他們所有人的財產,並殺光了所有他們所有的人。由於事件不併不是很光彩,陶淵明就把美好的一面展示下來了,讓人們對在紛爭中有一片世外桃源感到嚮往憧憬。

    南陽劉子驥,高尚人也。聞之,欣然嚮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本來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是沒有找到,後來就病死了。事實上,南陽的劉子驥他也找到了桃花源。但是看到桃花源和漁夫描述的並不相同,他看到的是橫屍遍野,煉獄般的景象,因為現出來的血染上了桃花,讓桃花變成了黑色。到處都是骨頭架,狀況十分慘烈。劉子驥是被這番景象嚇到了,所以回家之後就得了病。不治身亡。

    其實後一版本可信度極高,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現在征戰時期急需用兵,老人都要上陣。他們卻躲起來過著優哉遊哉的生活,按當時這法律制度是要殺頭的。

    村民不信任漁夫,怕他出去後會把這個地方告訴外面,帶來不必要的戰爭和災難就跟著漁夫一起出來。村民一路跟隨漁夫,就把標記擦掉了。桃花源與世隔絕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什麼新的設定都不稀奇好嗎?就讓我們,對桃花源留一份憧憬吧。

  • 5 # 紅皮書1

    謝謝邀請。"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前一陣子,這封辭職信火了,寫信之人不知是否去尋找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了。不過當年陶淵明的表現應該和這位相比,恐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家老陶當年辭職,可是正兒八經的縣令,相當於現在的縣委書記,能夠決然放棄名利和富貴榮華,這份超脫恐極少有人辦到。老陶歸隱山林後,真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那就是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鄉下老頭,同時也成就了一名天下聞名的田園詩人。桃花源記是老陶借漁翁之名錶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往,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也表達了老陶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各人對世外桃源的理解不同,有人認為與世無爭,閒雲野鶴般生活是自己的世外桃園,有人把追求享樂榮華富貴當作自己的世外桃源,但總體說來,國家強盛,人民安居樂業才是真正的心中桃源吧!

  • 6 # 閒聊濟寧

    當然不是真的,生活用品就夠難辦的了。

    衣服可以自己做,菜可以自己種油呢?鹽呢?指望幾百口的村莊,能生產一切?

    還有,幾百口人近親結婚,早都成白痴了。

  • 7 # 老豬的碎碎念

    記得當年這篇文章是語文課上的必全篇背誦的專案,所以筆者至今記憶猶新,對於已經把原文還給語文老師的同學,咱們先複習下這篇文章:

    大致的白話翻譯一下,就是說東晉一個武陵漁夫在某一天去打漁,在河水的某處遇到一片極為漂亮的桃花林,於是他便詫異的探尋這片桃林想走到林子盡頭,沒想到還真的找到了,這裡同時也是河水的源頭並且發現了一個若隱若現的有亮光的山洞,於是漁夫就上岸決定探尋一番,結果等漁夫穿過山洞,吃驚的一幕出現了,這竟然是一片“世外桃源”,裡面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裡面有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裡面的人突然看到了這個不速之客,問清楚之後,對漁人好吃好喝的款待,談笑中,漁人得知他們完全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漁人一一告知,在漁人要走的時候,被告知:千萬不要把我們這兒的事兒告訴別人。後來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這個漁人是個壞人,出去的時候處處留記號,並且馬上和地方官告密,結果地方官按照他說的死活也找不到這裡了。

    筆者認為這個故事其實細思極恐,以至於很多腦洞大的朋友認為,這完全是陶淵明寫的一個“聊齋志異”的鬼故事啊,之所以後來找不到這裡(而且前提是回來時候處處做了記號)就只能證明漁人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存在的鬼魂村落,他看到的全是幻像,而他接觸到的人都是秦朝死於動亂屠刀下的老百姓,漁人的經歷像極了這個猜想,在加上文末那個南陽劉子驥最後更恐怖的下場,很可能就是他幾乎接近了這個鬼魂村落,被裡面的鬼魂詛咒,回來得病就爆亡了,以至於後來再也沒有人敢去找尋這裡了。

  • 8 # 劉大媽說三農

    中學在讀桃花源記的時候,對裡面寫的那種生活十分嚮往。隨著年紀慢慢增長,要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大,於是更加嚮往桃花源記中那種簡單恬靜的日子。陶淵明只用了數百字,就勾勒出了一個世外桃源的世界,讓後人心嚮往之。

    桃花源記雖然字數比較少,但是時間感和空間感都非常強烈。從一開始,漁人進入了一個洞口,結果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瞬間展現在眼前,就像無意中推開了天堂的大門一樣,這副美麗的景象就展現了在我們面前,交錯的小路,自由玩耍的兒童,時不時的幾聲狗吠,畫面感極強。

    另外就是時間感。作者明明說的是虛幻的故事,為什麼大家還是能從中讀到一種現實感?裡面的老者問漁人"今是何世",課本上給註解的是"現在是什麼朝代?"其實對於正常人來說,既然他們已經隱居了,應該是不知道外面已經改朝換代了,所以應該也不會直接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的。小編猜測他應該問的是,現在是秦幾世,也就是秦始皇的第幾代子孫在做皇上。這樣就將漁人從理想拉回到現實,也讓我們開始正視當時的歷史背景,一種虛擬和現實的交錯感,就被這樣塑造的恰到好處。

    漁人準備離開的時候,桃花源裡面的居民告訴他,不要將這個地方告訴其他人,漁民當時一口答應了,但是出來之後,轉頭就將此事告訴太守。太守後來派人尋找的時候,始終都沒有找到,這讓我們覺得慶幸。不過這樣的故事終究是虛幻出來的,因為在歷史上,哥倫布就曾經發現瞭如桃源一般的美洲。但是,他卻掀開了血腥的幕布,從此非洲淪為了殖民地,原著居民過上了極度黑暗的日子。對於我們來說,要是詩文也是這樣的結果,大家是肯定不願意接受的。所以作者在自己的詩中,很體貼的給大家創造了一種理想的結局。

    其實細想,桃花源裡面有一點還是比較恐怖的。裡面說桃花源阡陌交通,我們課本上解釋的是"很多小路錯綜複雜",但是它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通往墳墓的道路"。那麼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漁人根本就沒有去過桃花源,他只是在通往墳墓的路上,就是在臨終之前,幻想出來的這樣一種景象,然後託夢給太守?既然是幻想,那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太守派人去找,肯定是要落空的。文章最後說劉子冀立志要尋找到桃花源,但是在他活著的時候一直也沒找到,最後病死。其實作者原本不必跟我們交代這麼清楚的,但是他卻寫了"尋病終",或許他後面還隱藏了一句話"死後放入",也就是,劉子驥死了之後,

    才終於找到了這麼一片淨土,這也表達了作者一種渴望以及無奈。

  • 9 # 鄉野村夫76882114

    在封建社會,世外桃源只是避開塵世紛爭的理想場所,故在某一時期,人們都向往有一個地方可以避免戰爭,鬥爭。學著歸隱。

  • 10 # 雅歌不復

    陶淵明《桃花源記》裡描述的確實是世外桃源,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具體的描述就知道了。那地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說明這地方人丁興旺,擁有一定的錢糧積蓄,繁衍得了眾多家畜。古代人因生產力落後,醫療不發達,平均壽命只有三十歲左右。而“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則表示桃花源中的男女老少生活得都比較快樂,即使是老人也不需承擔過重的體力勞作。他們與世隔絕了這麼多年,卻沒有走出去,這足以說明裡面的人對他們的生活還是比較滿意的。如果不滿意,他們就不想呆在那裡了。桃花源可以說是陶淵明描繪的一個理想世界,那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瘟疫,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幾乎沒有,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但事實上,陶淵明所描寫的這個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以當時的生產力根本就維持不了桃源裡的生存。因為一系列的生產物質和資料,比如:鐵器、鹽、蔬菜種子、製作衣服的布料、配種雞鴨狗、及製作農具所需的技術、文書竹簡等,桃花源裡的人自己不可能完全擁有,必須要與外界進行商業交換才行。何以知道,桃花源裡的人不能完全掌握得了?因為桃花源裡的人只是一個小型社會,人數絕對不會超過一萬人,若超過了一萬人,不可能官府發現不了,而且一萬人的小型社會幾百年間都不被外界人發覺,這也不太可能。更何況,桃花源裡的人比較少,要想繁衍下去,免不了要近親結婚,而幾百年間的近親繁殖,會導致族群人得各種遺傳病,進而讓這個種族趨於消亡。所以,陶淵明所描寫的那個世界,確實是個理想、美好的世界,但不可能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十一東西囤太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