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麗熙之見

    一個是原子核分裂釋放損失的能量,一個是原子核結合然後成新的物質,同時損失質量從而釋放能量。這麼簡單的問題只能簡單的回答

  • 2 # 皇家大犬

    核裂變是指鈾或者鈽原子遭遇中子轟擊而發生1個原子裂變為2個至4個原子,在過程中釋放能量和大量中子,而中子又去轟擊鈾原子,如此產生鏈式反應,在0點007鈔後核爆炸發生,這就是裂變,也就是原子彈爆炸的原理。而聚變就是3個氫原子,也就是氕、氘或氚的3個或4個原子聚變為1個氦原子,過程中釋放大量的能量。一般來說氫聚變需要700萬度以上的高溫才能點燃氫聚變,所以氫彈一般用原子彈爆炸的高溫來點燃氫使它發生聚變。當然氦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發生聚變反應,就像某種恆星在氫聚變結束後還會發生氦聚變反應。

  • 3 # mcz107436431

    太陽內部當前有大量的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這些粒子之間的距離(空間)相對是很大的,有巨大的勢能(即核能),這些粒子在太陽內部巨大的壓力下,克服靜電斥力,彼此相互靠近並不斷髮生碰撞,釋放出穩定而巨大的光能,輻射到宇宙空間。

    由此可見,核聚變反應,不僅僅是氫核聚變成氦核的過程,而使由各種物質的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相互碰撞變成中子態物質,和夸克態物質的過程。也就是說太陽在演化過程中,最終會和其他大質量的天體相互吞併,最終消耗完太陽上所有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的。

    核裂變反應是重元素的原子核在中子的轟擊下,一分為二,在靜電斥力的作用下,逐步加速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的過程。核裂變反應比核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較小。

    重元素的原子核是由兩個中子星相互碰撞,或者超新星爆發時形成的。當兩個中子星碰撞時,巨大的動能會把中子星內部的中子態物質,粉碎為重元素的原子核,分佈到宇宙空間,以隕石的形式墜落到地球上的。

  • 4 # 大連富麗庭隕工周

    核裂變和核聚變的區別是什麼?科學家說的比我明白,不想重複。但本人有新發現:核裂變破壞一切,核聚變創造一切。

    宇宙的“無中生有”就是核聚變,請看在“玻璃質透明含晶隕石”裡的發現,上邊的汽泡會這樣核聚變爆炸。這是核聚變現場,能看到隕石裡的汽泡(微恆星)爆炸的一瞬間,“無中生有”,透明汽泡裡的能量變成物質,雪花(白色晶體)。核聚變還能產各種形狀的晶體,花,球粒,鮞球粒。這些都是宇宙中最初的物質。由它們搭建了宇宙,核聚變創造了世界。這些“玻璃質透明含晶隕石”中,由核聚變產生的晶體花非常漂亮,顯示了核聚變的造物技巧,比3D列印厲害多了,放大了看看所有的核聚變產生的美的“白羽毛”“晶針”,都是由最後一圖的隕石裡的汽泡演變的。

    核裂變大家都清楚,原子彈,核電廠等,就不講了。

  • 5 # 章彥博

    先說兩者的共同點吧——它們都是透過「質量-能量」的轉化關係來釋放能量的過程。也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質能方程」,E = m c^2。

    方程中的c是光速,是一個非常大的量。而其平方,則更是極為巨大的量,只要想辦法將質量轉化成能量,就會有非常廣闊的前景。而核聚變、核裂變,其實都是將質量轉化成能量的手段,只是方法上有所差異。看下面的圖:

    此圖顯示了不同元素的「結合能」,可以看到,鐵(Fe)是結合能最高的,所以它既不能透過聚變產生能量,也不能透過裂變產生能量。所謂聚變,即是質量小的元素融合產生質量大的元素,同時釋放出能量,例如此圖所示:

    氘(氫的同位素)與氦3發生核反應,產生氦4、質子,以及能量。

    鐵元素之前的元素可以透過聚變產生能量,而鐵元素之後的元素,則需要利用裂變產生能量。裂變,即一元素經過核反應,分成幾個質量更小的粒子,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如下圖:

    鈾235吸收一箇中子,變成不穩定的鈾236,之後裂變成Kr92與Ba141,同時釋放出能量以及三個熱中子。這些中子可以作為其他鈾235的引信,一個接著一個地引爆,即所謂「鏈式反應」。核電站中需要平穩的核反應,所以這些中子的速度不能太快,需要使用減速劑,通常使用「重水」、「輕水」,即用氫同位素合成的水。這也是「重水反應堆」、「清水反應堆」的來歷。

    核聚變相對產生的能量更高,釋放出的物質幾乎沒有輻射汙染。但其所需的條件極為苛刻,需要上億度的高溫才能引發反應。目前世界各國都在著力研發可控核聚變裝置。

  • 6 # 戀愛中的小海

    ,首先感謝邀請,所謂核聚變核裂變指的是原子核所發生的反應。核聚變一般是指氫原子核聚變為氦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巨大能量。核裂變一般指鈾235裂變為鋇和氪等,同時釋放出巨大能量。表述並不完全正確,可以先這樣理解。不論核聚變還是核裂變都會產生另外元素,因為原子核發生了變化。

  • 7 # 第一縷風

    核聚變的生成物是化學元素週期表裡面更高序號的元素。

    核裂變的生成物是更低序號的元素。

    這樣解釋很容易理解吧。。。。

  • 8 # 我是小壯他爸

    核聚變,又稱核融合,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更大的原子,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

    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變化為輕的原子核,並釋放能量的過程,則稱核裂變。

    核聚變和核裂變的理論都來自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即原子核質量減少會造成能量的釋放。

    常見的原子彈爆炸就是核裂變。氫彈爆炸就是核聚變。

    原子彈是利用鈾和鈽等較容易裂變的重原子核在核裂變瞬間發出巨大能量的原理而發生爆炸的。

    而氫彈是氫同位素氘和氚發生聚合生成氦-4和中子。

    核聚變就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核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核,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核,在這個變化過程中都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一般情況下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更大。

    原子彈和氫彈都是不可控反應。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根據核裂變原理建造了核電站,將核裂變過程進行控制,逐步轉化為電力進行利用。而核聚變可控利用的研究還在進行中。一旦可控核聚變商用化,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

  • 9 # 趙世傑1984

    如果沒記錯,高三物理最後一個單元(我03年河南省是這個教材)講的就是核物理。

    其實,分辨核聚變和核裂變非常簡單,單從名字就能分析出來。

    1,名稱分別

    核裂變:原子核裂開(分裂)的變化,就是核裂變,舉例:一個蘋果(原子核),一刀切兩半(新原子核),這個過程就是(核)裂變。

    核聚變:原子核聚在一起融合的變化,就是核聚變。這個舉例,怎麼舉都不嚴謹,用杯子中的玻璃球來比喻吧,甲杯子(氘)裡有一白(質子)一黑(中子)2個球,乙杯(氚)有一白2黑,3個球,把它們倒到丙杯時,有一個黑球丟了(沒進去),所以丙(氦)裡有2白2黑4個球。新杯子(原子核)就是聚變產物。

    2,那麼,為什麼會產生能量呢?

    核裂變時會有極少的原子核質量湮滅成能量,這個是複合實事的,簡單來說就是放熱。

    核聚變時丟失的中子相當於丟失了(其實沒有),也會損失一點點的質量,也是放熱。但是,當原子核過大,再融合(聚變)時就不是放熱而是吸熱(相當於,你投資了10萬但是隻收到9萬,投資失敗,虧損1萬),這個界限,現在認為是鐵(Fe)鐵之後的聚變全是吸熱反應。

    3,反應條件。

    現在理論認為(時間簡史),宇宙大爆炸前,所有物質都不存在,只有能量,達到某個奇點,大爆炸開始,物質從能量變為質量(原子),目前看,有一定的依據,超新星爆炸確實會產生物質。

    那麼,核裂變和核聚變怎麼才能反應呢?

    其實,核裂變你天天都在經歷[捂臉][捂臉][捂臉]所有放射性物質都有一個名詞叫半衰期(就是反恐精英里像入的標誌,其實是古希臘字母),最常見的是C14(碳14)測齡斷代,怎麼測,就是測碳14的半衰期。而半衰期就是核裂變導致的。

    由此可見,核裂變是幾乎沒有什麼條件的,自然條件下就能反應。

    而核聚變不行,因為2裡說的甲杯子就是氫原子(原子量是2,學名氘)自然界很多,你我每喝一口水(按54克算,3摩爾的水,6摩爾的氫原子),就有無數個氘原子和氚原子(具體比例忘記了,總數大概不到1摩爾)。事實它們沒有變成氦氣。所以,聚變必須有很高的條件,例如太陽,巨大的引力(主要束縛氫原子,不讓跑。),溫度(反應條件)。

    3核武器。

    原子彈是核裂變。

    氫彈及三代核武器(包括但不限於中子彈)都是核聚變。

    由於在2戰前就發現放射性物質,所以因為戰爭需要造出來了原子彈(核裂變裡的一種,叫鏈式裂變,簡單來說就是開始了知道反應物反應完才會結束),製作方法極其簡單(以目前來看:),1濃縮鈾235(鈽還有其它還有幾個都行)製成金屬球(原則上是兩個半球),2把它倆隔開,3需要爆炸時把它倆合起來。完工。簡單吧,問題1多大是安全界限,我不知道:(,2如果想造更大的爆炸能量有沒有可能?沒,因為超過極限自己就炸了(插一句,原子彈小型化多了一個步驟,加了一箇中子發射器來打鈾球,讓它爆炸,這樣就可以造更小的核武器)

    所以只能造那麼多,換句話說就是有極限,大概是500萬噸TNT當量(不保證一定對)。

    氫彈,需要多大的能量就能造多大的。例如蘇聯的大伊萬[捂臉][捂臉][捂臉](可以去看那兔),釋放原理也很簡單,反應條件是高溫,所以直接用小型核裂變(原子彈)引爆儲氫罐,產生反應。然後直到氫氣燃盡(聚變時會有一部分逃逸,但是無關痛癢[捂臉][捂臉][捂臉])。

    4能源。

    現在所有的核電站都是裂變核電站,但是會產生核輻射核廢料等等問題,所以現在在發明實驗聚變核電站。

  • 10 # 漫談閒說

    核聚變反應和核裂變反應剛好相反,核裂變是重原子核分裂為輕原子核,而核聚變則是讓輕原子核結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從而釋放能量,可控核聚變的能量要比可控核裂變大的多,並且也不會產生核輻。

    裂變和聚變的區別是什麼

    核裂變是重原子核分裂為輕原子核,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能量釋放後會產生的核廢料有很強大輻射。

    裂變和聚變的區別是什麼

  • 11 # 我乃天空

    太陽既不是人類想象的核聚變效應,也不會是人類可發揮物理認識想象的任何物質必然的物理能量效應。太陽是靈魂之體,太陽的能量,是靈魂生命能量演化的表現。至於說核裂變、核聚變區別是什麼?核聚變就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在這個變化過程中都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前者釋放的能量更大。這是人類科學以所謂核物理假象總結的假說。因為,所謂的核原子,就是靈魂置身其中的變化之物。靈魂可讓所謂的核聚變與核裂變產生同等能效,也可以看似有能量效應的優劣差異不等。對於靈魂來說,一切皆是意願肆意之下的遊戲。

  • 12 # 沈大哥

    1.什麼是核聚變,或熱核反應。核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只有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才能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於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釋放。這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

    2.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變化(從一種原子核變化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可控核聚變,核聚變可能成為未來的能量來源。核聚變燃料可來源於海水和一些輕核,所以核聚變燃料是無窮無盡的。

    3.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

    4.太陽上的核聚變。太陽上的核聚變是一鍾自可控核聚變。產生可控核聚變需要的條件非常苛刻。我們的太陽就是靠核聚變反應來給太陽系帶來光和熱,其中心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另外還有巨大的壓力能使核聚變正常反應,達到“自可控”執行。

    5.而地球上沒辦法獲得巨大的壓力,只能透過提高溫度來彌補,不過這樣一來溫度要到上億度才行。核聚變如此高的溫度沒有一種固體物質能夠承受,只能靠強大的磁場來約束。由此產生了磁約束核聚變。

    6、人工可控核聚變的代數

    聚變反應中子的麻煩之處在於中子可以跟反應裝置

    的牆壁發生核反應。用一段時間之後就必須更換,很費錢。而且換下來的牆壁可能有放射性(取決於牆壁材料的選擇),成了核廢料。還有一個不好的因素是氚具有放射性,而且氚也可能跟牆壁反應。

    氘氚聚變只能算”第一代”聚變,優點是燃料便宜,缺點是有中子。

    “第二代”聚變是氘和氦3反應。這個反應本身不產生中子,但其中既然有氘,氘氘反應也會產生中子,可是總量非常非常少。如果第一代電站必須遠離鬧市區,第二代估計可以直接放在市中心。

    “第三代”聚變是讓氦3跟氦3反應。這種聚變完全不會產生中子。這個反應堪稱終極聚變。

    7.人工可控核聚變的種類。

    太陽的能量來自它中心的熱核聚變,其自可控前面己說明。而人I實現核聚可控方式通常有三種方式來產生核聚變:

    1.重力場約束;2.慣性約束;3.磁約束。

    其中主要的可控核聚變方式:

    鐳射約束(慣性約束)核聚變(如中國的神光計劃,美國的國家點火計劃都是這種形式)

    磁約束核聚變(託卡馬克、仿星器、磁鏡、反向場、球形環等),這種方式目前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

  • 13 # 豐樂人

    原子核物理學是人類最偉大的認知!核裂變和核聚變產生的結果完全不同!這是近代物理學上受爭議的發明!用好了,造福人類,一但被恐怖分子掌握,人類將面臨毀滅!

  • 14 # 老李_擺渡

    核聚變是原子序數小的結合成原子序數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出現質量虧損,釋放能量。它發生的條件比較苛刻,需要超高溫超高壓,目前人為很難控制核聚變,所以目前沒有成熟的核聚變發電裝置,但是各個國家的科學家一直在努力做相關的技術攻關,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核聚變反應實現常規發電。

    核裂變是原子序數大的受到中子轟擊後分裂成原子序數小的核,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質量虧損,而釋放能量。它的發生條件比裂變容易的多,而且已經實現了人為控制反應速度。我們所熟知的核電站發電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裂變,已經在經濟民生領域有比較大的作用。但是缺點的就是它的原料和反應產物都有輻射,需要妥善處理,比如福島核電站洩漏事件給就當地環境帶來很大的危害,可能出現生物變異現象。

  • 15 # 宇宙譜

    謝邀請!核聚變與核裂變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動態平衡運動,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無論聚變裂變都是物質體在不同自然環境下發生的相應型態變化,聚變可理解為收縮型變或凝聚型變,裂變可理解為澎漲或氧化型變,型變的快漫決定著型變體對周圍物質的影響成度,是否是破壞或者受益,在自然界裡物質共同遵守動態平衡規則,它們自覺的變化適應環境,聚變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如燃燒雷雨等等都是收縮型變,只是不同環境下物質體的收縮速度不同造成的自然現象不同,人類要想開發聚變能源並非只有氫彈材料,例如水蒸氣變成水氫氧氣體變成水等等都是最易聚變物質,關鍵是怎樣改變物質體的自然環境使它產生需要的速度,快速的就會產生破壞性。裂變中的放射物質在自然界中同樣廣普存在,如氧化物氣化物等都是裂變,只是裂變速度的快慢問題。(本文原創,個人研究結論供參考)

  • 16 # 時空通訊
    核聚變與核裂變看起來是相反的兩件事,就像前面朋友說的,一個是結婚,一個是離婚,這就是區別。

    但從本質上來講,結婚和離婚都屬於婚姻關係問題。核聚變和核裂變也一樣,本質上都是質能轉換的方式,都逃脫不了愛因斯坦給它們設下的質能轉換公式這個套套。

    這個偉大的公式最簡單的表述為:E=mc^2。

    這個公式裡的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c代表光速。

    這個公式說明一切物質都可以轉換為能量,而且一旦質量全部轉化為能量,這個能量就異常驚人。

    核聚變就是在特別的高溫高壓下,小質量的原子核融合為一個較大質量的原子核,所以比喻為結婚;而核裂變則是一個較大質量的原子核,透過某種環境,比如用中子轟擊,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核,形成連鎖反應。

    這兩個變化都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但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相對比核裂變大很多,理論上要大5倍以上。

    核聚變反應時發生的質能轉化率約0.7%,核裂變的質能轉化率約0.135%。氫彈是核聚變的瞬間釋放,原子彈是核裂變的瞬間釋放,這個兩彈原則上都叫不可控核聚變或者核裂變。

    還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太陽核心區時時刻刻都在核聚變,靠著核聚變支撐了50億年。太陽這個核聚變每秒鐘有6億噸的氫融合為5.96億噸的氦,並釋放出400萬噸氫的能量,以電磁輻射的方式傳播到太空,我們地球可以接受到其總量的20億分之一,就相當於每秒鐘爆炸2000多顆廣島核彈,或1000萬座三峽大壩發電總和。

    太陽的這種核聚變實際上是一種可控核聚變,但這種可控是自然的力量。是太陽質量的巨大引力約束與中心核聚變的巨大擴張力,形成了平衡,使這種反應能夠在中心持續進行著。這種反應還可以進行50億年,一直到中心的氫燃燒殆盡,引力平衡被打破,太陽就會壽終正寢了,先變成一個紅巨星,最後收縮成一個白矮星。

    現在人類已經掌握了可控核裂變,並以核電的方式造福於人類。但可控核聚變還在努力的實驗開發中,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距離商業化執行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完美的質能轉換當然是全部質量轉化為能量,理論上只有反物質湮滅能夠做到。想一想,核聚變只是利用了質量的0.7%,就能取得驚人的能量,反物質質量全部轉換成能量,這個能量有多大?

    據測算,1克反物質湮滅,可以產生180萬億焦耳的能量,相當於4.3萬噸黃色烈性炸藥的威力,也就是約3個廣島原子彈的能量。

    人類發現了這個自然規律,對能量的控制和利用將不斷升級,人類的文明等級也將不斷提升。

  • 17 # 太空科學站

    人類利用核能是從核裂變開始的,從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人類第一個核反應堆開始,到後來美國轟炸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再到現在的核電站,這些都是核裂變的產物。

    核裂變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其實就是用中子去轟擊裂變材料的重原子核,這些重原子核被轟擊後會分裂為二到三個輕原子核,同時還會釋放出二到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轟擊其他的重原子核,這樣一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這種過程被稱為鏈式反應,就好像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一樣。

    一克鈾完全裂變後的能量相當於2.5噸標準煤,但是核裂變在釋放巨大能量後產生的核廢料有很強大輻射,所以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抓緊時間研製沒有核輻射的可控核聚變技術。

    核聚變反應和核裂變反應剛好相反,核裂變是重原子核分裂為輕原子核,而核聚變則是讓輕原子核結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從而釋放能量,可控核聚變的能量要比可控核裂變大的多,並且也不會產生核輻。

    人類很早以前就掌握了不可控核聚變技術製造了氫彈,氫彈是內部還有一個原子彈,因為只有原子彈爆炸瞬間的高溫高壓才能讓聚變材料成功進行核聚變,因而氫彈爆炸後是由輻射的,而現在的可控核聚變研究是利用託卡馬克裝置來產生高溫高壓從而代替原子彈的點火功能,所以未來的核聚變反應堆是沒有輻射的。

    其實核裂變和核聚變都屬於核反應,只不過兩者能量釋放形式存在差異。

  • 18 # 使用者22008508710

    核裂變是一個原子核分裂成幾個原子核的變化。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釷等才能發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箇中子以後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二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生核裂變......,使過程持續進行下去,這種過程稱作鏈式反應。原子核在發生核裂變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稱為原子核能,俗稱原子能。1克鈾235完全發生核裂變後放出的能量相當於燃燒2.5噸煤所產生的能量。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是氫彈,就是利用核聚變來發揮作用的。

    核聚變的過程與核裂變相反,是幾個原子核聚合成一個原子核的過程。只有較輕的原子核才能發生核聚變,比如氫的同位素氘、氚等。核聚變也會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變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陽內部連續進行著氫聚變成氦過程,它的光和熱就是由核聚變產生的。

  • 19 # 核能大白

    核聚變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只有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才能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於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會伴隨著大的能量釋放。

    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鈾核或鈽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質量中等的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核裂變同時也伴隨著能量的釋放。

    核聚變和核裂變是相反的過程。由於反應前後有質量的虧損,都會釋放能量。

  • 20 # 林間靜

    俯仰君陪你解答科學問題

    核裂變與核聚變都是原子核的變化,都能放出巨大的能量,都可以用作武器。

    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呢?

    一、原理不同

    核裂變是較重的元素的原子核分裂為兩到三個較輕的原子核,形成新的元素。而核聚變是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形成較重的原子核。

    二、反應所需原料不同

    核裂變反應所需的原料都是些質量非常大的元素,如鈾、釷、鈽。地球上的儲量極為有限。核聚變所需的原料就簡單得多了,主要是氫的同位素(氘、氚),地球上的海水中儲量極為豐富。木星質量的75%都是氫,足可作為未來人類遠征飛船(核聚變引擎)的能源基地。

    三、反應所需條件不同

    核裂變反應所需的條件要比核聚變簡單的多。核裂變只要用一箇中子去轟擊重元素的原子核,使其分裂並放出其它中子去撞擊別的原子核,就會發生鏈式反應,並一直進行下去(這就是原子彈的原理)。

    而氫核聚變所需的條件則要苛刻得多,在正常壓力下,需要達到上億度高溫,在恆星內部的高壓環境下也需要1500萬度的高溫。所以氫彈中都帶有一個原子彈,只有原子彈爆炸時的高溫才能誘發核聚變。

    四、反應產生的能量不同

    核裂變反應產生的能量要比核聚變小的多,大概為核聚變的幾百分之一。一千克鈾裂變的能量相當於2500噸標準煤,一千克氘聚變的能量相當於7370噸汽油。高下立判。

    核裂變最致命的是貽害千年的核輻射,而核聚變則是清潔能源;氫彈的核輻射是因為其中攜帶的原子彈。

    五、和平使用

    世界上已經建成了很多使用裂變反應堆的核電站,核電的使用已經相當廣泛。但是由於核裂變條件很容易達到,所有的核電站都有反應失控的風險,都是一顆潛在的原子彈。切爾諾貝利事件和福島核洩露時刻讓我們保持警惕。

    可控核聚變由於其條件苛刻,還沒有實現商用,各國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研究。未來一旦投入商用,世界將會獲得儲量巨大的清潔能源,整個世界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攝影攝像?