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風物語

    一部《三國演義》,使得關羽封聖,成為“忠義”的代表。即便是有過投降的小小汙點,那也是“降漢不降曹”的忍辱負重,反而讓其更顯高大。關羽的反面典型就是呂布,“三姓家奴”讓這人中呂布得了千古罵名。

    但先不說《三國志》正史,就是《三國演義》也有頗為值得玩味之處。那就是不少次出現過一句話,“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比如董卓使者李肅勸呂布的場景,

    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

    三姓家奴 人中呂布

    呂布這個反面典型比較極端,因為他最為人詬病的,不是他“擇主而事”而是“擇主而噬”。

    就說劉備的五虎上將,馬超,降過曹操,投靠過張魯。趙雲,以前是跟公孫瓚的。黃忠,還射過關羽一箭。三人都算是“擇主而事”改換門庭並沒有“以死盡忠”殉主的。

    可見,即便是小說也不能無視時代背景,推崇的忠義也只是一個界限模糊的道德範疇。

    在三國時代,雖然推崇忠,卻不是人才人品道德認定的最高標準。比如本文將要介紹的黃權,歷劉璋、劉備、曹魏三個勢力,作為降臣卻最後坐上了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的車騎將軍之位。而且,後世史書,對其多有褒美,而非背主惡評。

    史書與演義完全不同的評價

    關於黃權,《三國演義》因為以蜀漢為正統的緣故,所以,羅貫中寫了首詩,“降吳不可卻降曹,忠義安能事兩朝?堪嘆黃權惜一死,紫陽書法不輕饒。"抨擊黃權的不忠。紫陽書法說的是朱熹的書法,借指史書。

    但是,陳壽著《三國志》,卻評價黃權說,“黃權弘雅思量,以所長,顯名發跡,遇其時也。”

    雖然黃權是棄漢投魏,但蜀漢官員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中則說,“鎮北敏思,籌畫有方,導師禳穢,遂事成章。偏任東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不提黃權變節,而是哀嘆其命不好。

    裴松之註解《三國志》時引用東晉人徐進對黃權的評價,

    權既忠諫於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武王下車,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所以大顯忠賢之士,而明示所貴之旨。先主假權將軍,善矣,然猶薄少,未足彰忠義之高節,而大勸為善者之心。

    黃權字公衡 益州本土派

    可見,黃權在明清時代被批判,而在魏晉時期,書者更關心的是他的才能人品,而非是否忠君。

    這自是與當時人的認知有關。畢竟有仁義之稱的劉備更是換地方換得勤。先是公孫瓚,然後是曹操,而後又是袁紹,接著去依附劉表,再後來更是坑了自家親戚的地盤。

    事主劉璋 得事君之禮

    黃權之名第一次見於史書,正是劉備入蜀之時。

    益州本地人出身的黃權為劉璋參贊機要的主薄。當時帶路黨張松勸誘劉璋,請劉備入蜀對付漢中的張魯。

    黃權堅決反對,對劉璋說,

    “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三國志·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劉璋不僅不聽,還把黃權攆到了廣漢去當了縣令。

    就如黃權所料,劉備果然翻臉不認人,不僅賴著不走,而且要吞併益州。

    劉備攻益州 露出梟雄本色

    張松雖然被殺,可是法正這些東洲集團的帶路黨們卻一個個開城投降,只有黃權堅守廣漢。

    “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

    對此,裴松之讚了已經改換門庭的黃權一句,“權既忠諫於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

    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話在三國時期特別有現實意義。就是前面提到的“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也不需要再矯情,黃權這個良禽就擇了劉備這個主,被任命為假偏將軍,級別和關羽差不多,都是五品官。可見對黃權的重視。一方面當然是看中黃權的才能,還有一方面就是劉備需要安撫一下益州本土派,而黃權就是千金市骨的“骨”。

    事主劉備 直言不諱 勇於任事

    熟悉益州形勢的黃權,在三年後終於發揮了大作用。

    215年,曹操攻漢中。當時劉備麾下的荊州集團並不太瞭解漢中對於益州的重要性。黃權就對劉備說,

    “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劉備一聽,就命黃權領一支人馬去救援張魯。不過張魯早有降曹之意,沒等黃權的援軍趕到,張魯自己就跑南鄭去投降了。

    對於一般中規中矩的官員而言,已經算是被中止任務了。可是黃權卻深知漢中的重要,於是主動出擊,將曹操剛剛任命的幾個太守都打跑了,控制住了蜀中通往漢中的門戶。

    劉備奪取漢中後稱王

    劉備起大軍與曹操爭奪漢中,黃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只不過因為他後來背主,所以《三國演義》隱瞞了他的功績。

    不過《三國志》卻記下了,“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劉備起兵復仇東吳時,就連提出聯吳抗曹戰略的諸葛亮都緘口不言,只有黃權挺身直言,陳說利弊,

    “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

    劉備不從,和劉璋一樣,把黃權趕離了身邊,封他為鎮北將軍打發到了江北去防備曹魏,而這也使得黃權再也沒能回到蜀漢,不得不再次改換門庭。

    劉備說 “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劉備在夷陵被火燒了聯營,大敗而返,而此時曹魏大軍也到江北,失去退路的黃權被曹魏和東吳的大軍堵住了。無奈之下,黃權投降了曹魏。

    夷陵之戰 黃權孤軍北上抗曹

    魏文帝曹丕見成建制的蜀軍前來投降,而且領頭的還是蜀漢忠臣,自是十分高興。見面就問黃權,“君舍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

    黃權直接搖頭,說我可不敢和陳平韓信相提並論,“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絕口不提劉備是逆賊,而且也等於拒絕了曹丕將其作為陳平韓信一類的名臣任用。

    曹丕本意也是想把黃權當成“千金市骨”的“骨”,讓蜀漢人馬放心來投,所以也不在乎黃權怎麼想的,就封他為鎮南將軍,還封了侯。

    劉備方面知道黃權已經投降曹魏後,相關部門就把黃權一家老小給抓了。劉備知道後,馬上就制止了手下的行為,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對此,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將劉備與漢武帝做了比較,

    “漢武用虛罔之言,滅李陵之家。劉主拒憲司所執。宥黃權之室,二主得失縣邈遠矣。”

    而後,蜀漢的投降人士說劉備已經殺了黃權全家,黃權卻不信,曹丕見他一直不為家人發喪,還特意下詔讓他發喪。結果黃權說了,

    “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後問。”

    就是說,他知道劉備和諸葛亮一定能理解自己的苦衷,所以那些人說的全是謠言。

    事主曹丕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很有意思的一點,雖然黃權死前為魏國高官,可是陳壽卻將他作為蜀漢臣子寫入了“蜀書”。

    曹丕看起來十分看中益州大族出身的黃權的,封他為鎮南將軍,後來還封他益州刺史,遙領益州,其意自明,就是希望黃權能夠為謀奪益州做出應有的貢獻。不只是黃權,對於隨黃權一起投降的蜀漢舊部,曹丕也是封賞有加,“四十二人皆為列侯,為將軍郎將百餘人。”

    曹丕畫像

    只是曹丕到底信任不信任他還是兩說,畢竟三國曾有過投降記錄的名人中,于禁就是被他逼死的。也許就像是劉備對待馬超一樣。只是把黃權當成了一面招降納叛的旗幟。

    黃權雖然在魏國為官,後來官居一品,史書卻未記載他有何實質貢獻,甚至在劉璋、劉備那裡的耿直諫言也沒有,完全是廟堂裡的一尊木菩薩。

    《三國演義》說,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實則應該是說黃權的。而且,在蜀漢被滅時,黃權的兒子黃崇戰死殉國,替他父親完了忠義。這也應該是史書中沒有批評他為不忠之人的緣故。

    三國時代,像黃權這樣身事二主、三主的人很多。一則是有良臣擇明主的習慣,二則也是時人認為這種行徑無可厚非,沒有太激烈的道德批判。

    東漢名將馬援早就說過,“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結論

    從黃權事三主而一路平步青雲可以看出,這個時代的忠是相對的,與主君是否值得追隨、與天下大勢也息息相關。

    三國時代,忠義的概念很模糊,因為名義的君是漢獻帝,那各路野心昭顯的諸侯再強調忠義就等於是在打自己臉。就說曹操為魏王之後,夏侯惇堅決要求不做漢朝的官做魏國的官,而曹操也允了。這對天下之主的漢獻帝肯定是為不忠,而曹操因為夏侯惇是對自己忠所以才封了他魏國的官。等於是在獎賞這種行為。

    究其根本,三國時代是世家門閥主導的時代,不僅掌握著地方大量的土地財富人口,而且能夠影響朝廷的政令。所謂“有千年世家沒有千年王朝”,佔據主導地位的家族的自私性影響了整個社會,使得三國成為一個家大於國、國家觀念淡薄、忠義概念模糊的時代。

    曹操即便針對性地頒佈了“唯才是舉”令,想要打破官場被世家壟斷的局面,改變“孝”為“忠”先的傳統思想,但時代慣性制約之下,最後仍不得不傳位於世家門閥推出的繼承人曹丕。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魏晉春秋》《九州春秋》

  • 2 # 笑嘗歷史百態

    這是一種政治手段,吸引人才的一種方法,當然跟黃權的個人能力,以及對時事的判斷相當精準有關。

    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從陳、韓邪?——三國志黃權傳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丕重用黃權,其實是在造勢上對蜀國的一種打擊,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字眼。“舍逆”“效順”,說的就是黃權捨棄了劉備這個逆賊,而效順自己,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跟天下人宣佈,自己的正統,從名望上打擊劉備。

    而黃權投降的時候,時機把握的不可謂不精準。在黃權投降之前,魏國經歷了一場“忠臣風波”,那就是于禁投降了關羽

    “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候,加侍中,使之陪乘!

    我們可以看到,黃權在解釋為什麼投降魏國的原因之際,特別強調了“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說明自己怎麼都不可能辜負舊主的意思。

    而曹丕在剛剛經歷于禁降關羽這件事後,迫切需要一個榜樣來鎮場子,而這個時候黃權出現了。

    這也就相當於跟天下人說:我魏國和天下襬明,我曹丕欣賞這種不負舊主的人,你們不要學于禁。

    對於穩定內部局勢有著明顯的作用,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黃權得到了高位。

    當然,黃權確實對曹丕胃口,而曹丕就是一個對自己胃口的人使勁提,不符合自己胃口的使勁打壓的主。

    結果,就是這麼個結果了

  • 3 # 夏目歷史君

    最重要的原因是魏國需要他這個招牌。

    一、黃權在劉備入川后,一直都是蜀漢的高階將領,為蜀漢建立了不少功勳。在劉備為漢中王時,黃權已為治中從事,這個職位可是刺史的高階佐官,而當時兼領益州牧的正是劉備,所以黃權應該算劉備近臣。

    而在劉備稱帝后伐吳時,黃權為鎮北將軍,這個官職在當時可以說是統領一方的勢力了,可掌攻伐,鎮四方,所以當時的黃權在蜀漢的地位是很高的。

    二、黃權的地位在蜀漢有數的上號的,這麼了大人物投降魏國,他就是個金字招牌,讓別人看看,曾對大魏造成創傷的蜀漢重臣也能來大魏,我曹丕照樣能重用他,我大魏皇帝曹丕是個不計前嫌之人。

    曹丕給了黃權高位是想要個好名聲,一個賢主的好名頭,這樣他地的名士才會來投靠他,也能吸引蜀吳將領叛變,當然還能給之前投降曹魏的孟達等人吃個定心丸,告訴他不用怕,踏踏實實為我做事,我對你們蜀國來的降將都是很好的。

    三、其次就是投降時黃權說過的一段話很重要,讓曹丕都他很敬佩。

    《三國志》中黃權對曹丕道明投降理由時說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候,加侍中,使之陪乘!

    黃權這番話直接表明自己不負舊主的氣節,同時也表示自己絕不投吳,但已走投無路,寧可歸魏。黃權的氣節應該是打動了曹丕的,曹丕很欣賞他。

    而當時的曹丕估計也聯想到了讓大魏丟臉、沒有氣節的上將於禁吧!要知道當時的曹丕是很看不起投降後的于禁的,于禁鬱鬱而終與曹丕對他的態度有很大關係。他重用黃權,也是告訴他人自己喜歡有氣節的人,有氣節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曹丕的意思也就是告訴大家別學于禁。

    黃權是個人才,是個突顯曹丕自己招賢納士的金子招牌,加上黃權的氣節也很讓曹丕佩服,所以曹丕重用了他。

  • 4 # 離合豈無緣

    先八卦一下,黃權何許人也?

    黃權(?—240年),字公衡。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將領。

    主要生平:

    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被州牧劉璋召為主薄。

    一、諫迎劉備

    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縣長。至劉備開始進攻益州,各郡縣都望風歸順,而黃權閉城堅守,劉璋敗,才被劉備勸降,拜為偏將軍。

    二、建計劉備佔取漢中,後拜護軍。劉備為漢中王,仍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刺史高階佐官)。

    三、劉備稱帝,將伐吳,黃權勸諫而不納。以其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

    四、道絕降魏

    劉備伐吳敗還(夷陵之戰),而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賞識,拜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同車陪乘。後領益州刺史,進駐河南。更被司馬懿器重,贊為“快士局量”;

    景初三年(239年),黃權升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始於黃權)。正始元年(240年)去世,諡號景侯。

    人物評價

    三國時期,各國戰將不是戰死就是歸降,沒有沒什麼對錯,而黃權原侍劉璋,後降劉備,再降曹魏,可謂三易其主。後人對此褒貶不一,三國演義中就有兩首詩對其責備批評:

    “倒掛城門捧諫章,拼將一死報劉璋。黃權折齒終降備,矢節何如王累剛!”

    “降吳不可卻降曹,忠義安能事兩朝?堪嘆黃權惜一死,紫陽書法不輕饒。”

    同時也有正面的評價,如陳壽:“黃權弘雅思量,以所長,顯名發跡,遇其時也。”,徐眾:“既忠諫於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等等;

    我本人認為,黃權雖不是三國裡的名將,但其頗有謀略,忠心耿耿,但卻不愚忠,幾次易主也是迫不得已,是可以理解的:

    1、黃權在劉璋處並不受重視,提出阻止劉備的勸諫深謀遠慮,實為忠良之策,然劉璋並不信任;後劉備出兵,黃權忠於劉璋一直堅守,直到劉璋徹底失敗後才降劉備;可謂忠義兩全;

    2、黃權在劉備處也並不受重用和信任,官職並不高,然黃權仍極盡忠臣之義,獻良策、戰功卓越,但是劉備在緊要關頭仍沒有信任黃權,執意孤行而敗,黃權被迫降曹而不降吳;也是保全了將士性命,並沒有背叛劉備;亦可謂忠義兩全;

    3、黃權降曹後,雖受高位,仍時刻感懷劉備之恩,孔明之識,足見其忠心,也正是其忠義剛直的性格才受到曹丕、曹睿、司馬懿等器重!

    至於,黃權降曹後為什麼官居高位?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黃權忠義爽直的性格,及以往忠心為主的行為頗受魏帝賞識:

    2、黃權降曹時,曹魏實力逐漸增強,已有統一全國的策略,正是大力收買人心的時候,給予降將高官厚祿實是做給天下人才看的,政治目的很明顯!

    3、曹丕文治武功、雄才偉略集於一身,雖在位僅六年,但政績頗豐:比如平胡徵吳,推行新政,消除割據完成北方統一,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而使北方安定繁榮,文化復興等等,實為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明主之君,他善待黃權,充分利用也是曹丕帝王度量的表現!

    所以,黃權的一生忠、義兩全,不迂腐,不卑屈,能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更是忠於天下百姓的一種度量和眼界,其最後能高官厚祿,壽終正寢,是幸運的也是必然的!

  • 5 # 秉燭讀春秋

    姜維是曹魏的將軍,為何被諸葛亮收降後被封為大將軍呢?黃權和他們情況一樣,是金子在哪都發光,是人才在哪也被重用。黃權降魏後,魏文帝曹丕拜他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

    一、黃權歸降劉備。

    劉備按照諸葛亮的出師表的策略,準備佔領劉璋的地盤——益州,劉備假意答應幫助同宗兄弟劉璋對付曹操。此時黃權是劉璋的手下,黃權目光遠見,勸劉璋不要迎接劉備。

    黃權說:"劉備乃英雄也,現在請他來蜀,主公用部下之禮對待他,則不能滿足他的心願;想以賓客之禮對待他,則一國不能容二主。我聽人說,如果客有泰山般的安穩,則主人就會有累卵之危了。"黃權繼續說道:"現在儘可守緊邊境,等待時局的穩定。”劉璋不聽,派法正去迎接劉備。(劉備)

    結果劉備在法正和張松的策應下,劉璋投降,劉備佔領了益州。黃權在劉璋投降後,才降劉備,被劉備拜為偏將軍。

    黃權這個人最值得稱道的是,輔佐誰,只有盡力而為,做到不負主公之意。輔佐劉璋如此,輔佐劉備亦如此。

    二、黃權降曹魏。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他以替二弟關羽報仇為由,準備征討東吳,黃權勸阻道:“東吳兵強馬壯,又有長江據險,吳人熟悉水戰,就讓我為主公試探一下敵人虛實,陛下應當在後面坐鎮。”劉備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而任他為鎮北將軍,督領江北軍隊防禦魏國出兵突襲。

    結果劉備進入東吳後,輕敵冒進被東吳名將陸遜擊敗。蜀漢江南前線部隊大敗,劉備撤退。由於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領部下投降了魏國。

    事後,蜀中有關部門依照法規,上報要抓捕黃權的家人,劉備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於是仍像以前那樣對待他的家人。

    三、黃權為何降魏還受重用呢?

    按說黃權離開劉璋降劉備,離開劉備降曹魏,最後為何還被魏文帝曹丕重用呢?其實是黃權懂得"識時務為俊傑"這句話。黃權勸劉備不要盲目進攻,結果劉備不聽,沒辦法投降了曹魏。(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曹丕問黃權:“你放棄劉備前來歸順,是想仿效陳平、韓信嗎?”黃權回答說:“我受過劉主(劉備)的特殊恩寵,不能降吳,又無法歸還蜀漢,於是前來投降。況且敗軍之將,被免死就已經很幸運了,哪裡還能效仿古人呢?”

    黃權說的話不卑不亢,曹丕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從蜀國投降的人說,劉備已經誅殺了黃權的家人。黃權不相信,對曹丕說:“我與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劉主(備)不會這樣做的,沒有立即發喪,後來得到確切訊息,果然和他判斷的一樣。(碼字不易,點贊和評論是對我的鼓勵。加關注共同切磋)

    綜上所述,黃權是個重情重義之人,雖然他迫於無奈投降了曹魏,但從來沒忘記劉備的知遇之恩,這也是他被曹魏看重並重用的地方。

  • 6 # 蕭武

    作為臣子來說,無論對劉璋、劉備,還是曹丕、曹叡,黃權還是比較盡心的。

    先侍奉劉璋的時候,劉璋要招劉備入川,幫他對付張魯的威脅,皇權就表示反對。因此,劉璋就把他貶為廣漢縣令。劉備開始進攻四川之後,皇權堅守不降,一直到劉璋都已經投降了,他才向劉備投降。

    無論是從劉備還是劉璋的角度看,他這次投降都算是勢窮力竭之後的理智選擇,並不丟人。因為他投降的時候,他的主子劉璋都已經投降了,他也是按照劉璋的命令投降的,算是為劉璋戰鬥到最後一刻。從大節來說,這次投降沒有問題。

    投降劉備之後,一開始被劉備拜為偏將軍,之後,黃權和法正一樣,建議劉備儘快攻佔漢中,這樣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劉備在益州就都有主動權。如果不佔領漢中,那麼劉備就只能被動消極防禦,這對割據四川來說是不利的。這樣,在攻佔漢中的問題上,他對劉備的重大決策是發揮了影響的,算是立功。

    劉備準備伐吳的時候,公開表示反對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趙雲,一個就是黃權。包括諸葛亮在內的其他人雖然都不同意劉備伐吳,但都沒有公開表示。趙雲和黃權敢於主動向劉備表明自己的反對意見,就說明劉備對他們是比較信任的,也不會因此而在劉備那裡減分。

    但劉備出兵伐吳的時候,趙雲留守後方,作為二線接應兵團,同時督運糧草,而黃權則奉命率軍在江北防禦魏軍。因為這時曹丕也已經到了宛城,魏軍雲集在南陽到襄陽這一帶,是有可能在蜀吳大戰之後來趁機佔便宜的。黃權反對伐吳,但卻能被劉備委以重任,也說明黃權這時候是劉備比較信任的人。

    當時劉備全軍大約六七萬人,而黃權率領在江北防禦魏軍的就有兩萬人,可以算是獨擋方面,也說明劉備對他的能力和才幹都是比較賞識的。除了他個人的能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大概是,他在益州本地也是名士,劉備需要考慮荊州和益州當地士人之間的平衡。

    夷陵之戰中,因為吳軍是採取了蛙跳式進攻的方式,江南的蜀軍是全線崩潰,劉備僅以身免,逃到了白帝城。這時候黃權手下的兩萬人的歸路就被吳軍切斷了,進退兩難。從黃權的角度來說,如果他這時候直接向吳軍投降,就是向敵人投降,而曹魏在蜀吳之戰中算是中立第三方,向曹魏投降不算失節。

    對曹丕來說,這是天上掉餡兒餅的好事,求之不得,又是帶資入股,帶來了兩萬蜀軍,當然要給予優待,至少要給他和在蜀漢時一樣的官職和地位。所以劉備拜黃權為鎮北將軍,監視魏軍,曹丕則封他為鎮南將軍,級別都是一樣的。不過投降曹魏之後,黃權所率軍隊主要是針對吳軍,而不是蜀漢。

    雖然黃權投降了曹魏,而且是帶走了軍隊,但劉備並沒有責怪他,讓相關部門放了已經被抓起來的黃權妻子家人,並表示“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意思就是說,黃權當初勸他不要伐吳是對的,他沒聽黃權的意見,而他在軍敗之後逃回白帝城,讓黃權失去了歸路,所以不能怪黃權。如果他能拼力死戰,讓黃權有歸路,黃權也不會降魏。

    侍奉劉璋的時候一直堅持到劉璋都投降了他還沒投降,侍奉劉備的時候,劉備都已經棄軍逃跑了,他還沒跑,這就已經很夠意思了。所以劉備說,不是黃權對不起他,而是他對不起黃權,等於是他甩了黃權先跑了。從人臣之節來說,能做到這個份上,也就夠意思了。

    後來曹魏以黃權遙領益州刺史,這顯然是在利用黃權在益州的身份和名望,招徠益州人向曹魏投降。之後,他的職位不斷高升,到公元240年才去世,被諡為景侯,待遇是很高的了。他留在益州的兒子黃崇一直在蜀漢當官,後來鄧艾伐蜀,黃崇隨諸葛瞻出戰,臨陣戰死。

  • 7 # 漢周讀書

    口碑差的孟達

    都愛的黃權

    “三姓家奴”典出羅貫中《三國演義》,張飛大罵呂布為三姓家奴。史實典籍中,並無關於呂布“三項家奴”一說,是杜撰的素材。

    三國有兩位人物,孟達和黃權。先後跟隨劉璋、劉備、曹丕打天下。

    看上去人生的軌跡非常相似,內容卻大相徑庭,史書上讚譽黃權,鞭撻孟達。

    一樣的人生道路,卻被劃分到不同的圈子,這個是為什麼?

    01

    劉璋歲月

    漢末的天下大亂,袁紹曹操劉備孫權這些雄心勃勃的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都在馬不停蹄地搶地盤爭人才。益州牧劉璋,是個懦弱的老實人,在亂世中只求自保,不求發展。黃權、孟達都在他手下做事。

    樹欲靜而風不止,益州在野心家的眼裡是塊大肥肉。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拿下漢中,兵鋒指向益州。

    劉璋害怕了。

    大傢伙看一看,現在怎麼辦?

    手下的人都開始打自己的小算盤。

    孟達和好友張松、法正等本來不滿劉璋“闇弱”,早就想攀高枝另謀高就。

    一起攛掇劉璋向荊州的劉備求救。

    沒主見的劉璋答應了,派法正孟達帶四千多人去迎接劉備入川。

    兩人見了劉備,替他出謀規劃,怎麼搞掉劉璋,成為益州的主人。

    孟達的作為,說難聽點就是賣主求榮。

    黃權得到訊息,第一時間趕來見劉璋。

    勸阻說:“劉備英名遠揚。現在請他來,把他當作部下,他不滿;把他當作客人,這就是一座山上住兩隻老虎。他穩如泰山了,主公您就危如累卵。千萬不能答應讓他進川!”

    劉璋豬油蒙了心,聽不進,還把黃權貶到邊遠的廣漢縣去當縣長。

    劉備入川,廣樹恩德收買人心。

    以劉備的英明,益州人物都佩服,遠近歸心。

    沒多久劉備動手,進攻劉璋。

    幾經交手,劉璋大勢漸去投降。

    孟達在劉備陣營積極努力地打劉璋,相當賣力。

    黃權在廣漢堅守,不降劉備。直到劉璋下令大家投降,得知劉璋的生命和個人財產得到保障,黃權這才投降。

    劉備諸葛亮等人對黃權的節操很欣賞。

    這才是個有底線的人嘛!

    02

    孟達的叛逃

    孟達黃權在劉備那兒,得到了重用和提拔。孟達有上佳表現,他攻下房陵。進一步進攻上庸時,劉備空降了乾兒子劉封前來任一把手,兩人合力打下上庸。

    這一年是三國曆史重要的節點,建安二十四年。關公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給劉封、孟達去信,要他們出兵向我靠攏,擴大戰果。孟達二人以剛打下上庸,人心不穩為由不出兵。料不著沒多久,形勢急轉直下,關公大意失荊州,戰敗被殺。

    關公在蜀漢的重要位置是大家都知道的。劉、孟二人的不配合,對他的失利有一定的責任。劉封是個霸道的人,仗勢欺人,把孟達的儀仗隊一套行頭也霸佔了去。這讓孟達很不爽也感覺到潛在的危險。

    怎麼辦?深諳謀略的孟達知道疏不間親的道理。自己去和劉封講理是沒用的,三十六計走為上,他一轉身,率領部下四千多人投降曹魏去了。臨走時給劉備寫了封信,內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的表白。承認自己是個真小人。

    黃初元年,曹丕剛剛代漢,大魏朝初成立。敵對陣營就有一條大魚叛歸,把曹丕高興壞了。對孟達非常優待,請他和自己坐著“陸軍一號”專車出行,拍拍老孟的肩膀:“你不會是劉備派來的刺客吧?”

    孟達口才很好,儀表堂堂。和曹魏許多大臣交談,印象不錯。特別是崇尚浮華的貴族們更是看重他,像夏侯尚、桓階這些人都成為他的好友,極力向曹丕推薦,說老孟有樂毅之才。雖然曹魏的劉曄、司馬懿這些智謀之士,並不看好誇誇其談的孟達。曹丕還是很器重他,派他和大將徐晃、夏侯尚等反攻上庸等地,打敗劉封,搶佔西南要點。把上庸等三城合為新城,任命孟達為太守。交於方面之重。孟達在曹魏陣營,又是春風得意馬蹄輕。

    03

    黃權的選擇

    黃權在劉備打漢出了大力。

    指出:漢中是益州的門戶,丟掉漢中,就是切斷了益州的胳膊。

    劉備諸葛亮發動了所有力量,甚至女人也上陣搬運物資,終於戰勝曹操,搶佔漢中。成為劉備集團蓬勃發展的一個標誌。

    關公之死是劉備集團走下坡路的起點。多米諾骨牌推翻,一張接一張倒下。荊州丟了,上庸又丟了,劉備早年創業的手下關羽張飛龐統法正等先後死去。盛怒之下,劉備發起了對昔日盟友東吳孫權的戰爭。

    蜀漢軍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黃權對劉備說:“吳國的水軍很厲害。這樣進軍,易進難退。讓我當先鋒在前面吧,陛下您還是在後軍安全點。”劉備沒聽他的意見,我打仗打了幾十年,怕什麼?派黃權為鎮北將軍,率一支部隊到長江北岸,防備潛在的敵人曹魏軍。

    劉備急功近利的打法受到了懲罰。

    東吳名將陸遜避開蜀漢軍初期的鋒芒,待其疲憊倦怠,發起反攻,火燒連營七百里,把劉備打得大敗。

    劉備羞愧道:“我居然讓陸遜給羞辱。真是老天爺不長眼喲!”

    黃權沒料到蜀軍敗得這麼慘,一下子撤退的後路給吳軍切斷了。現在面臨著一個抉擇,打到底,這支蜀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投降吳軍,那是軍人的恥辱啊!黃權思來想去,向第三方力量曹魏投降吧!雖然曹魏名義上實際上都是蜀漢的真正敵人——但這一戰中他不是。

    黃初三年八月,黃權率他的北路軍向曹魏荊州刺史投降。訊息傳到洛陽,曹丕又一次自信心爆棚:大魏國的國運越來越旺嘍!敵軍又歸降一個高階將領!

    曹丕親自在洛陽承光殿接見了黃權等三百一十八名代表。

    曹丕笑著問:“黃將軍,你是仰慕陳平、韓信,學他們棄暗投明嗎?”

    黃權回答得不亢不卑:“我是個敗軍之將,退路沒有了。回不到蜀地,所以歸降陛下。只是為了保住一條命,談不上學古人的高風格。”

    曹丕呵呵笑,表示讚許。

    大國君主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嘛。封侯拜將,統統升官一級,黃權連老婆都再發幾個。

    也讓黃權陪乘皇帝專車,風光風光。但給黃權的官職是鎮南將軍!正對應劉備封黃權鎮北將軍。

    04

    結果

    蜀地傳來訊息,稱劉備把黃權留在益州的妻兒老小都殺了。曹丕對黃權說,準備辦喪事吧!

    黃權回答:“請等幾天。我和劉備諸葛亮肝膽相照,還是等訊息確定下來再說。”

    真實情況是有關部門提請劉備,黃權叛國要把他的家屬治罪。

    劉備回答:“是我對不起黃權,不是黃權對不起我。”下令:黃權在蜀中的家小,按原來的待遇不變。這才是真相,黃權的自信得到證實。

    接著劉備去世,曹魏的大臣都向曹丕祝賀:這個我們的死對對終於死啦!只有黃權沒有賀書。——他還是守住自己的底線。曹丕要嚇唬一下黃權,試試他的膽色。連續派侍衛騎著快馬,一個接一個地飛馳向黃權的官宅,要黃權立即覲見。

    馬蹄敲擊地面的脆響,一次次地傳來,黃權的下屬們嚇得面無人色。

    黃權同學依舊從容不迫,按部就班穿戴齊整,去見皇帝。

    這種風度,讓大家佩服不已。

    司馬懿這樣的大人物對黃權就非常欣賞,有事沒事,常和他在一塊聊天。

    問黃權:“蜀中像你這樣的人才多不多啊?”

    黃權笑著說:“你太抬舉我嘍!”

    後來司馬懿給諸葛亮寫信說:“黃公權(黃權字)真是個爽快果斷的人物。他每次談起您來,都是讚不絕口喲!”

    黃權活到曹魏曹芳正始元年(240年),在曹魏生活了十八年。

    最終擔任的是“益州刺史”這個虛職,可益州一直在諸葛亮他們手上。

    這曹魏政權從來沒給黃權實權,給個榮譽虛職,永遠掛在壁上做個象徵性標籤罷了。

    反觀孟達,在曹魏是實打實地成為重臣。

    在新城太守任上七八年後,曹丕去世,曹睿繼位。和孟達相好的夏侯尚等人相繼去世,看不起孟達為人的司馬懿鎮守宛城,任西南總指揮,成為孟達的頂頭上司!孟達又坐不住了。

    諸葛亮正打算北伐,如果能讓孟達反正,呼應於西南,那麼整個局面就非常不一樣了。

    於是諸葛亮經常寫信給他,引誘老孟再次迴歸蜀漢。

    沒有操守的孟達果然再次轉向,打算起事,給曹魏倒打一耙。可他正撞在司馬懿的槍口上。

    老司馬得到訊息,一面派人安撫穩住孟達,一面不請示皇帝,立即率軍從宛城殺向新城。

    八天急行軍殺到新城,打了孟達一個措手不及。

    按照孟達的計劃,司馬要向洛陽的皇帝申請,得到答覆再出兵,時間綽綽有餘。

    他料不著的是司馬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高手,一下子就把他逼到絕境。

    三下五除二,拿下新城,把孟達斬首。這個騎牆的高手,終於玩完。

    《晉書》上還說,孟達起事的訊息是諸葛亮故意透露給司馬懿的。雖然不是很可信,但也看出孟達的作為終歸是讓人厭惡的。

    千古之後,黃權還是體面在保持著歷史的好評,孟達剛成為反覆無常的小人之代表。

    公道自在人心。

  • 8 # 中天傲

    這是一種政治手段,吸引人才的一種方法,當然跟黃權的個人能力,以及對時事的判斷相當精準有關。

    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從陳、韓邪?——三國志黃權傳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丕重用黃權,其實是在造勢上對蜀國的一種打擊,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字眼。“舍逆”“效順”,說的就是黃權捨棄了劉備這個逆賊,而效順自己,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跟天下人宣佈,自己的正統,從名望上打擊劉備。

    而黃權投降的時候,時機把握的不可謂不精準。在黃權投降之前,魏國經歷了一場“忠臣風波”,那就是于禁投降了關羽

    “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候,加侍中,使之陪乘!

    我們可以看到,黃權在解釋為什麼投降魏國的原因之際,特別強調了“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說明自己怎麼都不可能辜負舊主的意思。

    而曹丕在剛剛經歷于禁降關羽這件事後,迫切需要一個榜樣來鎮場子,而這個時候黃權出現了。

    這也就相當於跟天下人說:我魏國和天下襬明,我曹丕欣賞這種不負舊主的人,你們不要學于禁。

    對於穩定內部局勢有著明顯的作用,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黃權得到了高位。

    當然,黃權確實對曹丕胃口,而曹丕就是一個對自己胃口的人使勁提,不符合自己胃口的使勁打壓的主。

    結果,就是這麼個結果了

  • 9 # 南方鵬

    當叛將也要守原則和有技巧,不然分分鐘鍾變成吳三桂,名列貳臣傳身死族誅。三國中有幾位降將,投降之後繼續建功,歷史上名聲也不錯,比如張郃張遼等,這些人有一共同點,為原主君盡忠後,形勢所迫投降新主,對舊主並無虧欠,對新主也忠心耿耿,來去明白,使主君看著放心用起來順心。蜀漢的黃權也是這樣的人,黃權原是劉璋手下,張松勸劉璋迎劉備入川拒張魯時,黃權就苦諫說那是自取禍亂。認為劉備有梟雄之姿,進來後必然請神容易送神難。劉璋不聽,把他貶出成都。

    曹丕新登帝位,竟有宿敵大將來降,高興得無以復加說,卿此來莫非學習陳平韓信棄楚歸漢麼?黃權不卑不亢的回答,因為回國無路,投降大敵東吳萬萬不可,只得歸順陛下,敗軍之將,能苟活就萬幸了,我哪敢奢言學習古賢!曹丕一聽更是高興,封他為鎮南將軍,育陽侯,加侍中,鎮南將軍是四鎮之一,僅次於四徵將軍,東漢宗室劉表就曾以這一職務討平亂賊鎮守荊州地。黃權為人不苟言笑,做事持重,曹丕和司馬懿見他如此嚴肅,曾派人試他反應,黃權泰山崩於前而神色不變,二人歎服不已。司馬懿在給諸葛亮的書信中說,“黃公衡談到你,總是在座位上站起來讚歎不已”,三國中第一個開府的就是黃權,曹叡繼位後,黃權升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 10 # 小明奇葩說

    黃權此人文武雙全,是蜀漢一流的人才。無論對舊主劉璋、劉備,還是新主曹丕都忠心不二。

    黃權因退路被阻,不得已降魏。他跟舊主劉備推心置腹,從不說劉備、諸葛亮的壞話,而劉備也不追究他家人的責任。可謂千古君臣的楷模。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領導都欣賞和重用既忠誠可靠、又有能力的下屬。因此,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廖化千里走單騎都被讚譽有加,而背主的許攸、張松、孟達、于禁,即使功績再顯著,在歷史上的評價都不會很高。

  • 11 # 泊圖泊途

    一開始侍候劉璋的是他,後來投降劉備的也是他,劉備夷陵之戰失敗,投降曹丕的還是他。就這樣一個人,沒有像于禁那樣被曹丕羞辱而死,還獲得了高官,做了益州刺史和車騎將軍;沒有像糜芳那樣被東吳將領唾棄,還獲得了曹魏的君臣尊敬,代表人物是曹丕和司馬懿。他是如何辦到的呢?

    這就要簡單的介紹一下黃權了。

    (影視劇《三國》中的黃權,也有勸諫劉璋的行為)

    黃權是巴西閬中人(也就是劉備平定益州後,張飛為巴西太守,駐紮的那個地方),是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劉璋徵召他做官,應該說他知恩圖報,是非常傳統的通曉禮儀的官員。其實黃權先“背叛”劉璋投降劉備和後“背叛”劉備投降曹丕是有類似之處的。黃權盡到了作為一位下屬應盡的義務,他堅守了作為一個臣的道德底線,也或者是說他始終履行自己的價值觀念。這才是人們尊敬他的原因之一。

    (《三國》中劉備重用黃權)

    劉璋遇到的最大災難就是張魯的侵擾,劉璋的確如諸葛亮說的那樣比較“闇弱”,不然劉備能做到的不怕張魯和曹操劉璋豈能做不到?劉備弱小的時候歸弱小,但是他始終都在抵抗,而且有一定的策略,劉璋只想保住現有成果,一畝三分地沒被奪去怎的都行,將領在他手底下也頗有微詞。

    西川危機之時,張松建議劉璋讓劉備入蜀,黃權此時站了出來,表明如果讓劉備來,以劉備部下的態度對待他,顯然對方不能接受;要是以賓客來對待,那一山豈能容二虎?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是劉璋偏偏就不接受。之後正如大家知道的,劉備果然來了,“先禮後兵”,各地望風逃竄,黃權堅守不降,等到劉璋投降之後,黃權才去投奔劉備。這樣的一位臣下並不想為主殉死,他做的仁至義盡。

    劉備重用黃權,黃權果然也不負眾望,在對待漢中的態度上,堅決明確,他要求劉備攻取漢中,這是戰略要地。拿下漢中後,黃權為治中從事。

    黃權的第二個建議是對於劉備伐吳的行動來說的,黃權說,吳華人善戰,蜀軍沿江順流而下是進取容易後退難,不如讓他黃權探一探虛實,劉備坐鎮後方。劉備沒同意,安排黃權領一隊提防曹魏的軍隊。等到劉備夷陵大敗,黃權的歸路被吳人切斷,既不能降吳,只能投降曹丕,這實在是件無奈的事情。

    (《三國演義》中的黃權)

    對於這件事,黃權和曹丕還有一段趣聞。黃權對曹丕說:“我不能投降東吳,也回不了川蜀,敗軍之將不應該受到您的稱讚,保一條命就不錯了。”正是這句話讓曹丕對他刮目相看。劉備也覺得對不起黃權,並沒有難為還在蜀中黃權的家眷。

    劉備死後,黃權並沒有如其他曹魏將領那樣開心,很多人都為黃權捏了一把汗,但是曹丕試探他之後才發現他這樣僅僅是君子所為罷了。後來官至益州刺史,當然了,這個刺史有名無實,是個榮譽稱號,因為他沒辦法監察劉禪去。

    黃權的巔峰官職是車騎將軍,這是他臨死前一年獲得的。這多少也是榮譽稱號的意思,畢竟此時他已經風燭殘年,而且該年正是曹叡死的那一年,也就是曹爽和司馬懿爭權的那一年,黃權的實權可能沒有他的名號那樣響亮。

    不管怎麼樣曹魏如此做一是對了對黃權表示尊敬(人品的確有目共睹),二也是告訴吳蜀兩國,投降一樣可以做高官(徐庶也做到御史中丞這樣的監察官)。這的確是一石二鳥之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打工或者創業都要背井離鄉去新的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