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泡芙小姐的泡芙

    如何有效懲罰孩子?確實值得探討,懲罰孩子我們都會,但是否有效,卻是我們該思考,值得思考的問題。

    什麼是有效懲罰?

    每次孩子犯了錯,懲罰過後,孩子會不會第二次還犯同樣的錯誤?甚至屢錯屢犯?如果是這樣,那肯定不是有效懲罰了。

    如何做到有效懲罰

    我覺得是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而區別對待的。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一直秉著不贊成打孩子,但我也不放棄使用武力的原則。能不打儘量不打,我覺得在我們伸手的那一刻,就已經輸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打孩子,就表示已經沒有別的辦法管教了,只剩下使用武力一條路了。如果武力解決不了問題呢,再用什麼辦法呢?

    我的方法:

    無意識犯錯。比如不小心撒了水,這個不是孩子故意犯的錯,但是已經造成了影響。懲罰措施:讓孩子自己打掃,收拾殘局。這樣透過勞動他會直接體會到他的無意識造成的後果,下次就會小心。

    有意識犯錯。比如打人,懲罰措施:懲罰椅,規定孩子必須坐10分鐘,視情節嚴重適當增加處罰時間。大點的孩子可以面壁思過,罰站。

    屢教不改。這個必須加重懲罰,可適當體罰。利用肉體的疼痛加重印象。

    4. 安全問題。這個必須加以重視。比如孩子動暖水瓶,就可以開啟暖水瓶蓋子,把他的手放瓶口,熱的蒸汽一燻,不會燙傷孩子,但是也能讓他知道害怕。諸如此類。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需要家長根據孩子性格不同對待。有的孩子皮實,經打。就不能經常打,可以讓他坐懲罰椅,尤其是,對於好動的孩子,對他來說,這才是真正的懲罰。另外,還有些辦法,如罰一天不能看電視、不能看手機、不能出去玩等等等等。這就需要家長多瞭解孩子,抓住他的痛點。養孩子也是要鬥智鬥勇啊。

  • 2 # 美兔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這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犯錯和糾錯的過程就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所以爸媽們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如果處理不當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不良的影響。

    首先,懲罰要和這件事本身關聯,能讓孩子意識到是因為自己做錯事才引起了這樣的後果,比如,因為貪玩而錯過了媽媽約定好的吃飯時間,那懲罰的後果就是沒飯吃,而不一個星期不準看電視。

    其次,懲罰過後應適時的給予關愛,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即便是他犯了錯,父母也是愛他的,不要因孩子犯了錯,就用‘不要你了!你很討厭’等惡性語言傷害孩子。

    父母應該充分的理解孩子,傾聽孩子,多和孩子玩耍交流,特別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身心健康的成長!

  • 3 # 冷玉沉音

    我們首先要讓他有對錯的標準,認真告訴他這麼做是錯的,還應該告訴他,怎麼做更好。因為孩子沒有對錯標準,他意識不到自己是錯的。有了標準,就要觀察他,是否已經有了對錯的意識,是否行動上做到了如果下次還犯了同一錯誤,就要懲罰他。比如不許看動漫,不許玩遊戲,少吃一顆糖......小孩子,最能容易記住的,就是求而不得的記憶。並且問他為什麼會受到不一樣的待遇,讓他慢慢回憶為什麼錯了。如果想不起來,就要提示他,讓他一點點回憶;實在想不起來,就要在下次繼續犯錯誤的時候接著讓他想,實在想不起來,才告訴他,為什麼,並且問他是否還會犯這同一個錯誤。願望總是得不到滿足,估計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懲罰了。

  • 4 # 土味育兒經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不斷試錯的過程,“犯錯誤”是必然經歷,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孩子經歷挫折才能真正的長大。

    哪些方面孩子經常會犯錯?

    愛與父母唱反調,父母苦口婆心對他的教導,他偏偏不聽,喜歡對著幹。

    對大人的批評常常反感,甚至有的反應激烈,哭鬧蠻纏,以危險舉動來要挾父母。

    在學習方面不主動,厭學情緒嚴重,抗拒學習,成績下滑。

    愛玩手機遊戲,對父母的叮囑不耐煩。

    懶散,不會自我管理。

    在社會性交往中不會與人相處,自私,容易與同伴發生糾紛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人生中的三個叛逆期

    1,第1個人生叛逆期出現在3歲左右,稱為“寶寶叛逆期”。

    例如,很多寶寶大人遞給他東西偏不要,扔掉了再重新自己去撿,會經常嚷著“我自己來”,有時候會把飯碗、水杯等打翻。

    2,第2個人生叛逆期是6-8歲,稱為“兒童叛逆期”。

    此時期,兒童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同伴間吵架、搶奪玩具的現象增多,有的會亂丟東西、亂塗亂畫、抓人咬人、蹦上跳下、說謊……

    3,第3個人生叛逆期是12-18歲,稱為“青春叛逆期”。

    在這段時期,孩子容易跟家長頂嘴、厭學、愛玩手機遊戲、甚至有的一不對勁就離家出走……

    孩子這些令人頭疼的表現,在家長看來是“犯錯誤”,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他們在懵懂的年紀,必須經過的“關卡”。

    心理學家告誡你,不要努力“培養不會犯錯的孩子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亦步亦趨的緊盯著孩子,要求孩子不要犯錯,只要孩子錯一點點,就急著千叮嚀萬囑咐不能再犯錯了,特別擔心孩子。 不過父母考慮過沒有,這樣真的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嗎?

    小時候不讓孩子去嘗試去試錯,等到長大後又抱怨孩子很被動,抱怨他怕挫折,一點小事就放棄。

    作為父母,智商並不需要第一位的,不過智慧一定是最關鍵的,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錯誤管教方式。

    不當的管教方式不僅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本質,體驗到犯錯的後果,反而讓孩子身心受到更大的傷害,甚至會讓孩子走向父母期望的另外一個極端。

    孩子衡量自己的唯一途徑就是父母的反應,父母應傳遞給孩子的資訊是,只要盡最大努力就夠了,犯錯是學習和成長中很自然的一部分,能夠從中學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對自己最好的。

    父母應允許孩子犯錯誤,並且視錯誤為學習的過程,讓孩子有機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管教孩子應該以促進孩子自我成長為目的

    1,鼓勵孩子大膽嘗試

    允許孩子犯錯,實際上就是鼓勵孩子不怕失敗,敢於嘗試。

    2,重視孩子的天性與特長

    如果父母把精力都放在重視孩子“不會犯錯”上,卻忽略孩子的天性與特長,這樣的努力,到頭來可能是一場空,並且會讓孩子筋疲力盡。

    孩子的成功值得表揚,而“失敗”也不是一件錯事。我們該看重的是,孩子樂意“探索、嘗試”。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天性和特長,鼓勵他在嘗試中成長。

    3,不要把“不可以”掛在嘴邊

    這其實不是在保護孩子,反而是在限制孩子的發展。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給孩子一些練習的時間,不要期望他一次就可以做得很好,畢竟孩子需要練習才會熟練。

    4,鼓勵孩子勇敢承認錯誤

    如果孩子真的犯錯了,父母要耐心的溝通,鼓勵孩子承認錯誤。要讓孩子明白,犯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每個人都會犯錯,只要勇於改正就是好孩子。

    在這過程中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否則就會讓孩子因害怕受到懲罰,從而隱瞞自己的錯誤,在他們看來與其面對懲罰還不如隱瞞所做的事情,希望不要被父母發現。

    5,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要記住,不論自己多麼生氣多麼惱火,一定要努力剋制住情緒,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

    等到父母和孩子都心平氣和的時候,用“建議”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他的錯誤。這樣,父母會更深刻的瞭解孩子犯錯的心路歷程,藉此引導孩子認識世界,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 5 # 星空成長課堂

    多數家長在孩子犯錯後,是棍棒教育,他們認為只有狠狠揍孩子一頓才能讓孩子長記性,以後不犯錯?

    孩子犯錯,我們應該懲罰,但是不能這樣簡單粗暴。

    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捱打並沒有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他以後可能會為了逃避責任想辦法說謊,或是想辦法不讓父母發現自己的錯誤,或是想辦法報復父母,還有一些敏感自卑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父母才會打自己。

    那我們怎麼做才能有效地懲罰呢,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且能夠改正?

    首先,我們先讓孩子說,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傾聽孩子的需要和內心想法。

    其次,表達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傳達出你的行為讓爸爸媽媽不開心,讓爸爸媽媽有點失望。

    然後,和孩子共同找辦法解決問題。可以這樣說:寶寶,如果我們想把這個事情做好,你有什麼好辦法嗎?我們一起來想想。

    最後,把所有的想法寫下來,在這些所有的想法裡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從中找到最合適的辦法,然後執行。

    當然這不會一勞永逸,孩子還是會出現新的錯誤,我們也要和他們一起成長,一起面對更多更復雜的問題。

  • 6 # 時尚育兒圈子

    懲罰會產生多大的約束力?

    懲罰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對孩子產生更強有力的約束呢?太多的“前車之鑑”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當孩子被懲罰時,我們傳遞給他的資訊是:“我是不好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我需要透過做某些事情來討好他們,才能得到愛與認可。”因此,懲罰雖然可能及時制止孩子某個“不好”的行為,卻也將這個“不好”繫結在孩子身上,使孩子逐漸成長為一個缺乏自我價值感的人。長此以往,孩子需要在家討好父母,在外則討好與他有關聯的一切人,否則他就會因為覺得自己“不好”、不被認可而內心恐慌。

    這樣的人需要依賴他人好的評價來體現自身的價值,他無法為自己而活,因此會活得很累,幸福指數偏低。

    不僅如此,獲得父母的關注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需求。如果父母很忙,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那麼,孩子偶爾發現自己的某個行為會被懲罰,被懲罰也是成功吸引父母關注的一種方式,他潛意識裡就會十分欣喜,並更多地依賴這種方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儘管這種關注是負面的,並不令人愉悅,但總好過沒人關注。這樣一來,懲罰反而會強化孩子被懲罰的行為。那些被懲罰越多越頑劣的孩子就是這樣被培養起來的。

    獎勵也好,懲罰也罷,其實本來就應當僅是偶一為之的教育的輔助手段。若我們頭腦簡單地將獎懲作為教育孩子的全部手段,必然會發現更多的教育問題被引發,而孩子卻不稀罕獎勵也不畏懼懲罰了。

    懂孩子,明白他有什麼樣的心理需求,對我們的獎懲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我們自然就會開竅,生出很多奇妙的想法,讓獎懲變得更富戲劇性,更富想象力,也懂得透過更富成效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幫助他自發自願地去約束自己的行為。

  • 7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我們教育子女時,要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好,但他們依然是好孩子。懲罰的目的是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然後學會“自我管理”。

    我給大家介紹一分鐘懲罰的方法:

    一分鐘懲罰在下述情況下能奏效

    事先告訴子女,他們舉止不當時就要受罰,同時鼓勵他們和自己一樣坦誠。(在孩子犯錯時,明確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我很生氣,真的生氣”;“我很煩惱,我非常煩惱”;“我很傷心”等等,並把這份情緒如實的表現出來。)

    懲罰前半部分:

    1、孩子一旦犯錯,就要懲罰他,不能姑息。

    2、明確指出何事做錯了。

    3、具體告訴孩子自己對這件錯事的感受。

    4、把臉拉下來靜默幾秒鐘,令氣氛不愉快,讓孩子感同身受。

    懲罰後半部分:

    1、平靜下來,摸摸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和他們不是敵對的。

    2、提醒孩子他們只是行為不佳,但自己認為他們本性良善。

    3、告訴孩子們“我疼愛你!”並擁抱他們,懲罰過了就算了,絕不翻舊帳。

    4、當天稍後,耐心傾聽孩子心裡話,允許他說說自己的感受。

    5、用愛心來懲罰孩子雖只花一分鐘,並沒有傷害到孩子,孩子終身受益。

  • 8 # 父母堂

    因此,懲罰作為教育的工具在使用中也要慎重。

    把握懲罰的基本原則

    1.要明確孩子做了什麼事情才需要懲罰,並且和參與孩子教育的所有人達成共識,不得有不一樣的標準。

    2.及時懲罰,加深孩子印象,等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期再懲罰孩子他們也會覺得莫名其妙。

    3.把握愛的原則,懲罰的過程走完之後一定要告訴孩子他還是會被愛的,錯誤的是行為而不是孩子。

    4.懲罰不能過度,不能採取體罰、關小黑屋等等會對孩子造成極大心理陰影的方式,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池塘之底”學校的老師就信奉“犯錯——處罰”的教育信條,孩子犯了錯就是一頓暴打,最終造成了孩子們撒謊、打架、偷盜的壞習慣。因此懲罰一定要採取合理的方式。

    因人而異

    孩子之間有著個體差異,有些孩子生性容易衝動,如果只是揪著問題溝通兩句孩子也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了;

    有的孩子生性敏感,父母淡淡的一句責罰也會讓孩子內心自我否定。所以家長作為最瞭解孩子的人要注意因人而異的使用懲罰,不要為了懲罰而懲罰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

  • 9 # 貓叔閱讀

    懲罰是一種非常沒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孩子的經歷會被分散到如何報復家長上面,從而朝著家長預期相反的方向發展,讓孩子措施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換句話說,懲罰孩子,我們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心深層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前幾天,我們一家去逛超市,女兒到了超市後就開始吵著要這個要那個,不趕緊滿足,她就開始哭鬧。蠻不講理的她直接影響了我們一家逛超市的心情。本來我想朝她吼,但是我還是控制住了自己,在心裡默唸1、2、3,讓自己心裡稍稍平靜。

    我問她:“寶貝,你一進超市就哭鬧,是不太喜歡逛超市嗎?”

    她說:“我喜歡,喜歡。”

    我說:“哦,我還以為你不喜歡呢,正打算回家。”

    她著急了,“不行,不能回家。我要買好吃的。”

    我說:“東西我們要按順序買,媽媽答應你的餅乾也會買給你。問題是你現在的行為讓爸爸很生氣,你的哭鬧已經影響其他人購物了,我希望你能在公共場所保持應有的禮貌。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是你保持安靜,我們繼續逛超市。另一個就是我們回家。”

    她選擇了繼續逛超市,並且真的停止了哭鬧。

    不過,小孩子的自制力畢竟有效,一會在購物車上就開始坐不住了,但她還是遵守了自己的承諾,沒有哭鬧。

    這個時候我又跟她說:“寶貝,你喜歡吃蘋果還是香蕉,你去幫媽媽拿吧。”

    她從購物車上下來,高高興興的去幫媽媽挑水果去了。之後,她還幫助媽媽挑選了麵包和果醬,自己又挑選了一包餅乾。

    直到逛完超市,我們都非常愉快。

    面對女兒的無理取鬧,我沒有選擇懲罰,不讓她玩或取消答應她的餅乾,而是用了幾個技巧替代了懲罰。

    第一是明確表達了我的感受。我告訴她,我對她無理取鬧的行為很生氣。

    第二是表達了我的期望。我告訴她,我希望她能在公共場所有禮貌。

    第三是給了她選擇。對於是否逛超市這件事,我告訴了她保持安靜逛超市或回家,兩個明確的選擇。

    第四是找孩子幫忙。當在逛超市的過程中,看到她又開始坐立不安(孩子天性)的時候,我讓她幫忙挑水果,讓她參與其中。

    實踐證明,這四個代替懲罰的方法是超級好用的,也非常的簡單。

    貓叔重審,孩子犯錯,千萬不要懲罰,懲罰給孩子帶來的後果是不能想象的。

  • 10 # 藍色winds

    學生小F,調皮得令你大開眼界。

    我們學校掛著一個很老的鐘,每逢階段考試,都會安排一個同事來敲鐘,大家就以鐘聲為令來發卷和收卷。

    有一回階段考,七年級收卷以後,八年級的還要再考二十分鐘。小F交卷出來後,看到了那個鍾,居然跑過去敲了幾下,害的八年級差點提前十分鐘收卷!小F因此給自己“贏得”了一次處分。

    期中去家訪,小F的媽媽噼裡啪啦說個不停,數遍小F的各種調皮以後,豪氣地說:“老師,他在學校如果調皮的話,你可以打他!沒事的,我不像其他家長!”

    聽到這話,我內心唏噓不已。

    另一個學生小D,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刀槍不入”。家長被請過無數次,每次他爸爸來到學校,把事情處理完,都信誓旦旦地說:“老師,如果他在學校裡不老實,就及時告訴我,回家我收拾他!”

    (一)

    身在初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小學生好教,不聽話的時候,嚇一嚇就怕了。高中生也好教,畢竟還能講點道理。初中生最難搞,罵也不聽,罰也不怕,又不能打,還趕不走!

    許多大人選擇懲罰的原因,一是覺得這能對孩子形成一種威懾力,減輕以後管教的壓力;二是覺得這能讓孩子“長記性”,孩子會因為對懲罰的恐懼而放棄不良的行為;三是除了懲罰,他們實在想不出別的管教方法。

    問題是,懲罰真的有用嗎?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作者海姆·G·吉諾特提出明確反對的意見,他認為,一個孩子應該經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到懲罰。在一個相互關心的親子關係中,是沒有懲罰的。

    他還指出,懲罰並不起作用,因為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報復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改正錯誤的機會。換句話說,我們懲罰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

    既然懲罰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應該用什麼來代替懲罰呢?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提供了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

    請孩子幫忙。

    明確表達不同意的立場

    表明你的期望

    提供選擇

    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採取行動

    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這些技巧如何使用呢?可以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如果你發現孩子想發生不當行為,或者孩子的不當行為還沒造成傷害時,不妨請孩子幫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和孩子在逛超市,你發現孩子想去捏泡麵,這時,你可以對他說:“對啦,能不能幫我拿一瓶醬油?”孩子一聽,興沖沖地跑開,就把原來的念頭忘掉了。

    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明確表達不同意的立場,但要就事論事,不能攻擊孩子人格。比如,孩子不肯幫忙,還要捏泡麵,你可以把孩子拉到面前,正經地說:“我不喜歡你這麼做!把泡麵捏碎的話,超市賣起來就很麻煩了!”你的嚴肅能幫助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事論事能讓孩子關注問題的解決,而不是為自己爭辯。

    如果孩子依舊不配合,可以提供有限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比如,孩子執意捏泡麵,你可以對他說:“給你兩個選擇,要麼好好逛,要麼我們立即回家,你來決定!”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能讓孩子感到尊重。

    如果孩子還是不理會怎麼辦?立即採取行動!比如孩子還是選擇把手伸向泡麵,就立即帶他回家。回家之後幹嘛?什麼也不用做,不用說教,也不用長篇大論,回家這個動作已經足以讓孩子明白為什麼。

    下一步呢?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比如帶孩子回家後不久,你可以再次出發去逛超市,孩子如果想跟著去,就告訴他這次不行。如果孩子問為什麼,就幫助他找到原因。如果孩子認錯怎麼辦?堅持你的決定,並告訴孩子以後還有機會一起逛超市。

    有的人可能質疑:“這不就是懲罰嗎?”懲罰和自然後果是不同的:懲罰是為了教訓孩子,故意剝奪他們的時間或者追加他們的痛苦;承受自然後果是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為所產生的自然結果。

    比如上述的一系列技巧,可以幫助孩子體驗到這樣的自然後果:捏碎泡麵,超市會生氣,自然不再歡迎你的光臨;即使超市改變主意,可以讓你來,但是需要你做出承諾,就是保證不能發生類似情況。如果你回家之後把孩子打一頓,或者告訴孩子一個星期不許看電視,這就是懲罰了,因為捱打和不許看電視不算是自然發生的事情,而是你強加的結果。

    第二種情況,如果在你還沒發現的時候,孩子的不當行為已經造成傷害,這時,可以向孩子表達你的期望。比如,孩子帶著滑板車到樓下玩,回來的時候卻把滑板車忘在了外面。你可以對孩子說:“你的滑板車呢?我希望你回來的時候把它也拿回來!”

    下一步,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比如讓孩子立刻到樓下把滑板車找回來,自己放好,你只需要關注孩子的執行情況就行。有的父母喜歡嘴上罵著孩子,身體卻在下樓拿滑板車,這就相當於替孩子買單,沒用!

    如果孩子下次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怎麼辦?提供選擇。比如孩子第二天又忘了把滑板車帶回家,你可以告訴孩子:“有兩個選擇,要麼記得把滑板車帶回來,要麼滑板車先暫停使用一週,你來決定!”

    孩子再犯怎麼辦?立即行動!比如立刻把孩子的滑板車收起來,並告訴孩子暫停使用的時間,其他的不囉嗦。有的父母喜歡添油加醋:“你看現在沒得玩了吧,誰叫你不記得拿回來!”孩子一聽氣不過,乾脆想方設法把滑板車偷出來,“誰說我沒得玩!”這就功虧一簣了。

    (三)

    有的父母抱怨:“我的小孩已經刀槍不入了,怎麼辦?”

    上述技巧能夠帶來幫助的前提,是父母態度的轉變。許多時候,我們難以放下懲罰的手段,是因為在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把孩子看成問題產生的根源,於是不經意地就把孩子當成了“敵人”。

    當我們與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不應該把精力和時間放在與孩子的對抗,而是應該聚焦問題的解決,與孩子一起尋求一種方案,讓雙方的需求都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也能逐漸掌握這些技巧,從而更好的適應他的未來。這不正是我們希望的嗎!

    參考資料:

    - End -

  • 11 # 十月媽媽心理

    今日,整理房間,偶然發現,一張“違章停車罰單”,罰款物件是小熙。

    那年她正處 Horrible Three 階段。

    叛逆期的小孩,你叫她往南,她偏要一路向北。

    那段時間,她常常把她的各種愛車:扭扭車、腳踏車、滑板車、電動小汽車,停靠在我房間。

    以至於我上個洗手間,都得邁開大腿,翻山越嶺,跨越重重障礙,才能實現。

    造成擁堵不說,小車摩擦木地板,產生的強烈噪音,嚴重干擾我的工作情緒。

    幾次交涉無果,我便以“河東獅吼”,進行迴應。

    俗話說,人越打,皮越厚。

    若一個人,長期被打。那麼,對於疼痛,她會產生一種耐受性。

    要使暴力一直具備威懾力,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加大暴力強度。

    肢體暴力如此,語言暴力,也是一樣。

    很快,我的“河東獅吼”,也失去效力。

    但是,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它通常,會再慈悲地,為你開啟一扇窗。

    我們常常要很細心,才能找到那扇窗。

    一日,我們一家四口,從餐廳走出。

    眼尖的小熙,立馬發現,貼在我們車窗上的罰單。

    奶聲奶氣的她,竟然煞有介事地,教育起自己的爸爸:

    “爸爸,你看,你亂停車,被110 貼罰單了。下次不要再亂停車,你這樣不乖!”

    聽罷,我心生一計。

    回家之後,我再次充滿耐心地,懇請小熙,把停靠在我房間的所有玩具車,全部開出去。

    意料之中,我提出的合理要求,在她耳朵裡,全是風。

    她坐在扭扭車上,不斷用車輪摩擦地板,等待我的“河東獅吼”。

    但是,我這次有了更好的辦法。

    我帶小熙來到客廳,用紅色膠帶,在地上,劃出四個車位。

    不同的小車,體積不一。

    為了減少小熙的停車難度,我特意預留較大空間,使四個車位一樣大。

    我告訴她:從今天開始,我們要以身作則,告訴爸爸,要遵守交通規則。

    一聽說可以和大人一樣,“以身作則”,小傢伙開心極了。

    在我的指揮下,小熙乖乖將四輛車,停在停車位中。

    隨後,我又製作了一張罰單。

    小傢伙不認識字,但是,一看圖,就知道什麼意思。

    我蹲下來,向她講解遊戲規則:違章停車,就要貼罰單,一次罰10元。

    一旦發現違章行為,我就會從她儲蓄罐,拿10元出來。

    這樣,她就很難存到錢,買玩具、去遊樂場玩了。

    後來,每次小傢伙把車,開到我房間。我眼睛一閉,晃一晃手裡的罰單,她便灰溜溜地,把車退出去。

    違章停車這件事情,也就告一段落。

  • 12 # 陽光部落童裝

    孩子犯錯誤,怎樣懲罰的方法:1、“量刑”要適當。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一旦懲罰過重,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可是,懲罰得太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所以懲罰一定要適當。懲罰必須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傷害孩子的自尊為前提,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所以要避免態度粗暴、生硬、諷刺、挖苦,更不能惡語中傷或體罰孩子。

    2.、懲罰要高明。孩子做錯事,有的時候是沒能辨別事情的對和錯,所以懲罰孩子具有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品行的作用。高明的懲罰,不是簡單地讓孩子罰站、罰抄、取消當月零花錢、幫父母做家務等,而是對孩子的成長帶有更大的促進作用。比如,孩子犯了錯誤,我們懲罰孩子背唐詩、為家裡做一件好事、孝順一次爺爺奶奶、寫一篇作文,以此激發孩子向善、向美、向上的心理。

    3、 懲罰要及時。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懲罰的效果部分是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效果越好。但是,如果當時情況不適合懲罰孩子,比如有客人、父母有急事、孩子生病等,父母就要暫時放一放。此外,懲罰一定要兌現。一旦家長說了不做,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雷聲大雨點小”,孩子的負罪心理也會隨著父母的不重視而消失殆盡,收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4.、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被罰。懲罰孩子,是根據錯誤的性質或所犯事情的大小選擇懲罰方法,目的是讓孩子不再犯錯誤。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有效的時間較短,不能持久。很多時候,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卻沒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後還有再犯的可能。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在懲罰孩子前,要跟孩子講清楚為什麼懲罰他。懲罰後,最好強化一次,確認一下孩子是否記住了自己錯在哪裡。

  • 13 # 家有教育家

    身而為人,並不可能不犯錯,更何況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犯不同的錯誤。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犯錯誤都有不同的原因,家長對其的容錯率也應該不同。

    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停犯錯,又不停改變錯誤的過程,所以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們一定要做到不打罵不體罰孩子,雖然有時看似打罵有用,但在當時孩子只是被制服了,並不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其實家長想要在孩子犯錯時懲罰孩子,歸根結底是想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為何犯錯誤,犯了什麼錯,犯錯誤會有怎樣的後果。而更深層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才可以讓孩子避免以後再同樣的錯誤。

    第一點,當孩子犯錯後,等自己的情緒平復後,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聊一聊整件事情的經過,對他本身和別人的影響,引發孩子自己的反思行為,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的嚴重後果,避免孩子下次再犯。

    第二點,要讓孩子知道,當自己犯錯時,是需要自己去承受錯誤帶來的結果的。例如孩子因為犯錯導致了個人損失、或者其他問題,就讓孩子承受這些自然結果,孩子懂得這樣做對自己是有影響或損失,下次便會自然而然的長記性。

    另外,如果孩子還不具備反思能力,可以和孩子在生活中提前練習,遇到同樣的情況時,怎樣做才可以避免發生那些類似的錯誤。如果再發生錯誤時,會受到怎樣對的懲罰,這樣孩子就會對做一些事的預想結果,也會本能的減少犯錯誤的機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的一年大家有什麼想對朱一龍說的話嗎?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