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寧智波小樂
-
2 # 木悟空
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理解這個問題可能得從哲學的角度去分析。
什麼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發展規律是?
客觀是相對於主觀存在的,首先了解什麼是主觀?哲學上有這麼一句話,我思故我在,我心即宇宙。意思就是說基於‘我’所認為的東西即主觀存在。換句話說,脫離‘我’認為存在以外而存在的即客觀存在,這也就是我想回答的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而其發展規律是,同樣的不以‘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就是客觀存在的發展規律,借用的《道德經》裡開篇的一句話來概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客觀存在的發展規律就是一直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的,也許我們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但是永遠沒有人能夠否定其存在。
-
3 # 紅塵法遠
什麼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其實是相對於主觀意識而言的。
一切事物和它們的發展規律就在那裡,不動不搖,這就是所謂的客觀存在。
客觀的意思,就是指事物的本來,是不依靠思維意識而存在的,按事物本來的角度去探究,不摻雜任何人為主觀的感情和想法。
那麼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是什麼呢?就是成、住、壞、空的一個生滅過程。
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因此稱為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要經歷從形成、到發展、到衰敗、再到消失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
從事物來說,大到我們所知的太陽、地球、月球等宇宙星球,小到我們能見的沙粒灰塵,萬事萬物都遵循著這個基本的發展規律。無論是星球這樣可能經歷數百億年的時間過程也好,還是如露水一樣短暫的存在也好,都是一樣按照這個普遍的規律在運作。
當然,也有不再這個範圍之內的,但是它們不屬於事物,佛教中稱它們為無為法,比如虛空、擇滅等。但這些不在我們要探討的一切事物之中。
不僅是事物如此,就連人和動物等有情眾生也是一樣,只不過我們更形象地把這個過程稱為生老病死。
其實,真正客觀存在的“一切”中也包括了主觀思想意識的存在及其發展規律。因為一切就包括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兩個方面。
但是同樣,主觀意識更是不斷地產生、停住、變化和消亡,甚至是剎那的變幻。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事物時,馬上就會因此而生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也許會引發一系列的相關念頭的產生。、
比如:當我們看到蛋糕的時候,就會在腦海裡產生關於蛋糕給我們留下的記憶,每個人的經歷是不同的,記憶自然也是不同的。大部分人對於蛋糕所產生的念頭都是關於它的味道和曾經在口中和意識裡留下的印象,因此可能會引發想繼續獲得和品嚐的下一個念頭,也可能因此而採取相關的行動,比如去採買或者直接手機下單。
其實,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念頭生起引發下一個念頭產生,而第二個念頭生起時,第一個念頭就已經消亡。但彼此相互的關聯在佛教中被稱為次第緣,也就是前前是後後的因,後後是前前的果。一個剎那心息滅時,第二個剎那心就會產生。
也可能,我們看到蛋糕時並沒有引發相關的下一個念頭。但這並不妨礙客觀的規律,因為無論我們有沒有引發相關的念頭,這個念頭都已經從產生到結束了。新的念頭又會生起,但所有的念頭也都同樣經歷了成住壞空的過程,只不過念頭太微細了,都是剎那生滅而已。
那麼我們總結回來,包括外在的一切事物現象,以及內在的思想意識,他們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的發展規律就是:從產生到形成,從形成到發展,從發展到衰敗,從衰敗到消亡的“成住壞空”這個過程。
-
4 # 平南李st
承認不承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客觀存在,即不依賴於人的主觀世界而存在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水嶺,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不依賴人的存在而存在,也就是說,有沒有人類它就一直存在著,被人類發現的東西它存在著,還沒有被發現正在等待人類去發現去研究還有無數個事物仍然在存在著。而唯心主義則在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上帝那裡被安排好的,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都是被冥冥之中那隻無形的手所支配的。這種觀點在中世紀基督教被髮揮到極致,一切對以上帝為中心的觀念產生疑惑惑動搖的人,都會遭到教會的迫害,燒死布魯諾,囚禁伽利略,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直到他死後三百年才有人敢發表。另一種唯心主義則認為,世界的一切事物只存在於人的頭腦中,人們感知到的才是存在的,,只有透過人的感知才是存在的,而且這個存在僅僅存在於人的思想意識之中,換言之,就是人類沒有感知意思到的事物是不在的。唯心主義有很多的是是而非的觀點,在這裡就不一一論述了。
自然界的每種事物從發生到結束都有它自己的規律,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規律的共性抽象出來,就是客觀世界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也就是說,所有客觀世界的事物除了遵循一般規律之外,還有它不同於其他事物的自身存在的一些特徵。哲學家們把一般與特殊(個別),共性與個性稱為兩對矛盾得到概念。共性是指一切事物或某類事物共有的性質,個性是某種事物特有的區別他事物的特殊的 性質。
什麼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呢?因為篇幅關係,在這裡只能簡要的介紹幾條: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絡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運動著,發展著,沒有一成不變得的東西。三,變化首先是從量的變化開始,從不顯露的量的增加開始,當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新的質變。四,矛盾是事物內部變化的根本動力,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在同一體內即相互依存又相互鬥爭。矛盾互為存在條件又相互轉化著。五,事物的變化的外在形式可表現為波浪式的發展和螺旋式的發展。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同一性,沒有同一性就不會相互依存。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
-
5 # 文三曉
老子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兩千多年前一位中國老人就已經在他的《道德經》中說的明明白白了,到今天,我們還在問這樣一個問題。你所需要的答案都在這段話中,兩千年後的今天,你再讀讀,老子的智慧仍然是穿越時代的,仍然是令人驚歎的。
什麼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及其發展規律?其實這句話與老子的這段話相比還差些味道,差些層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寥寥數語就把一個世界系統概括了,古今中外有哪位哲學家能有如此精煉的語言?
與其向外求知,不如多讀讀古典,中國文化沒那麼不堪,讀懂了悟道了,這個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
6 # 星球時空聯盟
客觀規律的意思是導演制定的萬物繁衍興衰的規律,不是哪個凡人主觀誤以為的規律,比如常人活著終有一天會死就是客觀規律,但人不是必須都會死,除非學會了不斷卓越進化自己的極其不正常人那就不用去死了,這也是客觀規律。
人類只不過是在不斷髮現和利用早已存在這個宇宙的規律,無論是3維空間的還是高維空間(4維空間~10維空間)的規律,甚至是相對我們所在的陽宇宙對應的陰宇宙的規律。人類只有先發現客觀規律才有利用規律的可能,就如你若是堅定人必須要死那就只能等待死神降臨了=只能遵循向死而生的低階生命規律,而極其少數學會利用“向進化而生”的高階規律的人只能不斷進化下去,不用享受衰老、疾病和意外從天而降、從地面而來了。
即便有太多人常常糾結健康和金錢哪個更重要也不妨礙有的很俗的人一邊大把的賺取著豐厚的金錢一邊體驗著日漸健康活力的身軀,明明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因果選擇題為何非得要砍掉一隻手只做單選題?自我設限還不是因為無知而總是對機會視而不見?沒有足夠的金錢就不能有效維護細胞的活力,沒有足夠的金錢細胞就會被使命壓力壓的衰老加速,金錢可以買來健康的規律也是客觀規律卻常常是被常人曲解,所以就會錯誤地透過花大把錢給什麼美容院辦會員卡,或是花巨資找哪個醫院打什麼抗衰老營養液等錯誤方法來求證這個規律=求證肯定以失敗告終。
發現、學會利用客觀規律/規則有助於人生的順暢,無論是日常當官還是做凡人,無論是找工作還是創業當老闆,就看自己想順應什麼規律了,選擇決定命運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規律!
-
7 # 昊宸李520
說的簡單粗暴點,假如把(主觀的)你拿到地球以外宇宙上空盤腿而坐,你像佛陀一樣靜觀宇宙萬物,除了你之外每種事物,每個存在都有它自己的執行軌道和成長節奏!
-
8 # 紅城阿春
我認為是這樣的,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就是最簡單樸實的自然規律詮釋。
-
9 # 使用者1527011279045
首先排除人為的一切事物,是客觀存在的物質 能量以及事情,它是按宇宙的規律發生變化,週而復始 量到質變的規律,並不是人的因素所決定。
-
10 # 空間站一號
辨證唯物主義這本書,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同時還告訴我們,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質為轉移的。比如,咱們的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做圓周運動,這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們大型電子計算機就可以精確算出它五十年後在鋃河系中的準確位置。再比如,咱們地球在以一定的速度繞太陽做圓周運動,同樣,大型電子計算機可準確算出十個月後,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還有,一個七歲小孩,一曰三餐,十年後就長成一個大小夥子。土中栽一棵小樹。三十年後,就是一顆參天大事。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等等不一而足。世界上所有的客觀存在的一切物資,都是按一定排編好的客觀運動規律。
-
11 # 天籟人2
我們人類所瞭解與反映的事物和概念無一不是人類意識的主觀反映和理論思維導向。人類的主觀意識複雜多樣,反覆無常,瞭解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是必須認識和掌握存在於人的主觀意識和理論思維以外的一切所有存在。它是不以人類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存在與運動和發展著客觀未來。我們有認識和掌握它的權力,義務和責任,它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和困難的本身。
回覆列表
道 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和事物的發展規律,講述了事物發展規律的現象. 你的認識又提高了一步,知道了事物和事物發展規律的現象,是不夠的.還要知道事物和事物發展規律產生的原因 ,用來解決指導現實生活中的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