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明長得也不像節肢動物啊
20
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老虎被稱為“大蟲”,最早見於東晉志怪小說集《搜神記》。古代的人把所有動物都叫“蟲”,無論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走的、爬的,或者是水中游的。

    古書《大戴禮記》將所有的動物共分“五蟲”:禽類為羽蟲,獸類為毛蟲,龜貝為甲蟲,魚蛇為鱗蟲,人和青蛙、蚯蚓之類為倮蟲。倮(luǒ )同“裸”,意思是人和青蛙、蚯蚓等沒有任何羽毛、鱗片和甲殼等遮蓋東西的動物。

    我們熟知老虎叫“大蟲”,蛇叫“長蟲”。“大蟲”之“大”有長、為首的意思,如稱兄弟中排行第一的為“大哥”或“兄長”;“大”還表示敬意,如“大人”“大夫”、“大王”等。虎屬“五蟲”劃分的毛蟲類,是獸中之王。“大蟲”也就是毛蟲之首領,獸中之王的意思。

    類似的東方之神龍為鱗蟲之長,南方之神鳳為羽蟲之王而被稱為“龍王”“鳳凰”都是同樣的意思。

    將老虎稱為“大蟲”,最早形成與唐朝。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李淵的祖先名叫李虎。李虎是北朝西魏柱國大將軍,西魏八大柱國之一。李家當了皇帝后,“虎”字就不是老百姓可以叫的了,所謂避諱。因此,在唐朝的官方文字記錄中,幾乎見不到“虎”字。

  • 2 # 煙花三月醉紅塵

    主要原因是唐代為了避諱,而改虎為蟲,唐代後期,一些古籍,有稱老虎為蟲,但是虎又重新在多種場合運用,如五虎上將,為虎作倀,沒見說五蟲上將…但水滸中的大蟲是延用唐後期的影響,但再往後,虎字又重新恢復,古籍是遵照原作的真實性,還是有蟲作虎解

    若是考古,考據,則蟲虎則可以推測唐前期及後期的年代可以參考…

  • 3 # 愛吐泡泡的小丑魚

    在我們老家,

    一直到現在,

    老虎的稱謂,

    就叫"大貓"。

    這個叫法還是挺形象挺靠譜的,

    畢竟是最大的貓科動物呀!

  • 4 # 風裡雨裡小樹林裡等你

    古代對君、父、君父的避諱。

    一般有三種。

    取代,像大蟲取代老虎,避諱唐李淵他爸。

    省略,像觀音菩薩取代觀世音菩薩,避諱李淵他兒(李世民)。

    減筆畫,書信文章中當出現自個長輩時,少寫一筆。

    古代避諱能到什麼程度?據說詩人李賀他爹地李晉與進同音,畏於人言,一生不曾考取進士。

  • 5 # 錢品聚

    因為一種輕微的迷信。

    打個比方就很好理解了,古代人信奉神明或者宗教傳說,認為只要誰念出一個猛獸或者不祥之物的名字,就會把這些給招來。

    如果念出“老虎”,則會招來老虎,殘害圈養的牛羊。

    原始宗教思想有一條判斷事物的準則,就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是具有靈性的。

    樹木有靈,山石有靈,桂花糕有靈,天靈蓋也有靈。

    所以冥冥之中,這就形成了思想層面,意識層面的共通,中間的橋樑和架構是“靈”。

    每當人們念出某個猛獸的名字,在他們看來,已經從“靈”的層面與這頭猛獸產生了交流,後者很有可能無比兇惡,那人們當然不希望把這種兇獸招來。

    諸如古代迷信中的向天請願,做法事等等,也都是想透過本體的“靈”,在意識層面與天地產生交流,從而表達自己的訴求,能夠得到正面的反饋。

    實際上,這些行為與想法,也是一種古人的禁忌。

    他們避諱某種不詳的事物,因此才避諱說出與其相關的“字”,因此,才將老虎唸作“大蟲”。

    不過現代文明已經證實,很多東西都有科學道理,迷信之事自然被破解。

    但放在古代,確實是一件百口莫提的忌諱,這才導致人們借用“大蟲”稱呼老虎,並沿用了數百乃至上千年。

    而其實在更早一些的時候,很多地方也將大蟲兩個字,代替“蛇”,意思與上文說到的相同,也是將蛇看成不祥之物。

    只不過這種文化傳承了下來,在現代的很多地方,還是有人會按照祖輩的叫法,將老虎或者蛇稱為大蟲,我之前在北方地區,還聽人將蛇念成“長蟲”,將老虎念成“大貓”,也是一樣的道理。

  • 6 # 創史人

    這是唐朝才開始的用法,原因很簡單: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叫李虎。唐朝是對避諱極重視的時代。“龍淵”寶劍開始叫龍泉(避李淵的諱),觀世音成觀音、民部改戶部(避李世民的諱),詩鬼李賀的父親因為叫“晉肅”,李賀連進士都不能去考(晉、進同音),韓愈專門寫文反擊社會輿論都沒卵用(那篇文還留在《古文觀止》裡)。在這種情況下,虎當然也不能再叫虎了,只好改叫大蟲。唐朝滅亡後,這種避諱雖然沒人管了,但因為慣性仍然延續了許久。

    “蟲”在古代曾作為所有動物的泛稱,包括人在內,所以稱虎為大蟲是種尊稱。

    “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故帝王好壞巢破卵,則鳳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魚,則蛟龍不出焉;好刳胎殺夭,則麒麟不來焉;好填溪塞谷,則神龜不出焉。故王者動必以道,靜必以理,動不以道,靜不以理,則自夭而不壽。妖孽數起,神靈不見,風雨不時,暴風水旱並興。人民夭死,五穀不滋,六畜不蕃息。 ”—— 《大戴禮·易本命》

  • 7 # 歷史密探

    老虎被稱為“大蟲”,最早出現在唐朝。因為李淵的爺爺叫李虎,李淵建立唐朝之後,對皇室的避諱十分看重。老虎作為一種吃瓜動物,自然而然的躺槍與他的爺爺犯了忌諱,又因古代把所有動物皆稱之為“蟲”,故稱老虎為“大蟲”。

    唐朝之後,這種叫法便逐漸被人遺忘,其實“蟲”在古代可以指代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動物。李淵稱老虎為“大蟲”,雖然現在聽起來不太好聽,但在當時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美稱和尊稱,因為“大”。

    除了李淵只在,唐朝的其他皇帝對避諱也是十分看重的,比如李世民把“觀世音”,改為觀音,連神仙都要管。《大戴禮記.易本命》中說:“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所以,在古代,所有動物皆被稱為“蟲”,因此,天下動物也被稱作“五蟲”。

    至於《水滸傳》中稱老虎為“大蟲”,其實早就與避諱沒有任何關係了,只是一種習慣罷了。不管是“老虎”,還是“大蟲”,從名字上都能看出人們對虎的敬畏。

  • 8 # 國病

    老虎在中國有很多個名字,有的人們認識,有的人們不認識。

    虎和巫源自風聲,風字本身就帶蟲,而風崇拜源自沿海每年從太平洋刮來的颱風風暴。所以風氏也成了中華第一姓氏。

    老虎、老鼠都帶老,其實也是對應農耕民族尊老,以老人為首的傳統,因為老人掌握更多耕作經驗。寮國、法老都是與之有關。漢族其實很多地區稱爺爺都是佬,佬爹。少數地區指外婆。

    古籍裡通常朱虎為一個詞,熊罷為一個詞。其實朱虎是豬虎的意思,也是顓頊檮杌的豬虎同體。就是說所有資訊虎都是指向沿海體系。沿海支的確是存在豬虎和蟲崇拜。九黎蚩尤就是上面一個牛字甲骨文,下面一個蟲字,蚩尤死後就有化蝶的傳說。地名裡蜀和閩都帶蟲。而蜀也能證實為躲避洪水由沿海地區遷來。

    華人崇拜蟲其實與古代的生態有關,上古一定是植被茂密,所以才只發展出木質建築。同時也與桑蠶有關。第三就是與蠍子有關,因為蠍子代表了魚鉤,就是九字的來源。還與螃蟹有關,指的是黃白聯姻後對應的蠍子形態是螃蟹。就是屎殼郎都被叫做羌螂,羌人又可以鎖定由中東返回,所以聽聽名字都知道埃及聖甲蟲崇拜是怎麼來的。

    古代其實崇拜大多數蟲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蚊子,因為蚊子被古人認為與打雷有關,所謂成語聚蚊成雷,嗡瑪麗轟。在日耳曼語裡風就讀蚊子,在《聖經》裡該隱這個額頭上有標記的農耕人就被說成吸血鬼,其實就是對應蚊子。所以蟲幾乎就是古代最重要的崇拜。蛇都還叫長蟲。

    老虎其實還有斑這個名字,大班就是指老虎,打扮則是指最早在臉上、身上圖畫。有些民族傳統祭祀還會那麼幹。日本的大阪和新疆的達板城以及漢族的大板橋地名都源自虎。中國以泰山為尊,其實泰也是虎的意思,日耳曼語裡就叫泰格。

    把老虎稱作大蟲還源自虎斑,很明顯都不用解釋,老虎斑紋確實像蟲。那些說避諱的,不是沒有道理,而是太過於糾結於記錄了。我就不太相信記錄。比如光棍節目前我們都搞不清他的確切起源,雖然離我們那麼近。所以有些東西不是記錄了就是真理。記錄一般只能做參考。

  • 9 # 孤牧梔笙387

    古代的人把所有動物都叫“蟲”,無論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走的、爬的,或者是水中游的。魚叫水蟲,鳥叫羽蟲,龜叫介蟲。那些沒有羽毛、鱗片和甲殼等遮蓋東西的動物,則以裸蟲相稱。所以古人慣稱它為“大蟲” 在古代,“蟲”泛指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動物。具體分類是:禽類為羽蟲,獸類為毛蟲,蟲類為介蟲或甲蟲,魚類為鱗蟲,人類為倮蟲(所謂“倮”,就是無羽毛鱗甲蔽身之意)——合稱“五蟲”。《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說,毛蟲的精華是麒麟,羽蟲的精華是鳳凰,介蟲的精華是神龜,鱗蟲的精華是蛟龍,倮蟲的精華是聖人。 但是,“蟲”的這種詞義並不鞏固,後來就縮小到只指昆蟲和蟲類小動物了。漢初學者綴輯的《爾雅》就特設《釋蟲》一篇,與《釋魚》《釋鳥》《釋獸》並列,這和今天人們把動物概分為鳥獸蟲魚四大類也完全相同。《爾雅·釋蟲》說:“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豸”指無腳的蟲,蟲豸並稱,泛指昆蟲和類似昆蟲的小動物。 《水滸》二十三回寫武松醉臥於景陽岡的大青石上,“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老虎被稱為“大蟲”,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晉代幹寶的《搜神記》。書載:“扶南王範尋養虎于山,有犯罪者,投於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蟲。”不過,這段文字並沒有分析“虎名大蟲”的原因。 古人有把“五蟲”之首與五行方位相配的說法,便如東方之神——龍(鱗蟲之長),南方之神——鳳(羽蟲之王),西方之神——虎(毛蟲之首)等。為什麼稱虎為“大蟲”呢?老虎為獸類屬毛蟲,又被民間稱為百獸之王,而“大”有“為長”“為首”“排行第一”的義項,故而稱虎為大蟲,就是毛蟲類的首領、獸中之王的意思。這和稱龍為“龍王”、稱鳳為“鳳皇”為同一機杼。

  • 10 # 優抱琵琶

    1.古代老虎叫"大蟲"的原因 古代老虎之所以叫"大蟲",是因為古人用“蟲”泛指一切動物;並把蟲分為五類:禽為羽蟲,獸為毛蟲,龜為甲蟲,魚為鱗蟲,人為倮蟲。“大”有長(zhǎng)、為首的意思,如稱兄弟中排行第一的為“大哥”;“大”又是敬詞,如稱“大人”“大夫”“大王”等。而老虎是獸中之王,屬毛蟲類;故“大蟲”也就是毛蟲之首領,獸中之王的意思。所以,古代稱老虎為大蟲。 2."大蟲"的來源 “大蟲”的稱呼,形成與初唐時期;而老虎被稱作“大蟲”,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的是晉代幹寶的《搜神記》,其中有文字講到“扶南王範尋養虎于山,有犯罪者,投於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蟲。”但是這段文字並沒有解釋虎被叫做大蟲的原因。在《水滸》中有寫到“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個時辰結夥成隊過岡,請勿自誤。”,以及武松在景陽岡醉臥大青石上時,“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 3."大蟲"的寓意 古人把“五蟲”的首領與五行方位相配,西方之神即為白虎。這與東方之神龍為鱗蟲之長,南方之神鳳為羽蟲之王而被稱為“龍王”“鳳凰”(“凰”是南北朝才產生的)都是同樣的意思。由於虎性兇猛,為百獸之長,又往往借“大蟲”以稱類似之人。宋人卞袞性情慘毒,為鹽鐵副使時專喜鞭打下屬,因此人稱之為大蟲。另外,李淵建立唐朝後,追組朔源,追諡自己的爺爺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既然我帝皇家用了這個“虎”字,所以老百姓可不能再用虎字了。不但名字中帶虎的要改名,如果你叫唐伯虎,大概得改名唐伯貓。而且“老虎”本身也得改個名,就改名做了“大蟲”,這個就叫做“避諱”

  • 11 # XU大當家

    老虎被稱為“大蟲”,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見於東晉時期的一部志怪小說集《搜神記》。但是,《搜神記》裡只是用“大蟲”作為老虎的另一個稱呼,並沒有解釋為何要這樣稱呼。有人解釋說,中國古代將所有的動物都叫做蟲,蟲可以泛指一切動物,並且還可以分成五類。例如禽類為羽蟲,獸類為毛蟲,龜貝為甲蟲,魚蛇為鱗蟲,人和青蛙、蚯蚓之類為倮蟲。這一關於“五蟲”分類的描述見於《大戴禮記》。我認為,這種說法只說明瞭一部分原因,並不能完全解釋老虎為何叫“大蟲”。

  • 12 # 浪險驚人

    這是唐朝才開始的用法,原因很簡單: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叫李虎。唐朝是對避諱極重視的時代。“龍淵”寶劍開始叫龍泉(避李淵的諱),觀世音成觀音、民部改戶部(避李世民的諱),詩鬼李賀的父親因為叫“晉肅”,李賀連進士都不能去考(晉、進同音),韓愈專門寫文反擊社會輿論都沒卵用(那篇文還留在《古文觀止》裡)。在這種情況下,虎當然也不能再叫虎了,只好改叫大蟲。唐朝滅亡後,這種避諱雖然沒人管了,但因為慣性仍然延續了許久。

    “蟲”在古代曾作為所有動物的泛稱,包括人在內,所以稱虎為大蟲是種尊稱。

    “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故帝王好壞巢破卵,則鳳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魚,則蛟龍不出焉;好刳胎殺夭,則麒麟不來焉;好填溪塞谷,則神龜不出焉。故王者動必以道,靜必以理,動不以道,靜不以理,則自夭而不壽。妖孽數起,神靈不見,風雨不時,暴風水旱並興。人民夭死,五穀不滋,六畜不蕃息。 ”—— 《大戴禮·易本命》

  • 13 # 邏輯文史游

    這個問題很好解釋,為什麼老虎在古代被稱為“大蟲”,理由很簡單,因為它就是個個頭很大的“蟲子”唄~

    哈哈哈別急著噴,容邏輯文史姨給您慢慢道來。從漢字的形成歷史來說,“蟲”這個字的創造時間遠早於“虎”,再加上古代資訊流通不方便,古人在發現新的物種也不能及時的為其起名以公佈於世,於是在古人看來,我們肉眼所見的一切動物都可稱之為“蟲”。在《爾雅·釋蟲》中有如下記載:

    或行或飛,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蟲為象。

    也就是說按照《爾雅》的說法,蟲不是單純指昆蟲,而是說萬物都可以用“蟲”來稱呼之。而“蟲”的種類也多種多樣,有地上爬的(走獸),有天上飛的(鳥類),有長毛的(大小都有),有長鱗片的(魚)。按照這個說法來看,其實人類也不過是蟲子的一種罷了。

    那麼古人看到老虎什麼反應,他們肯定不會說“哇,好大一隻小腦斧”,而是會說“哇,好大的一隻蟲子啊”!同理在看到沒見過的獅子、恐龍、鐵甲小寶、數碼暴龍、神奇寶貝等他們也會發出看到了蟲子的感嘆。

    所以說老虎之所以被稱為大蟲就是單純因為個頭大,有些地區至今依然給老虎沿用“大蟲”的稱號。同樣的,在北方有不少人管蛇叫“長蟲”,管螞蟻叫“可憐蟲”,至於人,如果按照《爾雅》的說法,稱作“裸蟲”也是合適的~

    景陽岡武松打大蟲!

  • 14 # 珍珠島號

    說到將老虎稱之為大蟲的,我們最早是從家喻戶曉的《水滸》裡知道的。其中的武松景陽岡打虎一節中,將這隻虎稱之為吊睛白額大蟲。《水滸》所描寫的是北宋末年發生的事情,其背景、細節等,在此不做贅述,我們只針對問題而論。

    關於“大蟲”這個詞,我們所用的詞典中有兩個解釋。其一是來源於司馬遷《史記》中的一則故事。說的是西漢時期,名醫倉公淳于意在宮門看見某舍人的奴僕面帶病容,臉色枯黃,黃中泛青,唇無血色,於是他斷定這個人的病源在脾。眾人卻不知,駁之,其病並在大蟲,不在脾胃。這裡所提到的大蟲在書下的備註是指一種蠑螈。另一種解釋則來源於東晉時期的一部志怪小說集《搜神記》。《搜神記》裡也只是用“大蟲”作為老虎的一個稱呼,並沒有解釋為何要如此稱呼。

    其實古人們普遍認同將老虎稱之為大蟲的,應該源自中國唐朝。我們多數人只知道唐朝的皇帝姓李,開國皇帝是李淵,但其祖先為誰就沒幾人知道了,其實李淵的祖先名叫李虎。接下來李家當了皇帝后,“虎”字就不是老百姓可以叫的了,這種做法在中國古代叫避諱。因此,在唐朝的官方文字記錄中,幾乎見不到“虎”字。唐朝避諱“虎”字以後,曾經被大家叫慣了的老虎,就不得不改一改稱呼了。讀書人思來想去,便從已有的古代經典裡按照“五蟲”的說法,根據老虎是獸類,屬於毛蟲,其在民間又被稱為百獸之王,而“大”則是為長、為首、排行第一的意思;同時,“大”又是一個敬詞,有些像古代稱呼大人,大夫,大王類似。所以老虎就被稱為大蟲了,至此,既給老虎改了名號,又因為引經據典而不失文雅。

    唐朝存續了幾百年,老虎稱為大蟲也就幾百年,被叫習慣了,自然就約定俗成了。以至於到了宋代,人們依然習慣這麼叫。而《水滸》雖然說的是宋朝的事情,寫作時間卻在明朝。由此看來,明朝的民眾依然把老虎習慣性地叫做“大蟲”。從《水滸》顯示出將老虎稱為“大蟲”,也證實了這種稱謂已經只是一種歷史遺留的習慣,而不再是避諱了,書中“五虎上將”之類的說法就不再對虎字避諱了。還有大家熟知的唐伯虎點秋香之虎字的隨意出現,也是一樣的道理。

  • 15 # 澹奕

    關於古人把老虎稱作“大蟲”有個說法,就是避諱,因為古代有位帝王名字裡有“虎”字,所以規定大家不準叫老虎為虎,改稱大蟲。

    這位帝王就是李唐皇室的祖宗,即唐太祖李虎,他還有個別名叫大野虎。

    不過避諱之說不足為憑,因為將老虎稱作大蟲在唐朝以前就開始了,而且其他朝代也沒必要避唐朝的諱,之所以有如此現象,是因為古代的“蟲”與如今含義不同。

    先秦甲骨文與金文之中的“蟲”,看起來就像是一條蟲子在地上爬行,而最早的蟲是用來指代有毒的蛇類,並不是所有的昆蟲。

    隨著時間推移,蟲這個字的含義逐漸擴大,泛指所有的蛇,因此民間將蛇稱作長蟲。

    再到後來,蟲的含義進一步變大,但並非泛指所有的昆蟲,而是所有的動物,沒錯,是所有的動物都可以被稱作是蟲。

    中原將虎被稱作百獸之王,既然如此,當然就被冠以“大”字,將之稱作為大蟲,這裡的“大”代表著著虎的地位,這就是大蟲的真正意義。

    最早將虎稱作大蟲的,是東晉時代的《搜神記》:扶南王範尋養虎于山,有犯罪者投於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蟲。

    《西遊記》中,如來佛也說:周天之內有五蟲,乃嬴鱗毛羽昆。

    這裡的五蟲並非五種昆蟲,而是五種動物,嬴說的是青蛙之類的兩棲類,鱗說的是魚、蛇之類的,毛說的是帶毛的,羽說的是鳥類,昆才是昆蟲。

    然而古人所說的“昆”專指非常細小的昆蟲,直到後來,昆蟲才開始泛指所有的蟲類,而以前的蟲字與現在所說的蟲字含義方面就完全不同。

    五蟲在古代,泛指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所有動物,那些沒有殼或者鱗片之類保護的動物全都被稱作是“裸蟲”。

    蟲,說的是全體的動物,大,說的是一種地位。

    五蟲之中,東方以龍為鱗蟲之長,南方以鳳凰為羽蟲之長,西方自然就是老虎,它是毛蟲之長也是獸中之王,一個“大”字匹配彰顯老虎的尊貴。

    所以說,古代但凡是個動物都能被叫做蟲,而將老虎稱作大蟲,說白了就是說虎是獸中王者所以為大,這也就是為何將虎稱作大蟲的原因。

  • 16 # 一老沈一

    為什麼老虎在古代被稱為“大蟲”?

    因為在古代,“蟲”是所有動物的統稱,包括“人”在內。

    有人說,稱老虎為“大蟲”起於唐代,或因為“避諱”,這個說法不對。

    的確,唐代李肇《國史補》曰:“大蟲、老鼠,具為十二相屬。”“大蟲”即指“虎”。

    實際上,稱老虎為“大蟲”要早得多。

    現在可以查到最早稱老虎為“大蟲”的古籍,是晉代幹寶的《搜神記》。

    其第二篇《扶南王》雲:“扶南王範尋養虎于山,有犯罪者,投與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蟲,亦名大靈。”

    按照幹寶的說法,“大蟲”同於“大靈”,屬於疊韻,即為“靈物”之意。

    不過,幹寶所說的因為老虎“有靈性”,因此稱為“大蟲”,這個說法仍然未必準確。

    先秦時期,古人就把老虎歸於“蟲”一類了。

    需要說的是,至少從小篆開始,“蟲”“䖵”“蟲”是音義均有區別的三個字。

    《康熙字典》在“蟲”字下曰:“按《說文》《玉篇》《類篇》等書,蟲、䖵、蟲皆分作三部。……截然三音,義亦有別。《字彙》《正字通》合䖵、蟲二部併入虫部,雖失古人分部之意”。

    這是說,宋末以前,“蟲”“䖵”“蟲”音義皆不同。

    “蟲”,是“虺”之本字,亦音“hui”,原義是“蛇”,後作為“鱗介總名”——一切鱗介動物皆以“蟲”稱之。

    “䖵”,音“kun”,亦通“昆”,《詩》雲“草目昆蟲”是也。

    “蟲”,音“chong”,為所有動物總名。

    明代《字彙》《正字通》,將“蟲”“䖵”“蟲”合為一部,將“蟲”借作“蟲”,音“chong”,失去了“hui”的讀音,也失去了“蛇”之本義。

    說回到“蟲”為所有動物總名。

    這在先秦時期就這樣說了。

    《大戴禮記》曰——

    “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

    又曰——

    “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人為倮匈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

    先秦的古人認為,“蟲”,包括“毛蟲”“羽蟲”“介蟲”“鱗蟲”和“倮蟲”。

    “倮”,就是“裸”,即指人類。

    “毛蟲”“羽蟲”由“陽氣而生”;“介蟲”“鱗蟲”由“陰氣而生”;只有人類,是“陰陽之精”。

    這樣說,有“毛”的老虎屬於“毛蟲”是肯定的了。

    老虎是百獸之王,很厲害。但沒辦法,“毛蟲之長”是麒麟,只能以“大”稱之了。

    這應該是老虎被稱為“大蟲”的緣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首歌,每一句歌詞都是你和她(他)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